中國的舊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土地,或者對土地的使用權利。中國人對土地熱愛,那是骨子裡就有的傳統,我們經歷的社會動蕩基本都與土地有關係。在傳統社會裡,一個家族的強大不僅是男丁的多少,還有對土地擁有數量。因為只有土地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地主,顧名思義就是土地的壟斷者。在地主看來土地就是一切。
土地有擁有以下特點?
一,是可再生資源。
土地只要耕種起來,每年都會帶固定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會年年有,也可以給下一代繼承。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只要你願意在土地辛勤耕種,就會有收穫。雖然偶爾會發生一些天災影響收益,但那只是大概率事件。只要手裡有土地就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有飯吃,不會挨餓。
二,土地價格穩中升值。
自從中國歷史上土地私有化之後,唯一穩定的價值體系就是土地,優良的土地是優質資源,是每個中國人所渴望擁有的。任何一種商品都可能會隨著市場出現波動,而土地價格卻是穩定的,在盛世,土地價格一路攀升,在亂世,土地的價格可以保值。
三,土地安全係數高。
無論舊社會有錢人存再多的金銀,無論存到哪裡,都不安全。金銀土匪可以搶走,紙幣可以貶值。只有土地,任何人也搶不走,人在地就在。
以上土地擁有的三個特點,讓在舊社會動蕩不安的人們,唯一能依靠只有土地,所有從上到下的權貴、平民們只有手裡有錢,就一件事就是置地,第二件事還是置地,第三件事仍然置地。
多數發家的地主,初實階段都很艱辛,從嘴裡省下的每一分錢,用來購買土地。這個過程充滿著各種風險,只有政局任何變動或者自身出任狀況,就有可能淪為佃農。著名文學家魯迅的父親,就是因為吸食大煙生病,家道淪落,開始變賣家裡的土地。
當地主手裡的土地足夠多的時候,才僱傭別人。一般鄉村小地主都是依靠自己生育的男丁來在土地勞作。由於,土地產生的利潤薄弱,那麼地主在僱傭別人時,待遇非常差,甚至刻薄,就是出現類似周扒皮一樣的無情的地主。其實,這些地主吃穿並不是多好,甚至自己還需要上地耕作。只有極少數底層地主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變成大地主。
為什麼要消滅地主階級呢?
一,嚴重阻礙社會發展。
當地主階級發展的一時候,就變成一個封閉圈子,他們在鄉村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鄉村的土地數量有限的,每個地主佔有的土地的數量也是有限,他們決不能允許有新的勢力來侵佔他們的現在土地。因此,他們想盡辦法來壓制鄉村、城鎮的發展。他們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只有手裡有地契就可以讓後輩高枕無憂的過日子。只要土地在手,子子孫孫都能享受好生活,這種穩妥的經營方式,加大了鄉村貧富差距,租金多少是由地主決定的,不租地主的土地貧農只能餓死,那麼貧農將越來越活的沒有尊嚴。鄉村在地主的統治下,變成了一個冷血社會。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地主們不會對外投資,也不希望任何方式改革現狀,那麼社會的發展只能停滯不前,依靠地主實現工業化只能是痴人說夢。
今天有的人會為地主唱讚歌,他們並沒有看到地主在嚴重阻礙著社會發展,因為人口,資本都得不到解放。
二,進行壟斷式經營。
比如我們在地方志就能看到,《薛城區志》記載1936年,整個縣城總人口約51.4萬人,總土地面積149.8萬畝,人均2.9畝。而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其中地主有2590戶26350人,擁有土地98.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6%,平均每人佔有土地37.3畝;富農1950戶17500人,土地8.8萬畝,佔全縣土地的6%,人均5.02畝;貧農及僱農有111960戶470100人,土地35.2畝,佔有全縣總土地的28%,人均0.75畝。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佔全縣92%的人口只享受28%的土地。所以廣大農民,寸土皆無,活著無立足之地,死了無葬身之地。這就是很真實的現狀。
這樣的環境怎麼適合窮苦百姓的生存,有人說可以上學改變啊。當吃飯都是問題的時候,去哪裡上學,舊社會的鄉村教育,一定是地主與富農家的孩子。只有他們能交得起學費與有時間去上學,窮人的孩子只能在田裡勞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就是因為舊社會的地主們主要是地多,而不是錢多。
我們應該真正地看待歷史,而不是隨聲附和對某些歷史往事進行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