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舊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那舊社會的地主是地多,還是錢多?

2020-12-23 鮮花暢談歷史

中國的舊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土地,或者對土地的使用權利。中國人對土地熱愛,那是骨子裡就有的傳統,我們經歷的社會動蕩基本都與土地有關係。在傳統社會裡,一個家族的強大不僅是男丁的多少,還有對土地擁有數量。因為只有土地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地主,顧名思義就是土地的壟斷者。在地主看來土地就是一切。

土地有擁有以下特點?

一,是可再生資源。

土地只要耕種起來,每年都會帶固定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會年年有,也可以給下一代繼承。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只要你願意在土地辛勤耕種,就會有收穫。雖然偶爾會發生一些天災影響收益,但那只是大概率事件。只要手裡有土地就可以保佑自己的子孫後代有飯吃,不會挨餓。

二,土地價格穩中升值。

自從中國歷史上土地私有化之後,唯一穩定的價值體系就是土地,優良的土地是優質資源,是每個中國人所渴望擁有的。任何一種商品都可能會隨著市場出現波動,而土地價格卻是穩定的,在盛世,土地價格一路攀升,在亂世,土地的價格可以保值。

三,土地安全係數高。

無論舊社會有錢人存再多的金銀,無論存到哪裡,都不安全。金銀土匪可以搶走,紙幣可以貶值。只有土地,任何人也搶不走,人在地就在。

以上土地擁有的三個特點,讓在舊社會動蕩不安的人們,唯一能依靠只有土地,所有從上到下的權貴、平民們只有手裡有錢,就一件事就是置地,第二件事還是置地,第三件事仍然置地。

多數發家的地主,初實階段都很艱辛,從嘴裡省下的每一分錢,用來購買土地。這個過程充滿著各種風險,只有政局任何變動或者自身出任狀況,就有可能淪為佃農。著名文學家魯迅的父親,就是因為吸食大煙生病,家道淪落,開始變賣家裡的土地。

當地主手裡的土地足夠多的時候,才僱傭別人。一般鄉村小地主都是依靠自己生育的男丁來在土地勞作。由於,土地產生的利潤薄弱,那麼地主在僱傭別人時,待遇非常差,甚至刻薄,就是出現類似周扒皮一樣的無情的地主。其實,這些地主吃穿並不是多好,甚至自己還需要上地耕作。只有極少數底層地主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變成大地主。

為什麼要消滅地主階級呢?

一,嚴重阻礙社會發展。

當地主階級發展的一時候,就變成一個封閉圈子,他們在鄉村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鄉村的土地數量有限的,每個地主佔有的土地的數量也是有限,他們決不能允許有新的勢力來侵佔他們的現在土地。因此,他們想盡辦法來壓制鄉村、城鎮的發展。他們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只有手裡有地契就可以讓後輩高枕無憂的過日子。只要土地在手,子子孫孫都能享受好生活,這種穩妥的經營方式,加大了鄉村貧富差距,租金多少是由地主決定的,不租地主的土地貧農只能餓死,那麼貧農將越來越活的沒有尊嚴。鄉村在地主的統治下,變成了一個冷血社會。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地主們不會對外投資,也不希望任何方式改革現狀,那麼社會的發展只能停滯不前,依靠地主實現工業化只能是痴人說夢。

今天有的人會為地主唱讚歌,他們並沒有看到地主在嚴重阻礙著社會發展,因為人口,資本都得不到解放。

二,進行壟斷式經營。

比如我們在地方志就能看到,《薛城區志》記載1936年,整個縣城總人口約51.4萬人,總土地面積149.8萬畝,人均2.9畝。而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其中地主有2590戶26350人,擁有土地98.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6%,平均每人佔有土地37.3畝;富農1950戶17500人,土地8.8萬畝,佔全縣土地的6%,人均5.02畝;貧農及僱農有111960戶470100人,土地35.2畝,佔有全縣總土地的28%,人均0.75畝。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佔全縣92%的人口只享受28%的土地。所以廣大農民,寸土皆無,活著無立足之地,死了無葬身之地。這就是很真實的現狀。

這樣的環境怎麼適合窮苦百姓的生存,有人說可以上學改變啊。當吃飯都是問題的時候,去哪裡上學,舊社會的鄉村教育,一定是地主與富農家的孩子。只有他們能交得起學費與有時間去上學,窮人的孩子只能在田裡勞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就是因為舊社會的地主們主要是地多,而不是錢多。

我們應該真正地看待歷史,而不是隨聲附和對某些歷史往事進行曲解。

相關焦點

  • 《菊豆》:中國「俄狄浦斯」的神話敘述,被舊社會審判的「色戒」
    天青不敢正視這位嬸子,只敢在幹活的時候偷偷地瞧。菊豆不過是這世間無數可憐女子的其中一個,生而為人,卻被視為貨物。只因為生了副好相貌,故而價格高些,只是她也比旁人多了份悽慘,遇到了楊金山這樣喜歡把氣撒到女人身上的小人,可憐菊豆身上的鞭痕與淤青,日日添新。菊豆對自己的悲慘處境十分清楚,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便是身邊這個有賊心沒賊膽的天青。
  • 「一個舊社會的故事」?拜託,新中國成立71年了!
    昨日,某媒體發出相關特稿,其作者將此悲劇定義為「一個舊社會的故事」,一番言論引起輿論譁然。目前,調查仍在進行中,下定論為時尚早。即使所謂「舊社會故事」存在,21世紀已經越過2個十年,這似乎也不應當成為理直氣壯的理性與客觀?
  • 「套路貸」遠比舊社會「驢打滾」更可恨
    「套路貸」遠比舊社會「驢打滾」更可恨枯木現在的80、90、00後,對「驢打滾」的概念和70年代以前生人的認識完全不同,查一下百科,也只會發現,「驢打滾」是一種著名的傳統小吃。然而,他們不知道,「驢打滾」還是臭名昭著的高利貸的代名詞。
  • 萬惡'舊社會'——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
    假如中國沒有內戰,一直到今,中國會是一個什麼模樣?Arrufat是二戰時期的一名美國海軍,跟隨軍艦於1945年來到中國,他用自己的相機,拍攝了一些水深火熱的「舊社會」生活地裡忙活的男孩美國通信兵鏡頭下的中緬印戰場 伊莎貝拉仰著頭問:「爺爺,中國戰場的經歷對你意味著什麼?」92 歲高齡的格林伯格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是我一生的榮耀。」5秒10秒15秒 .
  • 《後宮》,簡直就是舊社會的寫照,有錢有勢,就可以為所欲為
    這部電視劇是舊社會的反照,有錢有勢就可以一手遮天,劇中的汪直、萬貞兒就是舊社會中有錢有勢的人。汪直西廠廠公,位高權重,內斂沉著,溫柔體貼,痴情至極。從小流落街頭受盡苦楚,機緣巧合之下入宮做假太監。憑藉自己的聰明機智成為憲宗左右手,因感念春華小時候的一文錢之恩,屢次犯險救了春華的性命,更因此與春華結為夫妻。對春華寵愛有加,視若珍寶,不求回報的默默付出。
  • 農村舊社會的陋習,趕寡婦吃絕戶,什麼是「吃絕戶」?
    農村舊社會的陋習,趕寡婦吃絕戶,什麼是「吃絕戶」?整個中國,從原始社會步入封建帝制再到民國之前,一直存在著諸多陋習,其中有很多是我們謂之以「野蠻」的殘忍暴習!畢竟,數千年的傳承,我們繼承的不單單是璀璨的文化,還有前人無知盲目的產物!「吃絕戶」就是其中一項成規模的陋習。
  • 民國時期的四大地主之首,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結局大快人心
    說起黃世仁想必有很多小夥伴都挺熟悉的,他在劇中當年的社會中可是一個欺男霸女之輩,以至於人們提起來都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我們都知道其實黃世仁是一個虛構的影響,他代表了中國舊社會的一類地主。在中國當年曾經有名的地主有思維,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地主之首劉文彩。
  • 張紀中第三任妻子喊他老爺,網友:有舊社會小妾的味道
    感覺她那一套和茶壺茶杯那一套一樣,純屬男權社會編造出來愚弄女性的謊話。照這麼說,女性還是醒酒器,能配一桌子高腳杯呢。這不就是女德那一套垃圾糟粕嗎?什麼乾坤之道,什麼順天應人,清朝穿越來的殭屍嗎? 感覺看的各種不適...好有舊社會的感覺。辛亥革命好不容易廢除的糟粕,他們倒是又回去了 要不是過了年齡她是不是還要纏個足?
  • 《白毛女》中, 明明楊白勞違約, 為啥我們不同情地主黃世仁?
    整篇故事雖然結局還是較為圓滿的,但是卻深深體現了舊時社會地主壓迫農民的黑暗現實,黃世仁以無力還債的理由強行霸佔喜兒,這其實就是流氓行徑和惡霸面目農民每日耕地辛苦操作,但是地主家呢就享受著現成的糧食,這也使得地主和農民貧富差距十分懸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地主也會運用自己的勢力對農民進行壓迫,而農民苦於對很多事都沒有話語權,這也是導致了很多佃農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
  • 《白毛女》中,最後明明楊白勞違約,為啥我們不同情地主黃世仁?
    整篇故事雖然結局還是較為圓滿的,但是卻深深體現了舊時社會地主壓迫農民的黑暗現實,黃世仁以無力還債的理由強行霸佔喜兒,這其實就是流氓行徑和惡霸面目,但是當時地位卑微的佃農實則沒有為自己爭奪權力的能力,於是也是釀成了悲劇的結果。
  • 楊白勞跟黃世仁借錢時是有協議的,之後不還錢,算是一個老賴嗎?
    中國歷史上很多悲劇,就是階級差距造成的。楊白勞和黃世仁可以說是中國戲劇史上的兩個被人們熟知的角色,當然他們也是現實裡存在的,那時中國還處於黑暗的舊社會之中。他們代表的階層就有所不同,尤其在戲劇中,黃世仁是資本主義象徵的大地主,楊白勞是生活在下層階級的勞苦大眾代表人物。
  • 悲慘的舊社會代孕母親
    一代左翼作家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這個母親,她沒有名字。她的丈夫是一個皮販,販賣各種獸皮,閒時也做農活。他起初還是一個勤勞的人。但是隨著生活境況越來越窘迫,欠債越來越多,他開始對生活失去希望,吸菸、喝酒、賭錢,變得兇狠暴躁。還得了黃疸病。
  • 郭蘭英多會唱啊!一點洋味兒都沒有,紅了將近一個世紀!
    那就是時年26歲的郭蘭英。她站在觀眾之中,演唱歌劇《劉胡蘭》的著名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眼神裡滿是自信與堅毅。 郭蘭英《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我既恨舊社會,也感激舊社會。」她說這話的時候,那件事已經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了。
  • 《怨女》:淺析舊社會的「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愛情在現實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沒有錢的苦處她受夠了,無論什麼小事都使人為難,記恨,自從她母親死後她就嘗到這種滋味,父親死的時候,她還小,也還沒娶嫂子。可惜母親不在了,沒看到這一天。她在愛情與麵包也曾掙扎過:到底是選長得漂亮周正家境卻貧窮的小劉,還是選有錢卻眼瞎的姚家二爺?
  • 四大地主的真實形象:劉文彩、黃世仁、南霸天和周扒皮
    之所以如此,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長期所受一面倒的政治宣傳所致。 只要一提到"地主",我們就會不由自主、不約而同地想到至今仍在我們記憶中栩栩如生的劉文彩、黃世仁、南霸天和周扒皮。 他們是"地主階級"的四個活教材,是我們心目中"地主"的化身。
  • 建國之後,一夫一妻制被廢除,那姨太太們都哪了
    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社會基本上都還是按照大清的律法在運行著,這也意味著在近代的中國,一夫多妻制還是屬於合法的婚姻制度。只不過在古代非正妻的叫做「妾」,而近代非正妻的叫做「姨太太」。可是建國以後,如果一個男人要娶多個老婆的話是會觸犯重婚罪的,可當時遺留下來的問題並非一時之間就能解決,那當時多出來的姨太太們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