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是電影的衍生物之一,其最初作為電影傳播的載體和表現方式,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繫。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濃縮了中國早期電影史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近代廣告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變遷的一個圖像記憶,它直接或間接地展現了民國時期社會文化的歷史流 變和觀念沿革,具有記錄時代的作用。
《歌女紅牡丹》正式海報:演員胡蝶
電影海報包括宣傳海報、宣傳畫和電影招貼,是將海報藝術和電影藝術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綜合在一起的文化產物。二十年代,中國大中城市中的電影公司得到蓬勃發展,1930年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開拍並公開放映, 開啟了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有聲時代。在電影產業規模逐漸擴大之際,各大電影公司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各大電影公司都紛紛通過電影海報宣傳推介自己製作的影片,從而催生出了大量的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由文字、圖形等基本要素組成,涵蓋了電影說明封面、電影公司特刊、電影招貼、報刊電影廣告、電影宣傳畫不同類型。在民國時期,電影公司特刊、 電影說明書、報刊廣告是民國時期電影海報傳播的主要方式。1925年5月1日,明星公司以&34;的方式出版發行了中國第一期電影特刊,宣傳該公司新電影《最後之良心》。特刊介紹了影片的內容,和飾演的演員,刊登了電影的精美劇照,並配上拍攝歷史、背景介紹和一些知名文人撰寫的評論文章。&34;一 經推出,立刻受到了廣大電影迷的喜愛,也為明星公司做了一出成功的廣告推介。
&34;推出之後,市場反映強烈,其他電影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34;。長城電影公司推出了&34;、上海影戲公司推出了&34;,都在特刊上刊登新製作的電影海報,宣傳各自拍攝出的新電影。
民國時另一種受到群眾歡迎的電影海報是電影說明書。 這是一種對影片進行說明的宣傳小冊子,主要是對電影的故事梗概和演員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由影院或者電影公司編印,向公眾推廣新上映的電影影片。隨著電影市場競爭的激烈,各種便於社會公眾攜帶的32 開的摺疊式說明書開始出現,其內容和樣式更為精美,做工也更為精巧,是名符其實的&34;,成為電影海報的有力補充。
報刊廣告也是一種特殊的電影海報。從1896年上海《申報》刊登了一條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條電影預映廣告起,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宣傳影片已成為很多電影公司常用的宣傳手段。大量電影進入市場後,為了吸引觀眾前去觀看電影,電影公司想方設法通過電影海報的方式推介自己公司的電影,為電影海報的傳播與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民國時期,報紙作為當時最為主要的廣告媒介,電影公司十分喜歡在報紙中發布廣告, 在各類報刊雜誌的廣告中佔據了較大的份額。
左一《定軍山》劇照,主演譚鑫培、右一《神女》劇照,主演阮玲玉
電影海報幾乎是與中國電影同時產生的,它的發展伴隨著電影業的興盛而不斷繁榮,並承載了記錄時代烙印的歷史作用,也為研究中國近代電影史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從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發展的軌跡和面貌。
1905年,中國人拍攝了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譚鑫培飾演的黃忠成為我國第一張電影宣傳海報。但在20年代中期以前,電影海報還只處在單一劇照或單一繪畫文字階段,海報數量和質量水平都不高。
三十年代中後期,隨著《神女》、《浪淘沙》、《馬路天使》等優秀影片的面世,電影界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導演和電影明星,中國電影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全盛期。此時的電影海報無論內容、表現形式還是製作水準,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1931年,《新華畫報》、《青春電影》、《明星特刊》等大電影公司發行的報刊共同評選出胡蝶、徐來、陳燕燕、 阮玲玉、王人美、袁美雲、黎明暉、葉秋心等八大女星,她們也成為電影海報的寵兒。隨著電影海報的傳播,她們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都成為公眾關注焦點。這些女星們為了塑造良好形象,甚至顛覆了千百年來&34;的傳統,開始健身塑型, 乃至整形美容,以展現優美的體態。
從現存的民國電影海報上看,電影女明星經常穿著的時裝有連衣裙、旗袍、禮服、西式褲裝、披肩鬥篷等等。 這些服裝設計的共同點是,講究肩、領款型,多有腰線設計,突出並美化形體比例,能彰顯身材之美。 在民國電影海報中,這些女明星身上經過改良的旗袍,肩部、胸部、腰身、手臂設計裁剪貼身,旗袍高度不斷變短,袖子全被取消,同時增加了腰線設計,塑造女性的亭亭玉立,修長的美感。
還有些民國電影海報中,利用女星的泳裝照吸引觀眾的眼球。當時的泳裝不是今天的比基尼,而是一體式泳衣或者緊身短背心配平角褲。海報中的女星多在海邊玩水,或是悠然吹著海風,神態自然,展現了女性美好身材,更是吸引了無數追星的電影觀眾。
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界,拍攝了許多傳誦至今的經典作品,如《八千裡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小城之春》。這些優秀電影的海報的製作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色彩的運用還是字體設計,都與影片表達的內容緊密結合。
正式海報,圖解
作為歷史文獻之一的民國電影海報,記載了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社會到新中國建立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文化,展示出了中國人民奮發昂揚的民族精神,以及破除封建禮教下三綱五常的束縛的巨變。
20年代中國電影起步時,影片多以喜劇片、生活倫理片、言情片為主,內容大多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當時的電影公司以賺錢為首要目的,迎合部分觀眾的趣味,拍攝一些庸俗影片,是二十年代初期社會頹廢的寫照。
到了30年代,中國進入民族危房的關鍵時刻,電影也成為團結抗戰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有力武器。那些反映公子多情、佳人薄命的影片已不符合時代要求,遭到民眾的普遍反感,而以抗擊外敵為題材,歌頌愛國志士、展現民族氣節的電影越來越多,電影海報內容也突顯愛國情懷和民族正氣,緊扣時代主題,傳達民族感情,表達人民心聲,反映電影人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
民國電影海報中,女性形象的變化也記錄了中國女性爭取自由平等的艱難路程。從中國第一位女演員出現在銀幕上,到無數自由奔放、時尚前衛的新女性出現在海報中,可以看到中國女性伴隨著新文化運動,開啟了個性的嚮往和對自由的追求。
在早期電影海報中,女性大多是含蓄柔弱、溫婉善良、逆來順受的形象。新文化運動後,女性從傳統禮教中解放出來,掀起了女性解放運動,她們注重女性的自我價值,不做男人的附庸品。電影海報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明女性和知識女性。1935年蔡楚生導演的電影《新女性》海報中的兩位女性,笑容自信,身姿挺拔,透露出職業女性的自豪,打破了傳女性人物的傳統定型。這些電影海報告訴民從,女性已經開始融入社會,她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體現了女性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和身心解放的價值訴求和精神意願。
《新女性》正式海報
民國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這個時代互相融合,電影海報在其本身的商業價值之外,還展現出了社會生活中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急劇變化。
電影海報雖然是外來衍生物,但它在中國的發展,使它不可避免的帶有中國文化的特質。電影海報繪製的美工師大多是精通傳統繪畫手法的專業畫師,他們設計和繪製的電影海報從繪畫手法、設計風格,都具有強烈的中華文化氣息和本土氣息,使得這些電影海報具有獨特的中國美學韻味,帶有濃厚的中國審美特色,體現出了濃厚的本民族氣息。
近代中國被列強槍炮敲開國門之後,在舶來品和舶來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學習,使得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在各類電影海報中,海報中出現的男女多以西裝、旗袍出現,女性挎著洋式小肩包,體現了西方文化對中國民眾的影響。 電影海報中也不斷出現西式建築和西式家具,電影海報中,衣著精緻華麗的男女住著西式裝修風格的房子,坐在西式沙發上,都透漏著西方都市文化的氣息。西方文化給中國帶來了舞會、茶會、電影、咖啡館、西式餐廳,交際舞更是風靡一時。舞會也成為電影海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海報中身穿西裝禮服的男女相擁而舞, 改變了傳統的華人形象。
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作為100 多年來中國電影、 社會、文化發展的見證,為這一階段電影研究、近現代史研究、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在向觀眾介紹影片內容的同時,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側面反映出時代的變遷、歷史的進步、女性意識的覺醒、審美風尚的時代特質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嬗變,具有極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研究價值。
民國影星
電影海報做為影片的一種宣傳手段,它不僅只是傳遞影片信息、為影片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平面廣告,它同時也承載了社會文化和藝術思想價值。民國電影海報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設計不斷豐富,內容也由呆板拘謹變得靈活多變,由單純文字向黑白圖片與彩色圖片不斷完善和進步,形成了一種具有觀賞性和裝飾性的獨立視覺藝術作品。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密切相關,共生共榮。
民國電影海報不只是單純的繪畫藝術品,而是根據電影內容進行的二次創作,具有一定的創作藝術性。它是中國社會、文化和藝術發展的見證,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也記錄了中國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中國電影海報的設計和製作,仍在不斷探索之中。如何傳承好民國電影海報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的基礎上兼容並包,與時俱進,使中國電影藝術的表現力更為豐富,仍是擺在當代中國電影人和廣告人面前的一份試題。未來的電影海報該如何融合中國多元的民族特色,把握好流行趨勢,創造出跨時代、具有歷史氣息而又被觀眾喜愛的電影海報,是體現一個國家文化底蘊和文化創新能力的比拼,只有立足文化傳統,勇於創新,新時代的中國電影海報才能在市場中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展現出中國電影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