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清景明,還是清淡明智?「清明」至少有3種解釋,易經:剛決柔
2020年4月4日,當北鬥星柄指「丁」位,仲春與暮春之交時,將迎來中國的第一個傳統掃墓祭祖先的重大節日——「清明節」。
按照傳統文化和古人的說法,中國古老的三大傳統祭祀先祖的節日,一共有3個,分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稱「寒食節」;第二個是每年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古人又稱為「七月半」或「盂蘭盆節」;第三個是「寒衣節」,時間是農曆的10月初一,民間又稱為「十月一」。
還有人將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與清明節合在一起談,稱之為「四大傳統節日」。
上古時期,歷史上流傳有祭祖的習俗,最早可查於「三皇五帝」中的「大禹」時期。
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後,為了慶賀水患治理成功,曾用「清明」一語,來喻示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原本,古人並非在「清明節」當天祭祖掃墓的,而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前往叩頭祭拜,以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敬和緬懷。
這個傳統習俗,起源於「寒食節」。
當年,晉文公重耳落難避禍時,賢臣介子推不離不棄,陪伴其左右19年,成為隨行五賢士之一。
衛國之行,重耳的錢糧被人偷走,重耳吃不上飯,肚子餓得嘰裡咕嚕地響,再也無法繼續前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割股啖君)。
介子推忠心耿耿,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重耳輾轉周折,勵精圖治,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為了報答當年落難時的情義,晉文公許以介子推高官厚祿,請他做官。可是介子推著母親歸隱綿山,寧願冒著大火被焚毀於山林中,也堅守不出仕。
介子推與母親抱樹而死後,晉文公深感痛惜,厚葬了介子推母子,並為介子推修祠立廟。
為了哀悼介子推的義舉,晉文公下令,介子推離世時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以寄哀思。中國首個著名的傳統節日——「寒食節」(冬至節後的第105天),由此而來。
關於清明祭祖的來歷,相傳還與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有關。
漢朝時期,劉邦成為天子,做了皇帝之後,回到了多年未返的故鄉祭祖。
到了家鄉,劉邦卻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在眾人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了一塊破舊的墓碑。
於是,劉邦當即下令命人重新修墳立碑,並在墳墓上種植以松柏為先祖墳墓的標誌。
這一天恰好是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在隨行謀士賢臣們的建議下,劉邦將清明節欽定為「祭祖節。」
「源易緣」留意到,將「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二為一,是唐朝的一位皇帝。
開元20年,曾經一度中興唐室,開創「開元之治」輝煌的大唐皇帝唐玄宗頒下御昭,詔令天下:「寒食節上墓」。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緊緊相接,相差不過一兩天,為了祭祀方便,民間便逐漸形成了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到了明清時期,清明節掃墓上墳,更為盛行,不少人會在墓前祭祀祖先時,帶著果品、酒食、紙錢,並給墳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綠的柳枝,還有不少人會在墓前垂淚,沉痛表達對已故者的崇敬懷念之情。
傳統文化《易經》中,將三月稱為「季春」,對應的64卦中的第43卦,澤天「夬」卦。
經過大地回春、驚蟄春雷,到了清明時節氣溫變暖,草木春意萌發,萬物欣欣向榮,一番番百鳥爭鳴,生機無限的景象。
《月令72候集解》一書中,稱: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因此,古人認為,傳統24節氣中的」清明「一詞,是「清淡明智」的意思,又有「氣清景明」的意思,更有「清潔明淨」之意。
《周易》夬卦,上卦為兌澤,下卦為乾天,天上水氣騰騰 ,欲降成為雨,為「夬」之象。
「夬」的意思是「堅決」、「果斷」、「決裂」。一卦下面有五個陽爻,決定要清除最上位的上六陰爻,呈現出「群剛決柔之象」。
夬卦的卦辭說:於王庭上大聲宣揚,竭誠的哭喊,會有危險。(揚於王庭,有厲)不如告訴同邑城的人們(告自邑),不利於立即採取軍事行動(不利即戎),適合前去與對方建立合作交往的關係(利有攸往)。
易經彖傳和象辭解釋此卦象時說: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兩股力量決斷,剛健而喜悅,決定時能夠和諧。君子制裁作惡多端的小人時,應該光明正大,公開公布小人的罪過,並告誡人們要引以為戒,不能亂用武力,才會有利。
《周易》中的夬卦,是個消息卦,卦象為陰消陽長。從卦象上看夬卦五個陽爻陽氣強盛,勢不可擋,僅剩的陰爻即將消失,強大的陽氣力量,要蕩除陰霾之氣,不是很難的事情,不必採取軍事行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陽氣繼續增長,陰爻自然消失。陰陽消長,這是一種必然趨勢,誰也無法改變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