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打造首都金融業亮麗名片 在金融改革開放浪潮中逐夢前行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2021年1月8日,北京銀行迎來了25周歲生日。25年前,北京銀行誕生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從北京銀行南城一座五層破舊小樓中艱難起步,籍籍無名,基礎薄弱,總資產不過200億元出頭,甚至一度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25年後,北京銀行28層的辦公大樓矗立在北京金融街最核心的區域,已是一家資產總額接近3萬億元、品牌價值近600億元、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的國際一流中型商業銀行,打造了首都金融業的一張亮麗名片,成為了中國中小銀行在金融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逐夢前行的一個精彩樣本。

成功蛻變

1996年1月8日,北京銀行的前身——北京城市合作銀行在北京市宣武區右安門大街65號的五層小樓前正式掛牌成立,就此開啟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北京城市合作銀行是在北京市90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維護地方金融安全、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

組建初期,原信用社時期的違法違規案件相繼暴露。經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沒有政府注資和資產剝離的情況下,北京銀行充分依靠自身創造的稅後利潤,逐步化解核銷了近百億元的歷史遺留不良資產,走出了生存的困境,維護了首都金融的安全。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成功加入WTO,中國經濟和首都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銀行提出了「更名、引資、改制、上市」的重要指示,指引北京銀行搶抓機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略突破,乘勢而上步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2004年,北京銀行由北京市商業銀行成功更名為「北京銀行」,隨後入駐金融街核心區域的現代化辦公大廈,整體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2005年,正式引入荷蘭ING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作為境外投資者,邁出了中外資本融合的第一步。成功引資16年來,中外雙方開展了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

2006年,北京銀行開啟區域化戰略,相繼在天津、上海、西安、烏魯木齊等十餘個區域中心城市,以及香港、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超過680家分支機構。

2007年,北京銀行把握資本市場發展的機遇,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創造了股權清理最難、上市進程最快、融資效率最高、凍結資金最多等多項紀錄。上市後,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股權結構科學、治理架構完善、基礎制度完備、制衡機制有效、信息公開透明的公司治理機制,為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治理基礎。

目前,北京銀行總資產由成立之初的217億元增長至近3萬億元;淨資產由10億元增長至超過2100億元;年度淨利潤由幾億元增長至超過200億元;各項主要經營指標保持行業先進水平。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北京銀行品牌價值升至597億元,按一級資本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連續7年躋身全球百強銀行。

創新差異化道路

成立初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北京銀行明確提出「服務首都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的鮮明市場定位,在市場夾縫中打開發展空間,從被動跟隨、拾遺補缺,再到另闢蹊徑、創新引領,走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目前,北京銀行在北京地區設有北京分行、中關村分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三家分行、超過270家網點,實現了對首都重點區域「全覆蓋」。25年來,為前門大街、平安大街、兩廣路、四環路、京昌高速路、北京環球度假區、城市副中心職工周轉房等一大批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同時,服務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動批」、「新發地」、「錦繡大地」等疏解項目提供表內外融資支持;做好首都重大活動金融服務保障工作,相繼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3年北京園博會、2014年APEC峰會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作為全球唯一金融合作夥伴,北京銀行支持2019年世園會成功舉辦;全力支持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成為冬奧申委贊助企業。

不僅如此,北京銀行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服務中小企業」的發展定位,25年守初心、秉真心、用匠心,用金融活水澆灌小微企業茁壯成長。

早在2007年,北京銀行就推出了以「小巨人大作為」為核心理念的「小巨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品牌,打造涵蓋初創、成長、成熟整個企業生命周期、50餘種產品的「小巨人」產品體系。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從90多億元增長到現在的近5000億元,帶動數百萬人就業,助力萬千夢想成真。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嚴重衝擊,北京銀行迅速行動,制定金融紓困方案,用好用足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打造「京誠貸」、「贏疫寶」等金融抗疫產品,助力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實現復工復產。累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資金發放貸款近300億元,在北京地區同業排名第一,累計支持8000多家中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

另外,先後發行兩批共計460億元小微金融債,這是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抗疫主題小微金融債。

打造特色金融品牌

25年來,北京銀行充分依託北京科技創新資源高度集中的區位優勢,致力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機結合,在行業內創造了多個第一:2000年,首家成立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的管理部;2001年,首家在中關村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2011年,首家設立中關村分行;2015年,首家設立銀行系「創客中心」;2016年,首批獲得「投貸聯動」試點資格;2017年,發起設立「中關村投貸聯動共同體」;2018年,創新設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並推出了「智權貸」、「軟體貸」、「研發貸」、「前沿科技貸」等一大批特色拳頭產品。

不僅是科技金融,北京銀行進一步打造「文化金融」特色品牌,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2006年,北京銀行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遞交《構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課題,就此開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探索之路。2008年,落地國內「版權質押」貸款第一單;2010年,主承銷國內首隻文化創意中小企業集合票據;2017年,率先成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並發布業內首個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2018年,成立首家銀行系文化創客中心;2019年,發布「文旅貸」金融服務行動計劃;2020年,首批參與北京市文化產業「投貸獎」風險補償機制。

與此同時,圍繞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布局,北京銀行全力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截至目前,累計為8900餘戶文化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3200億元,首都文化金融市場份額始終位居第一。

此外,北京銀行始終堅持服務為民,致力於用優質的金融服務解決百姓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全力做好北京市社保金融服務,北京市社保卡發卡量突破2426萬張,覆蓋全市近2500家定點機構;「京醫通」項目累計發卡2451萬張,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預約掛號入口,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看病就醫。

北京銀行進一步創新「富民直通車」模式,覆蓋500餘個行政村,依託「千院計劃」支持超過1000家特色民宿小院建設與運營,成為金融助力脫貧攻堅、支持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

數位化轉型突破

成立之初,北京銀行就確立了「科技興行」的理念。2019年,北京銀行正式將數位化轉型上升為全行核心戰略,並制定實施了數位化轉型三年發展規劃,朝著打造「數字京行」的目標加速前進。

目前,北京銀行已初步搭建起涵蓋信息技術條線,數字金融部、數據管理部、電子銀行部三大部門,以及北銀金融科技公司「1+3+1」的科技治理格局。

特別是,2019年5月成立的北銀金融科技公司是首家城商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經過一年多發展已經成為全行科技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同時,北京銀行聚焦重點方向,於2020年啟動「京匠工程」數位化轉型十大項目群,從平臺、場景、數據、業務、風控五大維度發揮對全行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

2012年,北京銀行正式啟動順義科技研發中心建設工作,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該中心包括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數據中心,成為技術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綠色環保的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和科技研發園區,將滿足北京銀行未來50年發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中,北京銀行較早啟動零售轉型,推動零售業務品牌形象、服務能力、行內貢獻佔比持續提升。

其中,轉型上半場主要依託「贏在網點」項目,推動網點由支付結算型向營銷服務型轉型;下半場則順應數字經濟的新特徵和居民財富持續增長的大趨勢,深化「移動優先」戰略,推動數據、場景、業務的全方位融合,積極打造「智慧金融」、「財富金融」、「惠民金融」三大品牌。

建設百年銀行

當前,身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歷史時刻,北京銀行將在危機中覓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建設「百年銀行」的道路上不斷書寫新的精彩篇章。

首先,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從嚴治行的有機結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全行高質量發展。

其次,圍繞「十四五」時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力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打造「集中式+分布式」融合式核心系統架構,同時以「雲平臺+微服務」作為系統基礎設施及底層技術路線,滿足數字金融大背景下各類業務高頻、高並發、快速響應的要求,實現業務線上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第四,持續夯實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授權調整、流程優化、風險前置等提高快速響應和應對能力,努力讓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確保全行穩健發展、行穩致遠。

站在25年的新起點上,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堅守防控金融風險的底線、點燃二次創業的激情、激活創新驅動的引擎,以更加穩健、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態勢,昂首闊步奮進在建設「百年銀行」的全新徵程上。(簡寧)

編輯:史言

相關焦點

  • 二十五年創新發展 二十五年行穩致遠 北京銀行:在建設百年銀行徵程...
    2021年1月8日,北京銀行迎來了25周歲生日。25年前,北京銀行誕生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從北京銀行南城一座五層破舊小樓中艱難起步,籍籍無名,基礎薄弱,總資產不過200億元出頭,甚至一度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 北京銀行攜手北京廣播電視臺 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近年來,北京廣播電視臺育新機開新局,新技術、新人才、新欄目不斷湧現,特別是去年推出的《走進北京網紅打卡地》欄目,藉助多平臺、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北京網紅打卡地的魅力,對於刺激消費、推薦北京,助力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市場的廣泛關注。   北京銀行是一家立足首都、服務首都的城市商業銀行,從1996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25年的發展歷程。
  • 2019年金融改革開放成果密集湧現
    作者:張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推動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2019年,金融系統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金融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進入2020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仍將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關鍵。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40年來,深圳金融業經歷滄桑巨變,實現歷史性跨越。為更全面地回顧和總結深圳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出《對話》欄目,與在深圳金融業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對話,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深刻啟迪和精神動力。
  • 電視劇《大浦東》開播 由金融視角透視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瀛)由金融視角透視改革開放40年的電視劇《大浦東》11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該劇展現了浦東從「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棚戶區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的巨變過程。
  • 北京銀行上線「京惠雲」普惠拓客平臺並發布平臺——首款線上專屬...
    2021年伊始,時值成立25周年,北京銀行整裝待發,於1月12日,正式發布「京惠雲」普惠線上拓客平臺,平臺同步上線運行其首個普惠試點產品「e惠融」,從普惠服務源頭端入手,打造普惠拓客平臺,依託大數據賦能、藉助平臺精準拓客,苦練內功,釋放普惠金融服務生產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質效。
  • 上海金融開放提速國泰世華銀行(中國)開業
    國泰世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國泰世華中國」)9月10日在上海宣布開業。據介紹,該行今年6月獲得銀保監會批准開業,並於9月3日由分行升級為法人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尚民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國泰世華銀行是大陸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受益者。
  • 北京自貿區「點睛」京津冀新一輪開放:探索數字貿易港
    北京自貿試驗區將支持設立重點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的民營銀行,探索賦予中關村科創企業更多跨境金融選擇權;支持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和數字金融體系。北京還將探索建設國際信息產業和數字貿易港,構建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制定信息技術安全、數據隱私保護、跨境數據流動等重點領域規則;鼓勵適度競爭,完善免稅店相關政策。推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動發展,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
  • 國開行劉勇:中國金融體系要適應大國崛起要求
    本屆論壇以「新常態、新金融、新功能」為主題,將聚焦新常態下金融業改革開放。國家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勇在會上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到今年9月份,人民幣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支付貨幣,因此在這個領域上,中國在貨幣上或者是在金融體系上,一定要適應大國崛起的要求。  以下為劉勇演講全文:  劉勇:非常高興今天來參加我們金融街論壇。
  • 滬溫金融合作全方位接軌 助力溫州打造區域金融中心
    他在致辭時表示,溫州金融改革和開放也將面臨新任務,進入了新階段,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把金融工作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大力弘揚溫州改革創新精神,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和務實進取的心態,全力推進溫州新一輪金融改革,深化滬溫金融區域合作,努力打造溫州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 浦發銀行董事長鄭楊:勇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
    新華網上海5月13日電(記者姚玉潔 桑彤)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伴隨時代浪潮而生的浦發銀行,也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近30年的發展,這家源起黃浦江畔的區域性銀行已成長為一家在境內外擁有41家分支機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一路走來,浦發銀行有哪些創新?如何發揮國企在上海的擔當作為?未來有哪些發展規劃?
  • 「原創」黃劍輝:打造數位化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
    金融業擴大開放既是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總體格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的客觀需要。過去兩年,我國金融業開放邁出裡程碑式的步伐,集中宣布了50餘條開放措施,徹底取消了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人身險領域外資股比限制,不斷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持續提高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程度。
  • 北京城市副中心著力打造綠色金融創新示範區
    中國環境報訊 近年來,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著力打造綠色金融創新示範區,前三季度實現金融業增加值71.3億元,金融業結構向高端業態轉型。  以運河商務區等重點功能區為載體,通州區吸引一批財富管理、綠色金融類企業入駐。
  • 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 在深圳成立
    中匯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起設立,是交易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商業存在,協助交易中心推進全球人民幣及相關產品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建設,打造銀行間市場交易員社群的網際網路流量入口和開放服務平臺,並通過金融科技實驗室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更好服務於我國銀行間市場改革創新發展。
  • 金融如何為實體經濟「端盤子」?六大股份行齊聚「中國銀行業發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同時,我們仍然要在國際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中繼續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勢,仍在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效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郭黨懷介紹,在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中信銀行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例如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中國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海外疫情蔓延導致相應的生產活動減緩,出口佔比較高的加工貿易行業受到極大衝擊。
  • 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將於24日在北京舉行
    Forum)將於12月24日在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金融文化交流中心舉辦,本次論壇以「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主題,將邀請眾多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新時期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 花旗中國林鈺華:金融開放將為花旗在華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近日,花旗中國執行長、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林鈺華在花旗北京辦公室內接受了媒體的群訪,介紹了花旗中國的業務進展,並分享了她對更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機會的看法。   金融市場開放帶來更大機遇   在2018年的博鰲論壇上,我國公布11條金融開放措施;去年7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又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
  • 鉤沉|「辦三資企業敲126個章」,改革開放40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從「文革」的深淵中出來,進入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是改革開放的決策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引領者。
  • 四川天府銀行獲「2020年度金融科技創新獎」
    來源:時刻頭條12月16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20年財經中國年會暨第十八屆財經風雲榜銀行峰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重磅揭曉第十八屆中國財經風雲榜之銀行業評選結果。科技賦能,服務創新,四川天府銀行獲「2020年度金融科技創新獎」。
  • 魏尚進教授新著「光華雙子座」 聚焦金融開放和國際金融中心節點...
    在這中國金融發展的「高光時刻」、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節點之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復旦金融評論》主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訪問教授魏尚進與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智庫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李清娟的兩部重要著作《從閉封到開放——中國金融業國際化發展40餘年曆程與改革趨勢》《從浦江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