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8日,北京銀行迎來了25周歲生日。25年前,北京銀行誕生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從北京銀行南城一座五層破舊小樓中艱難起步,籍籍無名,基礎薄弱,總資產不過200億元出頭,甚至一度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
25年後,北京銀行28層的辦公大樓矗立在北京金融街最核心的區域,已是一家資產總額接近3萬億元、品牌價值近600億元、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的國際一流中型商業銀行,打造了首都金融業的一張亮麗名片,成為了中國中小銀行在金融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逐夢前行的一個精彩樣本。
成功蛻變
1996年1月8日,北京銀行的前身——北京城市合作銀行在北京市宣武區右安門大街65號的五層小樓前正式掛牌成立,就此開啟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北京城市合作銀行是在北京市90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維護地方金融安全、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使命。
組建初期,原信用社時期的違法違規案件相繼暴露。經過長達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沒有政府注資和資產剝離的情況下,北京銀行充分依靠自身創造的稅後利潤,逐步化解核銷了近百億元的歷史遺留不良資產,走出了生存的困境,維護了首都金融的安全。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成功加入WTO,中國經濟和首都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銀行提出了「更名、引資、改制、上市」的重要指示,指引北京銀行搶抓機遇,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略突破,乘勢而上步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2004年,北京銀行由北京市商業銀行成功更名為「北京銀行」,隨後入駐金融街核心區域的現代化辦公大廈,整體形象與品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2005年,正式引入荷蘭ING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作為境外投資者,邁出了中外資本融合的第一步。成功引資16年來,中外雙方開展了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
2006年,北京銀行開啟區域化戰略,相繼在天津、上海、西安、烏魯木齊等十餘個區域中心城市,以及香港、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超過680家分支機構。
2007年,北京銀行把握資本市場發展的機遇,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創造了股權清理最難、上市進程最快、融資效率最高、凍結資金最多等多項紀錄。上市後,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股權結構科學、治理架構完善、基礎制度完備、制衡機制有效、信息公開透明的公司治理機制,為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治理基礎。
目前,北京銀行總資產由成立之初的217億元增長至近3萬億元;淨資產由10億元增長至超過2100億元;年度淨利潤由幾億元增長至超過200億元;各項主要經營指標保持行業先進水平。在世界品牌實驗室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北京銀行品牌價值升至597億元,按一級資本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第62位,連續7年躋身全球百強銀行。
創新差異化道路
成立初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北京銀行明確提出「服務首都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的鮮明市場定位,在市場夾縫中打開發展空間,從被動跟隨、拾遺補缺,再到另闢蹊徑、創新引領,走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目前,北京銀行在北京地區設有北京分行、中關村分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三家分行、超過270家網點,實現了對首都重點區域「全覆蓋」。25年來,為前門大街、平安大街、兩廣路、四環路、京昌高速路、北京環球度假區、城市副中心職工周轉房等一大批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同時,服務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動批」、「新發地」、「錦繡大地」等疏解項目提供表內外融資支持;做好首都重大活動金融服務保障工作,相繼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3年北京園博會、2014年APEC峰會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作為全球唯一金融合作夥伴,北京銀行支持2019年世園會成功舉辦;全力支持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成為冬奧申委贊助企業。
不僅如此,北京銀行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服務中小企業」的發展定位,25年守初心、秉真心、用匠心,用金融活水澆灌小微企業茁壯成長。
早在2007年,北京銀行就推出了以「小巨人大作為」為核心理念的「小巨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品牌,打造涵蓋初創、成長、成熟整個企業生命周期、50餘種產品的「小巨人」產品體系。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從90多億元增長到現在的近5000億元,帶動數百萬人就業,助力萬千夢想成真。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嚴重衝擊,北京銀行迅速行動,制定金融紓困方案,用好用足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打造「京誠貸」、「贏疫寶」等金融抗疫產品,助力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實現復工復產。累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資金發放貸款近300億元,在北京地區同業排名第一,累計支持8000多家中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
另外,先後發行兩批共計460億元小微金融債,這是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抗疫主題小微金融債。
打造特色金融品牌
25年來,北京銀行充分依託北京科技創新資源高度集中的區位優勢,致力推動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機結合,在行業內創造了多個第一:2000年,首家成立以中關村科技園區命名的管理部;2001年,首家在中關村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2011年,首家設立中關村分行;2015年,首家設立銀行系「創客中心」;2016年,首批獲得「投貸聯動」試點資格;2017年,發起設立「中關村投貸聯動共同體」;2018年,創新設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並推出了「智權貸」、「軟體貸」、「研發貸」、「前沿科技貸」等一大批特色拳頭產品。
不僅是科技金融,北京銀行進一步打造「文化金融」特色品牌,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2006年,北京銀行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遞交《構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課題,就此開啟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探索之路。2008年,落地國內「版權質押」貸款第一單;2010年,主承銷國內首隻文化創意中小企業集合票據;2017年,率先成立文創金融事業總部並發布業內首個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2018年,成立首家銀行系文化創客中心;2019年,發布「文旅貸」金融服務行動計劃;2020年,首批參與北京市文化產業「投貸獎」風險補償機制。
與此同時,圍繞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布局,北京銀行全力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建設。截至目前,累計為8900餘戶文化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3200億元,首都文化金融市場份額始終位居第一。
此外,北京銀行始終堅持服務為民,致力於用優質的金融服務解決百姓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全力做好北京市社保金融服務,北京市社保卡發卡量突破2426萬張,覆蓋全市近2500家定點機構;「京醫通」項目累計發卡2451萬張,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預約掛號入口,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看病就醫。
北京銀行進一步創新「富民直通車」模式,覆蓋500餘個行政村,依託「千院計劃」支持超過1000家特色民宿小院建設與運營,成為金融助力脫貧攻堅、支持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
數位化轉型突破
成立之初,北京銀行就確立了「科技興行」的理念。2019年,北京銀行正式將數位化轉型上升為全行核心戰略,並制定實施了數位化轉型三年發展規劃,朝著打造「數字京行」的目標加速前進。
目前,北京銀行已初步搭建起涵蓋信息技術條線,數字金融部、數據管理部、電子銀行部三大部門,以及北銀金融科技公司「1+3+1」的科技治理格局。
特別是,2019年5月成立的北銀金融科技公司是首家城商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經過一年多發展已經成為全行科技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同時,北京銀行聚焦重點方向,於2020年啟動「京匠工程」數位化轉型十大項目群,從平臺、場景、數據、業務、風控五大維度發揮對全行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
2012年,北京銀行正式啟動順義科技研發中心建設工作,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該中心包括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數據中心,成為技術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綠色環保的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和科技研發園區,將滿足北京銀行未來50年發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發展中,北京銀行較早啟動零售轉型,推動零售業務品牌形象、服務能力、行內貢獻佔比持續提升。
其中,轉型上半場主要依託「贏在網點」項目,推動網點由支付結算型向營銷服務型轉型;下半場則順應數字經濟的新特徵和居民財富持續增長的大趨勢,深化「移動優先」戰略,推動數據、場景、業務的全方位融合,積極打造「智慧金融」、「財富金融」、「惠民金融」三大品牌。
建設百年銀行
當前,身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歷史時刻,北京銀行將在危機中覓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建設「百年銀行」的道路上不斷書寫新的精彩篇章。
首先,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從嚴治行的有機結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全行高質量發展。
其次,圍繞「十四五」時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力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打造「集中式+分布式」融合式核心系統架構,同時以「雲平臺+微服務」作為系統基礎設施及底層技術路線,滿足數字金融大背景下各類業務高頻、高並發、快速響應的要求,實現業務線上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第四,持續夯實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授權調整、流程優化、風險前置等提高快速響應和應對能力,努力讓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確保全行穩健發展、行穩致遠。
站在25年的新起點上,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不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堅守防控金融風險的底線、點燃二次創業的激情、激活創新驅動的引擎,以更加穩健、更加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態勢,昂首闊步奮進在建設「百年銀行」的全新徵程上。(簡寧)
編輯: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