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在小說與電影中見到過「義大利黑手黨」、「日本山口組」、「墨西哥毒梟」、「亞洲金三角」的名字,這些組織通過金錢與權力做著與毒品相關的行當,以此獲得難以想像的暴利。
而與歷史上的一個販毒組織相比,美國政府直言義大利黑手黨和日本山口組簡直就是「模範公民」和「小學生」。這個組織就是傳奇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Pablo Escobar)帶領的麥德林販毒集團。
巴勃羅是有史以來最囂張的毒梟,曾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7大富豪之一,也是首位靠著毒品生意登上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的人。頂峰時,他幾乎控制著全世界80%的古柯鹼交易。他本人擁有4萬人的裝備精良的私人武裝,甚至擁有戰鬥機。
逮捕他的警察,不出3天就被人射殺;審判他的法官,妻子被輪姦後,沾滿精液的乳罩和內褲被寄到法官辦公室;通緝他的哥倫比亞總檢察長,被他反過來懸賞1億美元捉拿,最後橫屍街頭。
甚至在接受採訪時公然叫板美國:「哥倫比亞人民終於拿起了打擊美帝國主義的有力武器,我們對美國社會上的2500萬吸毒者不負任何責任!」
巴勃羅的傳奇一生,還要從他的幼年說起。
巴勃羅出生於哥倫比亞的麥德林。那時的哥倫比亞分裂為兩大政治勢力——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個政黨互相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暗殺和謀殺。而巴勃羅的心靈就在這樣充滿暴力、死亡、威脅、恐懼的環境下被荼毒。
僅僅13歲的他就明白,當時的社會是不公的——悲劇永遠發生在窮人身上。
這使他不但極度痛恨哥倫比亞的政治制度,更痛恨貧窮。於是他輟學混跡在當地的社區幫派中,除了學會人情世故,灰色地帶的規矩,他也在摸爬滾打的過程中靠偷車賺取了他的第一桶金。
在有了自己的團夥後,巴勃羅的非凡領導力使他在各個偷車隊伍中脫穎而出。不像別的頭領一樣焦躁易怒,他在深思熟慮時,往往手裡會捏著一根煙一言不發,展現出極度的鎮定、樂觀。
也正是他這種心態使那些無家可歸的窮人,街頭閒逛的混混,甚至是共搶一個飯碗的偷車賊都來加入他的團夥,因為這個人能給他們帶來無與倫比的安全感。
「他就像一個神,背後散發著光芒,帶領著我們。」他的手下如是說。
除了偷車,他也會在背後賄賂當局警察。一年後,他與當局警察的關係已經相當鐵了,那些指控他偷車的警察轉頭就會把新的汽車牌照給他。
當然即使社會動蕩,也會有一小部分正直人,他們拒絕賄賂,堅持辦案。
而這樣的結果就只有死路一條。巴勃羅會清除他路上的一切敵人,那時的大街小巷都流傳著巴勃羅的名言「要錢還是要子彈」——要麼收錢辦事,要麼橫屍街頭。
甚至後來有車的人開始給巴勃羅交錢,以保證自己的車不被偷(給小偷交錢讓小偷不偷自己的車)。
除了阻礙自己的人,巴勃羅也將目標伸向富人。他綁架富人們索要贖金,贖金到手後立即撕票。那些富人大多是當地的一些黑心老闆,他們支付微薄的薪水給工人,命令工人們超負荷工作。
由此,巴勃羅在當地樹立了巨大的威信。
麥德林的窮人們為他的行為歡欣鼓舞,他們崇拜、尊重巴勃羅,親切地稱他為「大善人巴勃羅」。因為他們知道巴勃羅是真心為窮人們著想,他想要消除社會上的不公平,想要改變社會。
而當年風生水起的巴勃羅僅僅22歲。
勢力強大後,巴勃羅做起了家族的老本行,哥倫比亞至巴拿馬的走私網絡遍布巴勃羅企業的香菸、威士忌。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巴拿馬接頭人告訴巴勃羅,比起菸酒這些東西,古柯鹼的需求量更大。
而巴勃羅的朋友也經常在他耳邊吹風——美國上流社會的人願意付一大筆錢換取古柯鹼,富人們會在派對上吸食一整晚。不僅僅是富人們,律師、銀行家、醫生都需要古柯鹼。
這些耳邊風使巴勃羅認清自己的賺錢方向,在嘗到毒品交易帶來巨大利益的甜頭後,他利用老手段「金錢或子彈」迅速吞併了奧喬亞兄弟的生意。
這期間不乏同行的警告。其他販毒團夥的作對,導致巴勃羅入獄被監禁。這期間他指示手下殺死了逮捕他的警察和審理法官,甚至一把火將存放他犯罪資料的法院燒了個精光。
由於缺乏證據,巴勃羅在牢裡待了三個月就出來了。並且在出獄後迅速做掉了同行的首領。
(奧喬亞三兄弟)
那時麥德林的紡織業、農產業並不景氣。巴勃羅抓住機會深入麥德林的各個農場,教會農民們種植古柯,使古柯鹼的製作廠、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浮現在廣袤的土地上。
而這也使城中失業者和無所事事的人獲得了工作機會,各大製作廠、加工廠一度僱傭達到5萬人,巴勃羅藉此聲名大噪。
史上最囂張最殘暴的「麥德林販毒集團」就此粉墨登場。
「——鼎盛時的麥德林販毒集團擁有近4萬人的武裝分子,配有數十架武裝直升機、十餘艘炮艇、十餘艘潛艇、數十輛坦克和裝甲車,甚至配有地對地飛彈。擁有設備先進的大型毒品工廠1067家及小型毒品加工廠4300多家和配套的現代化的毒品運輸工具與網絡,包括幾十架飛機的運輸隊。每年獲利300多億美元,巴勃羅一個人的財富是一個國家一年GDP的2/3。」(麥德林的古柯鹼銷往全世界)
巴勃羅一點沒把政府放在心上,事實上大多數政府官員都接受他的賄賂。甚至前腳他的運毒車隊剛被查獲登上報紙,後腳毒品就已經流入美國。
雖然境外大量流入毒品,可是當時美國還有一個遠比巴勃羅棘手的敵人存在——蘇聯,這使得美國無暇顧及周遭的處境。時值冷戰,巴勃羅知道,他就是麥德林的地下皇帝,可以為所欲為。
「距離麥德林市區80英裡處,巴勃羅的私人莊園『那不勒斯莊園』就坐落於這裡。莊園中,獅子、老虎、大象、斑馬品種應有盡有,規模遠比哥倫比亞國家動物園還要大。土地上擺造著各種各樣的宮殿式建築。那不勒斯莊園有足以容納一百個賓客的套房,裝有撞球廳、彈球機、酒吧、電視點唱機等等當時的奢侈物件。甚至還有一個鬥牛場、多個網球場、六個可以玩水上摩託艇的湖。莊園中曾舉行了無數場盛大的派對,聲色犬馬。」巴勃羅在過上極致奢華的生活後並沒有忘記依舊處於水深火熱的窮人們,甚至將他們列為頭等大事。
他決意改變哥倫比亞社會上的不公,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就是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就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在地球另一端的斯德哥爾摩開過一場關於工業對地球造成傷害的會議後,巴勃羅也號召社區種樹。每周都會舉辦集會,高唱國歌,鼓勵大家保護環境。
同時他修建了排球場、籃球場和足球場。巴勃羅意圖通過足球來振興國家,他買下足球隊,在其中投入大量金錢。由此哥倫比亞的足球達到了國際水平,兩度打進世界盃。
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後,馬拉威亞社區焚燒殆盡,這時出頭的並不是國家政府,而是巴勃羅,他修建了數千所房屋。
自那以後巴勃羅陸續修建了多所學校、公園、醫院等等。巴勃羅給予麥德林窮人們尊重,他履行承諾,想讓每個窮人都能過上屬於他們的好日子。
(緬懷巴勃羅的麥德林老人)
直至現在,哥倫比亞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緬懷巴勃羅,感謝他所做的一切,是他將窮人們融入進了社會中。相比之下哥倫比亞政府做得更多的是剝削、打壓、不作為,兩者高下立判。
巴勃羅的善舉改變了家鄉原本的面貌,也改變了哥倫比亞,這使得他內心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這位毒梟的內心萌生了一個念頭:他想涉足政治領域,成為政壇人物。他想成為總統真正的改變這個國家。
巴勃羅認為自己的想法無比正確,哥倫比亞需要像他這樣真正考慮民生的人物,帶領國家走向未來。可也正是這個想法使得原本順風順水的巴勃羅遭遇了他人生最大的滑鐵盧,使他的毒品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參選議員)
靠著強大的產業,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哥倫比亞國會議員。當他帶著家人前往美國度假,站在白宮前時,他想成為哥倫比亞的總統。
可巴勃羅的聲名赫赫是靠暴力和毒品換取來的,當他試著獲得哥倫比亞精英級人物的認同時,他終究被拒之門外。
隨著哥倫比亞議員任命期的到來,巴勃羅第一次踏上祖國的首都——波哥大。他原本心中想像的是光榮地坐在聽眾席上聽大家討論政治時事,自己在一旁感受正統的政治會議。
可事與願違,在會議上,他被時任的司法部長諷刺指責進行骯髒的毒品交易,背地裡有數不勝數的卑劣行跡。巴勃羅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揭發和批判不知所措,內心掀起驚濤駭浪。
沒有反駁也沒有狡辯,巴勃羅在眾目睽睽下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灰溜溜地離開了會議。
接下來的幾個月,巴勃羅被公開指責,被清除出自由黨,剝奪了外交豁免權,註銷了外交籤證。
一直以來呼風喚雨的巴勃羅經歷過如此打擊後勃然大怒,他搞不懂司法部長為了什麼原因彈劾他。因為在巴勃羅的世界裡,正義和邪惡從沒被清楚的劃分過。這個世界上只有金錢和子彈兩種選擇,不存在善惡。
被激怒的巴勃羅也作出了一個相當不理智的決定——三個月後彈劾他的司法部長被暗殺,7發冰涼的子彈使他一命嗚呼。
司法部長的死亡終於使哥倫比亞政府正視起麥德林集團這個巨大的威脅,殺死司法部長就代表著巴勃羅對整個國家宣戰,哥倫比亞也開始尋求美國的幫助。
同一時期美國的毒品風靡現象日趨嚴重,越來越多因為吸食過量古柯鹼致死的案例,使得毒品從潮流界的寵兒變成過街的老鼠。巴勃羅在議會中受到的挫折正是來自於美國方面的施壓。
美哥雙方欣然籤下引渡條約:美軍介入對巴勃羅的抓捕並帶回美國審訊。
巴勃羅對引渡這樣的條約尤為不滿。並不是因為自己要進入美國的監獄,而是因為他覺得引渡這項條約侵犯了哥倫比亞的主權,也摧毀了他的國家自豪感,他認為引渡是對哥倫比亞的侮辱。
雖然國恥難忘,可是自己活下來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立即動身飛往巴拿馬尋求奧喬亞兄弟的庇護。一年前自己還是受人尊敬的國會議員,現在卻成了倉皇逃竄的逃亡犯。
他在巴拿馬繼續操控著毒品網絡,巴拿馬軍方掌權人收到一年400萬美元的報酬為他們保駕護航。
過了一段時間一起投資的合伙人還在巴拿馬享受奢靡、樂不思蜀時,巴勃羅卻已經開始懷念家鄉。他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待在故鄉麥德林。
在故鄉,人們會擁護愛戴他,視他為哥倫比亞的未來。而美軍的施壓和哥倫比亞政府的無能使他越發充滿憎恨,在他看來那些擋他道路的人不單單是敵人,更是反對和背叛哥倫比亞的人。
通過人脈和關係他回到了麥德林,與妻子在莊園裡開了一場盛大的派對。而巴勃羅真正的戰爭也從這裡正式拉開序幕……
相關閱讀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徵文活動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