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美:海頓的《第83交響曲》"母雞"

2021-03-01 小提琴課堂

  在藝術創作上,任何成熟都不是空穴來風,它既意味著突破傳統樊籬,也意味著承前啟後之思,於海頓而言,創作於1785年的六首巴黎交響曲便是對此的極好例證。當我們橫跨海頓數十載交響樂創作的"脈息",將會從這六首作品中讀解到他日漸熟稔的作曲技法,及其對交響樂未來發展的預期,這種預期隨後即將在一系列倫敦交響曲中達至沸點--這是海頓交響樂發展的末端,亦是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樂發展的另一個嶄新起點。

  而當我們的追問從來路漫至去路,亦會發現這六首交響樂的些許傳承意味。毫無疑問,《第85交響曲》與《第45交響曲》具有相似性,但海頓多年壘砌的豐碩經驗卻又使其具有更為典雅的氣質。而當我們面對《第83交響曲》時,問題似乎立刻變得複雜起來。很難想像,來自於18世紀80年代的維也納、巴黎或倫敦的海頓迷們聽到這首作品開始近乎尖利的增四度與隨後咯咯作響的雙簧管主題時會作何感想,他們會對作品嘖嘖稱奇,還是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呢?


  應該說,相較於其他五首巴黎交響曲,它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或者標新立異。這裡面裹藏著海頓交響樂創作中剛剛散去不久的狂飆突進精神,但同時,它又兼具巴黎交響曲本身所彌散的高貴與嫻靜。當然,它亦因第一樂章第二主題而獲得了另一個有趣的暱稱:"母雞交響曲"。

  它古怪的音色、近乎極端的對比似乎意味著海頓在這六首交響樂中藏了一頭脾氣古怪的"野獸",但當第三樂章柔美的旋律輕輕漾起,似乎又意味著這極端的對比被巴黎交響曲本身的高貴氣質所同化。換言之,《第83交響曲》將高貴、端莊、諷刺、幽默等熔於一爐。它所呈現出的混沌形態被附上了一層怪誕,並亦因此可以獨擋一面,使其在巴黎交響曲中"鶴立雞群"。

  海頓的《第83交響曲》,或者說"母雞交響曲",它因混沌而駁雜,但又因此而分外迷人。


一隻金蛋--巴黎交響曲創作背景漫溯

  說海頓的六首巴黎交響曲是一隻金蛋,似乎是一個並不為過的說法,以下,我們不妨從作品本身的委約、海頓對作品出版所採取的態度以及演出效果三個方面來談這隻金蛋的"成色"。

  進入18世紀80年代,海頓及其作品的知名度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已從一位艾斯特哈齊宮廷的御用作曲家變成了一位在歐洲享有盛譽的作曲大師。而這種華麗的轉身,當然亦可從創作於1785-1786年的六首巴黎交響曲中找到證據。

  這六首作品受巴黎"奧林匹克館音樂會協會"的重要贊助人多尼伯爵邀約而作,而這短短半句話中已存在很多值得我們注意的信息:"奧林匹克館音樂會協會"為共濟會組織,考慮到海頓自身的共濟會身份,以及隨後與伯尼伯爵90-92交響曲的續約,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樣的社會身份使海頓在進行藝術創作上得益不少,換言之,他在六首巴黎交響曲中所傳達的、相對進步的藝術旨趣,將很容易得到他的共濟會朋友格勒尼耶、伯恩等人的指導與幫助,而"奧林匹克館音樂會協會",則無疑是其進行藝術創作的最佳土壤。

  當然,"奧林匹克館音樂會協會"所表現出的誠意絕非如此而已,他們對海頓六首巴黎交響曲的"不吝成本",亦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這個事實。在海頓與樂團指揮謝瓦利埃·約瑟夫-布羅涅·德·聖喬治斯所敲定的合同中,海頓的六部交響曲以每部二十五金路易(約合五百法郎)的價格成交,並以每部5法郎的價格獲得在巴黎的出版權。這是一筆報酬可觀的合同,即便我們把出版權刨除在外,這個價位仍是莫扎特在1778年創作的"巴黎交響曲(K.297)"的五倍。

  而要談及海頓在出版這六首巴黎交響曲時所採取的態度,則似乎亦和我們想像中那位謙和恭順並慣於以德報怨的海頓略有出入。原來,海頓這六首巴黎交響曲先後共賣給了三家出版商,即維也納的阿塔利亞、巴黎的伊姆鮑爾特、與英國的福斯特公司。如果說海頓先賣給倫敦而非巴黎的出版商使我們略感意外的話,那麼其在1787年寫給倫敦與維也納出版商信中那些自相矛盾的觀點,則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海頓在1787年4月和5月間寫給阿塔利亞的書信中明確表示,對方享有這六首作品的獨佔權,而在同年8月8日寫給福斯特公司的信裡,海頓卻又謊稱六首巴黎交響曲"還未給過任何人"。考慮到海頓亦曾把六首巴黎交響曲獻給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並因之獲得了一枚戒指的事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18世紀80年代,海頓與出版商之間已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國際合作關係,這使他可以依靠一套作品獲取三分報酬,當然,這亦多少可以看出海頓圓滑與世故的另一面。


海頓紀念郵票

  而海頓六首巴黎交響曲分賣給三家亦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作品編號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六首作品真正的創作順序。其中伊姆鮑爾特的順序為83、85、87、82、86、84,而海頓在1787年8月寫給阿塔利亞的信中說出了另一套順序:87、85、83、84、86、82,阿塔利亞正依此把這六首作品合成兩套。這兩套順序雖多有出入,但我們可以憑此把83、87、85劃歸為1785年創作的三首,而把82、84、86劃歸為1786年創作的三首。

  另外,海頓六首巴黎交響曲在18世紀80年代的演出盛況,亦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了他日益提升的國際聲譽。而這種聲譽的獲得,除卻海頓在18世紀80年代成熟的交響樂技藝不談,樂隊編制的擴大亦應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方面。海頓在18世紀80年代的巴黎和倫敦,不再面臨如艾斯特哈齊時期的"微型樂隊",而是一支編制齊整且更為龐大的樂隊,比如在1876年,"奧林匹克音樂協會"已擴展為62人編制的樂隊,而這種擴充在當時並不鮮見。

  而憑藉海頓在18世紀80年代交響樂語彙的成熟、所呈現出嶄新的國際合作關係以及作品演出效果的提升等諸多方面的"助力",其交響樂成為此時交響樂的代表,並在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地廣受讚譽便不難理解了。

  而接下來,則讓我們進一步聚焦於《第83交響曲》,從作品本身,聆聽並分析其獨特的魅力所在。

  孕育與蛻變:略述藝術特點

  在開始闡釋《第83交響曲》的藝術特點之前,筆者有必要先簡要介紹一下"狂飆突進"。"狂飆突進"一詞源自克林格的同名歌劇"狂飆突進",意指18世紀80年代,以歌德、席勒等人為代表掀起的一場以表達情感與紛爭精神的戲劇與文學界運動,而作為這一活動的另一重要"分支",音樂界亦在同時期颳起了一陣強烈的"狂飆突進"颶風,而海頓,則正是"狂飆突進"在音樂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毫無疑問的是,海頓在《第83交響曲》的伊始,便把我們帶回了他在18世紀60、70年代的狂飆突進交響樂時期。作為海頓交響樂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狂飆突進階段的交響樂不僅實現了作品數量的"井噴"(從作品34號至60號,其在1774年一年創作了8首),亦實現了交響樂創作風格的轉型與蛻變。以下,筆者試以狂飆突進時期交響樂的典型處理與《第83交響曲》做一簡要對比,以闡釋《第83交響曲》鮮明的藝術特點。

  海頓"狂飆突進"時期交響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調性上,此時,小調不僅僅作為一部交響曲的基礎,更作為情感色彩得以流露,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受難(第49號)交響曲"、"告別(第45號交響曲)交響曲"等便是如此。在此,小調因為被賦予了一種情感色彩而獨具魅力。而可以說,海頓的《第83交響曲》亦是如此,我們在樂曲伊始,便能通過小調的憂鬱色彩以及近乎執拗的不和諧音感受到海頓對"狂飆突進"的一種致敬與緬懷。

  其次,"狂飆突進"交響樂中附點與裝飾音的頻頻使用,亦反應在了海頓的《第83交響曲》中。在《第83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兩個主題中,附點動機作為聯合兩個主題的"血緣"而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我們亦不會忘記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那些逗趣的裝飾音,這既為第二主題渲染了一層詼諧的氣息,又為兩個主題的對比增色不少。


  其三則是海頓對力度的運用。狂飆突進交響樂力度的極端對比通常是我們欣賞的一個重點,而這在《第83交響曲》中亦有獨特的體現。比如樂曲第一樂章開始時近乎"蠻不講理"的第一主題便是通過力度的先聲奪人得以展現,其與《第35交響曲》第一樂章略顯粗暴的發展部幾乎殊途同歸。而關乎力度方面另一個突出的例證則是第二樂章中夾雜在弦樂近乎"閒庭信步"中的幾次力度驟變。換言之,海頓在《第83交響曲》第一與第二樂章的力度對比,充分體現了海頓"狂飆突進"交響曲的力度變化與審美意趣。

  其四,海頓《第83交響曲》的結構安排,亦採用了這一時期較為普遍的四樂章(海頓狂飆突進交響樂運用四樂章形式的達21首,幾乎佔到九成左右)及其曲式布局,其以第一樂章快板下的奏鳴曲式、第二樂章行板下的奏鳴曲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下的三部曲式以及第四樂章快板下的奏鳴曲式而與這一時期的大多數作品積極靠攏。

  當然,海頓的《第83交響曲》並非簡單而純粹的致敬之作,海頓在第三樂章戲劇性的刻意收斂,以及對整部交響曲在音色、力度控制以及樂章間的銜接的處理,均體現出他的匠心獨運與深思熟慮。換言之,這部澆灌著狂飆突進與海頓在80年代成熟風格下的交響曲,以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或者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海頓所獨有的"混沌之美"。

(本篇全文見2013年第2期《愛樂》)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放在口袋裡的海頓交響曲
    先來點懸念猶太人的經典《舊約》開篇第一章「神對混沌世界說,讓光亮來到,於是就有了光」聽聽這首作品對這句話是怎樣描述的:約瑟夫·海頓 清唱劇《創世紀》我們從海頓的音樂作品中挑選為埃斯特哈奇家族創作的音樂分析作品適合使用的場合由此帶來化學般的觸動
  • 海頓第45交響曲 | 告別與思鄉
    升F小調《第45「告別」交響曲》(Symphony No. 45 inF♯ minor),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創作於1772年。▲ 亞當·費舍爾/丹麥廣播交響樂團海頓在晚年時,曾將創作這部交響曲的經過告訴了他的傳記作者艾伯特·克裡斯託夫·戴斯以及格奧爾·奧古斯特·格裡辛格。 當時,海頓的贊助人、富有的匈牙利王子尼古拉斯·艾斯特哈齊,帶著他所有的樂手和隨從居住在匈牙利鄉村自己心愛的夏日皇宮「艾斯特哈齊堡」內。
  • 海頓: 第六交響曲 「早晨」
    D大調第6交響曲「早晨」慕尼黑交響樂團/阿爾弗萊德·舒爾茨海頓第6交響曲「早晨
  • 海頓《時鐘》交響曲
    海頓:D大調第101交響曲「時鐘」寫了一百部交響曲,年已六十二歲的海頓如果在第一百零一部中有些重複之處,或許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沒有。他的新作品仍然充滿神來之筆。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1794年3月3日海頓指揮他的《時鐘交響曲》首演,音樂會後倫敦的《每日晨報》評論道:「一如既往,這場音樂會的最精彩部分仍是海頓的一部宏偉的新序曲,永不涸竭、出神入化、至高無上的海頓!前面兩個樂章都重演了一次,遍布這整部作品的特性是出自內心的歡樂。
  • 海頓和莫扎特,各寫了多少交響曲?
    「音樂純淨,但音樂界是名利場」丨「海頓以來音樂家一直迷失在激情裡,自我太大,上帝只對寂靜之聲言說。」 「音樂純淨,但音樂界是名利場」丨「海頓以來音樂家一直迷失在激情裡,自我太大,上帝只對寂靜之聲言說。」
  • 海頓——《驚愕交響曲》
    海頓——《第九十四交響曲》
  • 這是海頓最後一部交響曲丨如何聆聽《第104號交響曲「倫敦」》?
    海頓《第104號交響曲》簡析海頓《第104號交響曲》的創作特徵
  • 海頓:驚愕交響曲
    我就是要寫一部「驚嚇音樂」,讓他們嚇一跳——海頓海頓出生在奧匈邊境一個叫羅勞的村鎮,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房工。海頓在家中排行第二,他有11個兄弟姐妹。但苦難的童年並沒有扼殺海頓的音樂才華;相反,是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給了他日後更多創造的靈感。6歲時,海恩堡教會合唱團的指揮弗蘭克看中了他,並把他帶到合唱團唱彌撒曲,開始學習樂理和小提琴,從此踏上艱難的音樂求學之路。由於天生好嗓子,兩年後他被著名的維也納聖史蒂芬教堂合唱班選中,並開始學習鋼琴。但16歲時,海頓到了變聲期,甜美的歌聲開始變的沙啞。
  • 海頓的《驚愕》交響曲
    木 子   譯在約瑟夫·海頓(1732-1809年,奧地利作曲家)的104首交響曲中,第94首交響曲《驚愕》較第96首《奇蹟》或第103首《鼓聲》略為遜色,但因海頓在第二樂章中插進「起床號」和容易讓人記住的命名,使《驚愕》交響曲成為海頓最有名的交響曲。《驚愕》交響曲是海頓在1791年創作的第四部交響曲,1792年3月22日在英國倫敦首演。
  • 海頓與貝多芬交響曲風格比較
    愉悅性和情感的動人性等成為音樂美的準則。主調音樂風格取代了被認為「深奧」的復調音樂風格而佔據了統治地位。啟蒙時期流行的文學文體是富於理智的散文,優秀散文的清晰、生動、得體、勻稱和優美的品質成為許多器樂音樂創作的準則。
  • 從《「告別」交響曲》看海頓交響曲創作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
    (十四);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變奏曲之《哥德堡變奏曲》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五);古典音樂中的「古典音樂」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六);初聽海頓先聽哪一部作品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七);海頓何以成為交響曲之父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八)經過了早期創作的經驗積累,海頓的交響曲將開始進入一個興旺的時期
  • 欣賞|海頓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G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 今日古典鑑賞:海頓《驚愕交響曲》
    海頓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稱為「交響樂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把交響樂固定成為四個樂章,給了交響樂一個基本格式。海頓的《驚愕交響曲》作於1791年,傳說當時倫敦的貴族是音樂會的常客,但是他們來聽海頓的音樂會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所謂的高雅品位,在那裡附庸風雅,每每在樂隊演奏時打瞌睡。海頓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他就寫了這部《驚愕交響曲》。
  • 海頓《第一零一「時鐘」交響曲》(第一樂章)1831
    每日一曲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 譚志剛的"淡"與"雅"
    不曾見過面,但卻神交近十年,譚志剛是第一人。所以,在剛回祁東主持微信公眾號《祁東天地》的時候,我就存了拜訪並寫一寫他的心。        約上譚志剛,花了十來天時間。喝茶聊天之際,我驚奇於他書架上關於茶的書之多,恐有六十來冊吧。對於喜茶之人,我是敬重的,我總是覺得茶道與禪道,甚至是人道,有著些許的關聯。環視不大的工作室,奇石、盆景、魚缸、雕塑、書畫充斥,一陣若有若無的音樂聲游離其間,與茶的淡淡清香,形成一種浸入心脾的氛圍。
  • 略談道家丹道修煉之"外丹"
    鍾曰:「煉丹不成者,有三也:不辨藥材真偽,不知火候抽添,將至寶之物一旦消散於煙焰之中而為灰塵,廢時亂日,終無所成者,一也。藥材雖美,不知火候。火候雖知,而乏藥材,兩不契合,終無所成者,二也。藥材雖美,火候合宜,年中不差月,月中不錯日,加減有數,進退有時,氣足丹成。而外行不備,化玄鶴而凌空,無緣而得餌,此不成者,三也。又況藥材本天地秀氣結實之物,火候乃神仙修持得道之術。
  • 【黑膠黨】舒伯特:第3號、第8號交響曲《未完成》
    Schubert: Symphony No.3 & No.8 "Unfinished" / Carlos Kleiber, Wiener Philharmoniker舒伯特:第3號、第8號交響曲《未完成》/ 卡洛斯·克萊伯 (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 "命根子"與"勞什子"
    "命根子"與"勞什子"      一 從賈寶玉性格的典型意義看曹雪芹人性之壯麗 說不盡的《紅樓夢》。
  • "這就是"系列19年新篇章,第一期火藥味十足,它真的不簡單
    "這就是"系列2019年開年首綜——《這就是原創》Chuang沒想到三人來到這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選手立個下馬威。老蕭現場深情演唱了一首為「這就是原創」特別打造的全新原創作品《美麗 醜與我》。這位頂著一頭不羈的髒辮,長相很憨厚的老哥就是MATZKA樂團主唱,有著國內雷鬼第一人之稱的瑪斯卡。開口第一句"vavayan(女孩)",現場徹底炸了。
  • 【音樂百科】最為健康的作曲家——海頓
    他的音樂總是散發出清新健康的氣氛,或許莫扎特的激越熱情是海頓所缺乏, 莫扎特的登峰造極之境也是他永遠無法企及的;但整體而言,其音樂品質可與莫扎特並駕齊驅,甚或更崇高。自1780年起,海頓所寫的每一部交響曲、四重奏、彌撒曲甚至神劇,莫不令人稱,而成為必傳的上佳作品,他創作之豐碩實在令人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