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

2021-02-22 不止音樂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當《橄欖樹》的前奏響起,不論何時何地聽到都讓人脊背戰慄,情不自禁沉浸在齊豫縹緲的歌聲中。

《被遺忘的時光》《恰似你的溫柔》《蘭花草》《蝸牛與黃鸝鳥》《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每個中國人一定都聽過這些歌,電視裡放到時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會放下手中的事,跟著一起陶醉地唱。

你也許知道他們都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許還聽說過「校園民謠」這個詞。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

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

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是給民歌手寫歌、當製作人才入行,終成樂壇一代傳奇。羅大佑、方文山、阿信、陳綺貞、萬芳……此後的華語音樂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到民歌的影響。

如同方文山所說:「我是聽著這些歌長大的一代人。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啟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

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當樂器比較少的時候,堆疊的情緒就多,就更能聽得出歌手在表達這首歌的時候每一個字,很細膩地在述說他心裏面的話。」

對於先接觸到歌曲,再觸摸到音樂史的我們來說,也許聽到「民歌」的第一反應,是青歌賽上的民族唱法,是陝北民歌或者雲南山歌。

民歌運動的「民歌」提法,來源於當時「中國現代民歌」的主張。按照今天的觀念,可以直接理解為民謠。民歌與民謠都是翻譯自英文的folk,而當時民歌運動的興起也與美國的民謠復興(folk revival)有關。

60年代越戰以來,駐臺美軍人數驟增。配合當時臺灣經濟的發展,電臺、電視的西洋音樂節目,美軍俱樂部以及西餐廳裡的英文歌表演,帶動起了西洋音樂的風靡。

當時也是美國民謠復興的盛期,鮑勃·迪倫等民謠巨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以胡德夫、楊弦為首的駐唱民歌手們,迫於時代風氣,大部分時候都在夜總會演出中翻唱這些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

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青年人在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走上了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

1975年6月6日,一個雨夜,年輕的學生兼民歌手楊弦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以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作入歌。在西洋音樂為主流的環境中,青年們彈著吉他用中文唱出自己的歌聲,向時代大聲宣言:

我們不要夜總會裡的西洋歌,不要歌廳式的「靡靡之音」,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寫作自己的生活——

唱自己的歌!

猶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打響,它帶動了隨後一連串的行動:洪建全基金會支持唱片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製作發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現傳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

自此之後,在時任「中國廣播公司」的《熱門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的帶領下,一大批優秀的民歌創作者和民歌手,走上了時代的先列:洪小喬、李雙澤、李泰祥、齊豫、小蟲、李建復、楊祖珺、黃大城、王夢麟、王海玲、施孝榮、楊芳儀、李宗盛、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羅吉鎮、蘇來、侯德健、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邰肇玫、施碧梧……

那是一個眾星熠熠的時代,這些名字也許你有的聽說過,有的沒有。但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歌聲,那些清新、朝氣又雋永的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歲月洗禮後成為更迷人的經典。

直到你有一天叩響它,「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慢慢地浮現在我腦海……」

而《民歌40》,就是那把叩醒回憶的鑰匙。

短暫而輝煌的民歌時代,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影響了臺灣、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推動之後的華語流行音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臺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

2020年,民歌運動來到第45年紀念。《民歌40》由後浪首次引進大陸,重磅推出!

書中有三大看點:

《民歌40》收錄了百餘張經典民歌唱片詳盡記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每一頁左邊是專輯封面和歌曲資料,右邊是所屬歌手和創作者感言與幕後故事全記錄。翻開本書,就像翻開一本時光紀念冊,撲面而來的都是滿滿的回憶。

500餘份珍貴歷史資料,老照片、演唱會海報、專輯封面、報導文件、書信手稿全收錄。

幾乎都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舊物收藏,如同走進一個民歌博物館一般,全方位還原民歌時代的情況。

一方面書寫歷史進程,一方面又有小篇幅的總結。

例如《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這一篇章,有著名樂評人馬世芳撰寫的《臺灣篇:從世代交替到產業升級》,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寫的《大陸篇:他從臺北來,歌從臺北來》。

既能回溯歷史,也有當下記錄反思。



時代親歷者現身講述

深度揭秘經典老歌、傳奇音樂人背後秘辛


本書作者陣容十分強大,除了領銜坐鎮的陶曉清外,你在作者頁面還能看到以下名字:


布舒、蔡琴、陳宏銘、杜文靖、方麗莎、公路、靳鐵章、李蝶菲、李建復、李小敏、廖慧娟、林怡君、馬世芳、邱晨、蘇來、施碧梧、邰肇玫、陶曉清、王竹君、王承偉、吳清聖、吳統雄、小野、徐崇憲、楊弦、楊嘉、葉佳修、余光中、張光鬥、趙樹海、鄭鏗彰( 按拼音首字母順序) 。

提起民歌運動那段歷史,後人記敘的書也有不少,但由當事人親自講述,匯集如此多的時代見證者記錄,史上絕無僅有

民歌運動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更多的是今天的我們也不太熟悉的幕後主導者們。

主創們細心搜集尋訪,讓幕後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現,呈現民歌時代的輝煌樣貌,揭秘連圈內人也不一定知曉的秘辛,例如:

《橄欖樹》的來龍去脈,《龍的傳人》的改詞始末,藏在《阿里山的姑娘》裡的感人愛情,《美麗的稻穗》創作者的辛酸往事。

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齊豫天籟之音的培養過程,蔡琴校園歌手時期的青蔥往事,陳小霞音樂創作的起點。

《音樂的雕塑家》一節中,記錄了民歌時代的編曲和樂手,以及著名的麗風錄音室、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民風樂府、《滾石雜誌》等等。

時代的浪潮中,有人站在風光頂端,也有人是默默無聞的奠基者。

他們的故事,失落的好歌,都收錄在書裡,像一份時光的禮物。


復古封面致敬70年代

黑膠唱片般大開本,特製拉頁回溯時光長廊



《民歌40》採用高品質的硬精裝封面,12開大尺寸開本。

整本書拿在手裡如同一張黑膠唱片,呼應音樂秘藏記錄。內文全彩細膩印刷,展現歷史動人細節。

大陸版全新設計了復古典藏封面,滿滿的70年代懷舊味道

別致的書名錯版效果,吉他弦和音孔構成隱秘的「40」圖樣,內封裡還有同款刻印,是在琴弦上奏響的動聽40年。

翻開書,如同回溯一段時光長廊。

兩張特製拉頁長圖

精心繪製的70年代臺北民歌西餐廳地圖,以及細心梳理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音樂會全記錄,帶你重走民歌來時路。

回頭看民歌,我覺得民歌是一種信心的表現,年輕人藉由自己去寫歌,確定自己可以做這件事情,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書名副標題「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傳於臺灣最南端恆春半島的古老民歌,有陳達、鳳飛飛、鄧麗君、陳淑樺等等多個歌詞不同的版本,內容也從最初的思鄉演變為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6月6日,楊弦發聲40年後,同名演唱會《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在臺北小巨蛋舉行。當年的民歌手們與新時代的年輕歌手齊聚一堂,再次唱響時光中的經典歌謠。時代會落幕,人會老去,還好歌會留下來,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如果你是民歌時期的資深歌迷,這本書會是喚醒你青春記憶的鑰匙,帶你回到曾經的「詩和遠方」。如果你錯過了那個民歌時代,這本書就是你發掘音樂寶藏的時光地圖,值得回味的好歌好聲音,在這裡等待與你相遇。 在現代社會,只要你的歌能夠唱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稱得上是民歌手。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又能和臺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就是民歌。

相關焦點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百科式珍藏檔案
    猶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打響,它帶動了隨後一連串的行動:洪建全基金會支持唱片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製作發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現傳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2020年,民歌運動來到第45年紀念。《民歌40》由後浪首次引進大陸,重磅推出!
  • 〖活動資訊〗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演唱會
    臺灣「民歌40」的列車  從臺北小巨蛋出發  這一站,來到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用三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  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 經典朗讀
    一九九五年,「民歌二十年:唱過一個時代」演唱會在「臺北中山紀念館」連唱兩場,共三十幾位歌手參與。 二〇〇五年,「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民歌三十年演唱會於「臺北中山紀念館」連唱三場,五十餘位歌手登臺。 二〇一五年六月,「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高雄巨蛋連唱三天,共六十餘組歌手參與。
  • 唱一段思想起丨隨手
    11月19日,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演唱會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首站在深圳春繭。一個月前下單買票,只剩下少數的選擇。怎麼能不去呢,這次『民歌40』,估計是某種意義上的絕響。還會有『民歌50』嗎?很難了吧。民歌老了,民歌手也老了。你想,吳楚楚已屆古稀之年,胡德夫今年66歲,再過10年他們還能唱嗎?
  • 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場
    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今日再唱壹段思想起這樣的聚會多美好!特別是我們臉上都有歲月的痕跡,心中都有了生活的感悟的時候。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5小時4分10秒的《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比起2005年3小時55分17秒的《民歌三十 永遠的未央歌》,擴容不少,歌手30到了60位,曲目也由40首增加到95首。添了新面孔,也少了舊相識,其中有5位,再也不會見了。李泰祥、潘安邦、施碧梧、黃大誠和馬兆駿,在約定的(民歌)三十到四十的這10年間,離開了人世。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臺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以及細心梳理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音樂會全記錄,帶你重走民歌來時路。
  • 【民歌40專題·壹】「民歌40」:再笑一笑,一笑就老了
    在下半場,他演唱了以余光中的詩歌為主軸的原創作品,當《鄉愁四韻》的旋律響起,一個華語歌壇的民歌時代被開啟。臺灣的年輕人開始唱自己的歌,開啟原創精神,形成了臺灣民歌時代。當時民歌最重要的推手、著名音樂DJ陶曉清說:「臺灣民歌啟蒙了原創精神,也因此帶動了中文流行樂壇的發展。」
  • 齊豫潘越雲陳綺貞 領銜「臺灣民歌40」演唱會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孟迷)備受期待的「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演唱會將於11月19日晚登陸深圳灣體育館「春繭」。據悉,這是「臺灣民歌40」目前在大陸的唯一一場演出。 屆時,齊豫、潘越雲、陳綺貞、萬芳、胡德夫、吳楚楚、李建復、娃娃(金智娟)、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南方二重唱、韋禮安等幾代臺灣民歌手將同臺唱響經典,「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和她的兒子馬世芳將擔任引言人。
  • 鄭怡 ,再唱一段思想起……
    談起那段經歷時,鄭怡說:基本上,剛開始唱民歌純粹是好玩、好奇,那時候的民歌手心態似乎都是一樣的。那首蘇來寫的《微光中的歌吟》是鄭怡的第一首歌曲,倆人是在參加民謠風比賽時相識。那時候蘇來還在當兵,倆人又住得近,一放假就和鄭怡聯絡,每次有新歌就唱給鄭怡聽,後來在1980年的金韻獎第六輯中,鄭怡就選了這首《微光中的歌吟》來唱,當時的鄭怡還是臺大歷史系的學生。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橄欖樹》《龍的傳人》《踏著夕陽歸去》《捉泥鰍》《雨中即景》《散場電影》……40 年後,我們依舊唱著這些熟悉的旋律。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  用3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臺灣民歌四十年 再唱一段思想起
    &nbsp&nbsp&nbsp&nbsp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至此湧現出了一大批對華語樂壇影響深遠的傳奇人物,比如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他們也成為了臺灣流行音樂的開創者。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齊豫、潘越雲、胡德夫、陳綺貞唱盡鄉愁  ·  用3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聯合主辦: 深圳廣電集團  飛揚971 齊豫、潘越雲、胡德夫、陳綺貞唱盡鄉愁  ·  用3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終於在今年11月19日,「臺灣民歌40周年」演唱會將作為「2016第14屆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主推項目,在深圳灣體育館「春繭」開唱。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老一輩如齊豫、潘越雲、李建復、胡德夫、萬芳,新生代如陳綺貞、韋禮安等近30位臺灣民歌音樂人將共同登臺。
  • 再唱一段思想起丨傾聽那些年的臺灣民謠
    不過比起海峽對岸羅大佑和李宗盛曾追隨過的臺灣民歌運動,他們還是要晚了將近20年。 1970年代,這邊全民齊唱「渾身是膽雄赳赳」的時候,那邊已經有了憂傷的《橄欖樹》。那是一次被稱作「現代民歌運動」的行為藝術—— 1975年,歌者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1976年,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在淡江大學向觀眾席扔可口可樂,並大喊「唱自己的歌」,以此拉開中國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
  • 「民歌40」旋律不散
    深圳晚報訊(記者 趙偉君) 1995年,2005年,2015年,十載一聚,聽一次少一次的演唱會,真的就只有讓臺灣重磅音樂人傾巢而出的「再唱一段思想起」民歌系列了。因為以10年為節點,所以「誰也無法預料10年後的『民歌50』有誰在」。好在這趟滿載情懷的民歌列車終於駛來內地,深圳作為首站,11月19日,將延續去年6月在臺北和高雄小巨蛋的精彩。
  • 老歌,《月琴》再唱一段思想起
    "再唱一段思想起...." 這是臺灣民歌年代非常具有盛名的《月琴》,由賴西安作詞,蘇來作曲,鄭怡演唱。是為了紀念一個逝去的音樂人,被譽為"臺灣最傳奇的民間音樂說唱藝人----「陳達」。他目不識丁,眼瞎耳聾,抱著一把月琴在臺灣到處賣唱,唱的是他祖輩留下的臺灣民間音樂。
  • 送您《民歌40》演唱會門票啦,快來看看你中獎了沒有!
    而今,他們的臉龐爬上了歲月的痕跡,心中有了生活的感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人還能隨著「民歌40」這趟列車,聚首一起唱,想想這畫面,都美好得不像話。更棒的是,這趟列車將首次跨越海峽,從臺北小巨蛋開進大陸,11月19日第一站,也是目前內地唯一的一場——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