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當《橄欖樹》的前奏響起,不論何時何地聽到都讓人脊背戰慄,情不自禁沉浸在齊豫縹緲的歌聲中。
《被遺忘的時光》《恰似你的溫柔》《蘭花草》《蝸牛與黃鸝鳥》《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每個中國人一定都聽過這些歌,電視裡放到時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會放下手中的事,跟著一起陶醉地唱。
你也許知道他們都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許還聽說過「校園民謠」這個詞。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
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
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是給民歌手寫歌、當製作人才入行,終成樂壇一代傳奇。羅大佑、方文山、阿信、陳綺貞、萬芳……此後的華語音樂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到民歌的影響。
如同方文山所說:「我是聽著這些歌長大的一代人。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啟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
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當樂器比較少的時候,堆疊的情緒就多,就更能聽得出歌手在表達這首歌的時候每一個字,很細膩地在述說他心裏面的話。」
對於先接觸到歌曲,再觸摸到音樂史的我們來說,也許聽到「民歌」的第一反應,是青歌賽上的民族唱法,是陝北民歌或者雲南山歌。
民歌運動的「民歌」提法,來源於當時「中國現代民歌」的主張。按照今天的觀念,可以直接理解為民謠。民歌與民謠都是翻譯自英文的folk,而當時民歌運動的興起也與美國的民謠復興(folk revival)有關。
60年代越戰以來,駐臺美軍人數驟增。配合當時臺灣經濟的發展,電臺、電視的西洋音樂節目,美軍俱樂部以及西餐廳裡的英文歌表演,帶動起了西洋音樂的風靡。
當時也是美國民謠復興的盛期,鮑勃·迪倫等民謠巨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以胡德夫、楊弦為首的駐唱民歌手們,迫於時代風氣,大部分時候都在夜總會演出中翻唱這些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
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青年人在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走上了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
1975年6月6日,一個雨夜,年輕的學生兼民歌手楊弦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以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作入歌。在西洋音樂為主流的環境中,青年們彈著吉他用中文唱出自己的歌聲,向時代大聲宣言:
我們不要夜總會裡的西洋歌,不要歌廳式的「靡靡之音」,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寫作自己的生活——
唱自己的歌!
猶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打響,它帶動了隨後一連串的行動:洪建全基金會支持唱片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製作發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現傳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
自此之後,在時任「中國廣播公司」的《熱門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的帶領下,一大批優秀的民歌創作者和民歌手,走上了時代的先列:洪小喬、李雙澤、李泰祥、齊豫、小蟲、李建復、楊祖珺、黃大城、王夢麟、王海玲、施孝榮、楊芳儀、李宗盛、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羅吉鎮、蘇來、侯德健、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邰肇玫、施碧梧……
那是一個眾星熠熠的時代,這些名字也許你有的聽說過,有的沒有。但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歌聲,那些清新、朝氣又雋永的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歲月洗禮後成為更迷人的經典。
直到你有一天叩響它,「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慢慢地浮現在我腦海……」
而《民歌40》,就是那把叩醒回憶的鑰匙。
短暫而輝煌的民歌時代,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影響了臺灣、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推動之後的華語流行音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臺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
2020年,民歌運動來到第45年紀念。《民歌40》由後浪首次引進大陸,重磅推出!
書中有三大看點:
《民歌40》收錄了百餘張經典民歌唱片詳盡記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每一頁左邊是專輯封面和歌曲資料,右邊是所屬歌手和創作者感言與幕後故事全記錄。翻開本書,就像翻開一本時光紀念冊,撲面而來的都是滿滿的回憶。
500餘份珍貴歷史資料,老照片、演唱會海報、專輯封面、報導文件、書信手稿全收錄。
幾乎都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舊物收藏,如同走進一個民歌博物館一般,全方位還原民歌時代的情況。
一方面書寫歷史進程,一方面又有小篇幅的總結。
例如《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這一篇章,有著名樂評人馬世芳撰寫的《臺灣篇:從世代交替到產業升級》,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寫的《大陸篇:他從臺北來,歌從臺北來》。
既能回溯歷史,也有當下記錄反思。
時代親歷者現身講述
深度揭秘經典老歌、傳奇音樂人背後秘辛
本書作者陣容十分強大,除了領銜坐鎮的陶曉清外,你在作者頁面還能看到以下名字:
布舒、蔡琴、陳宏銘、杜文靖、方麗莎、公路、靳鐵章、李蝶菲、李建復、李小敏、廖慧娟、林怡君、馬世芳、邱晨、蘇來、施碧梧、邰肇玫、陶曉清、王竹君、王承偉、吳清聖、吳統雄、小野、徐崇憲、楊弦、楊嘉、葉佳修、余光中、張光鬥、趙樹海、鄭鏗彰( 按拼音首字母順序) 。
提起民歌運動那段歷史,後人記敘的書也有不少,但由當事人親自講述,匯集如此多的時代見證者記錄,史上絕無僅有。
民歌運動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更多的是今天的我們也不太熟悉的幕後主導者們。
主創們細心搜集尋訪,讓幕後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現,呈現民歌時代的輝煌樣貌,揭秘連圈內人也不一定知曉的秘辛,例如:
《橄欖樹》的來龍去脈,《龍的傳人》的改詞始末,藏在《阿里山的姑娘》裡的感人愛情,《美麗的稻穗》創作者的辛酸往事。
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齊豫天籟之音的培養過程,蔡琴校園歌手時期的青蔥往事,陳小霞音樂創作的起點。
《音樂的雕塑家》一節中,記錄了民歌時代的編曲和樂手,以及著名的麗風錄音室、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民風樂府、《滾石雜誌》等等。
時代的浪潮中,有人站在風光頂端,也有人是默默無聞的奠基者。
他們的故事,失落的好歌,都收錄在書裡,像一份時光的禮物。
復古封面致敬70年代
黑膠唱片般大開本,特製拉頁回溯時光長廊
《民歌40》採用高品質的硬精裝封面,12開大尺寸開本。
整本書拿在手裡如同一張黑膠唱片,呼應音樂秘藏記錄。內文全彩細膩印刷,展現歷史動人細節。
大陸版全新設計了復古典藏封面,滿滿的70年代懷舊味道。
別致的書名錯版效果,吉他弦和音孔構成隱秘的「40」圖樣,內封裡還有同款刻印,是在琴弦上奏響的動聽40年。
翻開書,如同回溯一段時光長廊。
兩張特製拉頁長圖:
精心繪製的70年代臺北民歌西餐廳地圖,以及細心梳理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音樂會全記錄,帶你重走民歌來時路。
回頭看民歌,我覺得民歌是一種信心的表現,年輕人藉由自己去寫歌,確定自己可以做這件事情,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書名副標題「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傳於臺灣最南端恆春半島的古老民歌,有陳達、鳳飛飛、鄧麗君、陳淑樺等等多個歌詞不同的版本,內容也從最初的思鄉演變為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6月6日,楊弦發聲40年後,同名演唱會《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在臺北小巨蛋舉行。當年的民歌手們與新時代的年輕歌手齊聚一堂,再次唱響時光中的經典歌謠。時代會落幕,人會老去,還好歌會留下來,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如果你是民歌時期的資深歌迷,這本書會是喚醒你青春記憶的鑰匙,帶你回到曾經的「詩和遠方」。如果你錯過了那個民歌時代,這本書就是你發掘音樂寶藏的時光地圖,值得回味的好歌好聲音,在這裡等待與你相遇。 在現代社會,只要你的歌能夠唱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稱得上是民歌手。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又能和臺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就是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