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禮記》講座第6講03
「以篤父子。」「篤」當「厚」字講,父子之間講究恩情,用禮義來使父子之間的恩情更加深厚。「父子有親」是天性,古人特別重視孝道,並且把它視為仁愛之心的根本。比如《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論語》中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孟子》中也講的:「仁之實,事親也者。」
「孝悌」,它不僅僅能培養人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意識,可以樹立起人重恩義、講道義的行事原則,而且教人「愛人」從愛父母做起,然後愛其長上、愛其民人,進而「仁民而愛物」,做到「民胞物與」,就是人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夥伴,直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個就是成為聖人回歸自性的境界了。這種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不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與道德情感的發展規律,而且可以使人回歸自性明德,通達「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自性。所以這個孝道孝道,就是你講「孝」可以通達「道」,可以回歸自性,從這充分體現了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下學而上達」的特點。儒家的孝道內容不僅深刻,而且宏富。孝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首先要尊敬父母,尊敬父母,就是要對父母和顏悅色,柔聲下氣,而且還要做到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其他任何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如果兄弟不能夠和睦相處,會讓父母擔憂,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夫妻關係處理不好,讓父母擔憂,是不孝,所以要做到「夫義婦德」;如果沒有把兒女教育好,不能培養出承傳家道、家業的人才,也會讓父母擔憂,所以要重視家教、家風,「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學校讀書,不敬老師,讓父母擔憂,所以孝子也必然尊師重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由孝悌修身,就可以把五倫關係,私人交往之中的各種倫理關係都處理好。作為領導幹部,養父母之心還包括忠於職守、嚴以用權等等公德方面的內容。比如領導幹部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就會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鋃鐺入獄,東窗事發。這個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德有傷,貽親羞」。當然了,和領導同事之間不能夠和睦相處,會讓父母擔憂,這也是違背了孝的精神。所以如果一個領導者能夠念茲在茲,自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小心謹慎,時刻警醒自己,這樣不僅不會貪汙受賄、腐敗墮落,反而還會竭忠盡智、清正廉明。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從孝敬父母培養起仁愛心、恭敬心的為官者,在家能夠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到工作崗位也能夠做到「領導呼,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領導教,須敬聽;領導責,須順承」。所以在《論語》中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經》中也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
有孝心的領導者,他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就能進而尊敬天下的父母,不僅自己力行孝道,也能夠教導百姓力行孝道,起到「君、親、師」的作用。我們看歷史上,漢武帝的時期實行了「郡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就是地方官負責把這個地方具有孝廉品質的孩子舉薦出來,由國家培養,成為官吏的後補,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出現了「名臣輩出,文武並興」的局面。晉朝的孝子吳隱之,「心正不懼飲貪泉」,也成為操守廉潔的楷模。宋朝的嶽飛牢記母親的教誨,「精忠報國」,也成為忠臣名將的典範,為後世所景仰。在《浦江縣誌》記載,鄭宅鎮的「鄭義門」,從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出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禮部尚書,小至普通稅令,竟然沒有一名貪官汙吏,他們人人勤政廉潔,忠君愛民,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自幼受到了以孝悌為基礎的《鄭氏軌範》的家規教育。歷史上不計其數的事例證明,私德與公德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如果一個官員在私德方面能夠嚴於律己,真正做到養父母之心,就必然能夠移孝於忠,在公德方面作出相應的表率,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就能夠做一個正直的臣子。
歡迎轉發點讚
▼點擊查看更多文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 劉餘莉教授追憶母德
一覺離娑婆 | 劉利(劉餘莉教授兄長)講述母親的往生過程
劉餘莉教授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歷史走向未來
劉餘莉教授英國漢學院演講 | 孝親尊師:中華文化的大根大本!
劉餘莉教授: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祭祖文解讀(中英文字幕)
這就是典範!尊老敬賢的國家態度,感人至深!
金融大鱷女兒、川普孫女,王室和富人階層,為何熱衷讓下一代學中文?
人民網 | 劉餘莉教授談「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公眾號後臺回復「推薦」,可看到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