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雜誌用五條人作封面,卻嘲諷他們是「流量」,仁科下場硬懟

2020-10-11 華語樂談

近日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1期,封面人物是那支在《樂隊的夏天》中被撈了無數次,最終復活成功並在半決賽中登頂的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登上封面這事本來不稀奇,稀奇的是,雜誌中的封面故事《樂隊從哪裡來 我們那些不足掛齒的憂傷》一文中,針對為什麼採用五條人作為封面作了如下闡述:


我們為本期的封面樂隊糾結了數次,我們最初認為,重塑的音樂和表達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同時也認為Mandarin代表了一種新的勢力,他們的音樂充滿了想像和新的解構,與我們這期主題不謀而合。但我們最終還是選定了五條人,他們是這個夏天最受矚目的樂隊,他們沒有表現得很「聽話」,他們像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短短幾個月內,收穫了大量的粉絲。

從某種角度看,我們的最初選擇就這樣敗給了流量……

「我們的最初選擇‍,就這樣敗給了流量!」‍

聽起來好無奈的選擇,文章也沒有很好地說出一個放棄重塑與Mandarin而選擇五條人的高大上的理由,也就是說,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流量,因為五條人備受矚目,因為五條人粉絲多。

對於這樣的說法,五條人也忍不住了,仁科親自下場硬懟:


嗨,三聯,你們這麼偉大的雜誌怎麼能敗給流量呢?你們說我們沒有表現得很「聽話」,像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這話聽起來酸酸的。你們表現得倒是很聽話!從一切角度來說,我們要敗也只會敗給自己。

對於仁科這樣霸氣的回應,粉絲也紛紛點讚,表達了各自的意見。

有人表達對三聯的不滿,「寫個文章為什麼要這樣陰陽怪氣?又想蹭熱度又想裝腔調?」

有人理性點評,「三聯這篇文章兼具單薄的價值觀和寡淡的『精英味兒』,實在沒有品質和品位,藝術要面向現實,而不是沉醉在自我臆想中。」

有人調侃,「三聯這位小編,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有人繼續調侃,「知識分子不打架的,知識分子只會用筆頭打架。」

當然,有更多人對「流量」一詞表達了異議,他們說,五條人背後並不是流量,是廣大無產階級,是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人;這些「精英」們壓根兒就沒了解五條人的音樂,五條人的音樂不輸給任何一隻樂隊,就算流量怎麼了,能真真正正讓很多人喜歡,就是真本事……

活久見:雜誌與封面人物互懟!

一本知名雜誌,採訪了一支正當紅的樂隊,並將其照片刊登上了雜誌封面,這本應是一次相互欣賞、十分愉快的合作,可現在卻變成了一場火藥味很濃的隔空互懟。這種事情,我是第一次看到。

怎麼說呢,三聯這波操作,確實有點又當又立、打臉自己的味道。不管五條人是不是可以用「流量」二字概括,如果你真的想保持你的腔調,那服從內心的初衷,選重塑或Mandarin不就行了嗎?要是打算向流量妥協,那用了五條人,就別再裝得像很不情願似的一樣了吧。

難道三聯認為,用五條人當封面,就好像用吳亦凡、王俊凱當封面可以吸引萬千飯圈女孩一樣,也可以吸引無數的條粉(我不知道五條人粉絲有什麼特定的名字)都來買這本雜誌?

我認為作用沒有那麼大。比如知名音樂博主「中國搖滾幫」就表示疑問:「不會真的有人因此去買這本雜誌吧?」五條人的粉絲也有人略帶自嘲地說:「誰特麼看三聯呀,我們都看《故事會》呢。」

五條人——樂隊圈的《故事會》

《故事會》也是五條人某張專輯的名字。從某種角度上講,《故事會》這種生動有趣、適合「無產階級」的雜誌才是跟五條人最匹配的,而不是三聯那種「精英」大刊。仁科也曾呼籲樂迷聽他們專輯的時候,順便去買本《故事會》一起看,效果會更佳哦。

我們也在這裡呼籲,五條人應該上《故事會》封面,三聯就讓重塑他們上吧,那樣就沒這麼多口舌之爭了。

如果三聯為了流量降低了自己的逼格,委屈自己最終卻沒有達到流量的目的,銷量與口碑雙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划算了。

意外:仁科竟然在乎這些了

再說五條人,其實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認為他們是不會有任何回應的,因為他們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切滿不在乎。沒想到仁科竟然直接開懟了,還指責三聯說他們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是一種酸。

從某種角度來講,仁科對這些評論也是在乎的。

什麼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呢?

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這句話值得玩味。我們知道,朋克跟情商是完全不掛鈎的東西,幾乎是反義詞;朋克精神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毫不修飾的不滿和自我表達,朋克樂隊怎麼可能「情商很高」呢?

說五條人是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顯然三聯不是真的說五條人屬於朋克樂隊,而是一種反諷:雖然五條人表面上吊兒郎當,誰都不放在眼裡,但其實心裡聰明得很,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他們知道粉絲很吃這一套……「情商」一詞現在大部分場合不就是「虛偽」的代名詞嘛,說白了,三聯就是說五條人虛偽,表裡不一,賣「人設」。

這是酸嗎?我不懂,也不知我的解讀對不對,你細品。

正是這樣的反諷,讓仁科都坐不住了,毫不客氣地下場硬剛。

那麼,五條人到底是‍情商低還是情商高呢?‍

表面看來,他們情商挺低的,比如樂夏第一首歌,他們就臨場換歌,對是否淘汰無所謂。但如果說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他們是下一盤很大的棋,那情商就高得有點可怕了吧。我是不太敢相信。

另外,五條人真的是一支流量樂隊嗎?‍

雖然五條人確實是樂夏的頂流,但我覺得,這跟飯圈流量明星還是不同的。雖然我對五條人的音樂還不是很有興趣,但我仍然相信,絕大多數條粉都是真心喜歡五條人的音樂的。飯圈流量明星背後,是有強大的商業包裝和營銷的,而五條人顯然還不具備這些。如果條粉們不是喜歡他們的音樂,難道真的因為「農村拓哉」的顏值和舞臺上吊兒郎當的那點姿態就愛上他們?一幫大老爺們,比飯圈女孩還沒理智?我還是不信的。

現在五條人也在總決賽拿到了HOT2樂隊的成績,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流量?

總的來說,我認為還是三聯沒有讀懂五條人的緣故吧,從而輕率地把他們歸到了流量的陣營。這個世界還是要允許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存在,我不認可和喜歡,不代表別人的認可和喜歡沒有道理,你說是嗎?

相關焦點

  • 文化流氓五條人,憑什麼敢懟三聯?
    他們的發言總能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記者們蜂擁而上,好讓仁科為採訪增添一些笑料,拿回去蹭蹭熱度。 繼縣城、方言、小鎮青年的標籤後,娛樂化的刻板印象又一次如魔咒一般,賴上了五條人。 五條人,人如其音樂,無法用簡單的詞彙去評判。
  • 五條人被淘汰卻登上雜誌封面 樂夏2強行蹭熱度失色不少
    可以說,淘汰了五條人不僅是觀眾的損失,也是節目組的損失。被淘汰的五條人是一點也沒閒著。「觀察生活」,對五條人來說就是生活。他們是敘述者也是觀察者,是當事人同時也是知識分子,這樣的雙重身份讓他們用很江湖的方式輸出價值」再看看五條人和新京報記者的對話吧
  • 五條人懟媒體了?真是想不到
    紅了之後,爭議也來了,之前就有媒體說寫五條人是向流量低頭,而五條人不覺得自己是流量,只有自己能打敗自己,一來一去好不熱鬧。大家有多久沒看到親自下場跟媒體較真的藝人了?兩邊說話也都斯斯文文的,精彩!、不羈這樣的印象時,仁科說「知識分子不打架」好像是個笑話,可後來大家才發現,他們真的是知識分子!
  • 當「仁科」開始嘶吼,五條人就變成了野獸.
    ④五條人在樂夏的命運,其實對於仁科和阿茂來說,從一開始他們倆就講了:我們臨場換歌兒,故意找死。誰知道沒「死」成,反而這麼一鬧,讓更多的眼睛開始看到這朵奇葩。這次仁科和阿茂,都化了我這個啥都不懂的都能看出來的「濃妝」。濃妝豔抹的五條人,這本來就是要準備搞事情。既然搞事情,那就臨時組個隊。缺貝斯就現場找一個,缺電子音效找咱之前的鼓手,薩克斯老丹繼續給咱飄起來,和聲也得組裝上。仁科的手風琴給我拉滿,阿茂的吉他得給咱彈起來。雖說「地球儀」已經是自由爵士和實驗搖滾的結合,那這樂隊磨都不磨就這麼上來整,演出前的半夜組的隊伍,你這是來比賽的嘛?
  • 五條人太紅了,機場排隊要合影!仁科:必須要買個私人飛機了!
    所以他們第五章張專輯封面,就是直接抄襲故事會,不,直接盜用,也不是,直接偷……仁科,咱們知識分子怎麼能叫偷呢?五條人總是自己cue流程,馬東完全控不住仁科,本來想讓專業樂迷點評一下他們的!仁科直接提議讓大眾樂迷說一下,他們從來沒有說過!仁科,幹得漂亮,就是應該讓大眾樂迷多說說,每次都是那些狹隘又裝杯的專業樂迷,瞎逼逼,仁科應該早就看不慣了吧!
  • 五條人不正經的背後,是仁科與阿茂辛酸又傳奇的故事
    當五條人憑藉本身的脫線與不正經,在《樂隊的夏天2》徹底火起來後,一時之間成為今年夏天最受關注的樂隊,已從音樂的層面轉至人格魅力。很多人心中似乎五條人只與塑料感、不正經掛鈎,卻不關心曾經的仁科與阿茂經歷過什麼,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透過五條人表面的言行,就會發現他們對人生有著獨到的思考與見解。
  • 五條人樂隊:他們在變,他們也沒變
    一五條人樂隊的名字很有意思,字面意思就是五個人,但其實他們並不是五個人,樂隊實際的成員只有兩個人,茂濤(阿茂)和仁科。在樂夏的舞臺上,大樂迷周迅就曾經問過仁科這個問題。幽默的仁科當時用搞笑的回答繞過了這個問題,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樂隊的在成立之初,確實是「五條人」......
  • 「城鎮藝術家」五條人,可土的太上頭了
    五條人的音樂多以講述市井生活為主,但卻並不媚俗。你能從他們的歌裡聽到城中村裡小姐的故事,能聽到他們對高房價的調侃。每一個故事背景來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形象,或荒誕、或詩意,最終構成了這部五條人版的《故事會》。
  • 【壹周封面】用海豐話唱歌的「五條人」在海豐小鎮怎麼過的
    兩人來自廣東海豐,用家鄉話唱民謠,歌唱的有在田邊抽菸的李阿伯、挑著鋤頭和屎桶的單身漢阿炳耀、在學校守門的酒鬼豬哥伯,也有當地的「歷史名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和民國軍事家陳炯明。他們歌裡的小鎮青年形象,總是穿著一雙舊拖鞋,騎著破單車,有時還牽一頭豬。阿茂(左)和仁科(右)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阿茂和仁科要給樂隊取名叫「五條人」?
  • 五條人再野,野不過他們家鄉海陸豐
    更有甚者,主持人馬東「想聊聊五條人音樂」,搞點催人淚下,收割年輕人情感的流量內容時,人直接回應「有空打電話給我吧」。  2004年仁科在海豐看見阿茂搞的一場原創民謠音樂會,深受震撼,整場演出特別的土,但土到極致於是就成了新鮮,畢竟能讓海陸豐人產生共鳴使勁揮胳膊的,除了幹仗其實還有動次打次的音樂節奏。  於是2008年,五條人樂隊橫空出世,把海陸豐漫不經心出殺招的氣質,一股腦扔在了音樂上。
  • 群眾不是人:由「五條人」仁科所說想到的
    這個夏天熱度最高的樂隊恐怕非「五條人」莫屬,仁科和阿茂的靚仔組合,在「樂隊的夏天」的舞臺隨性自如,而仁科又用他與眾不同的發言方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五條人僅僅出現在兩期節目裡,但看過這個節目的觀眾幾乎都記住了這個灑脫自由的樂隊。
  • 這個夏天,他們把「五條人」當猴耍
    五條人又又又又又被復活了,一次次復活,一次次淘汰,五條人徹底淪為了樂隊夏天的工具人。幾位超級樂迷一合計,選了五條人和達達,讓他們再加賽一場。但是最騷的操作出現了,五條人,竟然得到了超級樂迷全場最低分22分。
  • 五條人沒有說明書
    追了三集節目後,我給老熟人、樂隊藝術總監張曉舟發消息,說想看看他們。最終,我跟隨五條人樂隊一起出發,去了阿那亞的《今天全球化,明日自己耍》演出。一菜則是炒飯、河蟹、鹽水蝦、生蠔。建立起五條人在音樂中講述的場景。誰誰來了,誰誰誰也來了。藝術家和評論人都出現了。阿茂出現了,仁科也出現了。我請茂濤站在髮廊招牌前,拍下這張照片。
  • 《樂隊的夏天》|五條人再次被淘汰,但他們的做法很「五條人」
    、選歌上,還是決定換對手這件事上,他們的做法真的很符合他們個性,他們還是萬千網友喜歡的五條人。 1.選擇對手椅子樂隊,理由很簡單 當馬東宣布call out的樂隊是達達樂隊和五條人,大家紛紛表示打不「死」的五條人又回來了,更有樂隊的成員表示:五條人的名字真的取得太好了,五條人就五條命,真實玩遊戲,然後反覆的復活。很貼切了!
  • 五條人為什麼能火?看仁科怎麼把《樂隊的夏天》變成《非誠勿擾》
    五條人用他們質樸的聲音,真誠的喊叫,打動了很多少女的心。女孩最怕的就是會唱歌的男孩。這是古代閩粵地區男孩必備的技能——男女山歌對唱,這種隨性的山歌一般是很酸的。友情提醒:單身狗要談戀愛首先要有才華,而且要找機會表現出來。
  • 五條人是翻版「錦鯉」?
    這幸運樂隊便是五條人。五條人即興演唱pk成功,進入改編賽。甚至在五條人樂隊被點名上臺表演前,仁科還翹著二郎腿在閉著眼睛睡覺。儘管導演組從讓觀眾認識熟悉五條人的角度出發,建議他們演唱《問題出現我就告訴大家》,並為他們精心準備了燈光舞美和字幕。但仁科在上臺前還在猶豫哪首歌更適合這個舞臺。他向樂隊成員交代上臺後他起哪個音,樂隊就表演哪首。
  • 愛上,五條人的「另一面」
    這期的雜誌,花了非常多篇幅介紹《樂隊的夏天2》裡的樂隊們,並最終選定了當中圈粉最多的五條人作為封面人物。然而事後卻提到:「從某種角度看,我們的最初選擇就這樣敗給了流量。」總之,五條人火了。在那時起,最初的「五條人」通過這張唱片讓人們認識了這兩個用海豐話來寫歌唱歌的年輕人。初版的《縣城記》CD,裝在一個破舊的大信封裡,裡面有仁科和阿茂的資料和照片——仁科細瘦,阿茂精壯,兩個人差別很大。
  • 五條人最新單曲《地球儀》發布
    十二年來,高產的五條人已經出版過七張專輯。他們早就不是當年那個來自海豐的「民謠組合」那麼簡單,他們也是珠三角布魯斯朋克民謠、CANTON POP勁歌金曲新浪潮、中國迷幻搖滾土特產。「迷幻搖滾土特產」是五條人後期重要的音樂風格和方向,《地球儀》便是最新代表作。
  • 五條人最新單曲《地球儀》發布
    五條人今日發布單曲《地球儀》。這是五條人第八張專輯(也是第六張錄音室專輯)發布的第一首單曲,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是典型的五條人式的「中國迷幻搖滾土特產」,關於有限的肉身如何超越時空的一曲輓歌。樂夏首播令他們名聲大噪。風行一時的《道山靚仔》僅僅是五條人剛成立時的作品。十二年來,高產的五條人已經出版過七張專輯。
  • 五條人終於直面導演組了,仁科這話說得有氣勢也無奈
    可能大多數人的記憶會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如今她們也已經成團了。當然我更喜歡的是《樂隊的夏天》,無他,因為五條人樂隊。五條人也一直沒有說什麼,直到最近五條人終於發聲了,仁科說得很對:有些人天生被淘汰但他們已經贏了!對,我覺得他們確實也贏了!雖然他們已經被淘汰了許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