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1期,封面人物是那支在《樂隊的夏天》中被撈了無數次,最終復活成功並在半決賽中登頂的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登上封面這事本來不稀奇,稀奇的是,雜誌中的封面故事《樂隊從哪裡來 我們那些不足掛齒的憂傷》一文中,針對為什麼採用五條人作為封面作了如下闡述:
我們為本期的封面樂隊糾結了數次,我們最初認為,重塑的音樂和表達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同時也認為Mandarin代表了一種新的勢力,他們的音樂充滿了想像和新的解構,與我們這期主題不謀而合。但我們最終還是選定了五條人,他們是這個夏天最受矚目的樂隊,他們沒有表現得很「聽話」,他們像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短短幾個月內,收穫了大量的粉絲。
從某種角度看,我們的最初選擇就這樣敗給了流量……
聽起來好無奈的選擇,文章也沒有很好地說出一個放棄重塑與Mandarin而選擇五條人的高大上的理由,也就是說,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流量,因為五條人備受矚目,因為五條人粉絲多。
對於這樣的說法,五條人也忍不住了,仁科親自下場硬懟:
嗨,三聯,你們這麼偉大的雜誌怎麼能敗給流量呢?你們說我們沒有表現得很「聽話」,像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這話聽起來酸酸的。你們表現得倒是很聽話!從一切角度來說,我們要敗也只會敗給自己。
對於仁科這樣霸氣的回應,粉絲也紛紛點讚,表達了各自的意見。
有人表達對三聯的不滿,「寫個文章為什麼要這樣陰陽怪氣?又想蹭熱度又想裝腔調?」
有人理性點評,「三聯這篇文章兼具單薄的價值觀和寡淡的『精英味兒』,實在沒有品質和品位,藝術要面向現實,而不是沉醉在自我臆想中。」
有人調侃,「三聯這位小編,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有人繼續調侃,「知識分子不打架的,知識分子只會用筆頭打架。」
當然,有更多人對「流量」一詞表達了異議,他們說,五條人背後並不是流量,是廣大無產階級,是一個個鮮活的普通人;這些「精英」們壓根兒就沒了解五條人的音樂,五條人的音樂不輸給任何一隻樂隊,就算流量怎麼了,能真真正正讓很多人喜歡,就是真本事……
一本知名雜誌,採訪了一支正當紅的樂隊,並將其照片刊登上了雜誌封面,這本應是一次相互欣賞、十分愉快的合作,可現在卻變成了一場火藥味很濃的隔空互懟。這種事情,我是第一次看到。
怎麼說呢,三聯這波操作,確實有點又當又立、打臉自己的味道。不管五條人是不是可以用「流量」二字概括,如果你真的想保持你的腔調,那服從內心的初衷,選重塑或Mandarin不就行了嗎?要是打算向流量妥協,那用了五條人,就別再裝得像很不情願似的一樣了吧。
難道三聯認為,用五條人當封面,就好像用吳亦凡、王俊凱當封面可以吸引萬千飯圈女孩一樣,也可以吸引無數的條粉(我不知道五條人粉絲有什麼特定的名字)都來買這本雜誌?
我認為作用沒有那麼大。比如知名音樂博主「中國搖滾幫」就表示疑問:「不會真的有人因此去買這本雜誌吧?」五條人的粉絲也有人略帶自嘲地說:「誰特麼看三聯呀,我們都看《故事會》呢。」
《故事會》也是五條人某張專輯的名字。從某種角度上講,《故事會》這種生動有趣、適合「無產階級」的雜誌才是跟五條人最匹配的,而不是三聯那種「精英」大刊。仁科也曾呼籲樂迷聽他們專輯的時候,順便去買本《故事會》一起看,效果會更佳哦。
我們也在這裡呼籲,五條人應該上《故事會》封面,三聯就讓重塑他們上吧,那樣就沒這麼多口舌之爭了。
如果三聯為了流量降低了自己的逼格,委屈自己最終卻沒有達到流量的目的,銷量與口碑雙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划算了。
再說五條人,其實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認為他們是不會有任何回應的,因為他們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切滿不在乎。沒想到仁科竟然直接開懟了,還指責三聯說他們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是一種酸。
從某種角度來講,仁科對這些評論也是在乎的。
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這句話值得玩味。我們知道,朋克跟情商是完全不掛鈎的東西,幾乎是反義詞;朋克精神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毫不修飾的不滿和自我表達,朋克樂隊怎麼可能「情商很高」呢?
說五條人是一支「情商很高的朋克樂隊」,顯然三聯不是真的說五條人屬於朋克樂隊,而是一種反諷:雖然五條人表面上吊兒郎當,誰都不放在眼裡,但其實心裡聰明得很,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他們知道粉絲很吃這一套……「情商」一詞現在大部分場合不就是「虛偽」的代名詞嘛,說白了,三聯就是說五條人虛偽,表裡不一,賣「人設」。
這是酸嗎?我不懂,也不知我的解讀對不對,你細品。
正是這樣的反諷,讓仁科都坐不住了,毫不客氣地下場硬剛。
表面看來,他們情商挺低的,比如樂夏第一首歌,他們就臨場換歌,對是否淘汰無所謂。但如果說這一切都是裝出來的,他們是下一盤很大的棋,那情商就高得有點可怕了吧。我是不太敢相信。
雖然五條人確實是樂夏的頂流,但我覺得,這跟飯圈流量明星還是不同的。雖然我對五條人的音樂還不是很有興趣,但我仍然相信,絕大多數條粉都是真心喜歡五條人的音樂的。飯圈流量明星背後,是有強大的商業包裝和營銷的,而五條人顯然還不具備這些。如果條粉們不是喜歡他們的音樂,難道真的因為「農村拓哉」的顏值和舞臺上吊兒郎當的那點姿態就愛上他們?一幫大老爺們,比飯圈女孩還沒理智?我還是不信的。
現在五條人也在總決賽拿到了HOT2樂隊的成績,難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流量?
總的來說,我認為還是三聯沒有讀懂五條人的緣故吧,從而輕率地把他們歸到了流量的陣營。這個世界還是要允許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存在,我不認可和喜歡,不代表別人的認可和喜歡沒有道理,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