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前戰列艦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象徵,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各國戰列艦的噸位被限制在了35000噸以下。但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失效,各國海軍紛紛展開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在1936年到1938年間各國紛紛開工了超越以往噸位的超級戰艦,英國建造了喬治五世級,德國建造了俾斯麥級,法國建造了黎塞留級。英法由於對手實力不強新的戰艦噸位也就超過了4萬噸,德國則由於一戰戰敗多年沒有大型戰艦製造經驗,雖然工業實力夠強,5萬噸的俾斯麥級已經是德國的極限。
美國海軍在條約結束之初由於孤立主義盛行,建造的戰艦依舊停留在4萬噸級,但在歐戰爆發形勢緊張之後最新設計的衣阿華級依舊滿載沒有達到6萬噸,最大戰列艦和最強戰列艦的殊榮都被日本的大和號以7萬噸的排水量,和世界最大的460毫米炮奪得。
為什麼工業能力如此強大,在整個大戰期間生產航母百餘艘的美國無法造出比日本更大更強的戰列艦。這要從美國的軍事思想和地理位置說起。
通過美國最大的三艘戰列艦,衣阿華號,北卡來羅那號,阿拉巴馬號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戰列艦噸位越造越大,長度也越拉越長,但寬度卻是保持了一致的32.9米。這個就不得不說美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瀕臨兩大洋,在兩邊都有戰鬥需求,而巴拿馬運河是聯通兩大洋的重要樞紐,但是巴拿馬運河能通過的極限寬度就是33米,所以美軍戰列艦的寬度也就被鎖定在了32.9米。
如果想讓戰列艦能夠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快速調動,在這個寬度下美軍只能把戰艦越造越長,但是長寬比也是有極限的,超過一定的限度艦體的結構強度會嚴重下降。而且軍艦越長投影也會變大,在炮戰中更容易被擊中,所以再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前提下衣阿華級的5萬噸排水量已經是可以建造的極限了。
對比美日德三國的最強戰艦,俾斯麥號,衣阿華號,和大和號可以看出,衣阿華號是長度最長的,超過了噸位遠超自己的大和號,而俾斯麥號和大和號都比衣阿華號要寬的多,可以看到大和號可以從容的將大量防空炮放置在甲板上,而衣阿華號則只能放置在艦橋上。
但衣阿華號的設計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較大的長寬比更符合流體力學,讓衣阿華號能夠跑出最高33節不輸驅逐艦的航速,同時結合美軍超強的工業能力衣阿華級一共建成了4艘,還有數艘因為戰爭結束而被拆除,日本傾盡所有也只造出了大和武藏兩艘巨艦,都在戰爭中被美軍飛機送入海底,而衣阿華級則最終殺進東京灣,日軍的受降儀式也是在衣阿華級密蘇裡號上舉行的。兩艘巨艦的對決只能留存在後人的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