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人生》:人生亦如渡渡

2020-10-23 無物永駐

「死是個體的絕對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決不可能發掘出正面的價值來。但是,思考死對於生卻是有價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脫的態度對待人生一切遭際,其中包括作為生活事件的現實中的死。」作家周國平在《守望的距離》中如是寫道。

當看到這句話時,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部電影——《寂靜人生》。

想必很多人都從未聽聞過《寂靜人生》這部電影。這部在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影片,是一部切切實實的冷門佳作——豆瓣一萬二千餘人評價,均分8.9分,有54%的人打出了五分好評。但在國內的搜尋引擎上,它卻無人問津,甚至沒有一個百度百科的介紹。

而整部電影也正像影名一樣,寂靜,平和,無人知曉。

或許從開場的那一幕幕葬禮開始,影片清淡的底色便已被奠定。形形色色的儀式,素不相識的神父,安然逝去的死者......場景往復變化,只有一個工整穿著西裝三件套的男人始終站在一旁。他面色平和,眼神清亮,沒有絲毫不耐,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場場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他是誰?為什麼會參加這麼多次葬禮?又為什麼只有他一人出席?沒有人回答。我們只能隔著屏幕,旁觀男人按部就班地生活,旁觀他一人獨居,西裝革履,吃同一個牌子的魚罐頭和吐司麵包,上班下班經過固定不變的街道,機械如牆上兢兢業業的擺鐘,分毫不變。直到男人來到辦公室,一切疑問才得到解釋:「倫敦肯尼頓區客戶服務,我是約翰·梅......很高興您能打來電話,我們負責尋找在這區過世者的親戚。」此刻,屏幕前的觀眾才恍然,原來他的工作便是為孤單死去的逝者尋找親人。

鏡頭拉近,每一個觀眾都在凝視著主角,望著他的眼神隨著來電而變得活絡,卻又隨著通話對方對出席葬禮的拒絕態度,再次沉寂下來。

逝者如斯夫。約翰默默重複著自己的人生軌跡,處理陌生死者的身後事。也許,二十二年間,類似的橋段他已經歷過太多。但每一次,當有一絲希望聯絡到逝者家屬時,他還是奮不顧身去做。

可今天早上的新案子卻不同。約翰愕然發覺,這一次逝世的對象竟是住在自己對面的鄰居。他第一次踏入隔窗相望的鄰居家,看到幾個喝空的酒瓶、一本封塵的相冊、晾曬的還未收回的衣物。明明同約翰的整潔風格大相逕庭,可當約翰凝視著死者的遺物時,卻仿若看到了日後的自己——一樣的不起眼,一樣的可有可無,連樣子都不被確定。

他有些恍惚。

只是,還未等約翰思量好自己的歸宿,便遭受了現實的一記重擊:區公所決定裁員,往日溫吞細緻的他首當其衝,被告知三日後離職。

但約翰仍舊決定竭盡所能地完成最後一次葬禮。他希望能說服每一個同死者有關往來的朋友,前來參加告別儀式。

只是,這遠沒有他所希冀的簡單……


淡極始知花更豔

有關生死的電影,其實看過很多。它們的外在總是相近,教人覺得有些許細巧的既視感,可仔細體味後,又能辨別出內核間微妙的差異。譬如日本著名電影《入殮師》,其中的男主與《寂靜人生》的約翰·梅的職業很有些相似,同樣從事殯葬行業,遊走於生與死的暗影一線,在影片溫馨又平實的色調下,通篇流淌出的是勤勉工作的盡職盡責,是應對死亡的從容不迫,是懷抱愛與勇氣的瑰麗新生。

但《寂靜人生》卻是一種素樸的冷色調,渲染出英倫風的嚴謹與禁慾般的克制,甚而有些壓抑與單調。總是那幾個場景:家、教堂、辦公室;總是那幾件衣服:外套、領帶、襯衫;總是那幾樣食物:梨、魚罐頭、吐司麵包。大段大段的固定鏡頭教人產生拘束在時空一隅的恍惚感,清晰而細微的音效又側寫出極靜極真實的生活瑣碎片段。一切都在輕聲訴說,這是部太清淡的電影。

確實極淡,卻並不意味著無味的枯燥,而是像杯泡開後放冷的涼茶,葆存著一絲冷而澀的苦,只有反覆回味才能出它的好。文藝影片總是不同於那些鮮豔濃烈的強故事性影片,在落幕後仍給予觀眾視網膜的震撼與衝擊,而是存留了有些溫吞的餘味,教觀眾閉上眼後少有麗畫卷,憶起的多是簡約留白。許是一張疊好的手帕,許是一個削好的梨,許是一個舒展的笑靨。觀眾永遠不知道,一部影片結束後,會是哪個細節存留在記憶中,念念不忘。

素樸美學不僅在這部電影中被運用到極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頗有一席之地。老子說「見素抱樸」,又說「大道至簡」。蘇軾有言「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曹雪芹借薛寶釵之口講道:「淡極始知花更豔。」即使他們所擅長的領域與點評的方面都頗有不同之處,但卻在素樸方面達成了一致的審美認可。

也正因於此,雖然中西方文化頗有差異,但至少在《寂靜人生》這部電影中,很有些相近的造詣共鳴。同樣是追求用簡明扼要的外在事物,來表明對內在精神的渴求,值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其中的真意。


譬如朝露

影片中有一個微妙的隱喻:「猜一種不會飛的鳥類,四個字母。」

「Dodo(渡渡鳥)。」

有人說,約翰就像一隻渡渡鳥,難以覓到同類,在這個過於喧囂浮躁的塵世間,註定無法摶萬裡長風直上青雲,只能寂靜地度過行走奔波的一生。

可我們又怎知,自己不是一隻渡渡鳥呢?我們怎麼能夠確定,自己所堅持的原則與方向,在他人看來,不是迂腐、不是可笑、不是無聊?而我們能夠堅信,自己不會因為他人的觀點改變嗎?

所以我是敬佩約翰的,他能夠在無人理解的情況下堅守自己的信仰長達二十二年,堅持著昂貴的人文關懷,堅持著看似徒勞的情感溝通,堅持著孑然的死後紀念,堅持著寫出一份份真心實意的悼詞,全都是柔情,全都是愛。

譬如他寫給一位獨居的老婦人的悼亡詞。

「珍妮·福特出生於1945年,這正是和平之光降臨大地之時。在那動蕩的時代,福特先生能夠擁有這樣一位可愛的女兒是幸運的。她長大後享受著晴天海灘的溫暖、一條簡單卻高雅的項鍊、最愛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對於蘇西的愛。」

也有人說,這部電影有點「喪」,有點「致鬱」,每一次都會哭泣。

在我來看,這正是《寂靜人生》的魅力所在。主角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只是在自己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勤勤勉勉、盡職盡責度過一生。從某個意義來看,我們便是約翰,只是被外界異化的程度不同。不知多少個少年人都曾夢想過日後意氣風發,鮮衣怒馬,認為父輩守成即是中庸,卻在邁入大人的門檻後才知道現實遠不是童話,像父輩一般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工作養家,似乎才是最穩妥最保險的人生軌跡。昔日週遊世界、闖蕩天涯的夢想最終還是擱淺在世界地圖的藍海,陳舊風化。

但人終究是人,渴望無限的未來與遠方。在最後一個案子時,當約翰一步步踏入鄰居比爾的人生軌跡,了解到他抗拒而不屈的精神後,約翰開始逐漸渴望一些改變,點一杯熱巧克力而非紅茶、同流浪漢一同喝威士忌、衝著討厭的人的車小便。乃至到最後,平生第一次體味到喜歡一個女孩的感覺。女孩不是旁人,正是比爾多年未見的女兒。

只是此刻,影片的進展戛然而止。

即將同心上人約會的欣喜衝昏了約翰的頭腦,讓他第一次走路時沒有看車。在所有觀眾都微笑著期待約翰開始新生活時,車禍發生,他死去了。

葬禮舉行的很急迫,因為新上任的職員並不耐煩像前任一樣一一排查逝者的社會軌跡。她只想儘快完成手頭工作。

巧合的是,比爾和約翰的葬禮同期舉行。只是,當所有的故交都因為約翰的勸說而趕來參加比爾的葬禮時,這名引路人卻悄無聲息地死去了,陪伴在他身側的只有神父的祈禱。

但當所有生者離開後,所有被約翰飽含著愛意與溫暖送走的逝者卻沒有離開,他們的靈魂都從周遭的墳墓中走出,共同來迎接這個生與死的引渡者。

整部電影以葬禮開始,以葬禮結束。開場時,是主角送走別人最後一程。結束時,是逝者前來迎接主角到來的新生。死生相接,寂靜地構成了一個串聯的圓環。電影通篇也並未刻意渲染抒情,克製得幾近疏離,我們更多體味到的卻並不是死亡的恐懼,而是面對死亡的寧靜。觀眾會感到飽滿的孤獨,卻並不會擁有空虛的寂寞。

也許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當約翰離去時,他真心實意地微笑著。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他將永不再孤獨。

也許生與死的疑問我們依舊難以解答,但至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們可能會離終極近一點、再近一點。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

相關焦點

  • 寂靜人生---電影推薦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部2013年09月03日上映的高分劇情電影《寂靜人生》,目前豆瓣的評分穩定在8.8分,本片參與評價的人並不多
  • 機車人生(下)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
    延伸閱讀:機車人生(上)|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                 機車人生(中)|人生如是 機車亦如是在上兩期【機車人生】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些心靈雞湯在今天的【機車人生】完結篇中,獻上十篇雜記,既有網絡上的大師名句,也有小編自個的獨家瞎掰,獻給不滿意療效的文藝機車騷年們!如果你們喜歡,隨意拿去發朋友圈小編不收版權費(請把該死的水印留下)。老規矩,在下方評論處積極留言讓小編知道,你們的吐槽將是鞭策小編持續為你們裝逼的動力。
  • [影]《寂靜人生》
    和約翰梅平靜的人生不一樣,死者的生前跌宕起伏。可那又怎麼樣呢?最後還不是歸於寂靜。    約翰梅有一本相冊,裡面裝的是這些年來在他的幫助下安葬的人們的照片。他把最後一個死者的照片放入相冊。雖然空無一人的墓地有些悲涼,但旁邊熱鬧的墓地才是約翰梅的人生意義所在。   片尾,相冊裡的朋友們都紛紛趕來了,約翰梅的墓地顯得熱鬧無比。這個反轉打得我措手不及,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眼淚奪眶而出。在這個寂靜的傍晚,結局讓人溫暖、動容。
  • 薦影《寂靜人生》
    看了一部電影《寂靜人生》,電影很短,一個半小時,卻可以帶給人很多思考。
  • 蘇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這首《臨江仙·送錢穆父》謝雨公元1091年,即宋哲宗元祐六年。這雖是一首送別好友的事,但卻並未有纏綿和愁怨,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感慨。蘇軾是灑脫的,不拘小節的,對於人生,他總能「無所往而不樂」。這首詞的意思是:距離我們上次分別,已經過去三年,遠涉天涯的你不停在世間奔走,輾轉。相逢時相視一笑,如春天溫暖。
  • 每一個寂寞靈魂,都包裹著豐富的人生——記電影《寂靜人生》
    上午看了一部電影《寂靜人生》。這部2013年上映的英國電影曾獲得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整部電影無論是人物、場景、劇情還是配樂都可以用清淡來形容。看完之後我想起一個成語:真水無香。主人公約翰多年獨居,是一個不苟言笑且生活極為規律的人,他服務於區公所30多年,每天的工作就是為孤單的逝者尋找親人,通知他們來參加逝者的葬禮。
  • 【渡渡閱讀】月色依然明亮--《火星編年史 The Martian Chronicles》
    他最知名亦最受讀者喜愛的小說是《火星紀事》(THE MARTIAN CHRONICLES)、《圖案人》(THE ILLUSTRATED MAN)、《華氏451》(FAHRENHEIT 451)、《必有惡人來》(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這些傑作超越時代,一直吸引著各年齡層的讀者,甚至伴隨他們的一生。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也是李一冰的出生之地。雖旅居海外多年,李一冰先生仍自稱為杭人。李一冰為寫《蘇東坡新傳》所做長達四年的準備工作,皆在國民黨的冤獄中完成的。關於《蘇東坡新傳》的寫作經過,作者曾自言道:我寫東坡在常潤道中,初賞江南地方駘蕩春光的這一段時,適值臺北盛夏,揮汗如雨,我則伏案走筆,如從坡公同遊罨畫溪上,渾忘酷熱,直至衣巾盡溼,而不改其樂。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魯迅《熱風 • 隨感錄四十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在全國悄然蔓延,本該熱鬧、溫馨、圓滿的春節,隨著來勢洶洶的疫情,變成了一場特殊的戰役,也為我平凡的人生旅程刻畫了濃重的一筆。【我心如初】我是一名兒科護士。
  • 從人物塑造、視覺語言、主題設定解讀《寂靜人生》的文藝價值
    故事始於寂靜,也終將歸於寂靜,電影平鋪直敘,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伴隨著輕柔靜謐的背景音樂,卻深入人心,讓人深思和遐想生命對於我們到底什麼意義,以及我們該如何去度過,接下來從人物形象、藝術手法、主題思想解讀《寂靜人生》的魅力以及背後蘊含的生活意義。
  • 《寂靜人生》:毫無高潮,深入人心
    導演: 烏貝託·帕索裡尼編劇: 烏貝託·帕索裡尼主演: 埃迪·馬森  瓊安·弗洛加特孤獨可怕嗎孤獨地生活,孤獨地死去在世時孑然一身,離世時寂靜無聲他孤獨的人生走進了凱利,像久不見天日的小房撒進一抹陽光,溫潤著梅,也許梅的孤單生活就要走到盡頭了吧。梅走出商店,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一改平時謹慎過馬路的習慣,只左右看了幾眼,然後便同小孩子般跑過去。伴隨著一聲鳴笛和剎車的聲音,梅的生命就此結束。最後,那些梅曾找過的人都來到了墓地參加了比利的葬禮。梅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溫暖改變了所有人的決定。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相逢人世間,彼此皆過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直以為這句話是來自於現代詩歌或是誰感悟人生時的偶得,後來才知道它竟然是出自於東坡先生的一首詩詞。汗顏啊,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感覺汗顏。
  • 十首哲理詩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生而為人,不該妄自菲薄,亦不該妄自尊大。我們都是凡人,卻又生而不凡,不用在乎別人如何評價。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腳踏實地去生活,必有一方天地,且有一番作為。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情誼亦不會改變。人生匆匆,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光。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嶺南惠州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今天的廣東廣西,而儋州之行,更是遠離權力中心。他忙碌地一生奔走——雖然不見得是他自願,卻也都活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彩。
  • 一個小人物的堅守 ——觀電影《寂靜人生》
    昨晚在大風呼嘯中,看了這部《寂靜人生》。呼嘯的風聲,也帶不走這部片子留下的寂靜。
  • 關於戲子的唯美古風句子,戲如人生,人生亦如夢!
    7、戲如人生,人生亦如夢,過往的曾經一片水袖青萍。今生至死,至死不渝;若有來生,來生不忘。我已入戲,入戲情深!Play such as life, life is also like a dream, the past once a piece of sleeve green ping.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極其富有哲理的一句詩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紅塵:飛揚的塵土,後指人世間。春溫:春天般溫暖。古井:枯井。也指內心平靜無波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再相見時,你的笑容依然如春天一般溫暖。你的心就和古井一樣再無波瀾,和竹子一般清高有氣節。你要連夜乘船揚帆離開這裡,我的心裡孤獨惆悵。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女不用看著酒杯太過哀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而我也是這行人中的一人。寫這首詞時,蘇軾正在杭州任官。
  • 《崩潰人生》| 人生如逆旅 我亦如行人
    但今天老鼎接著笑話開場,給大家推薦這部個人非常鍾意的,由皮特·霍爾姆斯自編、自導、自演的《崩潰人生》,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劇。很多人應該都沒聽說過皮特·霍爾姆斯,老鼎在這裡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我之前也沒有聽說過這麼個人。(攤手~)
  • 跑者|人生亦如馬拉松,襄馬賽道上,我與自己對話
    人生也就3個20年,大多數人到了60歲也就只剩下回憶了,可是回憶什麼呢?我們30歲的時候悲傷20歲已經不再回來,我們50歲的年紀懷念30歲的生日又那麼美好。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對待生命你不防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一路縱馬山河,又何懼愛恨別離。」這位跑者,很普通很平凡,在完成個人的第一次馬拉松時,心情很平靜。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當你試圖去覺明時,又忽現山河大地、日月星宿,萬法萬相隨即現前。有人說那裡便是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真如本源,而見到本不生法卻又能隨緣顯用萬法的真如心性名曰見性,本源處本就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既然我們的本源心性無風無雨,為何人生會經歷太多的風雨,而最終又會駛入無風雨的港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