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必須具備五個特性
佛教基礎淺談丨一 佛教是什麼
我們今天講「佛教是什麼」。
你們覺得佛教是什麼?有人說,是教育;有人說,是解脫;有人說,是天外來物;有人說,是一種可描述的存在,可以解釋宇宙的萬事萬物的學說。
而一般人都會認為佛教是宗教。《現代漢語詞典》裡就是這麼解釋的:「
這樣說對不對呢?
我講講自己的經歷吧。我初中的時候,我哥哥在外面打工。有一天,他突然帶著一尊觀音像和一尊財神爺回到家,神神秘秘地找我媽,他讓我媽把一個屋子收拾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放上一張桌子,這邊兒擺觀音保平安,那邊兒擺財神保發財。我媽挺聽我哥的話,就真的去供,每天點兩根蠟燭,換水,上香。
我當時就嗤之以鼻:「哼,迷信!」我一直到高中之前,都是這樣的一種觀點:佛教是迷信。
直到有一天,我在書店看到一本書,叫《禪說》。這是蔡志忠畫的一本漫畫,裡面都是一些禪宗的公案、小故事,講一些禪宗祖師開悟的經歷。
這本書對我觸動非常大,因為它講了很多關於實相的東西,還有就是祖師大德們是怎麼進入實相的,它既然是實相,那麼在描述實相的時候,就有一些看起來非常有高度、有智慧、超離常見的東西。當時我看了非常受觸動,徹底改變了我對佛教的看法:原來佛教不是那麼簡單的。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談不上信佛。
之後,我上了高三,就開始到處搜集佛教的書,找佛教的書來看。慢慢看久了就發現,佛教裡不光是有智慧,有超出常理的東西,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還有一個梯子,告訴你如何沿著梯子朝上便能達到這樣的智慧。這是最讓我大受觸動的地方。
之前我也看了很多書,比如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亞裡斯多德、尼採的書,也包括中國的老子、孔子的書。那時我對老子特別崇拜,每天晚上睡覺時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去背《道德經》,很羨慕、很嚮往《道德經》裡所描述的那些境界。但是我當時就非常發愁:書裡說的是很好,但對我似乎只有領略的分,跟我沒有必然關係,我也達不到。
一看到佛教的書後,我發現佛教描述的這些境界比《道德經》高多了,不僅高多了,它同時還有一個梯子讓你一步步達到那麼一個狀態,當時我就感嘆佛教太高明了。
後來,我又接觸了一些出家法師,也跟一些居士去放生,做了很多佛教相關的事兒,慢慢也就自然開始吃素。我在學校裡念佛,背《心經》、《大悲咒》等等。當時我課桌上貼著一張從一本書裡撕下來的觀音像,每天買到好東西,比如水果什麼的,在吃之前都會在觀音像前供一供。那是一種最原始的供佛,但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最真實的供佛。
時間久了,佛教慢慢滲入內心更深處,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哎呀,佛教不就是我這麼多年一直在追求的東西——真理嗎?
雖然只是很模糊的觀念,但我感覺心目中的
:
第一,真理必須有唯一性。真理怎麼可能有二呢?它必須是唯一的。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第二,真理必須有普適性。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拿到哪兒,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身上、任何事情上,必須同時普適又同時唯一。
第三,真理必須有不變性。也就是永遠不改變,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一萬年前是這樣,一萬年之後還得是這樣。《周易》為什麼叫「周易」呢?「易」有三層意思:一是簡易;二是變易;三是不易,不改變。真理必須不改變。
第四,真理必須有自洽性。什麼叫「自洽性」呢?就是在它的系統裡,你不能找到A跟B矛盾,或者C跟D打架,互相不能說通。如果有,那這個就非真理。整個理論拿出來,必須是一整個兒的,牽著一根頭髮絲兒,也是這個人出來;拽一隻耳朵、一個鼻子,也是這個人出來。總之,它的理論不能是支離破碎的。
第五,真理必須有理事相符性。理事相符就是這些道理跟我們看到的、暫時看不到的事,必須能夠相符;或者說,我們經歷、經驗的這些事情,必須用這些道理能夠解釋得通,找不出任何一個反例。
總之,對比來對比去,這五種特性能夠完全都符合的,唯有佛教。
比如說普適性。佛教不僅是講人間的這些事兒,天上的事兒也講,地上的事兒也講。鬼道有鬼道的習性,畜生道有畜生道的法則,包括怎麼成阿羅漢,怎麼做菩薩,怎麼成佛,都有講到,而且講得細緻入微。佛法對十法界都是通用的。比如說因果的道理,你在太陽系是這麼說,離開太陽系,一樣適用。
不變性。打從有佛教那天開始,佛教就從來沒有變化過。雖然形式上有變化,但內容從來沒有變過。如果有變的,那就是邪(教)、附佛外道。
所以,佛教其實是一種退化論。佛教從一開始產生那天就是最圓滿的,當然法沒有變,不存在退化進化,而是人的根機慢慢退化了。所以佛教說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就好像火沒有滅,火之所以滅,不是因為火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柴越來越少,能點得著的柴沒有了,都是溼的。
自洽性。我當時讀佛教的經典時,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找不出任何矛盾的地方。A法跟B法這兩個法,即便在空間上是一個南方、一個北方,在時間上是一個一千多年前、一個一千多年後,都沒有變化,始終找不出它們之間有矛盾的地方。有時感覺有矛盾,那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深入,等深入時候發現自己見解多麼淺薄,而佛說的又是多麼深邃和透徹。
譬如佛教講因果。為什麼那麼多殺人放火的人過得還不錯,大善人反而過得不太好?如果真明白因果的道理,就會明白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恰恰是因果的作用,因果通三世。你找世間的道理去印證這些事,找來找去還是無法解釋,還是佛教的解釋最貼切、最吻合。
所以我信佛的過程,多半屬於從理上進入;也有很多人是從事上進入,經歷了什麼事兒,讓他信服。比如說做了個夢,夢見了觀音菩薩,然後去找佛教的書。
追求真理是每一個人的天性,沒有一個人沒有這種天性,或者說,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追求真理的狀態。從古至今,有無數的人在這條路上前赴後繼。人在小時候,或者說沒有投入到這個社會之前,會比較願意在這方面去花心思。後來,工作了,結婚了,生孩子了,想追求真理的心也就越來越淡了,甚至覺得真理已經跟我沒關係了。
作者丨宗道法師
講於善導書屋第1期青年學佛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