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道法師:「梁武帝見達摩大師」公案的啟示

2021-02-13 編輯部de故事

有一個很經典的公案,就是達摩大師見梁武帝。達摩大師本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大家可以去看電影《達摩祖師傳》,他本是國王的三太子,他信佛,後來出家了。他來中國的時候已經年紀很大了。他是受他師父的囑託來中國弘法的。他走的是海路,從廣州上岸。上岸之後,他就去了都城南京,當時叫建康,見梁武帝。

當時的梁武帝,號稱「皇帝菩薩」,非常崇信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這個人,佛法的善根、修持都很好,也很有才華,有學問,有智慧,也挺有個性的。晚年曾三次出家,就在現在的雞鳴寺。他每出家一次,就讓群臣百官花巨資把他從寺院裡贖出來,花一個億、兩個億的。所以他出家一次,寺院的資金就充實一次。他經常在皇宮裡講經,講經的時候,全國的高僧大德都來聽。他講的很好,包括儒家、道家的經典,他都非常精通。梁武帝的書法也非常好,在音律上也非常有造詣。所以他非常有才華,可謂是全才。  

達摩大師來中國之前,在中國的名聲就很響了。但是兩個人見面,就有點話不投機,我讀一下原文: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請問有何功德?」我即位以來,這幾十年裡造了很多寺院;還寫經,寫經就相當於現在的印經,因為過去沒有印刷機,要靠人寫來流通佛經;度僧,讓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應該不小吧?大概他也有點想讓達摩大師肯定的意思。

達摩大師就說了四個字:「並無功德。」這個「並」有點轉折的意思,你以為有功德,其實並無功德,一點都沒有。

梁武帝就問:「何以並無功德?」為什麼呢?他還不錯,修養很好了,一般人早就暴跳如雷了。

達摩大師說:「此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這裡就說到「有漏」。

「如影隨形」,像太陽照到人身上,跟影子一樣,人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影子跟著人走,如影隨形。

「雖有非實」,看上去是有,但實際上就像影子,是沒有的。看起來好像有,但是你踩它,它也不疼,是假的,實際上沒有。

這句話跟《往生論注》裡的話是不是有點接近?「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如果梁武帝見的不是達摩,而是曇鸞大師,估計也得被懟。

這時候梁武帝就問:「如何是真實功德?」什麼才叫真實功德呢?

達摩大師就講了一句話:「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這樣的功德不是世間可以求到的,不是你造了多少寺、度了多少僧人、印了多少經,就有真實功德了。因為凡夫的心是有漏的,是不順法性的,所以這些只是福德,將來會感召很多福報。

其實,梁武帝能做皇帝,本身就是福德所感的。據說他前世是一個窮小子,沒什麼福德。有一天,他走路的時候看見路邊有個佛像,天下雨了,雨淋到佛像上。他生了一念敬佛的心,就脫下身上的雨衣,給佛披上了。因為這個因,就得到做皇帝的果報。

通過達摩大師這樣一說,我們就知道,凡夫的有漏心、造作心所做的一切,從因到果,並不能達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破四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裡還有一句話,「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不管你做什麼,都有一個相,內心都有一個「我在做」,「我在做什麼,做了之後怎麼樣」。有這樣的心念、執著,就是煩惱,就是有漏的,就是不順法性的,通通沒有功德可言,也就是「並無功德」。

我們經常說:「這是我們的大功德主!」錯了,應該是「大福德主」。因為他不能達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境界,所以沒有功德。

福德跟功德有什麼區別呢?功德是無染的,福德是有染的;功德是無我的,福德是有我的。福德就像銀行裡的存款,它有一個固定數額,你積了這麼多,就有這麼多,用一點少一點,積攢一點多一點。功德不一樣,功德是能讓人出世的,而且功德裡藏著福德,所藏的福德是綿綿無盡的。

梁武帝做了皇帝,也是在消受過去的福德。因為他並無功德,所以他的下場也不太好。按說他出了三次家,還度僧無數,推行僧人素食的就是梁武帝,如果沒有梁武帝,中國佛教界素食的傳統恐怕要推遲幾百年。他以皇帝的政令要求所有出家人必須吃素,素食也成為漢傳佛教的明顯特徵。按說這個福德不小啊!但是據說梁武帝是在86歲侯景之亂時,餓死在臺城。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判定梁武帝的結局不好。歷史記載,即便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他也非常虔誠地拜佛,說不定他也往生了,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梁武帝有一個特別好的國師,就是志公禪師。據說志公和尚是觀音菩薩化身,他有很多勸人念佛的事跡,說不定他也勸梁武帝念佛呢。

前兩天我看了南懷瑾寫的一篇文章,他說自己不敢自稱佛教徒。我覺得那篇文章寫得挺具有「機深信」的。做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他在文章裡講到布施,他覺得多數人所謂的布施都不是真正的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做不到。所以,凡夫所修的都是不實功德,因為我們不在真實境界裡,所以做不到真實功德。

曇鸞大師說: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為什麼凡夫所做的人天善,包括凡夫所得到的人天果報,不管是因還是果,都是顛倒、虛偽的呢?因為都是「從有漏心生」,都是「不順法性」的。

 

什麼叫「有漏心」呢?我們看注釋:

有漏心:有煩惱的心。「漏」,煩惱,煩惱不淨猶如瘡漏,流注不絕。世間法稱為有漏法,出世間法稱為無漏法。


有漏心就是煩惱心,「漏」就是煩惱。「漏」有很多意思,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指人身上長的瘡。身上長瘡之後,就不斷地流膿水,今天擦完了,明天還流;明天擦完了,後天還流。大家有過這種經歷嗎?這裡的「漏」就是這個意思。凡夫的煩惱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流注不絕」。

瘡的特點是什麼?首先很疼,不敢碰;也不好看;還有點味道,聞起來不好聞;而且是髒的,濁染的。這個瘡萬一不好,瘡發而死也是有可能的。凡夫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佛把煩惱比作人身上的瘡,而且這裡的「流注不絕」是流一輩子,不停地流,二十四小時流,一生不斷地流。人的煩惱就像人身上長的瘡一樣。所以這個「漏」是漏瘡的意思。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們所作的功德,如果把它比作液體的話,把功德放到帶有煩惱、我執的心裡,就像把液體倒在容器裡一樣。但是這個容器是漏的,所以倒多少漏多少。有的人漏的多,有的人漏的少;有的根本就沒有底,直接就漏下去了;有的修行功夫好一點,可能就漏的少一點。

我們剛才講了,佛是「智斷具足」,「斷」就是習氣全無、習氣無餘。有習氣就代表有漏,不論你有多好的功德,都會因為你的習氣而漏掉。佛沒有習氣,佛又有功德,所以佛是無漏的。

這是講「從有漏心生」。

還有一個是「不順法性」。「法性」是萬物的本體,也叫真如、實相、法界等等。換句話說,「不順法性」就是不順自然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本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天然的、自然的。凡夫是有為有漏的,是造作的,不順自然。比如,人本性中自然有大悲心,自然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的,這是自然性;但是凡夫正好顛倒過來了。

後邊我們會學到「四倒長拘」,「四倒」就是四種顛倒,「拘」就是拘束、拘縛。有四種顛倒見,像繩子一樣把人捆起來。哪四種顛倒見呢?無常認為常;無我認為有我;不淨以為淨;不樂以為樂。整個顛倒過來,所以不自然。自然是指本性中的自然,凡夫不順自然,完全是背離自然的,所以叫「不順法性」。

所以,從有漏心造作的,又不順法性的,他所造的一切因,以及將來感受的一切果,都是顛倒的,都是虛偽的。

宗道法師2018年8月講於善導書屋

相關焦點

  • 禪棋帝蹤:(蕭衍)禪師梁武帝與達摩之千古公案
    ——《菩提達摩大師碑》梁武帝棋友:有僧榼頭師。——考自《朝野僉載》有僧浮杯。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以師之於後,未獲現生之得,冀有當來之因。不以刻石銘心,何表法之有也。亦恐天變地化,將大教之不聞,式建洪碑,以示來見!——《菩提達摩大師碑》庵主注曰:此碑梁武帝寫於達摩大師入少林寺圓寂後。執弟子禮。
  • 梁武帝與達摩:緣何見貴人而交臂失之?
    文|M·海雲梁武帝見達摩的故事,在中國算得上是家喻戶曉,在佛教內部,也是著名的禪宗公案。菩提達摩聽說梁武帝尚佛,不遠萬裡來見他。梁武帝也於內殿親自召見,結果是話不投機,不歡而散。後來,梁武帝立碑記之,碑文曰:「嗟乎,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
  • 梁武帝問達摩
    (這句話一直被中國前四位禪宗祖師貫徹,到了五祖弘忍禪師的時候,遇到了來自南方的六祖慧能禪師,才打破了這個慣例。)」這就是達摩來中國的原因,以及佛法的意願。  話說達摩來到梁朝,找到了愛好佛法的梁武帝,同梁武帝促膝談心。  梁武帝:「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  達摩:「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 阿里千億投資達摩研究院,厲害了我的祖師!
    就衝達摩這張飽經滄桑的臉,梁武帝也要會會他。於是便有了禪宗歷史上的第一段公案。公案,原本是指官府判斷是非用的案牘,後在佛教,尤其是禪宗,被引申為教人判別學人是非迷悟的故事。一見到達摩祖師,梁武帝就按捺不住內心的驕傲,指著這廣大廟宇說:「朕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你來說說我有多大的功德?」達摩一邊心想:這人怕不是個傻子吧?
  • 達摩回答梁武帝的五個問題,可惜他到死都沒領悟
    梁武帝問達摩:我做了造寺寫經度僧這麼多事,有什麼功德?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武帝又問,為何沒有功德?達摩:「你所做的,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如影隨形,表面看起來有,實際上根本沒有。」「那什麼是真功德呢?」
  • 達摩回答了梁武帝的五個問題,可惜他到死都沒領悟!
    梁武帝執著自矜於自己的所作所為,以為自己有大功德。但達摩卻認為他一點功德也沒有。有的一點福德尚且「有漏」,怎麼能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呢?梁武帝禮佛,看似用心盡心,卻依然執著於自我、凡聖、回報,用這種心思求法,就像是南轅北轍,機械器具越是精良,便離目的地越遠。看起來用心虔誠,其實大謬。其晚年被餓死於臺城,與他的佞佛亂政不無關係。所以達摩一再否定他,並提出「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可惜梁武帝不能領悟。接著,武帝依然執著於聖人凡人之別,問達摩聖人追求的第一義是什麼。達摩回答說,連聖人都沒有。
  • 達摩只傳一心之法,我們所謂心地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祖師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同釋迦牟尼的身世一樣,為求道而出家,在印度繼承了禪宗的二十八代祖師,到中國正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時代,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只傳一心之法,我們所謂心地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即是佛。如果再進一步問:「什麼是心呢?」問題就來了!是身體裡面這個心嗎?不是哦!這裡是心臟。頭腦思想是心?
  • 梁武帝為什麼會餓死?太不可思議了
    由於梁武帝的大力護持和提倡,南朝佛教發展到梁武帝時達到全盛。但是,梁武帝作為皇帝,最終還是餓死在臺城,為什麼呢? 他看見菩提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就想要向他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所以就問達摩祖師說:「我做皇帝以來,建了很多寺廟,又印了很多經典,也度了很多人出家,我這有功德嗎?」他這個問法,意思是想向達摩祖師表示他有功德,令達摩祖師來讚嘆、讚嘆他。
  • 明賢法師:二祖慧可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487-593)二祖慧可大師,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縣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大師出生之前,每每擔心無子,心想:「我家崇善,豈令無子?」於是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就這樣虔誠地祈禱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黃昏,感應到佛光滿室,不久慧可禪師的母親便懷孕了。
  • 《梁書》專題︱陳志遠:梁武帝崇佛的遠景與近觀
    臺城陷落,年邁的梁武帝眼見大勢已去,慨嘆「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創業之主,亦為亡國之君,因此若論梁朝一代之佛教,大體上與梁武帝在位時期相始終。在這半個世紀裡,梁武帝是當之無愧的主宰;在他身後的漫長歷史中,僧俗兩界仍然熱衷於議論他的為政、編造他的逸聞,又演為一個傳奇。
  • 老照片的故事|三塊達摩石現高僧三種狀態:面壁、另類、一葦渡江
    我有三塊奇石,展示達摩的三種狀態,體現達摩的三種境界,成為我達摩收藏中的最愛。達摩面壁達摩面壁(圖一)。這個故事流傳最廣,可謂婦孺皆知。說的是,達摩在少林寺旁的一個石洞裡,面壁九年,終於開悟。奇石界、書畫界,以「達摩面壁"命名的作品很多。這個傳說早已深入人心。
  • 【名人百科】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色戒皇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出家之餘,還聘請古印度僧人波羅末來中國講經。波羅末翻譯了不少印度佛經,並培養了許多中國弟子。有了經書,講經的風氣更加興盛。為了宣傳佛教,佛教徒編了許許多多講經的傳說。其中一則就是:一個叫雲光的法師,講經非常到位,感動了上天,供養天人在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
  • 改命38: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經典對話,點醒你了嗎?
    在南北朝時候,有一個皇帝——梁武帝。達摩祖師剛剛來到東土的時候,他就去拜見梁武帝。梁武帝就問他,說「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啊?」梁武帝這個人好這口。「布施設齋,造寺度僧,有何功德?」他為什麼這麼講?咱不是學過這麼一個古詩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說的就是南朝時期,梁武帝滿世界蓋廟。蓋了多少廟?蓋了多得不得了。梁武帝這麼一人。而且這人動不動自己出家去了。
  • 宗道法師:真理必須具備五個特性
    這是蔡志忠畫的一本漫畫,裡面都是一些禪宗的公案、小故事,講一些禪宗祖師開悟的經歷。這本書對我觸動非常大,因為它講了很多關於實相的東西,還有就是祖師大德們是怎麼進入實相的,它既然是實相,那麼在描述實相的時候,就有一些看起來非常有高度、有智慧、超離常見的東西。當時我看了非常受觸動,徹底改變了我對佛教的看法:原來佛教不是那麼簡單的。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談不上信佛。
  • 今日恭迎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祖師聖誕!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菩提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達摩祖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
  • 梁武帝最後為何遭遇餓死的?
    梁武帝為何遭遇餓死的果報?其實這都是給我們說法,這是一部活經,令我們世人看見這種境界,就能有一種反省。節選自《水鏡回天錄白話解·帝王篇》◎宣化上人   講述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據說虛雲老和尚是梁武帝的後人,至於是不是就不管它了。他篡北齊,改國號為梁,定都於建康,在位四十八年。
  • 戒喜法師:阿毗達摩講座 01 Introduction to Abhidhamma
    本系列講座可參照戒喜法師學生整理成的學習手冊:Handbook of Abhidhamma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