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經典的公案,就是達摩大師見梁武帝。達摩大師本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大家可以去看電影《達摩祖師傳》,他本是國王的三太子,他信佛,後來出家了。他來中國的時候已經年紀很大了。他是受他師父的囑託來中國弘法的。他走的是海路,從廣州上岸。上岸之後,他就去了都城南京,當時叫建康,見梁武帝。
當時的梁武帝,號稱「皇帝菩薩」,非常崇信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梁武帝的時候。梁武帝這個人,佛法的善根、修持都很好,也很有才華,有學問,有智慧,也挺有個性的。晚年曾三次出家,就在現在的雞鳴寺。他每出家一次,就讓群臣百官花巨資把他從寺院裡贖出來,花一個億、兩個億的。所以他出家一次,寺院的資金就充實一次。他經常在皇宮裡講經,講經的時候,全國的高僧大德都來聽。他講的很好,包括儒家、道家的經典,他都非常精通。梁武帝的書法也非常好,在音律上也非常有造詣。所以他非常有才華,可謂是全才。
達摩大師來中國之前,在中國的名聲就很響了。但是兩個人見面,就有點話不投機,我讀一下原文: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請問有何功德?」我即位以來,這幾十年裡造了很多寺院;還寫經,寫經就相當於現在的印經,因為過去沒有印刷機,要靠人寫來流通佛經;度僧,讓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應該不小吧?大概他也有點想讓達摩大師肯定的意思。
達摩大師就說了四個字:「並無功德。」這個「並」有點轉折的意思,你以為有功德,其實並無功德,一點都沒有。
梁武帝就問:「何以並無功德?」為什麼呢?他還不錯,修養很好了,一般人早就暴跳如雷了。
達摩大師說:「此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這裡就說到「有漏」。
「如影隨形」,像太陽照到人身上,跟影子一樣,人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影子跟著人走,如影隨形。
「雖有非實」,看上去是有,但實際上就像影子,是沒有的。看起來好像有,但是你踩它,它也不疼,是假的,實際上沒有。
這句話跟《往生論注》裡的話是不是有點接近?「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如果梁武帝見的不是達摩,而是曇鸞大師,估計也得被懟。
這時候梁武帝就問:「如何是真實功德?」什麼才叫真實功德呢?
達摩大師就講了一句話:「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這樣的功德不是世間可以求到的,不是你造了多少寺、度了多少僧人、印了多少經,就有真實功德了。因為凡夫的心是有漏的,是不順法性的,所以這些只是福德,將來會感召很多福報。
其實,梁武帝能做皇帝,本身就是福德所感的。據說他前世是一個窮小子,沒什麼福德。有一天,他走路的時候看見路邊有個佛像,天下雨了,雨淋到佛像上。他生了一念敬佛的心,就脫下身上的雨衣,給佛披上了。因為這個因,就得到做皇帝的果報。
通過達摩大師這樣一說,我們就知道,凡夫的有漏心、造作心所做的一切,從因到果,並不能達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破四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裡還有一句話,「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不管你做什麼,都有一個相,內心都有一個「我在做」,「我在做什麼,做了之後怎麼樣」。有這樣的心念、執著,就是煩惱,就是有漏的,就是不順法性的,通通沒有功德可言,也就是「並無功德」。
我們經常說:「這是我們的大功德主!」錯了,應該是「大福德主」。因為他不能達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境界,所以沒有功德。
福德跟功德有什麼區別呢?功德是無染的,福德是有染的;功德是無我的,福德是有我的。福德就像銀行裡的存款,它有一個固定數額,你積了這麼多,就有這麼多,用一點少一點,積攢一點多一點。功德不一樣,功德是能讓人出世的,而且功德裡藏著福德,所藏的福德是綿綿無盡的。
梁武帝做了皇帝,也是在消受過去的福德。因為他並無功德,所以他的下場也不太好。按說他出了三次家,還度僧無數,推行僧人素食的就是梁武帝,如果沒有梁武帝,中國佛教界素食的傳統恐怕要推遲幾百年。他以皇帝的政令要求所有出家人必須吃素,素食也成為漢傳佛教的明顯特徵。按說這個福德不小啊!但是據說梁武帝是在86歲侯景之亂時,餓死在臺城。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就判定梁武帝的結局不好。歷史記載,即便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他也非常虔誠地拜佛,說不定他也往生了,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梁武帝有一個特別好的國師,就是志公禪師。據說志公和尚是觀音菩薩化身,他有很多勸人念佛的事跡,說不定他也勸梁武帝念佛呢。
前兩天我看了南懷瑾寫的一篇文章,他說自己不敢自稱佛教徒。我覺得那篇文章寫得挺具有「機深信」的。做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他在文章裡講到布施,他覺得多數人所謂的布施都不是真正的布施,包括他自己也做不到。所以,凡夫所修的都是不實功德,因為我們不在真實境界裡,所以做不到真實功德。
曇鸞大師說: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為什麼凡夫所做的人天善,包括凡夫所得到的人天果報,不管是因還是果,都是顛倒、虛偽的呢?因為都是「從有漏心生」,都是「不順法性」的。
什麼叫「有漏心」呢?我們看注釋:
有漏心:有煩惱的心。「漏」,煩惱,煩惱不淨猶如瘡漏,流注不絕。世間法稱為有漏法,出世間法稱為無漏法。
有漏心就是煩惱心,「漏」就是煩惱。「漏」有很多意思,其中一個意思就是指人身上長的瘡。身上長瘡之後,就不斷地流膿水,今天擦完了,明天還流;明天擦完了,後天還流。大家有過這種經歷嗎?這裡的「漏」就是這個意思。凡夫的煩惱就是這樣一種狀態,「流注不絕」。
瘡的特點是什麼?首先很疼,不敢碰;也不好看;還有點味道,聞起來不好聞;而且是髒的,濁染的。這個瘡萬一不好,瘡發而死也是有可能的。凡夫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佛把煩惱比作人身上的瘡,而且這裡的「流注不絕」是流一輩子,不停地流,二十四小時流,一生不斷地流。人的煩惱就像人身上長的瘡一樣。所以這個「漏」是漏瘡的意思。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們所作的功德,如果把它比作液體的話,把功德放到帶有煩惱、我執的心裡,就像把液體倒在容器裡一樣。但是這個容器是漏的,所以倒多少漏多少。有的人漏的多,有的人漏的少;有的根本就沒有底,直接就漏下去了;有的修行功夫好一點,可能就漏的少一點。
我們剛才講了,佛是「智斷具足」,「斷」就是習氣全無、習氣無餘。有習氣就代表有漏,不論你有多好的功德,都會因為你的習氣而漏掉。佛沒有習氣,佛又有功德,所以佛是無漏的。
這是講「從有漏心生」。
還有一個是「不順法性」。「法性」是萬物的本體,也叫真如、實相、法界等等。換句話說,「不順法性」就是不順自然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本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天然的、自然的。凡夫是有為有漏的,是造作的,不順自然。比如,人本性中自然有大悲心,自然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的,這是自然性;但是凡夫正好顛倒過來了。
後邊我們會學到「四倒長拘」,「四倒」就是四種顛倒,「拘」就是拘束、拘縛。有四種顛倒見,像繩子一樣把人捆起來。哪四種顛倒見呢?無常認為常;無我認為有我;不淨以為淨;不樂以為樂。整個顛倒過來,所以不自然。自然是指本性中的自然,凡夫不順自然,完全是背離自然的,所以叫「不順法性」。
所以,從有漏心造作的,又不順法性的,他所造的一切因,以及將來感受的一切果,都是顛倒的,都是虛偽的。
宗道法師2018年8月講於善導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