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情懷的電影不少,可像《魔獸》這樣成功的卻少有。
目前影片的內地票房已經突破10億。
雖然影片也得到不少差評,但很明顯玩家已經顧不了許多。
他們已經等的太久了,夢該圓了。
從2006年暴雪宣布魔獸世界改編電影到2016年上映,世界用10年等待一個奇蹟的誕生。
這期間,有爭論掀桌,有主創換血,項目更是經歷了數次推倒重來……
與玩家的狂熱不同,資本從來都是冷靜到可怕的。
講了背景,扒了彩蛋,今天叔給大家嘮嘮電影背後的故事。
《魔獸》的10年辛苦,究竟有哪些不尋常?
第一階段:看上去很美
(2006-2008)
2006年5月9日,暴雪娛樂和傳奇影業宣布了魔獸電影化的消息。
新聞稿這樣寫道:「今天,暴雪娛樂和傳奇影業宣布他們計劃拍攝一部基於《魔獸爭霸》世界的電影。」
這是外界第一次聽說魔獸電影的消息,透露出兩個信息:
1、這是基於《魔獸爭霸》的電影,也就是說暴雪要把故事「從頭講起」。
2、影片選擇傳奇影業合作拍攝。
當時暴雪和漫威的狀況有些類似,都是手握重量級IP,聯手電影公司拍攝電影。
漫威選擇了福斯、索尼,後來發現這條路不太對……
暴雪選擇了傳奇影業,這家公司2004年剛剛成立,已經成功推動了《蝙蝠俠:俠影之謎》、《斯巴達300勇士》、《超人歸來》等一系列項目,風頭正勁。
而此時的暴雪也正處於事業的穩步上升期:
彼時,魔獸世界的在線人數已經突破了600萬人。
在那個年代,在線人數超過100萬都是一個網遊值得誇耀的勝利。
暴雪與傳奇影業的合作,看上去很美。
但如果你了解兩家公司的背景,你就會發現這樣的合作必定充滿摩擦。
在玩家心中,暴雪就是帶來光明的泰坦天神。
網絡上滿口的「暴雪爸爸」,《魔獸》開頭的噓某影業為暴雪logo鼓掌,證明了這個娛樂帝國在玩家心中的廣泛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源自於暴雪對作品品質的細心把控。
與某E、某U等公司不同,暴雪的每一款新作都有著改變業界的力量,在這裡「跳票」上升為一種格調而存在。
可是拍攝電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IP擁有者希望借別人的刀揚自己的名,電影公司希望用別人的名號賺自己的錢。
誰來主導故事走向、誰來決定演員人選、誰來界定場景布景,矛盾的伏筆就這樣埋下了。
漫威沒邁過這個坎,暴雪也沒有。
2007年8月的暴雪嘉年華(官方的玩家大型聚會和新作發布會)上,暴雪公布了魔獸電影的最新進展:
1、2009年上映。
2、預算1億美元。
3、真人電影,非CG動畫。
4、電影分為上下兩部,每部片長2小時至2個半小時。
5、影片並不會像《指環王》那樣是個旅途冒險故事,而會專注於獸人與人類的緊張關係。
6、出場人物包括伯瓦爾·弗塔根、薩爾、凱恩·血蹄,阿爾薩斯不會出現。
在活動現場,暴雪還展示了電影的概念設計圖(精靈主城泰達希爾):
而當粉絲們詢問導演人選的消息時,傳奇影業的CEO託馬斯·圖爾(Thomas Tull)表示
「再怎麼說,也得找個扎克·施耐德或者是克里斯多福·諾蘭那樣的吧!」
由於傳奇與兩人合作過《斯巴達300勇士》和《蝙蝠俠:俠影之謎》,這樣的豪言不算為過。
這和漫威當初規劃《鋼鐵俠》、《無敵浩克》時的想法幾乎一樣:大導演、知名演員、牛X特效開路,世界就是我的!
可現實卻如此殘酷……
2008年的暴雪嘉年華上,玩家們發現這部一年後就要上映的電影完全沒有任何消息放出。
焦急的玩家詢問暴雪工作人員,得到的回答是:
「嘿,活計!我要是敢透露電影項目一個字我就會被殺的!」
聽起來像是暴雪一貫的調侃風格,大家也隨之一笑。
畢竟,當時魔獸世界的在線人數已經突破了1000萬人,孤獨求敗的暴雪拍部電影還會有困難?
不過在媒體的「窮追猛打」之下,暴雪還是放出了一些消息:
1、劇本已經完成。
2、肯定不會是G或者PG級別。
到此,懂行的玩家已經明白了:魔獸電影肯定要跳票了。
第二階段:權力的遊戲
(2009-2012)
2009年7月22日,暴雪娛樂公司和傳奇電影公司聯合宣布:《蜘蛛俠》系列的導演山姆·雷米(Sam Raimi)將執導魔獸電影,影片將會在《蜘蛛俠4》完成後開拍:
目前是傳奇找上的山姆還是山姆找上的傳奇已不可考,但從當時的行情來看,選他執導的確是合理的選擇。(搜索WX號:UncleFilm,關注影視怪蜀黍,享更多好福利)
在魔獸電影立項之初,曾有傳言表示烏維·鮑爾(Uwe Boll)有望執導影片:
此人可謂是全世界遊戲迷「最憎恨的導演」,他的特點是:IMDb沒有一部作品超過3分……
而他又很喜歡把遊戲改編為電影,《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萊恩》等遊戲都曾經「遭其毒手」。
對此,玩家的心情是崩潰的。
所以當暴雪表示將堅決不讓烏維·鮑爾執導影片之時,玩家的心中多了一絲欣慰。
彼時,山姆·雷米已經靠3部《蜘蛛俠》在全球掘金超過11億美元,對商業大片的掌控力得到了驗證,對原著的改編能力也被業界承認。
山姆·雷米在籤約之後表示:
「魔獸的核心是一個充滿幻想的、情節令人激動的故事。能和傳奇的製作團隊一起工作,把這一項目搬上大銀幕,我為此感到激動。」
傳奇影業的CEO託馬斯·圖爾表示:
「他完全有能力把暴雪的這個經典遊戲拍成令人稱奇的電影。我們期待著與合作夥伴華納兄弟公司繼續成功合作,打造出一個新的商業大片系列。」
3個月後,IMDb將《魔獸》(Warcraft)更名為《魔獸:巫妖王的崛起》(Warcraft: The Rise of The Lich King)。
玩家紛紛推測影片的劇本已經有較大改變,將直接跳過原初故事講述阿爾薩斯的經歷。
但不久之後證明這只是虛驚一場,IMDb又將電影名改回去了……
又過了幾天,山姆在接受電話採訪時透露了如下信息:
1、《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羅伯特·羅達特已經加盟。
2、電影將從遊戲直接取材,根據其人物、地點、故事進行創作。
3、影片可能會有一個核心角色,也可能沒有。
4、大家要耐心一些,畢竟《蜘蛛俠4》還沒拍呢……
2009年猛料不斷,讓大家覺得魔獸電影項目已經走上正軌了。
2010年1月,索尼推遲《蜘蛛俠4》的計劃至2012年(後來變成了重啟的《超凡蜘蛛俠》),山姆·雷米放棄繼續指導蜘蛛俠電影。
這對山姆可不是個好兆頭,但對玩家來說是個好消息,這說明他可以提前準備魔獸電影項目了。
此時,外界傳聞《指環王》中阿拉貢的扮演者維果·莫特森將飾演阿爾薩斯,還有媒體分析影片將在紐西蘭取景。
很明顯,大家對再造一個《指環王》系列充滿期待。
就在幾個月後,山姆還在採訪中表示:我已經在《魔獸世界》中練了一個72級的號。
在當年的聖地牙哥漫展上,暴雪還信誓旦旦地表示「雖然項目推進有點慢,但我們是不會放棄的。」
可沒過幾天,山姆·雷米就去執導了《魔境仙蹤》了。
這基本算是打了暴雪一記耳光,就算他繼續執導,項目至少又會推遲2年。
2年後,在2012年的聖地牙哥漫展上,暴雪終於宣布:山姆·雷米將不會執導魔獸電影。
6年過後,項目又回到原點。
2013年,山姆向媒體透露了這段不愉快的合作經歷。
「我們先寫出了故事初稿,傳奇影業表示很滿意,而暴雪則有保留意見,但他們還是接受了。」
「然後羅伯特開始寫劇本,但在我們完成劇本後才被告知,暴雪有否定權。更遺憾的是,他們對我們最初給他們的故事並不滿意。他們所謂的保留意見其實就是說:『我們不喜歡這個故事,你們得重寫。』這也就意味著,在用9個月完成劇本後,我們必須重頭開始。」
這段話揭露了電影不為人知的內幕。
可以判斷,暴雪與好萊塢的合作出現了大問題,遊戲公司與電影公司的溝通很不理想。
電影的製作變成了一場「權力的遊戲」。
這時的玩家雖然無奈,但仍然理解暴雪對魔獸這塊金字招牌的珍視。
2012年8月,暴雪宣布《血鑽》的編劇查爾斯·萊維特開始為電影重新編寫劇本。
第三階段:走上「正軌」
(2013-2016)
2013年1月,暴雪終於確定了《魔獸》的導演——鄧肯·瓊斯(Duncan Jones)。
不久之後,他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毀滅之錘的照片,並表示自己正在寫劇本:
此時,傳奇影業方面表示電影將於2015年12月18日上映。
不過2013年末《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也宣布定檔此日,《魔獸》為了避敵改檔2016年3月11日。
隨後影片又出現了不少看似振奮人心的消息:
1、影片將在冰島取景拍攝冰冠冰川場景,這說明阿爾薩斯仍是影片核心。
2、約翰尼·德普被粉絲一直推薦為伊利丹·怒風的最佳扮演者。
3、暴雪表示某些傳奇裝備將會在銀幕再現。
其實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即便在3年之前,《魔獸》的故事還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
2013年7月,傳奇影業與華納徹底決裂,轉而與環球合作發行。
這也是《魔獸》龍標出現之後,環球片頭出現的原因。
又過了1個月,《魔獸》正式公布了影片的主要人物:卡得加、麥迪文、洛薩。
2013年10月,崔維斯·費米爾成為首位確定的主演人選:
2013年11月,《魔獸》在暴雪嘉年華上發布了多張概念圖:
主創也現身發布會,公布更加詳細的電影信息:
1、大部分故事發生在東部王國。
2、會有強有力的女性角色出現。
3、獸人有自己的語言,目前已經在編寫了。
4、分級為PG-13。
這時,《魔獸》在玩家心中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軌。
2013年12月,吳彥祖正式加盟《魔獸》。
2014年1月21日,《魔獸》正式開機。
2014年4月15日,中影宣布投資《魔獸》數千萬美元,這意味著影片過審已不成問題。
2014年4月25日,鄧肯·瓊斯發布了電影的第一張片場照:
2014年5月,影片正式殺青。傳奇影業的CEO託馬斯·圖爾表示:我們要做20個月後期。
2014年7月,影片發布logo:
2015年4月,《魔獸》宣布延期至2016年6月11日,還好這次沒有再跳票了。
2015年11月7月,《魔獸》首支預告發布,玩家老淚縱橫。
2015年6月8日,《魔獸》提前2天在內地上映。
電影看似已經「夢圓」,但叔覺得這背後的資本搏殺更顯深意。
事實上,在今年萬達收購傳奇影業之後,《魔獸》投資裡中資應該已經佔了大頭。
騰訊影業是在去年被傳奇拉來分擔風險的,投資應該比較小。
另一家國內公司,則是「沒時間解釋了」的時候才上的車,宣傳的目的大於盈利預期。
對於這部電影,市場本身也給出了獨特答案。
目前《魔獸》的國內票房已過10億,但相比之下北美開畫後票房並不理想,媒體評價更是已經落後於《驚天魔盜團2》。
有人說這是好萊塢阻擊了中國資本在影視業的擴張,有人說這是中國影迷錢多速的又一例證。
叔不信陰謀論,也不想用一部商業電影扯民族自豪感。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電影市場馬上就能和美國平起平坐的當下,這種市場取向將會更多地影響到影片的故事走向,甚至產業上遊的決策。
你也許會驚訝,也許會厭惡,但這就是資本的力量,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放棄不合時宜的老觀點吧,這的確是中國影迷最好的時代。
不信?本月還會有另一部情懷大片上映,到時候再品味一下叔的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