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半看完,走出電影院,天空飄雪。心中熱血尚存,冷靜想想卻是標題的那句話。或許應該感性地說說年少愛情,卻變得些許理性亢奮。
曾努力成為歐陽非凡,卻都想重來一回做徐太宇
呂強 公眾號:i_worming
《我的少女時代》,看了它的七八篇影評,都是以吐槽這個片名太像韓國團體,以描述看片前的抗拒做開頭。但電影裡「少女」的轉變依舊是俗套的「醜小鴨變白天鵝」,套路居然也是「摘下眼鏡」,話說當年的醜女林無敵也是這樣做的。
恰還有兩個少年。
在初始設定裡:歐陽非凡,成績第一、籃球健將、吉他男神、校草一枚;徐太宇,成績墊底、玩世不恭、拉幫結社、校園一霸。
兩個人這樣極致,一個完美到不行,一個頹廢至透頂,都不太可能成為現實中的你我,或者可以遇見的別人。
但在我目之所及的年少同伴裡,多少都曾把高考當作束縛和自由的分界,分界之前拼命爭分奪秒,分界之後幻想如釋重負,就是一條被周圍或者自我設定的,通往歐陽非凡的道路。
至少我是如此,小學、初中、高中都在重點班或尖子班裡,也奮力參加各種奧賽,也夢想以成績的優異、社團的能幹、老師的賞識,獲取萬千目光,乃至崇拜愛慕。
我們的青春裡是少有背叛的。
是老師說「錯了」,我們就積極認錯,甚至會不惜淚水的。是上課遲到會愧疚,作業遲交會著急,考試落後會檢討的;
是教室前後永遠貼著類似「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終生」的標語,我們也不自然奉為真理,再用埋頭苦讀踐行的;
是課本、考卷、「五年三年」、輔導秘笈、錯題筆記堆放在課桌上,圍成高牆,奮筆疾書的目的是要在考完的那一刻,瀟灑地將這些白花花的紙灑向空中的;
是清晨早讀、晚上自習、周末補課,蹺課搗蛋的會有但終是少數,我們不想成為異類,只會旁觀或遠離,老師以他們為反面案例嘲笑,我們會大笑附和然後反省的。
我們乖得不約而同。
當電影中的這一幕駕到,在學校校慶表彰大會上,林真心帶領全校同學一起自揭錯誤,請求處分,全場沸騰,可以感到整個電影廳的觀眾都已熱血,而我看得盈眶。
電影裡把這叫作「起義」,林真心、歐陽非凡、陶敏敏……這些「乖學生」們如此大義凌然,自己多麼想也站在他們身後,與狂熱為伍,與教條為敵。
徐太宇說,沒穿校服翹過課,你將來一定會後悔。
聽到這句,總有中傷。
徐太宇就是小時候老師家長口中的壞夥伴。但應該是從15年前的道明寺開始,徐太宇們就成為所謂「殘酷青春」裡的主角,打架、霸凌、蹺課、逃學,無惡不歡,卻有著酷酷的樣子,到了新世紀,成了時髦的「痞氣」。
在電影文藝的色調、激昂的配樂、嫻熟的剪輯下,我們也會想置身其中,像他那樣沒皮沒臉地追校花、恬不知恥地哄女孩、毫無顧忌地頂老師、肆無忌憚地犯錯誤。
雖然也知道最重要的是,人家有顏有型,一切合理。
青春片泛濫,這部片子讓影評人交贊:終於可以沒有破處和墮胎,也是好看的青春片了。
曾經那些疼痛的青春片裡也有「不乖」,但終究不是普世的真實。想想也明白,我們愛的終究還是,徐太宇好學生的底子、真學霸的腦子、勇敢愛的性子,只不過他有過超出常人束縛的放蕩不羈。
曾經的《致青春》、《那些年》,乃至《夏洛特煩惱》也有「背叛」,但又都太與我們的青春貼身行走。我們想要的終究還是,曾渴望成為的歐陽非凡對面,還有一位更加高大勇猛但與現實保持距離的背影。
因而,即使讓我們回去再過一次,還是不敢猖狂。
所以,我們喊著「給我一個徐太宇」,只是因為,那是你我都完不成的青春。
可以痴迷「他很壞,我很愛」,但終究做不到「我不乖」。
但我們終要慶幸,60後可以回憶70年代希望的田野,70後可以回憶80年代詩歌的飛揚,我們80、90後終於可以找到所謂「集體回憶」的權利,雖然是在質量不一的大量青春片裡胡亂觸摸、懵懂完成的。
當我們老去,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懷念了,就是時代裡的「小幸運」吧。
第一次寫影評,獻給這部文藝青春的臺灣調調。如果你也看了這部電影,有什麼或感性或理性的觸動,歡迎和我分享。^_^
兩個口 · 一吐一納
一把弓 · 有張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