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都第一時間追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期寧靜姐姐她們的《蘭花草》把我炸到了。雖然同期表演中《大碗寬面》也很好,但回過頭來聽原聲,個人感覺《蘭花草》更值得回味,《大碗寬面》可能人太多,有幾位姐姐的表演感覺弱了一些。
《蘭花草》給人的感覺就是燃、炸,三個姐姐氣場全開,都妥妥的獨立、自信、美麗的大女主形象,所以《蘭花草》的詞也跟著往燃炸的方向改了。
經典當然可以有全新的演繹,創作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但個人感覺有些地方改得太過了,可能製作也匆忙,沒有仔細推敲,《蘭花草》改得像《鏗鏘玫瑰》,而姐姐們,絕對值得更好的詞。
《蘭花草》的詞最早出自胡適的白話詩《希望》。原文是這樣的: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視汝滿盆花!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個人感覺改編後的歌詞更好,不僅讓整個詞立意更完整,表達上也更準確而雋永。比如原詩的「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被改為「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去掉了直接描寫心態的「急壞」,但那種焦急、期待的情感呼之欲出。
我最喜歡的是「但願花開早,能將夙願償」兩句,這裡的蘭花可以是「宛在水中央」的伊人,也可以是任何心底最想要得到的美好,這不是普通的盼著花開,而是期待得償夙願。
最後兩句也很妙。
「滿庭花簇簇」可能從屈原《九歌 少司命》中描寫蘭花的詞「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化用而來。這不是春來花會開的普通等待,「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的這天,可能明天就來,可能永遠不回來。
經典版的詞很好,初讀像一首兒歌,有一種單純而熱切的期待,越讀越會覺得有內味,這種美好的夙願每個人心裡都有,所以它會不斷地被不同的人演繹、詮釋。之前GAI在《我是唱作人》也改寫過,這次《浪姐》也改寫了。
《浪姐》改寫後的詞是這樣的:
誰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
山間風雨大,懸崖亦開花。
不願居暖房,迎風曬月光。
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
風雪點過妝,歲月方留香。
無需誰在旁,裙裳亦飄揚。
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
我把覺得不OK的字句標紅了。
前兩段基本與原詞一樣,只改了一個字「誰」。這個改動挺妙,為啥?因為一字之差,視角改變了,之前的版本都是種花人的視角,而這裡變成了花的視角。
誰從山上來,帶著蘭花草,悉心照料,盼蘭花開,但蘭花就是不開。然而故事出現了轉折,花並不想被誰養在花園裡悉心照顧,它想在廣闊的天地中獨立自由地開放。花的視角是女性的視角,相對應的,之前的版本都是男性的視角,在這裡,「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中,多少男性心中的「美人」開口說話了。
所以這個設定本身好嗎?很好,而且很符合《浪姐》想要傳達的東西。那麼它不好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仔細來看一下改編過的後兩段。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
山間風雨大,懸崖亦開花。
不願居暖房,迎風曬月光。
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
為了讓詞更炸,這段密集地用了「懸崖」、「曬」、「鏗鏘」這些充滿張力的詞。但你再炸,也不能破壞了蘭花本身的意味吧?
蘭花是古代四君子之一,它本為山谷裡的草,被有慧眼的人發現後成了蘭花。四君子中,蘭花象徵著清雅,幽遠,它身居空谷不媚俗,有一種遺世獨立的高逸之氣。
所以「懸崖」二字並不準確,所謂「空谷幽蘭」,適合蘭花生長的地方是幽靜的山谷,松樹才從懸崖上長出來。
而我覺得最有問題是「曬」字,「迎風曬月光」??WHAT??
月下幽蘭,本來是多麼美麗的畫面,卻被一個「曬」字破壞得意境全無。月光和蘭花一樣,清冷幽靜,它不是日光,炙熱猛烈,而「曬」字,明顯帶著生命燃燒的那種熾烈。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鑑「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但放在這裡確實很不和諧,不是硬凹就能有反差美的。
最後一句「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前半句沒啥問題,野生的蘭花比起精心培育的蘭花自有獨特的美。但「花語意鏗鏘」說的實在不是蘭花了(雖然阿朵姐姐喊得那聲鏗鏘實在太愛了~)。大家都見過蘭花(特指中國的蘭花),她是纖細的,玉骨冰姿,她的力量在於柔韌,而不是鏗鏘。
再結合袁詠琳姐姐唱的那段RAP:
那個女子有著花的樣子,美的放肆眼角帶刺,風霜雪雨都留在影子變成故事,不住在誰的花園,不再為誰剪花枝,闖浮世,抱憾事,念情詩,她自己決定。
放肆,帶刺,剪花枝,這個花語一定不是蘭花,而是玫瑰了。但這首歌畢竟是《蘭花草》啊,如果這樣,幹嘛不直接唱「風雨彩虹,鏗鏘玫瑰」呢?
我想起《浪姐》裡已經走了的朱婧汐姐姐說的,女性不一定要TOUGH,覺得很對,鏗鏘是一種女性的力量,柔韌也是,女性並不是非要披上大女主的外衣。
我慕天地廣,幽遠芬芳的力量並不輸鏗鏘。我是蘭花,為何要穿上玫瑰的刺?
再看這首改編後的詞,有兩個主體,一個是種花人,一個是蘭花。在這裡作者把它看成了男性和女性的象徵,藉此表現女性不想依附於男性,積極獨立自主的意思。這個立意沒問題,也是當下最不會出錯的。
但女性要獨立,兩性之間就一定要對立起來嗎?我可以不住在誰的花園,可以去往更廣闊的天地,但對於悉心照料的人就不可以有一點點的感謝嗎?
誠然沒錯,那麼有誰在旁,是否也可以群裳飛揚呢?
非要強調無需誰在旁邊,是不是反而帶著點弱者的不自信呢?
所以根據改編版的視角,我改寫了其中一些詞。自知班門弄斧,跟原詞的差距也很大,發出來給大家笑笑:
誰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
山間風雨大,空谷亦開花。
不願居暖房,迎風披月光。
我慕天地廣,幽遠自芬芳。
誰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
朝朝頻顧惜,無奈花不放。
誰盼花開早,日夜忙照料。
蘭花本為草,願君莫相忘。
我把改掉的部分斜體加粗了。
3、4兩段的順序不是很確定,自己感覺這樣排更好一些。
除了改掉了一些我認為不確切的詞,最後一段加入了種花者和花之間的互動。悉心照料的種花者等不到花開,把花送回山中,最後兩句是花想對人說的。她感謝人的照料,她心底或許也深愛著悉心照料她的人,但她更渴望廣闊的天地,想自由地生長開放,而不是滿足誰的期望而開放。
以上,拋磚引玉,希望有大神能更準確地表達這層意思。也希望節目組讓我們看到燃炸的表演,炫目的舞臺,充滿魅力的姐姐時,也不要去忽視歌詞本身的表達。
我害怕看到以後的歌詞都是「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
中文這麼美,我們不能都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