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北京市順義區李橋鎮英各莊村72歲的豐桂榮比起往年清閒多了,自從家裡安裝了空氣源熱泵,她就再也不用為了燒煤取暖而手忙腳亂,忙得灰頭土臉。「現在家裡用電取暖,既暖和又乾淨,政府還給電費補貼,比燒煤省錢,『煤改電』這事我舉雙手贊成!」
今年,順義區16個鎮258個村完成了「煤改電」任務,9.1萬多戶村民像豐桂榮家一樣徹底告別了燃煤,任務完成量居全市之首。如今,這項暖身又暖心的民生工程不僅讓全區廣大村民的生活方式實現了歷史性變革,也為首都地區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了突出貢獻。
「煤改電」要做到精細化,「1+1+7」模式見實效
在農村地區開展「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是北京市為改善空氣品質而在全國率先打響的一場環保攻堅戰,也是一項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為做好這項工作,順義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區委書記王剛要求,對「煤改電」工作要實施精細化、規範化管理,切實讓「煤改電」工程不僅要做到暖身,更要暖心。
對此,順義區開創「1+1+7」模式,即「一個引領、一個反饋、七個保障」,大力推進全區「煤改電」工程。
——堅持黨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和黨員示範帶頭作用,確保「煤改電」工程成為真正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
——實施綜合保障。在組織上,建立區領導包鎮、鎮領導包村、村幹部包戶的管理機制,層層壓實,全面覆蓋;在管理上,專業項目公司、監理公司全程跟進,每個公司每村至少1人駐村,確保施工質量;在宣傳上,《村民告知書》、宣傳光碟、宣傳展板、村級廣播、網絡輿情監測等齊上陣,營造強大宣傳力量;在安全上,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改,做到不落一戶、不留死角;在廉政監督上,區審計局、監察局全程介入進行監察審計,參與「煤改電」的相關單位籤訂廉政責任書,「紅線意識」貫穿始終;在電力保障上,今年投資超過27億元,用於新建變電站、改造提升線路等,確保電力穩定輸送;在售後服務上,建立18個鄉鎮級「煤改清潔能源服務中心」,提供及時、長效管護,解決村民後顧之憂。
——注重信息反饋。建立日報、周報、重大工作部署信息報送等信息反饋機制,工作簡報、工作動態直達區主要領導的案頭,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模式成熟,成效顯著。據區農委主任劉振河介紹,順義區任務完成量由最初市級下達的71個村提高到16個鎮258個村,數量為全區歷年之最、全市之首。由此,全年可壓減燃煤量約41.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07.85萬噸、二氧化硫約0.35萬噸、氮氧化物約0.30萬噸,將有助於地區空氣品質的改善。
用電取暖好不好,村民最有發言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李橋鎮是順義區「煤改電」工作推進速度快、完成效果好的典型鄉鎮,全鎮有27個村被列為「煤改電」計劃中。今年採暖季到來前,27個村的1.4萬戶村民全部拆掉了燃煤鍋爐,裝上了空氣源熱泵,過上了用電取暖的日子。
「煤改電」好不好,好在哪裡,村民最有發言權。寒冬時節,記者來該鎮英各莊村,眼前是整潔的水泥路,不見煤渣也沒有廢枝樹葉。「現在村裡比原來乾淨多了!」這是不少村民「煤改電」後共同的感受,因為過去一到冬天,家家戶戶都忙著運煤、添煤、清理煤渣子,家門口堆的是用來生火的樹枝雜草,路邊的鐵垃圾桶也裝滿了煤渣和草木灰,風一刮四處飛揚,影響村容。
「煤改電」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如今,村民門口沒了樹枝雜草,村裡的大號鐵垃圾桶也不見了,換成的是「小個子」的綠色環保垃圾桶,每家門前擺放一個。「現在村民都習慣了把垃圾倒在自家桶裡,每天村裡的保潔隊伍分兩次來清理,保證垃圾不外漏。」村黨支部書記趙瑞軍介紹說。
走進村民豐桂榮的家裡,她和老伴正在伺弄綠植,暖融融的環境讓綠植長得一盆比一盆旺盛。豐大媽也穿上了以前冬天不敢穿的花色棉毛衫。「過去燒個煤爐子,弄得沙發上落滿一層灰,衣服也很快就髒,而且屋子保暖也差,只好穿深色厚棉襖。」她感慨地說。
「煤改電」後,電費是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此,順義區出臺用電優惠政策,凡是「煤改電」的農村住戶,在取暖季按照0.1元/度可享受1萬度的谷段電量,同時區財政還對電費高於500元的農戶,經申請和公示合格後,每戶補貼500元。
對這筆帳,豐大媽算得十分清楚。她拿出一張紙,上面記下的是她家從11月4日到29日的電費,一共600多塊錢。「家裡所有電器都算上了,每天差不多6塊多錢,比燒煤實惠多了。」
中心服務一條龍,村民吃上「定心丸」
對村民來說,「煤改電」是個新鮮事物,難免會遇到設備出現問題或操作出現異常的情況。為了避免出現村民撥打客服電話不通、聯繫不上安裝廠家、找不到設備維修人員等問題,從而影響村民正常取暖,順義區率先在全市推行每個鄉鎮設立「煤改清潔能源」服務中心,加強「煤改電」的服務與保障力度,讓這項工程真正暖民心。
目前,全區18個鎮均建立了鎮級「煤改清潔能源」售後服務中心,並以此為依託,落實鎮屬地主體責任和中標企業設備保修責任,對「煤改清潔能源」設備進行管理和維護,保障農戶長期的正常、安全取暖。
走進李橋鎮佔地1900平方米「煤改清潔能源」售後服務中心,服務大廳、設備廠家備勤室、檔案室……這裡儼然是一個功能齊全、制度完善、運行有效的集中辦公區。
「中心有鎮政府指派的6名專職人員,每個設備廠家派駐1名接待人員和不少於5名維修員,1名戶內線路改造公司人員,以及20套配備整機備品和100件易損易耗件。同時,近1萬戶檔案全部存放於此,為維修派單、回訪做好基礎資料支撐。」鎮長張春和介紹說。
效率體現在時間上。該中心為解決村民遇到的問題做了明確的時間規定:15分鐘內拿出解決方案,保駕員30分鐘內聯繫群眾,兩小時內上門維修,4小時內完成故障檢修,專職人員24小時內進行回訪。這是標準的一條龍服務,而村民只需一個電話就能得到。
暖民心的大工程是由一個個貼心的細節構成。在取暖季來臨後,李橋鎮在各村統一懸掛橫幅,公示了服務中心的電話,又專門製作了提示貼,逐戶發到百姓家,貼在設備顯眼處,隨時可看可查,方便村民第一時間諮詢、報修。
取暖季以來,服務中心解決了村民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接話記錄單也從起初的一大摞變成了薄薄的幾張,村民們也紛紛點讚中心的售後服務工作。「我家半夜打電話報修,人家很快就來了,給我們解決問題,服務態度還特別好。」南莊頭村的李大爺滿意地說,服務中心讓村民們對「煤改電」吃上了「定心丸」。
如今,「煤改電」工程雖然已收官,但做好村民取暖工作是政府的一項長久之計。下一步,順義區將攻堅克難、真抓實幹,聚焦全區「煤改電」設備的長期安全、有效運行和專項督導,保障村民溫暖、安全地度過每一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