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老爸老媽玩起了微信……
一位網友在論壇上發帖說:「自從給爸媽一人買了一部千元手機,爸媽學會了玩微信。這下可好,老爸天天轉發『心靈雞湯』,老媽為了搶紅包飯也不吃了,菜也炒糊了……」一時間跟帖者如雲,很多網友都貢獻了父母那輩人的網絡生活「笑點」。的確,網絡給老爸老媽帶來了不一樣的溝通方式,改變了許多老年人的生活軌跡。
老爸老媽成「段子手」
「自從微信加了爸媽……我的生活開始凌亂了。」一位網友分享表示,不懂網絡語言的爸媽經常會冒出來「插話」。比如自己在朋友圈發「被補刀了」,老爸問他:「被誰砍了?」自己說:「笑尿了」,老媽回覆:「怎麼不當心點兒?」
另一位網友「棉花糖」表示:最近我平靜如水的小日子仿佛被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爸會用朋友圈啦!於是我的生活就變成了這樣——
加班夜宵吃了小龍蝦,我發了朋友圈。結果老爸說:「爸爸看你昨晚夜宵吃了小龍蝦,不要總吃夜宵,夜宵對身體不好,尤其不要吃小龍蝦,爸爸在朋友圈看到小龍蝦都是吃屍體長大的喲。」
我的天,給我說這個,小龍蝦事件早就闢謠了,能不能有點常識啊,老爸!
和同事去夜店,我發了朋友圈。結果老爸說:「女兒啊,昨晚怎麼穿得這麼暴露啊,好女孩怎麼能去歌廳呢!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我朋友圈轉了一個《女孩子要知道的十件事》,寫得非常好,你去看一下。」
和男朋友吵架,我發了朋友圈。老爸說:「女兒啊,最近怎麼樣啊?是不是遇到什麼問題了?你媽媽看你朋友圈一夜沒睡好,有什麼事情一定要和爸爸媽媽說啊!」
每每有不順利的時候,我著急,他們上火;我傷心,他們流淚;我無數次想屏蔽他們,但他們失落的心情,那哀怨的眼神,那兒大不由娘的嘆息,使我又失去了屏蔽的勇氣……屏蔽、不屏蔽、屏蔽、不屏蔽、屏蔽、不屏蔽……朋友們,你們說,朋友圈到底要不要屏蔽父母呢?
因為加了老爸老媽的微信,不少年輕網友重新感到被監控的煩惱,有的開始在朋友圈「偽裝」成上進好青年。專家建議:牽掛子女是爸媽的本能,微信只是一種交流的方式,要儘量讓彼此都能接受。
父母那一代人的真感受
其實,不少老爸老媽的感受與年輕人相似,剛接觸微信,網絡迅速「連結」起昔日的親朋同學,老爸老媽在喧囂中不再孤獨。如果重溫剛剛加了微信好友時的情景,再看看老爸老媽們的現在,是不是有些感同身受呢?不信,來看看一位老媽的描述——
現在玩微信成了時尚,我們同學都在五十左右的年齡,特別是初中的同學很少聯繫,大多數都成了斷線的風箏。不久前,德高望重、人脈廣泛的羅班長建了初中微信群,那屆初中同學得知後,紛紛啟用了微信的拉好友入群功能,你拉我、我拉他……大家互拉互助,很快大部隊就增加到一百多人,真是34年難以實現的夢想,微信一線牽,轉瞬變為現實。
大群建立起來後,真是熱流滾滾,情深似海,大家有聊不完的話,道不完的心聲。有雅有俗,亦莊亦諧,圖文並茂,不到一個小時,就有好幾百條消息。34年前同學的音容笑貌一個個又浮現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有同學把黑白畢業照發到了群裡,好讓大家共享,頓時,一個個樸素清純的模樣,呈現在眼前,許多女同學都扎著羊角辮,穿著碎花或格子衣服,男同學穿的不是黃軍裝,就是藍、灰等單色的衣服,大家肩並肩,頭挨頭,清瘦稚嫩的臉上,或綻放微笑如花朵,或寫滿嚴肅認真,真是天真爛漫,純情似水。微信群穿越34年時光,成了聯繫大家的橋梁和交流友誼的平臺。
大群滿月之際,群裡特意組織了周邊一日遊的見面聯誼活動,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許多34年不曾見面的同學,終於在出遊旅途中,實現了面對面的交流,許多男同學頭髮都稀疏和花白了,不少女同學臉上皺紋增多了,身材也變得臃腫了。陌生同學見面,先是端詳、驚詫,接著興奮拍打、相互擁抱、暢所欲言,仿佛一下子又年輕了許多,大家又回到了34年前無拘無束的時代,微信同學群成了溫暖的家庭和避風港灣。
網絡生活「痛並快樂著」
熱鬧的網絡生活背後,退休後的老爸老媽們也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自從加了微信,借用一位「老爸」的話說,就是「痛並快樂著」。
自從用上了微信,我陸續加了工作群、同學群、社交朋友群、興趣相投群等不少微信群。每天我只要一登錄,微信就會有少則幾十條、多則上百條的群消息鋪天蓋地襲來。群裡總有一些比較閒的人,經常貼大篇幅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即使只是「潛水」,手機流量也像水一樣流走了,每個月還沒過一半,包月的流量就消耗殆盡,通訊費與日俱增,想想真是心疼。有時想退出微信群,但又顧及多年同學或者朋友的情誼,只好硬撐著。
我的微信朋友圈裡最近廣告有些泛濫,昔日的「班花」做起了箱包正品代購生意,曾經的班長倒騰起電子產品,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當上了某品牌釣具的地區代理商。出於友情我開始還轉發一下這些廣告,至少要點個讚,可這樣的廣告多了,朋友交流的圈子變成了互相做生意的市場,我有些無奈。微信裡的朋友變成了微商,我有時不得不捧個場,硬著頭皮照顧一下他們的生意,我買了不太情願買的旅行箱,買了不中意的充電寶、隨身WIFI、平板電腦,從不釣魚的我被迫買了一套價格不菲的釣具,有時候真感到朋友圈傷不起。
搶紅包是逢年過節在微信上必玩的遊戲,雖然我都是搶的紅包少,發的紅包多,可群裡搶紅包玩上癮後,慢慢形成了「吃大戶」的潛規則,經常被逼著在微信群裡發紅包,微信錢包裡的錢越來越少。
家裡音箱的效果本來很不錯,因為有微信支付優惠活動,我又買了一部音箱;原本對吃海鮮沒什麼興趣,因為有餐廳推出的微信支付優惠活動,我匆忙去吃了一頓海鮮……這樣的事對我來說不勝枚舉。商家舉辦的微信支付搶紅包、領現金、贏免單、優惠價、曬單有禮等促銷活動對我確實有極大的吸引力,結果買了一堆不必要的東西,「享受」了一些不必享受的服務。最近發現往微信錢包裡充錢的頻率越來越高,微信不知不覺成了我生活中的「吸金大戶」。難怪人們說,使用微信是「痛並快樂著」。(張文軍 餘平 遠洋)
(責編:宋心蕊、燕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