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陳薇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總有人問她,「怎麼總喜歡搞些魔鬼性的課題研究」? 陳薇回答說:「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陳薇,走近這位最美「疫」中人。
從化學系女神到
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
1966年,陳薇出生於浙江省蘭谿市,她從小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1984年考入浙江大學,學習化工專業。由於表現突出,陳薇拿到了保送清華的名額,去往清華大學繼續深造。1991年,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與多數學子一樣,準備前往一家深圳企業工作,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卻讓她走上了從軍之路。
有一次受導師之託,陳薇去軍事科學院買實驗用的試劑。北京海澱區的軍事科學院設備完備、先進,研究的都是高精課題,熱愛化學的陳薇一下子被這樣理想型的環境吸引了,進入軍事科學院繼續做研究成了她的新目標。
為此,陳薇與深圳企業解約報名參軍了。出眾的專業知識背景使得陳薇成功進入軍事醫學科學院,開啟了潛心研究、為國效力的職業生涯,踏上攀登醫學尖端領域的漫漫徵途。
走上抗毒之路
只因國家需要
在屬於陳薇的生物危害防控領域的「開掛」人生中,她發現傳染病毒抑制困難,蔓延快,傷害面廣,是普通民眾無法抵抗的殺器。在戰時都可能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時期,則可能成為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但行業研究卻十分不足,所以她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了抗病毒藥物研究中,研發保衛國家和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
陳薇將每種病毒都當做敵人
攻堅克難展開研究
病毒研究不同於其他研究,感染風險很高,成果不突出,樂於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並不多。她也受到過同事們的勸阻,但陳薇不怕,憑著對生命的尊重和軍人的堅強意志堅持下來。
研究工作是枯燥冗長的,陳薇無疑是個坐得住的學者。為了做研究,她常常整天待在實驗室,穿著不便的防護服,為了避免上廁所的麻煩不吃不喝。研究緊張時,陳薇就在實驗室裡過年,連自己的產假也只休了一個月。
她熱愛自己的事業,也忠於拯救生命、保衛國家的信念,為多場國家級疫情災難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2年
36歲的陳薇因為成績突出
被破格評為教授,晉升研究員,並被遴選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她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帶隊研發、奮戰,冥冥之中,為即將到來的2003年積蓄著「洪荒之力」。
爭分奪秒
研發非典預防試劑
時間來到2003年,非典爆發全國陷入一片恐慌。陳薇迎難而上,與團隊展開了研究工作。為了取得病毒樣本,切實了解患者情況,陳薇與同事一起奔赴廣州疫情一線。
她帶頭進入一次最多只能待5個小時、待久了就會因缺氧嚴重頭痛的負壓實驗室研究預防非典的藥物。為了和疫情搶時間,每次進實驗室前她都會少吃少喝,裝備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個小時撐不住為止。
在實驗最關鍵的時候,陳薇和組員們在實驗室48小時沒有合眼,終於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果:由於幹擾素的保護,細胞在「非典」病毒的攻擊下安然無恙。
2003年4月28日,她帶隊研發的「重組人幹擾素ω噴霧劑」,通過了國家食藥監局的批准,獲準進入臨床。
為滿足急需,她組織全室人員加班加點生產,在營區外連續奮戰20多個晝夜,使「重組人幹擾素ω噴霧劑」的日產量,由最初的幾百支很快增加到兩萬支。事後,她又親自將2000多支重組人幹擾素ω噴霧劑及時送到小湯山醫院。
此後,全國共有1.4萬名醫護人員使用了「重組人幹擾素ω噴霧劑」,無一例感染。
陳薇因此一戰成名,名震學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14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軍非典防治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然而因為每天都要和高濃度非典病毒近距離接觸,向死而生的團隊日夜奮戰走出研究室後,等待她們的是漫長且寂靜的隔離期。
家人的擔憂與思念
成了彼岸的花
美好而不可及
100多天時間裡,丈夫和4歲半的兒子只能從電視節目中看到她。這是非典時期,陳薇接受電視採訪,兒子在電視機前親吻電視裡的媽媽的動人一幕。她後來看到這張照片時,立刻被擊中了淚點。
2006年,40歲的陳薇當選總後勤部「科技銀星」。
同年陳薇對伊波拉研究也悄然展開,雖然那時全球還沒有發生過這類疫情,但陳薇憑藉多年與病毒鬥爭的經驗覺察到「伊波拉離我們也許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所以要提前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研究,同時其「重組伊波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就此開展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科研之路。
抗擊伊波拉
抵禦病毒於國門之外
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發伊波拉疫情並迅速向外蔓延。
由於這種病傳染性強,死亡率高達50%至90%,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因此被美國歸類為「最高等級之生物恐怖襲擊武器」,由此引發全球恐慌。
陳薇認為疫情就是一把鎖,而這個鎖的密碼,卻在不斷變化。她知道,伊波拉這種自己從2006年就開始研究的病毒,又發生了變異。做過提前研究的陳薇立即響應,迅速投入到疫苗研究中。
為了親身了解疫情和病患境況,獲得最典型的病毒樣本,陳薇再次掛帥上陣,親自前往最重的疫區之一——獅子山。陳薇在當地了解情況期間拜訪了一家孤兒院,其中住著48個孤兒,他們的父母都因為伊波拉病毒死去,孤苦的孩子們給了陳薇極大觸動,使得她對抗疫有了更強烈的信念。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伊波拉疫苗,小小一支疫苗,意味著幫助非洲人民防控伊波拉疫情的勝算大增,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並且,這也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國門,在境外進行臨床試驗。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
女少將再次出徵
2020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國。1月26日,陳薇受命率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趕赴武漢,率領團隊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製等進行研究,與軍地有關單位迅速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
核酸檢測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
由於武漢醫療研究資源有限,陳薇與同事們就在移動實驗室中做起了測試,僅用一天即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臺搭建工作。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製成檢測試劑盒送往情況緊急的一線醫療點,找到了病毒檢測途徑,使得隱藏的病毒暴露在陽光之下。
之後為加快推進科研與臨床有效融合,陳薇率領科研人員在病原學、免疫學、空氣動力學等領域展開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鑑定鏈條,精準診斷臨床患者感染類型,率先在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院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率和治癒率。
疫苗,無疑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漢,陳薇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爭分奪秒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這是一個個值得銘記的閃光時刻——
1
3月16日
陳薇帶領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
2
4月10日
完成疫苗一期臨床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3
4月12日
該疫苗開展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當時全球唯一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陳薇在接受央視《新聞聯播》採訪時說,「疫情就是軍情,疫區就是戰場」,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的動人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一名院士,她領銜研發全球第一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絢麗的奮鬥篇章。
病毒無孔不入,人類自有鋼甲,我們的鋼甲是爭先請願、視死如歸的一線英雄,是視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如陳薇一樣無懼無悔的世界級專家,是堅強柔韌、眾志成城的民眾。
暗夜如墨,黎明終至,勝利一定會來,很快會來。
參考資料:
1.CBF聚焦網《29年堅持玩「毒」的女將軍陳薇馳援武漢!》
2.中國婦女《院士陳薇:疫情阻擊戰一線女先鋒》
3.界面新聞《她·「疫」中人 | 陳薇:我與致命病毒共舞29年》
4.解放軍報《全國政協委員陳薇:爭分奪秒,讓疫苗捍衛生命》
原標題:《致敬抗疫英雄 | 最美「疫」中人陳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