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一本繪本,我們通常會注意到繪本裡的兩大元素:文字和圖。文字,很好理解,代表語言、信息,可以用來進行閱讀。圖,也很好理解,代表畫面,和一些繪本相關信息。絕大多數家長對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可以用眼睛看的程度。但小獅老師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對於讀一本繪本來說,圖其實比文字要重要的多。一本繪本,是發揮出5毛錢的價值還是30塊的價值,還是三千塊的價值,就得看家長,你是怎麼給孩子讀的了。
最直白的理解,繪本是給孩子看的,孩子是不認識文字的,所以對於看繪本的孩子來說,文字可有可無,而圖畫中蘊藏的信息比文字重要的多得多。繪本中的文字,只是給讀繪本的家長參考使用的,幫助家長更好的給孩子去完整一個繪本。相信小獅老師,沒有文字的束縛,其實孩子讀出來的繪本會比繪本本身更加的精彩。讓我們學著以孩子的眼光,去發現另一個維度的世界,從而和孩子建立起更為深層的聯結。而且另一層收穫就是,讀繪本培養出的「圖感」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敏銳的覺察到書中的圖文信息,浮現出豐富的閱讀線索,從而發展出孩子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這對上了小學需要「看圖說話」的孩子,可以說是大有裨益。
比如蒲蒲蘭的這本《點點點》,裡面就是各種彩色的點點點,如果家長只是按照畫面上配的文字給孩子單純的讀一遍,譁,那可真的是要多無聊有多無聊了,五毛錢都不值,孩子也肯定不願意再讀第二遍。這本書,考驗的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性,父母帶著孩子邊讀書邊根據指令去做一些相應的動作,父母還可以在過程中加入誇張的肢體語言,甚至是一些「故弄玄虛」,這樣的一本書讀下來,孩子才會覺得有趣,才會願意反覆的去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和專注力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
那怎樣才能「讀」好一本繪本?下面有一些小小的建議和程序。
一本繪本分為封面、環襯、扉頁、正文、封底五個部分。大多數的父母拿到書之後,往往跟孩子說一下,這本書叫什麼,就帶著孩子從內頁開始讀了。其實這樣是錯誤的。封面裡蘊藏的信息和對孩子想像力的發揮才是最重要的。有的繪本比較精緻,還會有腰封,那麼,也是我們要去「讀」的部分。我們可以和孩子指著封面的內容一起去猜,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呢?繪本的故事名是什麼?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用這樣的方法去啟發孩子發揮想像力並且表達出來,這樣做對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鍛鍊,相信是不言而喻的吧。比如這本《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我們就可以猜一猜,小老鼠有了一塊曲奇餅乾之後,會發生什麼故事呢?指不定孩子會創作出一個完全跟繪本不一樣的故事喲
環襯是封面與書芯之間的一張襯紙,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後,一半是活動的,因其以兩頁相連環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環襯」,也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蝴蝶頁」。有的環襯是跟故事內容息息相關的,比如《THE VERY CLUMSY CLICK BEETLE》這本書的環襯,就是一大片黑色綠色藍色混合的色板,這是什麼呢?你來猜一猜?而且作為《好餓好餓的毛毛蟲》的系列繪本,這幾本書的環襯風格還是相當一致的呢。不信,你可以去比較比較咯。
扉頁通常會告訴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有時還會講故事。比如《CHANGES,CHANGES》的扉頁,就是兩個小兵人,坐在木頭火車上。小兵人,冒煙的積木火車,會發生什麼奇妙的故事呢?我們可以再翻回封面看一看,咦?好像是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哦。孩子們讀繪本的興趣自然是更加的濃厚了。
終於來到我們的正文部分了。
孩子的大腦擁有無邊的想像力,和極其細緻的觀察力。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家長們都會注意到,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非常喜歡看螞蟻,有的時候我們大人都沒發現螞蟻在哪裡,孩子就已經興致勃勃的蹲下了。那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細微事物敏感期,能看到我們大人忽視的細節,帶著這樣純潔的眼睛,孩子們讀繪本自然能夠讀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還是比如《CHANGES,CHANGES》這本書,一本一個文字都沒有的繪本,大人估計譁譁譁的就翻過了吧,讓孩子們來讀一讀?他們會看到構圖、位置、人物動線的安排、創作者的視角、運鏡的設計、人物的比列以及圖像的顏色、色相、畫面的明暗度、彩度等等……然後,他們會構建出一個自己的世界,你會發現自己的寶貝是個創造故事的天才的。
還有些書只看文字,是看不完故事的。比如《Rosie's Walk》,整本書14個畫面,一共只有32個單詞,文字裡絲毫沒提到狐狸,但它卻不停地出現在圖畫裡。難怪《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曾說:「一本圖畫書就至少包含著三個故事: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一個是圖畫暗示的故事,還有一個是文字與圖畫相結合而產生的故事。」
封底是繪本一個神奇的組成部分。有的繪本封面和封底連在一起會構成一幅圖畫,這就要求你們把封面與封底同時翻看了。比如《THE FOOLISH TORTOISE》,你看看書的封底,再看看書的封面,你猜封底是個啥?
想要把一本繪本讀出三千塊的價值,僅僅讀書本身的內容是不夠的,還要善於把繪本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做有機的結合。譬如《好餓好餓的毛毛蟲》,裡面有畫到冰淇淋有一小塊掉到了地上,那麼就可以在讀到這一頁的時候,引導孩子:掉在地上的冰淇淋還可以吃嗎?不可以。為什麼呢?因為有細菌。那其他的東西掉在地上可以吃嗎?也不可以,因為也會有細菌。諸如此類的。
再比如,前兩天小獅老師跟大家分享的居家英文小遊戲裡,就有關於《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的,在外出的路上,我們可以問孩子,寶貝寶貝,你在看什麼?在從學校放學後,我們可以問孩子,寶貝寶貝,在學校你看見了什麼?在飯桌上,我們可以問孩子,寶貝寶貝,你看見了什麼?凡此種種,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比如,我們讀完一本繪本之後,還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思維導圖,幫助孩子去複述這個故事,以及做一些小遊戲。譬如《Are You My Mother?》,一隻小鳥找不到媽媽了,它先後遇到了小貓、母雞、小狗、小牛等等,我們就可以帶著孩子把這些小動物畫出來,看看為什麼說這些小動物不是小鳥的麻麻呀,他們之間長得有什麼不一樣啊。
動手能力強的麻麻,還可以列印出繪本裡的角色形象,讓寶寶自己動手放進對應的圈圈裡,做一本定製版本的安靜書。不論採取怎樣的方式,都是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還能複習一遍動物的顏色的名稱,是一個把「厚書讀薄」的過程。
我們和孩子讀繪本的時候,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孩子去思考,讓孩子的身體、大腦、語言一起運轉起來,這樣才能發揮出繪本真正的價值。用日本圖畫大師松居直大師的話說,繪本更重要的作用,是通過讓孩子感受歡樂和喜悅,打動其心靈,從而留在他們心底。唯有打動心靈的歡樂,才能成為生存的力量,促進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