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評測:Apple M1的「封神」之路依然遙遠

2020-12-25 速途網

MacBook Pro評測:Apple M1的「封神」之路依然遙遠

作者 喬志斌 2020年11月20日19:57 速途網

俗話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當下對於Apple M1晶片的「神化」,假以時日很可能變成對於蘋果的「捧殺」。 

速途網11月20日訊(報導: 喬志斌)近日,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產品線: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三款機型正式迎來上市銷售。

「單核性能遠超Intel酷睿i9的MacBook Pro」「CPU性能相比前代提升3倍」「能效是市面上PC的4倍」「Final Cut Pro X渲染效率是Intel處理器Mac的5倍」「還可以支持iOS/iPadOS的App」,相信上市前幾日在網絡中的各種盛讚,都為Apple silicon首款自研處理器鍍上了神奇的光芒。  

出於強烈的好奇,速途網也在第一時間購入了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一番體驗過後,發現「神奇」的Apple M1,並沒能把「神奇」延續到搭載它的MacBook Pro多。

外觀:舊瓶裝新酒

由於升級重心在於搭載了全新的AppleM1處理器,這一代的MacBook Pro在外觀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蘋果似乎更熱衷於將外觀的升級保留給後續機型,持續釋放消費動力。 

然而在同樣的機身之下,由於Apple M1採用SoC的方案,將CPU、GPU、RAM、I/O埠全部集成於一身,這也讓機身內部得以重新設計。相比於「無噪音設計(去掉風扇)」的MacBook Air系列,MacBook Pro系列則依舊保留了風扇,這也使得在採用同樣Apple M1處理器的機型中,「散熱」成為了MacBook Pro超越MacBook Air的優勢。

 而MacBook Pro相比MacBook Air的另一項不同,則是保留了標誌性的TouchBar(觸控欄)的區域,相比傳統的F1-F12按鍵,TouchBar顯然擁有更多可定製化的空間。 

性能:蘋果處理器的自我「正名」


說到蘋果自研處理器,人們最常見的莫過於iPhone/iPad上的A系列處理器,而iPad Pro上的A12X/A12Z處理器,更是遠超同代A處理器的性能,蘋果甚至曾在發布會上表示「超過了92%可攜式PC的性能表現」。 

然而,這種跨產品形態的「超越」並不能讓用戶買帳,直到與A系列處理器「一奶同胞」的Apple M1的出現,終於讓蘋果有了為自己正名的機會。

搭載Apple M1晶片的MacBook Pro跑分
搭載Apple M1晶片的MacBook Pro在x86兼容模式(Rosetta)下跑分
2017款雙核i5 MacBook Pro跑分

據了解,Apple M1採用臺積電5nm製程工藝的八核架構,大核心主頻達到了3.19GHz。在性能方面,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GeekBench5單核成績1701、多核成績7273,即使在x86兼容模式下,單核成績也達到了1307、多核成績5327。相比筆者2017年款的雙核i5 MacBook Pro單核成績843、多核成績2094的成績幾乎是數倍的提升。 

如果說Geekbench5跑分成績過於「果粉」,那麼遊戲實測則更能體現性能的差異。速途網從Steam(在兼容模式下)測試了DOTA2的幀率成績,實測在採用屏幕解析度、次高畫質設置之下,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在負載較小的對線期可以穩定在60-70浮動,而在開團、切換白天黑夜時還是會有卡頓情況發生,幀率會掉到40幀以下。

 從遊戲實測來說,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並沒能表現出運行Final Cut Pro X超Intel處理器5倍速率的成績。同時DOTA2作為一款受眾廣泛的競技遊戲,對於性能要求也遠不及3A大作。 

在速途網看來,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 Pro性能僅僅在輕薄本中擁有不錯的表現,但在相較於性能更為強勁的遊戲本來說,尤其在絕大多數遊戲需要運行在x86兼容模式之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它依然是一款適合那些常年在Mac平臺進行的生產力工作,併兼顧一些相對輕量化的遊戲需求的用戶。 

不過,令速途網感到意外的是,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Pro在發熱功耗方面,要比intel的MacBook Pro好太多。在一天的使用中,如果只是文字編輯、網頁瀏覽、視頻觀看等輕量級場景下,機身幾乎感覺不到發熱,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而在負載更高的遊戲場景下,機身也僅僅是溫熱的水平。 

除了還算不錯的發熱表現,搭載Apple M1處理器的MacBookPro的續航表現著實讓速途網感到驚喜,在上午約2.5個小時的使用中(主要是文檔編輯),電量從83%掉到57%,耗電26%;而在下午4個小時的使用中(含半小時遊戲),電量從77%掉到29%,耗電48%。相比筆者上一臺MacBook Pro,續航有了接近一倍的提升。 

兼容性:差強人意,前路漫漫

如果說Apple M1的出色能效,大大超乎了用戶期待;那麼它在兼容性的表現,則讓Apple M1的「封神路」變得格外漫長。

對於蘋果自家已經針對Apple M1處理器適配的App來說,自然能達到數倍於x86平臺的效率。而對於原生的基於x86的Mac應用來說,系統在首次安裝時,會提示需要安裝Rosetta,通過兼容的方式同樣可以正常運行。 

不過,對於Office365、Adobe系列應用來說,官方會強制要求安裝或升級到最新版本方可使用,變相強化了正版軟體的認證。

另一方面,備受期待的支持iOS/iPadOS應用,在實際表現中只能算是差強人意(勉強讓人滿意),雖然大大增加了Mac App生態的數量,但是否能夠在Mac App Store中下載,還要取決於開發者是否開放下載。而在使用中,iOS/iPadOS應用會以iPad Pro虛擬機的方式運行,甚至連微博小尾巴都認證為「iPad Pro」,無論在界面適配還是操作交互仍然是照搬觸屏的方式,對於目前尚不支持觸屏的MacBook產品線並不友好,而在調取圖片、視頻時,僅能夠從「照片」App中的資料庫中提取,大大降低了使用的便利性。

總結

那麼,Apple M1為MacBook系列帶來的驚喜是什麼?

· 對於用戶來說,Apple M1帶來了出色的能效比,使其成為續航極為優秀的輕薄本產品,同時不錯的性能提升,讓MacBook Pro在這一代升級中「性價比」更為突出。

· 對於開發者來說,iOS/iPadOS應用可以運行在Mac平臺之上,降低了重複開發成本;同時也加強了Mac App Store的應用數量與分發能力,有助於建立正版生態。

· 對蘋果而言,Apple M1在硬體層面,打通了macOS和iOS/iPadOS生產之間的隔閡,為蘋果App生態的鞏固打下了基礎。隨著App Store的生態越發健全,用戶的粘性越來越強,為未來蘋果發力網際網路服務創造了先天優勢。

但就目前來說,它仍然存在一些足以讓部分有特殊需求用戶「一票否決」的缺點:

 · 無法運行Windows系統;

· 無法使用外接顯卡;

· RAM集成於Apple M1晶片內部,限制了用戶自主升級RAM可能,升級只能通過換新,而在購機時升級到16GB RAM要1500元,價格堪比黃金。

· iOS/iPadOS應用適配並不夠優秀,第三方未適配Mac操作環境;

· 不少應用的舊版本無法正常使用,迫使用戶更新新版本,或導致用戶付出更高使用成本;

· 雖然搭載Apple M1處理的MacBook Pro帳面數據雖然嚇人,但是在通過Rosetta運行應用時,性能會有30%-50%損耗,而在運行基於Apple M1晶片的原生應用時,則不會出現損耗。這就讓開發者為了追求更好的用戶體驗,有更高的興趣為Apple M1進行適配,但在短期內看來,對於兼容應用的速度升級並不會有數倍的提升。 

在蘋果的時間表裡,搭載蘋果自主晶片的Mac距離成熟,仍然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屆時,macOS或將徹底與Windows與Intel「決裂」。

寫在最後


對於Apple M1來說,作為蘋果首款桌面級處理器,初代便達到了和Intel、AMD等老牌廠商有來有回的水平,無疑是成功的。而隨著蘋果對於軟體系統、開發者生態的強大話語權,可以預見的是蘋果的優勢還將逐步擴大。 

但對於用戶來說,搭載AppleM1處理器的MacBookPro是否成功,還要看它是否符合你的期待。從現在看來,如果你需要的是一臺續航優秀、性能尚可的MacBook(注意:這裡不是「筆記本」),那麼新款MacBook Pro/Air都會超出你的期待。但如果你對雙系統(裝Windows)、性能擴展、兼容運行iOS/iPadOS應用存有期待,那麼這款新機型不應出現在你的考慮範圍。 

事實上,作為基於ARM開發的,與手機、平板「一奶同胞」的Apple M1處理器,本質上還是更接近於移動處理器,除了高性能之外,同時還要兼顧能耗發熱、連接性能等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蘋果首發推出的三款機型中,都是相對於輕薄、低負載環境下的Mac產品,面對更為廣闊的桌面運算場景需求,Apple自研桌面晶片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速途網希望,在晶片發展的這條路上,能聽到更多理性的聲音,而非沸騰的捧殺。

相關焦點

  • 換了macbook pro m1
    原來用的是2016款macbook pro 8G內存512SSD,買了AppleCare+,使用了四年的時間,換了兩次屏幕和鍵盤,第二次去天才吧(屏幕、鍵盤、電池、主板一起更換的)蘋果的東西我覺得購買AppleCare+還是有必要,不然修電腦的錢買半臺電腦了。
  • M1最強大卻最便宜的Mac,剁手評測
    為什麼要入手一臺mini,而不是一臺Mac book pro,有這麼幾個原因,可能和大家一樣。一個是手上已經有一臺macbook pro了,再入手一個,其實除了性能方面的提升之外,並不能帶來更多改變,舊電腦還得麻煩低價出掉。
  • M1最強大卻最便宜的Mac,Mac mini 體驗
    為什麼要入手一臺mini,而不是一臺Mac book pro,有這麼幾個原因,可能和大家一樣。一個是手上已經有一臺macbook pro了,再入手一個,其實除了性能方面的提升之外,並不能帶來更多改變,舊電腦還得麻煩低價出掉。另一個原因,是擔心m1晶片適配的軟體不能解決當下的需求,畢竟手上舊電腦上的軟體已經相當完善了,怕新電腦到手後不能立馬就好用。
  • 大學生買ipadpro+pencil還是MacBook 或者華為二合一筆記本呢?
    12寸macbook作為擁有過兩代iPad Pro 兩代iPad mini 一臺小米筆記本 一臺主機 一臺m1 晶片的MacBook Air的公共管理專業的人來回答一下。如果你想玩遊戲,推薦你直接買win 不要雙合一 就要遊戲本 再加一臺iPad(看直播和上網課用)如果你不考慮玩遊戲 並且想搭建自己電子產品生態的話,推薦m1晶片的MacBook AiriPad2020以上均不推薦只購買一臺iPad ProApple Pencil
  • macbook pro 2020什麼時候發布 14英寸macbook pro發布時間
    macbook pro 2020什麼時候發布 14英寸macbook pro發布時間  此前關於14.1英寸MacBook Pro的傳聞很多,很多人預計今年春季出現,並替代13英寸版MacBook Pro,但蘋果已經發布了13英寸MacBook Pro 2020款,提升並不大。據最新爆料,14英寸MacBook Pro預計將在明年發布。
  • [掌設]決戰紫禁之巔 Macbook Pro 15 2018 VS DELL M7530 & XPS 15
    Presicion M7530和xps15均採用16:9的屏幕比例設計,而macbook pro採用16:10,因此MBP15比XPS15顯得更寬,同時xps15擁有非常窄的三面邊框,其餘兩臺基本邊框都可以停航母,窄邊框屬於用了就不想再換的類型,一體化和沉浸體驗很強,對於大行全面屏的蘋果來說是時候該給macbook 也來一塊窄邊框屏幕了。
  • Macbook Pro 2020款5月發布,預測將有五大變化
    2019年11月蘋果發布Macbook pro 16英寸,用於替換已經大改四次的15英寸筆記本,經過近半年的銷售和用戶使用,得到了一致好評,比如以下評論內容。視頻剪輯幾乎不用在導入素材時開代理。1、產品線在現有13英寸基礎上,新增14.1英寸版本,降低13英寸macbook pro對於16英寸低配產品線的衝擊,降低自己產品之間的競爭。2、價格按照前期16英寸加量不加價的銷售策略,我們相信新推出的14.1英寸不會變動價格。
  • 入手MacBook Pro必備軟體,Mac新手實用軟體推薦
    自己使用macbook pro 也有二年了,前期一直在說"macbook pro 為我帶來效率提升",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我電腦上的這些軟體(基本上也可以看出個人使用習慣吧),特別說明下我的電腦上沒有遊戲軟體,主要原因為蘋果不太適合使用,當你面對風扇狂轉的時候,那個心痛呀。
  • 怎麼區分查找蘋果電腦筆記本macBook pro的年份、型號及序列號
    然後通過蘋果官網的《MacBook Pro 機型列表》通過Apple 部件號相匹配的條目查找到自己的機型,通過以上的任意方法之一,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的MacBook是那一年的了,如果型號太老,速度跟不上時代,滿足不了自己的應用場景,就要考慮換最新的蘋果MacBook pro 13.3英寸小本了,適合大部分人的家庭學習辦公場景,
  • 2020款macbook Air測評:7999起,性價比怎麼樣呢?
    上周,2020款macbook Air在國內的蘋果官網上悄然而至,這次除了配置升級,新款的macbook Air 在鍵盤上也做了較大的改動,將原來的蝶式鍵盤換回了傳統的剪刀式鍵盤。在外觀上,新款macbook Air雖然沒有什麼改變,不過這個設計到現在也絲毫不落伍,它在規格上與19款的macbook Air完全相同,重量從1.25千克增長為1.29千克,但在實際感受上沒有太大感覺。
  • 我為什麼要買一臺MacBook pro
    硬 盤 我買的是macbook的丐中丐版本,128g的固態硬碟,除去系統,可用硬碟也就只有121G,你說說,我主要是用來修照片和剪視頻的,這點內存能夠我幹啥滴?而選配高內存的版本又很貴,賊貴,操。更 新 換 代 我的遊戲本壞的挺是時候,碎的前幾天,MacBook產品線更新換代,砍掉了之前的MacBook,僅留存MacBook Air和13寸MacBook pro和15寸MacBook pro,並且把配置升級,價格下調,在趕上教育優惠,性價比是真的很高。Air上了原彩屏幕,pro全系列上了TouchBar。
  • 全世界都在吐槽新Macbook Pro,但我還要做個忠實的果粉嗎?
    這個設計本質上確實抓住了一言不合就鬥表情包的痛點,試圖讓新pro用戶在手速上打敗敵人。然而錯就錯在了太不接地氣,攻擊力太弱。一步到位一招制勝的design應該是這樣,不能給對方留一絲喘息的機會。如果說新Pro的定位依然延續前幾代,面向專業程式設計師/設計師,主打性能牌,那麼和13年同尺寸的pro相比,在新mac上你會發現內存變慢,GPU降級,並且再也不能無縫插拔正常的USB設備。
  • 2020年,應該買MacBook Pro 還是 MacBook Air?
    伴隨著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新款的發布,很多小夥伴陷入了糾結,應該買air還是pro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答案,一起來看看吧!雖然MacBook Pro 13最近升級到了第十代英特爾處理器,但實際上只有兩款高端機型才會搭載這款更新的晶片;兩款入門級的MacBook Pro 13依然停留在第八代英特爾處理器上,售價為9999元起。
  • 今年換了一臺M1晶片的MacBook Pro
    如果能拿到學生價,還能再便宜800塊左右,最終¥7000多就能成交一部MacBook pro,來回省了¥2000多。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次性拿出八千塊,會有不舍的感覺,主要是心理壓力也會增加。選擇二在大陸用學生價購買,相比原價便宜了900塊。
  • 華為Mate40Pro評測:對比iPhone12和小米10,麒麟9000戰力如何?
    瀑布屏彎折的角度依然和Mate30pro差不多,白底畫面左右兩側還是會因為視覺色偏問題看起來偏暗,並且瀑布屏相比常規小曲面的曲面屏,在手勢的側滑返回操作時也會感覺阻力感更大些。不過好在Mate40pro的音量鍵回歸,日常音量操控要比Mate30pro方便許多。整機實測215克,厚度是9.1mm左右。
  • vivo X50Pro手機評測及「微雲臺」性能優勢
    下面我們就來評測一下vivo X50 pro這款手機。vivo X50 pro還是延續了一往經典的方形包裝盒設計,提供官方透明保護殼和取卡針,相關的說明文件,以及USB-C數據線、耳機、33W的快充適配器。第一次拿著vivo X50pro你會感覺這部手機的手感實在是太輕了,官方數據為181.5克。
  • 蘋果12mini Ipad pro12.9寸使用兩周深度總結
    趁年底,入手了小到極致的Iphone12 mini 與大得有點不像話的Ipad pro12.9寸12.9寸 1T蜂窩版,加妙控鍵盤+apple pencil2,算是皇帝版的配置了吧  蜂窩版,可以隨時隨地上網,不用四處找WiFi,當然手機熱點也挺方便,但是能夠自力更生,豈不更好?
  • 華為nova5pro:深度評測優缺點到底值得買嗎?
    華為nova5pro手機上反面和側邊給人一種很震撼的覺得,反面則是較為一般,選用的是水滴屏,屏下指紋開啟模式,但是亮屏後,屏幕顏色和豔麗度主要表現十分優良,是不感覺晃眼,自然它是人眼收看的直接體會,沒有使用技術專業儀器測試。這款手機上的觸摸顯示屏是OLED電容屏,規格的事6.39英寸,手機屏幕比例是19.5:9。
  • J燈時代終結者,神牛AD300PRO開箱評測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當初最便攜的一套AD360II 加上H支架和標準罩電池所佔的體積重量,再看看今天我們對比的這隻AD300pro,不得不說J燈時代已經結束了,並且我相信神牛或者其它廠家也不會再去開發類似SUNPAK120J這種凸管燈頭,更多的都是小型化便攜輕量化的Ω型環形閃管燈頭的新產品了。這也是為什麼這次評測的副標題我說AD300PRO將是J燈時代的終結者的最主要原因。
  • 《拳魂覺醒》封神之路特瑞線怎麼打 封神之路特瑞線通關技巧教學
    導 讀 拳魂覺醒封神之路特瑞線怎麼過關?拳魂覺醒封神之路特瑞線的各個boss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