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考

2021-01-14 桐城派研究

《文學研究法》是姚永樸在大學課堂教學基礎上精心結撰的一部文章學著作,「其發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龍》」[1],其在範疇界定、命題闡釋、文學史論等方面大量徵引《文心雕龍》,述作並重,既重視經典文論的傳承,又主動考慮學術體制的需要,在總結中國民族文學理論上作出了貢獻,在現代文學理論發生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該書四卷二十五篇,在體例上與《文心雕龍》呼應相通,學術界多有論述。現僅考察其對《文心雕龍》的徵引,就教於同仁。


(姚永樸像)


《文學研究法》是作者北大講義的基礎上編訂而成,前期基礎是國立法政學校講義《國文學》四卷。《國文學》選錄中國歷代單篇文論《詩·關雎序》以迄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序》二十篇,隨文簡要夾注詞義或段落大意,每篇之後以「永樸謹案」「又案」字樣領起按語的形式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重大命題、範疇、理論與規律,類似中國古代文論作品選講[2]。


《文學研究法》很重視《國文學》選錄篇目,除方苞《書歸震川文集後》一篇外,其餘十九篇均見引錄,像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韓愈《答李翊書》等均引達七條之多,文體分類更是直接沿用姚鼐《古文辭類纂》與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同時,《文學研究法》還大量錄用《國文學》案語。如姚鼐《古文辭類纂序》案語「蓋文有名異而實同者」一段,見錄於《文學研究法·門類》篇;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序》案語「昔鄭東甫言鄭康成注《經》」一段,見錄於《疵瑕》篇;《毛詩·關雎序》案語「古今著作不外經史子集四類」一段,見錄於《範圍》篇等。


門人張瑋序介紹《文學研究法》撰寫原委,亦從《國文學》說起,只是「今年先生復應文科大學之聘,編訂講義,較《國文學》尤詳」,編訂過程也非常精審,「每成一篇,輒為瑋等誦說。危坐移時,神採奕奕,恆至日昃忘餐」[3]。可見該書編撰之用力。


姚永樸作為桐城嫡傳,論文「本之姜塢、惜抱兩先哲」,《文學研究法》徵引先祖姚範、姚鼐兩家之說亦冠以尊稱「先姜塢府君」與「惜抱先生」;曾國藩是桐城派中興主將,姚氏徵引其說多以「曾文正公」相稱;其他桐城派古文家文論也多有引錄。然而,《文學研究法》又是一部旁徵博引的宏大著述,張序謂「自周秦以迄近代,通人之論,莫不考其全而擷其精」,「自上古有書契以來,論文要旨,略備於是」,全書徵引之富,可見一斑。


程正民先生總結該書編撰特點說:「行文之中,作者多綜述前人觀點,自己只是略加點評和串聯。引述最多的桐城三祖方苞、姚鼐和劉大櫆的著述,經常成篇引用,像《狀態》一篇中引劉大櫆的《論文偶記》長達四頁。此外,曾國藩也是書中常常出現的名字,而另一個必不可少的資源是《文心雕龍》」[4]。



姚永樸對《文心雕龍》的重視可能有一個過程。起初,在《國文學》中,姚氏並沒有選錄《文心雕龍》篇目,案語中提及《文心雕龍》的僅九處,「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凡兩引,涉及篇目只有《神思》《詮賦》《風骨》《指瑕》《養氣》《定勢》等六篇。大抵到京師大學堂接受「文學研究法」課程教學任務,《國文學》並不能滿足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新課程又沒有成熟的教學目標與完善的教學內容,姚永樸對本課程的理解可能接近於後來的「文學概論」,重視文學的分類、派別、創作等內容,於是「體大而慮周」的文章學巨著《文心雕龍》成為不二範本,開始受到重視。


另外,由於西學東漸,「西文藝學」的學科觀念隨之引入,固守家法舊學已不合時宜,追求新變已勢在必行,姚永樸應清楚看到這一點,故其《國文學》跳出《古文辭類纂》的窠臼,從古代文論入手選篇,算是別開生面,《文學研究法》不薄桐城愛「文心」,又是其「謹守家法而無門戶之見存」文學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傾向從數據統計可以直觀看出。


在謹守家法方面:《文學研究法》共引姚範文論40條,其中直接標明出自《援鶉堂筆記》的計37條,標示「先姜塢府君」言論凡3條。徵引姚鼐文論總計69條,主要出自《古文辭類纂》及其序目、《復魯絜非書》《答魯賓之書》《復曹雲路書》《與新城陳碩士書》《與陳碩士書》《與張阮林書》《答翁學士書》《與姚瑩書》《與管異之書》《與張翰宣書》《復劉明東書》《復陳東浦方伯書》《與王鐵夫書》《與何硯農書》《答徐季雅書》《與方植之書》《與人書》《賈生明申商論》《跋劉海峰詩》《五七言今體詩鈔》及評點文字等。徵引方苞文論26條,主要出自《答喬介夫書》《與劉言法書》《贈方文輈序》《古文約選序例》《答孫以寧書》《與程若韓書》《答程夔州書》《又書〈貨殖傳〉後》及文章評點等。


(姚鼐像)


徵引劉大櫆《論文偶記》55條,徵引篇幅達到原著的一半,其中《狀態》篇連續引用《論文偶記》「文貴奇」「文貴高」「文貴大」「文貴遠」「文貴簡」「文貴疏」「文貴變」「文貴瘦」「文貴華」「文貴參差」「文貴去陳言」「文貴品藻」等相關條目34條。


徵引曾國藩文論50條,主要出自《曾文正公日記》《答劉孟容書》《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答許仙屏書》《經史百家雜鈔》《歐陽生文集序》《曾國藩家訓》《與吳南屏書》《曾文正公筆記》《復陳右銘太守書》《復李眉生書》《與張廉卿書》《復鄧寅皆書》《聖哲畫像記》及評點等。


徵引方東樹《昭昧詹言》22條。對先大父姚瑩、先考慕庭府君姚濬昌等文論亦有徵引。姚氏家族自姚範、姚鼐、姚瑩、姚濬昌至姚永樸,文學思想代代傳承,在《文學研究法》中有著清晰的脈絡。《文學研究法》對其他桐城派古文家如梅曾亮、戴鈞衡、張裕釗、吳汝綸、馬其昶等重要文論觀點亦多有摘引,梳理對照,不難看出桐城文學思想發展的線索。


《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共62條,從破除門戶之見角度看,意義尤顯重要。


首先,在徵引數量上,《文心雕龍》與姚鼐、劉大櫆相當,比其他桐城派古文家所引條目多,足見姚氏對《文心雕龍》的重視。


其次,《門類》篇闡釋十三類文體時,姚氏往往選錄《文心雕龍》的文體界定釋名章義,涉及文體有「論」「章」「表」「奏」「啟」「議」「書」「記」「說」「詔」「策」「檄」「移」「狀」「碑」「頌」「贊」「賦」「誄」「哀」「吊」等,或先引《文心雕龍》的定義,次以姚鼐、曾國藩或其他文論家理論證之;或先引姚氏、曾氏之論,次以《文心雕龍》結之。無論先後,《文心雕龍》文體界定在姚著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次,在重點篇目上,姚氏不惜筆墨徵引《文心雕龍》大段文字,以述為著,說明問題。如《功效》篇引《物色》440餘字,引文佔《物色》原文的三分之二;《運會》篇徵引《時序》1921字,佔《時序》原文91%;《性情》篇徵引《情採》300餘字,佔原文三分之一強;《神理》篇引《神思》370餘字,佔45%,在《奇正》篇又引《神思》「夫神思方運」至「言徵實而難巧也」一段文字,足見作者對《神思》篇的重視。


數據對比,姚氏文學思想總體傾向清晰可鑑。《文學研究法》將《文心雕龍》提到與桐城派古文家文論同等重要的位置,客觀上促進了《文心雕龍》進入大學課堂,正是在姚永樸《文學研究法》的直接刺激與影響下,北京大學《文心雕龍》課程在黃侃手裡成為熱門課程[5],也開啟了以《文心雕龍》為陣地的文選派與桐城派之學術論爭,演繹成學術史上一段公案。從這個角度看,《文學研究法》大量徵引《文心雕龍》,有著深刻的學術史意義。



《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多為直接引用,一般以「《文心雕龍》××篇雲」「又雲」直接領起引文,但為了文字簡潔,也會概括大意後銜接引文,或在引文中間略去數句。故許振軒在校點本《文學研究法》的「出版說明」中說:「先師曾為予言:古人引文多憑記憶,所以如能予以校勘、注釋,當更有利讀者。」[6]的確是這樣,茲僅就姚氏對《文心雕龍》引用中的概述與省略部分出校若干條如下,以引起讀者注意。(1)《門類》篇:「奏議類者,其異名尤多。……而《文心雕龍》言之尤詳。《章表》篇云:七國言事,『皆稱上書。秦初定製,改曰書奏。漢定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表者,標也。』」[7]此段文字,有數處概括省略。「七國言事」,《文心雕龍》為「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主」;「漢定四品」,《文心雕龍》為「漢定禮儀,則有四品」;「章者,明也。表者,標也」,中間有省略,《文心雕龍》原文為:「章者,明也。詩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標也。」[8](2)《門類》篇:「《奏啟》篇云:『奏者,進也。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自漢以來,奏事者或稱上疏。」《文心雕龍》原文:「奏者,進也;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觀王綰之奏勳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逕:政無膏潤,形於篇章矣。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9]姚永樸引用時,將中間舉例部分省略掉了。接下來引用「啟」的界定,同樣有大段省略。姚氏引文為「啟者,開也。孝景諱啟,故兩漢無稱。至魏國箋記,始雲『啟聞』,奏事之末,或雲『謹啟』。自晉盛啟,用兼表奏,陳政言事,既奏之異條,讓爵謝恩,亦表之別幹。自漢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錯受書,還上便宜。多附封事,慎機密也。」《文心雕龍》原文被略去三處。一為「啟者,開也」之後有「高宗云:啟乃心,沃朕心。取其義也」;二為「亦表之別幹」後有「必斂飭入規,促其音節,辨要輕清,文而不侈,亦啟之大略也。又表奏確切,號為讜言。讜言者,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蕩蕩,其偏,故曰讜言也。孝成稱班伯之讜言,貴直也」;三為「還上便宜」後有「後代便宜」[10]。(3)《門類》篇:「《議對》篇云:『議之言宜,審事宜也。昔管仲稱軒轅有明臺之議,其來遠矣。』漢立駁議,『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云駁也。』『又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獻說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此段文字引用《文心雕龍》關於「議」「駁議」「對策」「策射」等名稱的解釋,稍不注意,就容易當成原文整段讀下去。其實在「審事宜也」後略去了《文心雕龍》幾句原文:「《易》之《節卦》,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議貴節制,經典之體也。」「漢立駁議」也是原文「迄至有漢,始立駁議」[11]的概括。而且原文解釋「議」「駁」「對策」分布在全篇三處,姚永樸揉合在一起,雖更簡練,卻容易淆亂原著,讀者不可大意。(4)《門類》篇:「《文心雕龍·書記》篇云:『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迄至後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奏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此段引文解釋「書」「記」「箋」等文體,在「陳之簡牘」後省略歷代「書」體經典範例的大段原文,在「亦稱奏書」後省略「張敞奏書於膠後,其義美矣」[12]一句。(5)《門類》篇:「而《文心雕龍》言之尤詳。《詔策》篇云:『昔軒轅、唐、虞,同稱曰命。其在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戒,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錫胤。降及七國,並稱曰命。命者,使也。秦漢天下,改命曰制。』漢初『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敕戒州郡,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簡也;制者,裁也;詔者,告也;敕者,正也。』」[13]姚氏引文在「同稱曰命」後省略「命之為義,制性之本也」,在「故授官錫胤」後省略「《易》之《姤》象,後以施命誥四方。誥命動民,若天下之有風矣」,「漢初命有四品」原文為「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14]。接下來又引《詔策》篇解釋「戒」:「又云:『戒者,慎也。君父至尊,在三罔極。漢高祖之敕太子,東方朔之戒子,亦顧命之作也。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故王侯稱教。』」相對《文心雕龍》原文,在「慎也」後略去「禹稱戒之用休」,在「亦顧命之作也」後略去「及馬援已下,各貽家戒。班姬女戒,足稱母師也。」在「言出而民效也」後省去「契敷五教」[15]。

(6)《門類》篇:「《檄移》篇云:檄之稱自七國始。『檄者,皦也。皦然明白也。或稱露布,播諸視聽也。』『移者,易也。移風易俗,命往而民隨者也。』」原文檄、移分開論列,姚氏概括的「檄之稱自七國始」,原文為「暨乎戰國,始稱為檄」;「皦也」後略去「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後略去「張儀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7)《門類》篇:「《文心雕龍·誄碑》篇云:『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紀號封禪,樹石埤嶽,故曰碑也。又宗廟有碑,樹之兩楹,事止麗牲,未勒勳績。而庸器漸缺,故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廟徂墳,猶封墓也。』」原文在「故曰碑也」後有「周穆紀跡於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8)《門類》篇:「《文心雕龍·詮賦》篇云:『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賦與詩體雖異,『總其歸塗,實相枝幹。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原文在「體物寫志也」後有「昔邵公稱公卿獻詩,師箴賦。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義,傳說則異體」,姚永樸將這段文字縮略為「賦與詩體雖異」串聯引文,雖然通暢,但略去了上古對詩、賦的認識。「實相枝幹」後原文有「劉向云: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士蒍之賦狐裘,結言短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16]。(9)《門類》篇:「《文心雕龍·誄碑》篇云:周時『大夫之材,臨喪能誄。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周時」原文為「周世盛德,有銘誄之文」。(10)《門類》篇:「《哀弔》篇云:『哀者,依也,悲實依心』,『以辭遣哀,蓋不淚之悼』。『吊者,至也,君子命終定諡,事及理哀。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17]為了儘量體現引文與原文的區別,標點本用三個雙引號隔開此段引文。原文在「悲實依心」後有「故曰哀也」;在「吊者,至也」後有「《詩》云:神之吊矣,言神至也」。(11)《功效》篇分三處引《物色》篇文字論證文章的「達情」與「博物」功效,其中「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屈平所以能洞鑑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一段略去開頭的「若乃」二字,在「實文思之奧府」後略去「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九字。(12)《格律》篇:「《奏啟》篇云:『夫奏之為筆,固以明允篤誠為本,辨析疏通為首,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憲清國……術在糾惡,勢必深峭』。」此段文字在「明憲清國」後省略「昔周之太僕」至「矢人慾揚」簡述歷代奏文發展的129字,從「明憲清國」跳躍到「術在糾惡」,顯得很突兀。(13)《聲色》篇:「《文心雕龍·鍊字》篇,有避詭異、省聯邊、權重出、調單復四法,而論重出尤精。其說云:『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詩》《騷》適會,而近世忌。若兩字俱要,則寧在相犯。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一字非少,相避為難也。』」[18]姚氏在引文之前對原文鍊字四法進行概括,還是比較得體的。在同篇談到「隸事」時,姚氏以「《文心雕龍·麗辭》篇,嘗戒不均與孤立二病」概括《文心雕龍》大意,領起引文,亦簡潔有效。在《繁簡》篇引用《文心雕龍·鎔裁》篇,分別以「其總論鎔裁曰」「其論鎔曰」「其論裁曰」導出引文,可謂言之有序。總之,姚永樸對《文心雕龍》的徵引,並沒有完全照抄原著,而是將講義中摘錄的筆記歸類匯合到一起,以說明問題為旨歸。故姚永樸對引文往往作一些技術處理,如在引用《文心雕龍》時,只是將釋名章義的要點以簡短語句串連起來,儘量不引例證部分,最大限度減少枝蔓,因而行文流暢,論點突出。又正因其連貫簡潔,極易造成對原文的斷章取義,誤導讀者。整理者亦怯其引文之繁瑣,許振軒校點與許結講評本,在引文標點上都下了一番功夫,然僅就《文心雕龍》而言,仍有許多省略文字沒有在標點上體現出來。《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側重在釋名章義與敷理舉統方面,較少引用選文定篇材料。一則姚永樸理解的「文學研究法」重在文學文體論與創作論,不必細緻梳理文學發展史;再則桐城派早就有姚鼐《古文辭類纂》選定的文體範文,不必過多引入《文心雕龍》介紹的範例;另外,桐城派古文家講究義法,要求語言雅潔,而廣泛徵引前人著述,容易造成行文臃腫,氣脈斷續,故在引用中略去不少句段,以求行文連貫。最後,《文學研究法》除在《氣味》篇引《隱秀》讚辭「深文隱蔚,餘味曲包」外,不引其他篇目的讚辭,大抵因為讚辭皆為規範的四言體,高度概括,含義深蘊,不符合明白曉暢的要求。


姚永樸前後,以《文心雕龍》為主要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的,主要有章太炎、黃侃。章氏在日本時期「國學講演會」上講過《文心雕龍》,後到北大講授《文心雕龍》的朱宗萊即與朱希祖、沈兼士等一起聽過課,留存有聽課記錄稿在上海圖書館。黃侃在北大主講《文心雕龍》名聲顯赫,日後在講義基礎上整理的《文心雕龍札記》更是「龍學」的開風氣之作。章、黃重視對《文心雕龍》的註解疏通,姚永樸則重在為我所用,以引代著,進而闡發自己的文章學理論觀點。出發點不同,對《文心雕龍》篇目的側重便不一樣。茲列表對照三家涉及《文心雕龍》篇目,以見異同。

黃霖整理集評《文心雕龍》附錄有周興陸整理的《章太炎講授〈文心雕龍〉紀錄稿兩種》,一種為《文心雕龍札記》,只有前8篇;一種為《文學定誼詮國學講習會略說》,一直到第18篇。據周興陸考證,章太炎講授《文心雕龍》進度為「每周一次,五周而畢其事」。據此,章太炎應通講《文心雕龍》50篇,筆記僅存18篇,不得窺章氏《文心雕龍》講義全貌,實屬遺憾。周興陸《章太炎講解〈文心雕龍〉辨釋》指出:「近代劉師培、黃侃等駢文派學者從劉勰《文心雕龍》中尋找到理論支撐點,而散文派也同樣如此。桐城派後勁林紓的《春覺齋論文》認為『《文心雕龍》為最古論文之要言』,此書與桐城派的另一位文論家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都多處稱引《文心雕龍》,特別是對其『文體論』部分津津樂道。章太炎已經擺脫了畸駢畸散的膠著,強調文學的務實治用,大大擴展『文學』的範圍,但他同樣也從《文心雕龍》中找到其理論的基石。」[19]將章、黃、林、姚等四人對《文心雕龍》的應用與研究聯繫起來考察,無疑切中當時的學術風氣。據「紀錄稿」,可以推斷章太炎講解《文心雕龍》的著力點在文字的校勘訓詁與六朝文學史論,並自然涉及文學觀問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黃侃親聆講授,受其影響自在情理之中。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選取《文心雕龍》三十一篇展開講解,或概括剖析《文心雕龍》文學思想,或根據《文心雕龍》線索梳理文學發展史,或徵引歷代文論印證劉勰論點,或附錄《文心雕龍》提及經典篇章備讀者研閱。全書以《文心雕龍》篇目為經,以文學理論史與範疇命題為緯,以箋疏體展開,不求體系完整,在體例上迥異乎《文學研究法》。然而,學界每論《札記》,往往將其置於桐城派與《文選》派論爭的背景下,關注黃氏對《文學研究法》的批判,較量二者異同。李平老師認為:「其實,《札記》與《文學研究法》並非水火不容,如果對兩個文本進行細緻分析,可以發現二者之間異中有同。」相同處主要表現為二人都重小學,對《文選》與駢文的態度基本一致,對文章義法與法度的態度比較靈活。其區別則表現為:「同是借鑑於《文心雕龍》,黃侃欣賞其有韻駢偶之一端,為之張皇幽眇;而姚氏則拾其全部,雖然其古文家的傾向性是堅定的,但他有意統合有韻之文和無韻之筆,試圖消弭古文與駢文之間的壁壘」。「《札記》側重於創作論部分,《文學研究法》更側重於文體論部分」[20]。的確是這樣,從上表二家所選篇目便可見一斑。

在卷一的樞紐論部分,姚永樸僅在《著述》篇詞賦類論屈原時間接引用了《辨騷》用詞:「是以劉彥和《文心雕龍·辨騷》篇,以屈宋為『驚採絕豔』,而嘆『《九懷》以下,莫之能追』。」姚永樸很重視屈原,認為「詞賦類以屈原為鼻祖。蓋周衰《詩》熄,屈氏因崛起於楚。」繼引張惠言《七十家賦鈔序》明詞賦體發展脈絡,又引洪邁《容齋隨筆》、方苞評語略述詞賦體之正變[21]。姚氏從詞賦史角度闡釋屈原的文學地位,區別於《文心雕龍·辨騷》篇把屈賦放在文之樞紐位置。可見,姚氏對《辨騷》篇應有自己的理解。實際上,姚永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並不刻意模擬《文心雕龍》,故在《文學研究法》中亦沒有直接徵引文之樞紐論五篇。傅瑩說:「作者自己雖強調,與『西文藝學』相比較,『無取於文』,仿效的是《文心雕龍》,但開篇絕非沿著『原道』、『徵聖』、『宗經』、『正緯』和『辨騷』的構架與路數;且『取』與『不取』,已經顯示出參照的經緯,本身暗含了中西對比的眼光和視角,隱形中放置了一套參照體系和標準,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傳統文論向現代文論轉向的紐結點。」[22]傅瑩高度評價《文學研究法》在新學與舊學交替中的意義,姚永樸是否真的這麼全面接受西方文藝理論體系又另當別論,但這種看法的確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姚永樸不引《文心雕龍》文之樞紐論篇目的原因。對《文心雕龍》卷二至卷五文體論部分,姚、黃都講解徵引的篇目有《詮賦》《頌讚》《議對》《書記》四篇,姚永樸還徵引有《銘箴》《誄碑》《哀弔》《論說》《詔策》《檄移》《章表》《奏啟》等篇目,姚氏徵引12篇中相應文體基本包含在姚鼐歸納的十三類之中。在「門類」篇,姚永樸闡釋十三類文體,主要徵引姚鼐、曾國藩、《文心雕龍》三家釋義,尤其重視三家論及每一類文體的異名。茲就三家理解的文體異名情況列簡表如下:

從上表可見姚永樸對文體的重視,《文心雕龍》文體論釋名章義、敷理舉統,自然是可資參考的最佳材料。然而,黃侃很重視的《明詩》《樂府》篇,姚永樸均不作徵引。桐城派古文家重視文章及其理論,不論詩詞亦在情理之中。然而《文學研究法》專列《詩歌》篇,且曰:「詩歌亦著述門之一類。但古今作者既眾,而境之變化又多,大抵文中或論道,或敘事,或狀物態,或抒性情,詩皆有之,茲不得不別為一篇,以評歷代作者之得失,而備商榷焉。」[23]可見姚永樸還是非常重視詩歌的。《文心雕龍·明詩》篇在闡釋詩歌本質與梳理詩歌史方面都受到時代的限制,不能概括唐宋以來詩歌發展情況,故姚永樸另起框架,按照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七言絕句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歷代詩論、詞曲的先後順序全面梳理中國詩學發展史,後出轉精,頗有價值。《文學研究法》不引文體論部分的《明詩》《樂府》《祝盟》《雜文》《諧隱》《史傳》《諸子》《封禪》等8篇,對詩歌、樂府因有新的認識而不徵引,祝盟、封禪已成為芻狗陳跡而不必論,雜文、諧隱、史傳、諸子等因文學觀念差異而無法納入桐城派古文家文體十三大類,故不合引論。姚、黃比較起來,無論從數據上還是從論述符合度上,姚永樸都相對重視《文心雕龍》文體論。對《文心雕龍》卷六至卷十,姚永樸、黃侃均有徵引講解。二人皆涉及到的篇目有《神思》《體性》《風骨》《定勢》《情採》《鎔裁》《聲律》《麗辭》《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等14篇;姚永樸引用率很高的《時序》《物色》兩篇,黃侃沒有註解;黃侃註解的《通變》《章句》《比興》《誇飾》《總術》《序志》等6篇,姚永樸沒有引及;兩家均沒有涉及《才略》《知音》《程器》等3篇。從數據上比較,黃侃更重視《文心雕龍》的創作論,甚至修辭方法及篇章結構的安排。桐城派古文家特別講究文章作法,但其自有「義法」,而不是《文心雕龍》所講的那種駢文寫作方法,在作品構成與作品風格方面也區別於《文心雕龍》總結出來的經驗,而是重視「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對作品生成的意義,關注「剛、柔、奇、正、雅、俗、繁、簡」的文學風格。故姚永樸對《文心雕龍》創作論部分自有取捨。總之,姚永樸身處當時學術語境,西方文學觀念漸次傳入、《文選》派重辯文筆問題,泛文學與純文學的交鋒雖處深水暗流,卻已引起姚氏等桐城派古文家的注意,由姚鼐確立的文章十三類在《文學研究法》中重新闡釋,並以《文心雕龍》為據,在大類中不斷納入文體小類或歷代異名,對古代文體去彼取此,都經過反覆衡量與思考。故在姚永樸《文學研究法》中不難找到舊學潤新知的蛛絲馬跡,這也是《文學研究法》有選擇地徵引《文心雕龍》的內在因緣吧。(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東亞《詩品》《文心雕龍》文獻研究集成」(14ZDB068),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3FZW058)。)

[1]姚永樸著、許結講評:《文學研究法》,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卷首序。[2]姚永樸著:《國文學附見聞偶筆》,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3]姚永樸著、許結講評:《文學研究法》,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年,卷首序。[4]程正民、程凱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頁。[5]姚永樸應算北京大學最早在課堂上摘段講解《文心雕龍》的教師,其後,北京大學主講《文心雕龍》的教師有黃侃、朱宗萊等。朱宗萊(1881-1919),字蓬仙,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一起聽過章太炎講學,與黃侃同為章門弟子。1916年後任教北京大學,主講《文心雕龍》課程,被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學生上書蔡元培撤換為黃侃主講。黃侃早朱蓬仙兩年到北京大學任教,主講《文心雕龍》應已頗有名聲,故得學生青睞。朱宗萊事跡見朱懌《朱蓬仙生平事略》一文,載《魯迅研究動態》1984年第1期。[6]姚永樸撰,許振軒校點:《文學研究法》,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卷首出版說明。[8]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06頁。[10]《增訂文心雕龍校注》,第318-319頁。[11]《增訂文心雕龍校注》,第332-333頁。[12]《增訂文心雕龍校注》,第345-346頁。[19]黃霖整理集評:《文心雕龍》,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第105-128頁。[20]李平,等著:《〈文心雕龍〉研究史論》,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第105-107頁。[22]傅瑩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發生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43頁。


本文原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2-67頁。(圖片為編者所加,版權屬於原創者。若有侵權,告知即刪。)   

相關焦點

  • NO.168|《文心雕龍》名句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 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文學創作寶典,劉勰著《文心雕龍》
    有文學創作,當然就要有指導創作的理論著作,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這部書的作者叫劉勰,他出身寒門。南北朝時期很講究出身,門閥子弟無論優劣都能擁有優渥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寒門子弟缺少機會,努力也未必能夠有好的前途。
  • 《文心雕龍》論「文」與當代「文學」概念的重置
    就此兩點來說,劉勰《文心雕龍》對「文」的看法可以給當前的文學突圍提供轉化利用的理論資源,彰顯了中國古代思想深遠的時代價值。 一、彌倫群言:《文心雕龍》論「文」的外延 「文」在《文心雕龍》中屬於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高頻率術語。
  • 《文心雕龍》「才略」意蘊考論
    文學理論界最早系統關注才略者為劉勰,《文心雕龍》從這一範疇入手全面考察了歷代作家的創作,並將其確立為作家批評的重要尺度(「褒貶於才略」)。才略是主體之才自我表現的廣度、限度與程度,它是才的體用關係中所有「用」的綜合呈現,其中兼容著對於才的主體性把握能力,即用才之道。其意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才之所涵、才之所宜、才之所創。
  • 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文心雕龍》這本書不用介紹,抱著它亂誇「體大思精、空前絕後,是中國文學理論的巔峰」的人不可勝數,各種研究書刊論文也車載鬥量,號稱「龍學」,許多人靠它吃飯。但其實目前的水平還沒脫離識字階段。比如明朝大批評家鍾惺讀《銓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時,對「招字」這兩個字特別欣賞,打了好幾個圈,並加批語道:「招字句亦佳」。實則招字是拓宇之誤。
  • 劉勰與《文心雕龍》是如何名揚於世間的?
    以上所論,一種是集編,另一種是寫文章討論文學。此外,還有專門論文的書,除了像劉勰《文心雕龍》一樣的通論古今之作,也有專論一人的。前面談過,顧歡《夷夏論》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反對佛教,梁武帝便找了一堆人來集論顧歡的文章,編成一本書。這很有趣,就像我們現在開個研討會來討論某個作家,然後出一本論文集。這是專論一人之書的。劉勰在上述各事中,皆算不上數。
  • 《文心雕龍》是什麼意思,原來其中包含典故
    還有一小部分典籍的名稱理解起來就有些費解了,比如《文心雕龍》。很多人都搞不懂,文心和雕龍有什麼關心?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組合成書名,到底應該如何翻譯這個書名呢?其實《文心雕龍》這個書名中包含了典故,理解了典故也就理解了書名的意思。先說一下「文心」二字,劉勰說過,「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文心就是寫文章時付出的心血勞力。
  • 《文心雕龍》十句經典名言,領悟人生智慧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
  • 《文心雕龍》,1500多年前的古籍,至今仍是指導寫作、創作的傑作
    但這位前輩說,若說中國歷史上品評文章第一,還是《文心雕龍》。自此,我才知道原來《文心雕龍》,品評第一,對文章創作的指導應該只能算到第二位。而此書的體大慮周則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從論述範圍來看,可以說《文心雕龍》論述的文體範圍之廣,無人能及這裡僅從《文心雕龍》與《人間詞話》比較的角度,簡略說明《文心雕龍》的品評範圍之廣大。
  • 《文心雕龍》中人人皆知的15個名句,個個都是文學鑑賞理論的精華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
  • 探驪得珠 文心雕龍
    10日下午,由武漢晚報、Istudyo武外在線主辦的名師課堂高中語文專場講座在武漢外國語學校四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樹立目標建立信心被稱為外校最受歡迎的語文老師張燦軍,以「探驪得珠文心雕龍」為題教授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張燦軍老師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貫穿講座始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語文學習方面,張燦軍希望新高—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首先樹立目標,—個是功利目標,在平時考試中,語文成績應和每年高考的均分持平,也就是說不低於105分。二是素養目標,也就是—種自身的成長。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確實,《文心雕龍》所謂「文心」,是包含劉勰的為文之用心、作家的為文之用心等層面的義涵在內的。劉勰也確實想通過對這一「用心」的精妙展示,來喚起讀者對這一「用心」的體會。但是,根據中國文評或思想「主客」同一的傳統,《文心雕龍》的「文心」,顯然還蘊含著「文」自身之「心」等含義。因為在《文心雕龍》的論述語境中,「文」既指「天文」,又指「人文」,而「人」則是「天地之心」。
  • 有這樣一部著作,影響了《文心雕龍》和《詩品》,如今已經亡佚
    魏晉時期文學總集的編纂與文學批評的興盛,極大改變了傳統文學的面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按照文體類別編纂並收入多種文體的文學總集,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至魏晉時期,「文」或「文章」概念獲得了較顯著的發展,從界域而言,較先秦寬泛之 「文」大大縮小,與漢代指代辭賦的「文章」也有所不同,「文」或「文章」籠括以詩、文為主 的文學文體類型。曹丕《典論論文》首開新的風氣,其論曰:「夫文本同而末異。
  • 《文心雕龍》負重成才的劉勰,只因為做了兩個夢,最後成真了
    這一夢,劉勰把它寫入《文心雕龍●序志》,可見他雖然深居沙門,卻對孔儒崇拜得五體投地,持一種積極人世的態度。據他自己講,「旦而寤, 乃怡然而喜……於是搦筆和蜃,乃始論文」。他做夢也忘不掉自己對事業的追求,夢剛醒,就執筆寫起他構思多年的《文心雕龍》了。大作脫稿,並不等於大功告成。在那等級森嚴的社會裡,「人賊物亦鄙」。
  •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誰的著作?全書分為幾個部分?
    我國第一部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他提出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明確的文學史觀,聯繫時代文學的背景情況,對每個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給出了簡單的評論。論述了先秦、兩漢、魏、晉、宋歷代文學發展的變化,建立了最早的文學大綱,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
  • 「『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5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2020-11-22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常說:「雕蟲小技,不足掛齒。」古人雕的是什麼「蟲」?
    成語「雕蟲小技」,古人雕的什麼「蟲」?人常說「雕蟲小技,不足掛齒。」「雕蟲」雕的什麼蟲呢?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會常常用到謙語,「雕蟲小技」即為其一。諸如「雕蟲小技,不足掛齒」,是謙稱自己的某項本領、技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