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霸佔馬路曬陳皮還追打記者的新聞,我想爆料,惠康路曬的陳皮疑似從廣西拉來的冒牌貨。」 12月16日,廣東電視臺《今日關注》節目報導了新會區惠康路佔道曬陳皮的事件,南方+記者今日收到報料稱,「曬柑皮者如此囂張,可能是怕柑皮的來源遭曝光。」
連日來,這則記者採訪時被人持械追打的報導,在本地網絡平臺被瘋狂轉發,打人者被行政拘留,新會區召集有關部門和柑農召開情況通報會,稱將嚴查違法佔道曬柑皮行為。不過,事情發酵可能並不止於佔道曬皮和追打記者層面。
「這些外地來的陳皮,對新會陳皮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極大的危害。」該報料人表示。
馬路上的柑皮究竟有何貓膩?
外地柑進入新會曬制已是「路人皆知」
「現在上規模的果場,大都有自己的曬場,需要如此大規模、長時間佔用公共區域曬柑皮的,基本都有貓膩。」報料者表示,「說出來,肯定會影響到會城部分曬正宗新會陳皮的種植戶或商戶」,「不說,則任由這些害群之馬,年復一年損害正當經營者的利益。」
據此報料,記者從多個可靠信源採訪,匯集到目前會城地區利用公共區域曬制外地柑皮的情況。
「在今古洲一帶,主要是小鳥天堂對面,每年11月——12月上旬,每天都有幾大貨車拉外地柑(主要是本市的恩平、臺山、開平,省內的河源以及外省的廣西等地)回來,在此區域開皮曬皮。」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區域約佔會城曬外地柑皮總量的50%。」
「會城的大曬場,約有10個是專曬外地柑的。會城梅江、天馬等核心產區一帶,就有大曬場是專門曬制外地柑。」另一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區域,據我所知,大約有5個場地曬制的柑皮,其中大部份是外地柑。」
「目前,不少外地柑不是在會城開皮曬皮了,而是進入到下面的鄉鎮,如雙水、小岡等地。從會城到下面鄉鎮,外地柑堂而皇之進入新會曬制已持續多年」,幾位受訪者表示,「你在會城街上隨機問問,那些霸佔道路曬制的柑皮是哪裡來的?路人皆知。」
佔道曬皮年年有,甚至曬到新會區政府門口的道路上。這是記者連年來親眼目睹的,但這些路邊柑皮有多少是外地皮,沒人敢斷言,「我們知道一直都有,有多少,有待政府部門去調查取證。」知情人說。
「今後的方向,還是工廠化開皮。」對於佔道曬皮的行為,有業內人士表示,「上規模的果場都有專門的洗果、開皮工序,也配有陽光棚等曬皮區域,如果天氣不好,還可以進行風乾。」
「這樣曬在塵土飛揚的公路上吸收汽車尾氣,不但消費者有意見,相關食品衛生部門也有必要介入管理。」知情者如是說。
大貨車載外地柑皮進入新會倉庫
「外地柑進入新會,主要途徑還不是運柑到新會開皮、曬皮,而是在外地曬乾皮後,直接拉到新會進倉庫。」業內人士表示,「每年約有1000噸外地陳皮進入新會倉庫。」以上說法並非沒有佐證,2018年1月初,一則廣西貨車運柑皮進入新會的視頻被瘋狂轉發。
視頻中,廣西車牌的大貨車打開後箱,滿滿一車的外地柑皮。司機表示,柑皮運往檢察院對面的倉庫。那麼,外地皮究竟運到新會哪裡去了?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平時這種車都是晚上進入新會的,這輛車大白天沸沸揚揚進來,現在都沒有人敢收他的貨了。」事發當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曾向記者透露。
當時,事情經網絡發酵後,政府部門立即成立調查組。2018年1月5日上午,新會陳皮行業協會發出倡議,要求新會陳皮行業依法依規誠信經營。
此事引起新會陳皮業界廣泛關注:這批果皮運來新會作什麼用途?最後以什麼形式及「身份」流向市場?市民及陳皮行業經營者都表示十分關注和擔憂。
當時,由食藥監、公安、工商、質監、農林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表示,用外地柑皮冒充新會陳皮銷售是違法行為。「根據食用農產品管理辦法的規定,可作1至3萬元的處罰,數額巨大、情節嚴重者,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調查組表示,經調查證實柑皮來自廣西,對該批柑皮的品質、流通方式等關情況作進一步調查。不過,最終調查結果並沒有公諸於眾。
記者從參與調查者獲知,調查組順著視頻中的車牌號碼找到司機,也查到柑皮運送的目的地,繼而找到持有者,但此人卻說,「這些柑皮是買來送給遊客的,並無以新會陳皮的名義售賣」。相關部門無從處罰,事件不了了之,成了業內的標誌性事件。
謹防源產地「護身符」變成假貨「防身盾」
實際上,政府部門在公開報導中也多次承認,市面上的陳皮產品良莠不齊,既有新會當地產的陳皮,也有不少是別的產區的陳皮,打著新會陳皮的名號魚龍混珠。像產地和年份造假的「工藝皮」,在本地市場存在多年,多個微信公眾號對造假手法和涉嫌造假商家進行了曝光,「但在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層面,卻一直是波瀾不驚,可以說是置若罔聞。」有業內人士表示。
11月8日,第五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開幕式上,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會員共同宣讀《新會陳皮行業自律承諾書》,區政府也為協會成員在電商平臺銷售的品牌陳皮背書,稱列入背書範圍的品牌不會制假售假,可放心購買。
有眼尖的業內人士就質疑,稱個別商家在天貓的10年、15年新會陳皮一直賣不完,價格也低於其他正品商家。「新會柑何時才擴大種植面積的?如果政府部門去電商平臺調取銷售數據,就會發現,這一家店賣的年份陳皮,已經超過當年新會陳皮的總產量了!」
「制假售假一直就存在,許多業內人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就是沒人敢捅破這層窗戶紙。」記者了解到,通過科學手段鑑別新會陳皮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但卻未有成果可以應用於實踐。對此,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潘華金承認,目前對新會陳皮的鑑別仍未形成有效的指標體系,但政府一直致力於通過高校和科研機構推進此事。
記者向新會陳皮行業協會會長岑偉斌了解到,一直以來政府和協會都堅決打擊假冒侵權行為,但尷尬的是,目前仍保持零處罰記錄。
新會陳皮打擊售假難在哪裡?潘華金表示,法律上,購買外地柑來新會曬制不違法,在新會售賣外地陳皮不違法,只要不打上「新會陳皮」的名號即可。
有業內人士表示,可採取標記方法,作為風險提醒。「你可以購買外地柑皮回來新會,但是,為防止制假售假,政府部門和協會有義務對外公開採購外地皮的商家和數量。比如,某人某個時間,購入多少數量的外地柑或陳皮。至於你買外地皮回來幹嗎,沒有被抓到制假售假之前,誰也不用下定論。」
「這些年來,確實有人提出用此方法來輔助打擊制假售假。」潘華金說,「即是提供客觀數據,某商家自有產區多少面積,每年收穫多少柑皮,又從何處購入多少柑皮,繼而賣向何處,形成溯源體系。」
「目前,新會柑種植國家產業園通過與中國電信合作建設大數據體系,在協會成員的各個果場設立監控,收穫季對果園的產出進行記錄,防止鮮果調包等侵害消費者的行為發生,全方位建設溯源體系」,岑偉斌說,協會同時還致力於向消費者宣傳新會柑也新會陳皮的鑑別方法,盡力確保消費者買到正宗的新會陳皮。
在科學指標鑑別新會陳皮未問世之前,能否最大程度堵上制假售假的漏洞?希望更多有識之士提出方法,南方+記者將收集後反饋給政府部門和協會。
關注主編 圍觀朋友圈
獲取更多茶與健康 茶業動態 品牌報價
泡茶、存茶
可添加選茶顧問聚品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