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羅伯特•希勒,右:大衛•史文森
大衛•史文森1985年來到耶魯,當時(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組合價值不足10億元,到2010年6月價值為167億元,價值還在上升。」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希勒主持大衛•史文森在耶魯大學開設的投資課的開場白。事實證明,希勒的寓言完全準確:
2020年9月,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公布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2019財年(2019年6月30日-2020年6月30日)的投資收益,其扣除費用後的淨收益率為6.8%。捐贈基金規模從2019年6月30日的303億美元增加到312億美元。
01
驚豔投資界的「耶魯模式」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不僅讓投資變得更好,而且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掀起了一場投資革命。
回顧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發展歷史:從1950年基金成到現在,1985年這個時間點是基金的分水嶺,1985年之前,基金業績表現不佳,而從1985年開始,基金的業績走勢開始大放異彩。而帶來這顯著的變化的正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靈魂人物——大衛·史文森(David Swensen)。
大衛·史文森擔任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已有35年之久,他以自己的模式培養了整整一代基金首席投資官,並在其暢銷書中向世界闡釋了耶魯的投資戰略。
大衛·史文森(David Swensen)
史文森所著《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將耶魯投資管理的突出優勢歸納為以下七點:
1 長期投資回報率十分突出。
2 長期投資回報率保持在穩定的高水平。
3 在不利的市場情況下,組合結構方顯「英雄本色」。儘管進攻型組合戰績也很出色,但主動型防禦應該作為永遠的主旋律,包括組合結構上的防禦性,基金經理選擇上的防禦性,以及與基金經理關係管理上的防禦性。
4 無論是挖掘創新型資產類別還是優秀的基金經理,都做到了獨闢蹊徑,行事果斷。
5 從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到整個耶魯大學的財務管理,始終堅持創新、積極、穩健。
6 耶魯投資辦公室一直以組織高效、團隊協作著稱,這一點的確令人羨慕。
7 耶魯投資辦公室與眾多外部基金經理的和諧關係,為捐贈基金增加了不少優勢,包括在招聘新的基金經理方面。
然而,也有投資權威認為,儘管耶魯傑出的機構投資機制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成功地複製,所以其並不能被稱為「捐贈基金領域的典範」。
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為中國高管開設的暑期班上,Charles Ellis,全球十位投資管理行業終身貢獻獎獲得者之一,這樣總結耶魯非凡成就的三個最關鍵要素:
David Swensen
David Swensen
David Swensen
02
「機構投資的教父級人物」
大衛·史文森早年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託賓,曾在華爾街嶄露頭角。他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在華爾街度過了六年,策划過史上首次金融衍生品掉期交易。
在華爾街就職時的David Swensen
後應恩師之邀,大衛·史文森於1985年出任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並在耶魯大學商學院教書育人。據說,史文森接受了減薪(據報導說減薪80%),搬到了紐哈芬。
「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工作,因為我沒有管理投資組合的經驗,」大衛·史文森在2009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午餐採訪時表示,「我當時想:就算我去耶魯,他們是否真的會讓我負責管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呢?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意味著重大的責任,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我。」
儘管如此,他還是投入了無數的努力,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做功課,研究什麼對捐贈基金有用,以及為什麼有用。他發展出的投資系統遠勝於偏重多替代、重分配的「耶魯模式」,並在此後30多年,將耶魯捐贈基金會打造成「常青基金帝國」。
史文森主導的「耶魯模式」使他成為機構投資的教父級人物。前摩根史丹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巴頓·畢格斯說:「世界上只有兩位真正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是史文森和巴菲特。」
03
「師者」大衛·史文森
大衛·史文森是一名投資者,但他首先是一位老師。他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在耶魯創造了佳績,也向哈佛大學捐贈基金、麻省理工大學捐贈基金、普林斯頓大學捐贈基金、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等重要投資機構輸出了領導力量。
《非凡的成功》《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英文版
在工作之餘,史文森寫出了兩本暢銷書,一本是《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另一本是《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在這兩本書中,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成功經驗分享給讀者。史文森理論功底深厚,專業文獻信手拈來,全球市場洞若觀火,投資經驗娓娓道來,思想深邃犀利,對市場和策略的評價入木三分,他對於基金管理行業和個人投資的深刻認知,使這兩本書遠超一般金融投資類著作,可謂是投資的必讀之作。
04
史文森:個人和機構投資的不同
史文森說,「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之間存在一些結構性差異,比如大學捐贈基金無需交稅,而稅收是個人投資結果的重要決定因素。另一個非常根本的區別與我們所擁有的可以處理投資管理問題的資源有關。
大多數個人和許多機構都沒有足夠的資源——無論是專業背景還是時間,因此無法做出高質量的主動管理決策,市場的複雜難以想像,打敗這些市場是一項難以置信的艱巨挑戰。
《非凡的成功》《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中文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個人幾乎沒有機會打敗市場,所以我寫了兩本書 ,一本是《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它講述了我關於機構應該如何管理其投資組合的觀點, 如果它們擁有資源——不僅僅是美元,也包括人力資源,可以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但是我寫的另外一本書《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表面上是針對個人的,但實際上是針對的是與耶魯相比沒有相同的資源來做出高質量的積極決策的個人和機構。這本書說,基本上你應該做的是,制定合理的資產配置政策,然後用指數基金來實施,這是模仿市場的低成本方式。」
05
儉以養德,成為典範
史文森是儉以養德的典範,在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十年如一日的投資生涯中,他始終銘記著受託人責任,將道德遵循作為投資的必備法則。
在《非凡的成功:個人投資的制勝之道》一書中,他揭露了基金管理人的根本利益衝突及諸多弊病,列舉了大量金融機構的反面案例。這些世界頂級投資機構的操作內幕令人瞠目結舌,而史文森對這些機構的操作手法及背景進行了深刻揭露,並且從道義上進行了猛烈抨擊。這種自揭行業之短的行為並不討同行的喜歡,但大大有益於個人投資者。他的直言不諱和針砭時弊,尤其令人敬仰。
史文森與張磊
史文森和高瓴資本執行長張磊的師生情誼家喻戶曉。張磊說,「從大衛·史文森身上,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他對自己的信念像宗教一般的信仰,他可以去華爾街賺許多錢,但他都不去賺,就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2002年,張磊將史文森的著作《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引入中國,該書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少有人知的是,張磊翻譯《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時,創造性地使用了「信託」和「承兌」來翻譯「fiduciary」和」endowment」,這種表述被中文金融市場沿用至今。
在投資行業不斷助力產業創新實體經濟發展的新環境中,相信大衛·史文森的著作必將使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投資行業的規律,並在投資之路上行穩致遠。
*本文內容摘編自「耶魯北京中心」「人大社經濟學」等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