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高產演員,
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小品、相聲······
他樣樣能行,且技藝精湛;
他是一位有情懷的演員,
曾經是臺灣華視的一哥,
「表演工作坊」的元老;
他是當之無愧的「老戲骨」,
演了40多年的戲,
電視劇演了上千集,舞臺劇演了上千場。
他是《溫州一家人》裡的周萬順、《半生緣》裡的祝鴻才、《小魚兒與花無缺》裡的李大嘴、《春光燦爛豬八戒》裡的老龍王、《西虹市首富》裡面的王多魚他二爺;他也是《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裡的王地寶、話劇《推銷員之死》裡的威利、話劇《冬之旅》裡的陳其驤······
李立群,1952年5月2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縣,祖籍河南孟州,中國臺灣舞臺劇、相聲、影視演員。
李立群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北京人,1949年隨中華民國國軍來到臺灣,他從小就說北京話,而且學會了好多方言。幼時家境清苦,最早住在新竹,後搬遷至臺北市四四南村,就讀興雅國小畢業。從學生時代開始,李立群就已經是個演藝界的活躍分子了,在舞臺劇、電影、電視劇中飾演過幾百個角色,說過相聲,做過主持人。
李立群念海專的時候就報了校外劇團的舞臺技術組,從那開始對戲劇表演產生了這一生都甩不掉的情感。
在1984年他與賴聲川合作成立表演工作坊,是1984-1995年期間的核心團員。近年來的舞臺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紅色的天空》、《誰家老婆上錯床》等廣受好評。
話劇《冬之旅》劇照
16年,他與藍天野老師(老人那些事兒|藍天野: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合作的話劇《冬之旅》成為演員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自己的偶像,他表現出了作為一名職業演員應該具備的最高素質。
他說:「《冬之旅》要演活老陳這個角色,必須經歷開始的混沌,到一次次的摸索前進,最後慢慢醞釀釋放出來的才是一個人。這是表演的藝術······我跟藍老師的合作,對我個人來講是終身的寶貴。88歲開始跟他演到91歲,他在臺上那種專心跟用心,一邊演戲,一邊還在琢磨,越演越好。你知道嗎?88歲了,每天要記住這麼多臺詞,我們倆一定先對完了臺詞,趁臺詞還熱著就上臺。」
我從小不願意把「成功」這兩個字下定義,成功只是一個讓我們永遠往前奔走的一股動力。就好像前面有個魚餌,那個魚餌一直一直吸引著我,這一輩子一直往前走。
努力把戲準備好,演出去。演員的一生是不可能箭無虛發的,所以他一定會在塗塗抹抹當中慢慢演,慢慢演,慢慢演。最重要的是希望各位明白環境,你要認清楚它,你認清楚它你就不會去抱怨它。在一個沒有抱怨的心情下去工作和生活,你會比較清楚地去追尋。不管是在事業上,感情上,生活上,你甚至於不要去追尋一個壓根就追不到的東西,咱們不要浪費這個時間,青春經不起等待。不要下廢棋,儘量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沒有意義而無益的事情上,就像我的青少年。
李立群對演戲一直抱著反省、且不忮不求態度。他一直以梅蘭芳老先生的一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是我非我,我演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都像誰。」
年輕時的李立群(右)和賴聲川(中)、李國修
2007年,李立群55歲,他寫了一篇文章,叫《我的餛飩攤》。談的不是臺灣的飲食,而是人的理想和志向的問題。他說七、八歲的時候看過一個黑白電影《長巷》,劇裡巷口有個餛飩攤,夜裡冒著熱氣,安靜地跟巷子合成一體。他羨慕那個開餛飩攤的,因為那代表了他心中的溫飽和穩定。
他想老年的時候在某一個巷口賣賣餛飩,反正賠錢也賠不了多少,就當一種志來立,實不實際不知道,不要店面,不要大,一個人忙得過來就好,給半夜回家或路過的人,可以讓他們停車進來吃一碗,切點菜,小歇片刻。只要餛飩好吃,小菜可口,攤主人專心,所有人都歡迎。時間長了,會變成巷口的一部分,成為各種人心裡一點點溫暖的回憶。
既能為自己所熱愛的職業拋灑熱血,
又能保存內心深處的柔軟。
李立群老師的職業態度和處世態度令人欽羨。
祝願每一位長者都能永懷心中所愛。
永遠柔軟溫暖。
······
註: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百度百科、《開課啦》、《冬之旅》演後談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