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餘
作為國內唯一一檔「校園體驗式真人秀」節目,《我去上學啦》第一季在以正能量為主打內容的立意上,獲得了口碑收視雙豐收。不僅成功開闢了一個新鮮的綜藝節目形式,也對當下社會關於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正面的催化和推廣,成為一檔名副其實的現象級自製綜藝。
第一季收官之後,《我去上學啦》現象級自製綜藝節目的品牌初步形成。口碑上,為眾位明星樹立了良好、正面的形象;節目本身也在社會上引發全民教育反思,已然成為校園體驗類節目標杆。
自《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爆出鹿晗加盟後,多次成為娛樂焦點。
截至6月23日,「我去上學啦」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20.8億次,長期佔據瘋狂綜藝季TOP5,多次登上瘋狂綜藝季TOP1。「國家欠我一個鹿校草」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2.3億次,全民期待陣勢可見一斑。
據悉,《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將於6月26日起每周日晚22點在浙江衛視播出,愛奇藝24點網絡獨播。在為用戶帶來娛樂享受的同時,也勢必引發億萬粉絲的青春共鳴。
重返十七歲
好的綜藝節目大致有著以下共性:首先是輕鬆搞笑,帶給觀眾歡愉享受;其次是普及一些知識;最後是傳遞一種積極價值觀,這是綜藝節目的核心因子。可以說,沒有正向價值觀表達的綜藝節目,是沒有市場的。
青春、正能量是年輕人身上的特質之一,也是《我去上學啦》節目差異化定位的落腳點。與第一季相比,《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的嘉賓陣容更加年輕化、個性化。
「第一季更多的是突出年代感,如果第二季還是這麼做的話,意義就不大了。第二季將更突出藝人嘉賓的個性,一上來就會有鮮明的個性展示,故事更凝練、節奏感更強。」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我去上學啦》節目總監製鄭蔚指出。
鹿晗
個性往往意味著真實。鄭蔚表示:「錄製前我們就一再跟藝人強調,在這個節目裡面你不用演、也不用裝,做自己就好。」
鹿晗秀英文、展球技、獻舞藝,全能校草附體;「淘氣包」大張偉毫無意外化身「問題學生」;吃貨張丹峰飢餓上線;「明家大姐」劉敏濤化身知心姐姐……這些人物個性並不是節目組提前預設好的,而是拍攝完成後,編劇通過反覆查看素材總結而來。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三個星期四個學校的節目拍攝,藝人嘉賓都或多或少得到了成長。比如鹿晗,在節目裡展示出了更多個性化的東西;「淘氣包」大張偉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影響,會以更加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學習。
大張偉
學校的選擇方面也更多元化。《我去上學啦》第一季選擇的學校都是普通高中,只不過有走班制和不走班制兩類,雷同性比較高。第二季中,節目組輾轉杭州、臺灣、上海、合肥四地攝製,學校類型在普通高中的基礎上,也增加了職業技術學校和藝術院校。每更換一個錄製學校都會引發新的討論熱潮。
這影射了中國教育的多元化和規範化,也反映了當下年輕人尤其是中學生的出路其實更立體,並不像以前那麼單一。鄭蔚說:「我對技校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孩子們都特別有禮貌,既不失天性,也很有紀律性。」
張丹峰
真人秀節目中,素人的最大魅力集中體現為真實、真誠。《我去上學啦》第二季進一步放大了素人老師和同學的真實魅力,提前作了很多功課,通過交流談話,挖掘其人物個性和背後的故事。相信會起到很好的節目效果。
鄭蔚說:「《我去上學啦》想要傳達的價值傾向就是,每個孩子都有很多發展機會和方向,能夠追逐自己的熱愛、夢想很好。但是,所有的追逐都是需要付出堅持和努力的,大多數人可能缺少的不是夢想,而是那一份堅持。」
劉敏濤
更重「體驗」
《我去上學啦》第一季中韓雙方開展深度合作。第二季則以愛奇藝的製作團隊達爾文工作室作為主導,經過整體調整與磨合整個拍攝製作流程更加順暢。
「第一季後期製作非常痛苦,先是從韓文翻譯為中文,再翻譯為韓文,中間會缺失很多東西,因為有文化差異,玩笑點也不一樣,節目效果大打折扣。」鄭蔚回憶道。
《我去上學啦》第二季採取先拍攝再編劇、構建故事的方式,更重「體驗」輕「真人秀」,藝人受到的外界幹預很小,記錄嘉賓重返校園的真實反應。
伴隨網絡的快速發展,視頻網站已成為用戶觀看視頻的主要方式。同時,視頻網站多維度全方位的運營策略也逐漸成為影視內容影響力的放大器。
愛奇藝擅長運用社交媒體製造話題,《我去上學啦》第一季15次將節目推到瘋狂綜藝榜第一的位置,上海建平中學的美女老師和蔣勁夫的同桌還被玩成了「網紅」。
《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繼續發揮平臺優勢發酵相關話題,提前為節目預熱。發起並引爆「我去上學啦」「最美校服照」「國家欠我一個鹿校草」「重返十七歲」等微博話題。在電腦PC端、手機APP端,愛奇藝都將該節目作為頭部資源進行推廣和運營,釋放更大平臺效應。
潘瑋柏
在衍生品開發方面,《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將推出兩款同名手遊,單機版和聯網版,融合跑酷玩法和經營類玩法,讓「文化課」「體育課」等節目元素進入遊戲,與玩家一起回憶校園,重返青春歲月,以「虜獲」更多粉絲。
《我去上學啦》第一季期間,愛奇藝商城同步上線了諸多明星同款等,今年計劃重點打造嫁接文化IP的商城,並考慮與VIP掛鈎,建立更牢固的品牌關聯度與忠實度。
網臺互動方面,《我去上學啦》第二季選擇了落地浙江衛視,並定檔每周日晚22點播出,不再「屈居」周間檔,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收視表現。
這是繼《奔跑吧兄弟》與《二十四小時》之後,愛奇藝與浙江衛視又一次強強聯合。雙方在年輕受眾人群方面的重合度很高,也是達成合作意向的重要基礎。
Ella
差異化競爭
網絡綜藝生於網絡、長於網絡,受眾也大多是年輕網友,起初大多以秀下限為吸睛點,節目品質廣受詬病。「憑LOW已經不行了,互相競爭才會出好東西,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鄭蔚認為。
歷經2014年的「網綜元年」和2015年的井噴期,2016年成為了網絡綜藝的「爆發」之年。於是一線明星來了,投入增多了,優質團隊組建起來了,傳統電視人也來了……
事實上,網際網路內容、電視內容和網綜內容的差異正在快速拉平。各大視頻網站為了搶佔原創內容IP市場,互相競爭、各有側重。
其中,愛奇藝從布局開始就力求樹立行業最高標準,在內容製作上堅持PGC路線,在品質上力求做到電視級的標準,並主攻純網自製綜藝,優勢漸顯。《愛上超模》《流行之王》《我去上學啦》等自製綜藝都已反向輸出到傳統衛視播出,就是很好例證。
鹿晗、大張偉
2015年,愛奇藝推出《我去上學啦》《偶滴歌神啊》《奇葩說》第二季《流行之王》等自製綜藝,涵蓋校園勵志、歌唱、辯論、造星等多元領域,已成為承載豐富鮮活內容的娛樂服務平臺。
2016年,愛奇藝又推出了多檔新的自製綜藝節目,如《大學生來了》玩轉大學生趣味生活,《十三億分貝》被稱為方言音樂版《奇葩說》,《晚安朋友圈》《大牌對王牌》《姐姐好餓》《撕人定製》等都是圍繞著年輕時尚人群的最新熱點話題,滿足了用戶的多樣化娛樂需求。
鄭蔚更願意把《晚安朋友圈》《撕人定製》等純網綜藝,定位為「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輕鬆的方式,展示當代年輕人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出多元化的表達語境。」
潘瑋柏、劉敏濤
伴隨原創「綜二代」乃至「綜三代」的誕生,越來越多的網絡自製綜藝品牌開始形成。在深受用戶喜愛、為視頻平臺帶來高回報同時,更為自製綜藝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正如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所言,當下正是網綜、網劇的青春期,尤其是純網綜藝,「在這樣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下未來的想像空間是相當巨大的。」
在多樣化的嘗試中,愛奇藝正逐步建立符合其平臺調性的自製節目品牌。鄭蔚說:「綜藝爆款的出現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更期待網絡綜藝整體水平的提高,這是良性發展的基礎。」
鄭蔚還透露,愛奇藝自製綜藝內容將重點打造「合家歡」調性節目,因為陪伴很重要,「我們希望陪伴這一代年輕人成長,從求學、求職到結婚生子,在人生整個過程中,一直陪伴他們。」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深度透視影視產業規律,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新版微信長按二維碼圖可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