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僅要到群眾中去,還要到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我叫陳力,29歲,是國家稅務總局銅仁市稅務局派駐到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鎮皂角水村的駐村督戰人員,雖為督戰人員,但更多的是「戰」,真「駐」實「戰」。從今年2月來到皂角水村到今天,我走遍了皂角水村旮旮角角,嘗遍了扶貧路上的酸甜苦辣,見證了村裡、貧困戶家裡大大小小的變化,現在依舊衝鋒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戰場上。
2月8日,還在參加碧江區滑石鄉新冠疫情防控督導,接到組織通知,第二天便轉移戰場,與同事楊安橋到沿河縣中界鎮皂角水村駐村督戰。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沿河的脫貧攻堅任務重,壓力大。我包6戶貧困戶,還包片整個田壩村民組。剛開始著手的時候,因沒有扶貧工作和農村工作經驗,感覺無從下手。「幹什麼」?「如何幹」?「怎麼幹得好」?這些問號不停在腦海中閃現。為了儘快了解皂角水村村情、組情以及貧困戶具體情況,我積極主動與村幹部交流,向有經驗的駐村幹部學習,請他們一起入戶走訪,與村民拉家常、擺門子,在交流中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所急、所難、所盼、所想,我仔細傾聽、用心記錄。
我是銅仁江口人,由於方言、口音差異,溝通時有的老百姓聽不清楚、聽不懂,我便用普通話或學著當地方言改變口音,遇到年紀大一點的老人,我會耐心地說上好幾遍。開車去鎮上辦事往返途中碰到村裡老百姓特別是老人,我都會停下問需不需要搭車,帶其到鎮上或回村裡。走在村裡,碰到不熟悉、記不清姓名的老百姓,我也故作熟絡地「搭飛白」:「吃飯了沒?去哪裡?」。一次在鎮上見到村裡一位認識的老人醉酒睡在地上,我趕忙扶他坐起來並聯繫他家人,待他酒醒後,開車送他回家。。。。。。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行動,真真切切的溝通,一步步拉近了我和村裡老百姓的距離,漸漸地,村裡老百姓都親切的喊我「陳同志」。
包的貧困戶中,我最放不下心的是朱老伯和楊再林兩家。
朱老伯叫朱天忠,73歲,他的妻子叫楊碧連,70歲,他們兩人都患有高血壓,楊碧連還有肢體三級殘。他們住在村子後面的山溝裡,有一兒兩女,女兒都已經出嫁,兒子在鎮上有房子但長期在外打工,他們不願搬過去兒子一家住。朱老伯兩口子雖然身體不好,但很勤勞,養了兩頭牛,14隻雞,2隻鵝,種水稻、油菜、紅薯、土豆、蔬菜等農作物,在產業幫扶政策支持下,今年還收穫了400斤辣椒。每隔幾天我都會去看望他們。有一天,天氣悶熱,自己的車壞了,我硬是扛著20斤大米和一桶油爬坡上坎足足走了1個多小時送到他們手中。楊伯媽見我汗流浹背,衣服溼透,感動萬分地說:「真是辛苦你了,陳同志!」邊說邊打來
水拿毛巾給我擦汗,就像親人一樣。每次去我都會幫他們打掃打掃衛生,收拾收拾屋子。楊伯媽拉著我的手對我說:「從來沒哪個像你那麼三天兩頭地跑來看我們,你真是太好啦」。但在今年低保評議時,根據政策,因他們的兒女買了幾萬元的車,沒評上,情緒激動,多次到村委會找幹部評理。每次我都主動開車送老人回家並耐心解釋低保政策。為照顧兩位老人,村攻堅隊決定長期在該戶買柴、買菜供給村委會食堂,並且由攻堅隊員自己開車到老人家裡取貨。功夫不負用心人,在一次脫貧攻堅普查中,檢查人員發出感嘆:「走了那麼多村,這戶對黨、對政策、對幹部的感謝說得最好,說得頭頭是道。」
楊再林,43歲,肢體二級殘,與其81歲的母親田貴花在一起生活,是特困分散供養戶。他們住的是一層磚房,家裡特別簡陋。我向鎮政府申請到了幾樣舊家具,自己掏錢購買了簡易櫥櫃和布衣櫃,村委會又贈送椅子,多方努力下,他們家裡的家具用品基本都有了。夏天雨季,他家樓梯間頂棚漏雨,於是我們攻堅隊員一起搬磚,拌砂漿,扛木頭,砌磚牆,冒
著雨幫助他家把樓梯間的頂棚修好了。老人家看著我們滿頭汗水雨水,滿身泥巴灰塵,眼含淚水地連連感謝。每次看到他們臉上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聽到他們由衷的感謝,我的心裡也樂開了花。
精準扶貧還未全勝,駐村督戰還未結束,我將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矢志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常有老百姓對我說:「陳同志你今年跑那麼遠來這裡搞脫貧攻堅,遠離家庭妻兒,真的是又辛苦又不容易啊!」我總是回答:「我們辛苦能換來你們幸福和滿意就行了,這段經歷定會終生難忘,有艱辛,有愧疚,更有收穫。」正如周總理曾說過:年輕的時候吃一點苦,有一段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經歷,一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