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妃年世蘭,是大將軍年羹堯的妹妹。
皇帝依靠年羹堯四處徵戰,在後宮中對她多有縱容,以致於讓她以妃位與皇后分庭抗禮。
後來皇帝封她為貴妃,她卻一點不高興,反而氣惱不是封她為皇貴妃。
華妃對皇帝一腔深情,她有了皇帝的寵,還要皇帝的愛。
可如皇后所說,後宮女人哪個不愛著皇上,盼著皇上。
縱然華妃對皇帝有深情,可她殘害後宮,做下的那些惡事,無論如何也洗不白。
好家世不如好家風
年羹堯平定西北,還朝請安,皇帝念著他的戰功,對他多有封賞,還請來華妃一同用膳。
席間,皇帝客氣說,是一家子用膳,不用講究。
年羹堯就當真了,真拿皇帝當妹夫。
聽說皇帝讓他嘗嘗炙羊肉,拿起筷子就吃,不等皇帝先動筷,也不等布膳的太監夾菜。
皇帝不動聲色,一邊的華妃嚇得睜大了眼睛,趕緊提醒。
年羹堯一聽,連忙請罪,可屁股還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就連語氣也是淡淡的,哪裡是真要請罪的樣子?
皇帝當然不能拿他怎樣,反而又說,咱們是親戚,一家人。
恰逢此時,又上了一道燕窩鴨子,年羹堯便叫來蘇培盛替他夾菜,皇帝氣得連碗裡的鴨子都丟出去了。
華妃事後說起,年羹堯不以為意,只說是一家子團聚,又有何妨。
年羹堯的戲份雖不多,但足以看出他在前朝的囂張,比華妃在後宮有過之而無不及。
兄妹兩,一脈相承,兩人家風如何,可以窺見一斑。
不過華妃有句話說得真對,「哥哥你又沒有喝酒,怎麼就先醉了呢?」
事實上,醉的何止是年羹堯,醉的是整個年家。
華妃家世顯赫,有年羹堯的戰功撐腰,才敢在後宮作威作福。
可家世顯赫的大有人在。
就說皇后,出身老牌滿洲貴族烏拉那拉氏,前朝有張廷玉、隆科多等人幫襯,照樣懂得隱忍。
偏偏年家兩兄妹,一次次在皇帝面前蹬鼻子上臉,最後才會落得抄家滅族,滿門問斬的下場。
正說明:再好的家世,也頂不上好的家風。
好家世不如好情緒
太后評價華妃,有一句話說得很中肯,「華貴妃的性子,和她哥哥一樣,能做大事,也能做壞事。」
華妃仗著家裡權勢,大事沒做成什麼,所做的惡事倒是不少。
一開局,就賞賜新晉妃嬪夏冬春一丈紅,把人打殘扔進冷宮。
又把皇后賞賜的奴婢福子打暈,扔進井裡淹死。
還將淳常在按在荷花池裡溺斃。
光是這裡就有三條人命,做下的其他惡事,害死的其他人,更是不計其數。
命人將眉莊推進水裡,眉莊被救後,又叫茯苓陷害眉莊假孕爭寵;之後宮裡鬧時疫,又故意讓眉莊染上時疫。
暗示妙音娘子給甄嬛下藥,害死妙音娘子,甄嬛懷孕後又故意挑事,罰跪甄嬛,害甄嬛小產。
觀眾喜歡華妃,可憐華妃,就是因為她的狠毒,全在面上,是個真小人。
可她的真,正是因為她衝動焦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成了別人手裡的一把槍。
華妃權勢盛時四處樹敵,滿宮妃嬪沒有誰不受她欺辱,皇后只需端坐釣魚臺,就可看著她四處除掉得寵的妃嬪。
皇后恨她入骨,也只需要看著別人鬥倒她,坐收漁利。
《孟子》中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不得志時,能做到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能在心頭裝著家國天下,才是應有之義。
若是仗著權勢,便草菅人命,權勢消彌之時,也是身死之時。
好家世不如好隊友
華妃權勢盛,身邊扈從眾多,個個都對她極盡討好之事。
連她身邊最親近的頌芝,都時刻揣度她的心思,小心翼翼地當差。
之後,皇帝提議後宮節儉開支,華妃抱怨錢財不夠用,頌芝聽了之後,立即進言,讓華妃賣官賣爵。
華妃為了錢,立即應下來,華妃失寵後,此事暫時擱置下來。
後來,華妃剛復寵,頌芝又勸著華妃重新開始賣官賣爵,華妃擔心此事敗露,會再次失去恩寵。
頌芝又多番進言,讓華妃盲目自信,認為皇帝對她一如既往愛重她。
後來華妃倒臺時,賣官賣爵一事成了華妃一大罪狀。
華妃性子烈,做事驕躁,身邊的人不知勸誡,反而多有慫恿,縱得越發不知收斂,失勢是情理之中。
就連依附在她身邊的妃嬪,也是不得用之人。
因為讓餘鶯兒下毒之事,麗嬪被嚇瘋,直接指證華妃,雖然華妃當時權勢盛,仍舊被拿住把柄。
曹貴人就更不用說了,華妃得勢時,多少惡毒的事都是她出謀劃策,慫恿華妃做的。
眼瞧著華妃有失勢的跡象,她為了自己利益,便立即和甄嬛聯手。
年羹堯被訓斥時,曹貴人藉口勸誡華妃,讓年羹堯上摺子表功,加重了皇帝對年羹堯的必殺之心。
年羹堯被除掉,華妃無翻身之日,曹貴人又倒戈相向,揭發華妃的種種罪行,還向皇帝進言,殺掉華妃。
華妃身邊最得用的周寧海,被抓進慎刑司之後,直接供出了華妃罪行。
常言道,凡事皆為利聚,利盡而散。
華妃和她身邊的人,正應了這句話。
眾人依附她,不是傾心相交,只是因為她權勢更盛,名利散去,自然牆倒眾人推。
只有與人交心,才能行忠義之事。
千好萬好,不如人品好
華妃曾言,人生如花,應當轟轟烈烈才是。
華妃的一生,確實如此。
她信錯了人,愛錯了人,即使到死時,也是剛烈如火。
可她錯把剛烈,當做惡毒,因權勢而生,又因權勢而死。
若她能看淡名利,內外兼修,權勢盛時多做好事,多交好友,失勢時,也能得人庇佑,保得一時平安。
作者:白姐/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