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已經邁入最後100天的倒計時了,很多同學還沒有找到適合的衝刺道路,俗話說:考研道路千萬條,科學備考最重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個科學的衝刺道路,快來看看吧~
一、科學的作息制度
作息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01
休息
休息不等於睡眠,包括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散步、閒談、遊戲等活動性休息。
休息可消除大腦疲勞,放鬆眼的調節,使因維持坐姿造成的肌肉靜力性緊張得到鬆弛。
每45分鐘休息10分鐘,課間休息20-30分鐘是適宜的。
午休對消除上午的學習疲勞、保持下午和晚上的學習效率有積極意義。午休為靜息性休息為主,因考研複習消耗較大,故每天都應保證短時間的午睡。
02
睡眠
睡眠使大腦皮質抑制過程廣泛擴散,使皮質細胞功能損耗得以彌補;通過抑制異化、加強同化過程,保障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正常脈衝分泌等方式促進生長發育;睡眠時皮質內蛋白質合成加快,使短時記憶容易轉化成長時記憶,促進記憶。
因此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儘量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養成定時睡眠和按時起床的習慣,睡前避免各種興奮刺激和飲食過飽。
03
進餐
三餐間隔不超過4-5小時,熱量分配為早餐 30%、午餐40%、晚餐30%。每次進餐時間20-30分鐘,餐後休息30-60分鐘再開始學習和體力活動,體力活動後10-20分鐘再進餐。
二、科學的時間安排
都說時間寶貴,來讓我們看看怎樣分配這最後100天的學習時間吧~
不同難度的課程要有不同的時間安排,最難的課放在上午2 、3節,次難的課放在上午第1節和下午第 1節,最容易的課放在上午第4節和學日末尾。一周中周二、周三安排較難的課,周五、周六、周一的課應容易些。做到各學科交叉進行並且性質相同的課程不連排。
科學小知識:前面學習的內容對後面的影響叫前攝抑制;後面對前面的影響叫倒攝抑制。
兩種抑制的出現,是由於兩種課程內容的重疊交錯,使得記憶受到混淆,產生誤差的幹擾。因此內容、性質、特點相同相近的課程,最好不集中、不連排。
知道了這些,那科學的學習計劃要如何制定呢?不要慌,讓小編來給你捋一捋:
分析考研課程
公衛的考研專業課有5門,分別為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職業衛生學。公共課有2門,分別為英語、政治。
按不同性質劃分,理解性質的課程有: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政治。背誦性質的有: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職業衛生學。語言性質的有:英語。
根據鑲嵌式活動理論、預防前後攝抑制的需要,將這三種類型的課程複習混排,大致以2 小時為一個課時。
確定作息時間
如果你夜間學習效率不高,早晨效率一般,那麼學習應主要以早晨為主。
因此計劃在7點起床,午休1小時(包括40分鐘睡眠),晚上12點30睡覺。保證總睡眠 7 小時。
擬定粗略的學日安排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是沒怎麼看懂,那麼可以直接參考下面的這份時間安排表。
每日學時安排:675min,目標有效率80%,目標學時540min(9h)。
政治安排在上下午的終末激發時段,每日除政治固定時間外有6個學時模塊供安排,同學們可依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自主安排學科。
文章末尾來讓我們看看這些內容中包含的科學小知識吧~(內容源自兒童少年衛生學專業課,特別感謝21級學員吳同學的熱心分享)
腦力工作能力的變化規律:
學日變化
分 4 種類型:Ⅰ、Ⅱ型為理想型,Ⅲ、Ⅳ型為不良型。
Ⅰ型:學日開始後工作能力逐步升高,2 小時後達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午間休息後回升,隨後又逐漸下降,到學日末下降到略低於學日開始時水平。
Ⅱ型:與Ⅰ型大致相同,差異為學日末產生終末激發。
Ⅲ型:工作能力從學日開始時興奮性持續升高,持續性損耗大腦皮質功能能量,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必將導致皮質抑制和能量耗竭。(常見於考前突擊複習)
Ⅳ型:興奮性迅速嚴重下降,以大腦皮質功能與能量耗竭為代價,必然導致大腦皮質發生嚴重的功能耗竭,可能導致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
學周變化
開始時始動調節,周一效率不高,周二開始逐漸升高,周三周四達峰,周五工作能力下降或出現終末激發。
一起衝刺起來吧!
祝大家都能科學的利用好最後的一百天,突出重圍,願你的試煉終點是花開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