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今年初高中畢業班的孩子們。時至今日,高考和中考的備考複習都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了。
在最後兩個月裡,好多次問自己:我的成績還可以大幅度提高嗎?我成績中等偏下、有可能逆襲嗎?我能進入我理想中的學校嗎?
同學們,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你肯努力,能行!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只靠努力,還要運用一些小知識、小方法。今天我們分享3個廣泛驗證有效的心理學效應,了解並知道怎麼運用這些「效應」,將有助於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01自驗預言效應
自驗預言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學上的「人際期望效應」,原來是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日常學習中,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從而轉化為內心驅動力,使期望成為現實,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自驗預言效應告訴我們,這段備考衝刺的時間裡,無論是老師或家長的正向反饋和美好期望,還是孩子自己的自驗預言,對學生的複習衝刺階段的努力和結果都非常重要。人的精神作用是巨大的,別人說自己行就成功了一半,自已也說行一定就行。
還是更要注重自己對預言的心理暗示力量,也就是說你在學習上要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裝自己有信心,因為即便只是假裝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過來會給你實際的信心,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實現自己有信心的預言。
02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依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近因效應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近因效應告訴我們,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在每一天的學習時段中,我們應當選擇在一個體驗最好的時刻結束,這時的結束,感覺上是愉悅的、充滿收穫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這種感覺長期積累下來,我們對學習這件事的態度肯定會是正面的,不僅僅態度是正面的,連情緒也是正面的。
在較長時間段來看,不管是初中三年還是高中三年,備考衝刺階段的努力正是近因效應要發生作用的時刻,把握最後的日子反倒顯得更加重要,畢竟一個好的結尾其實在我們的即將獲得的成功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03荷花效應
荷花效應說的是這樣的現象:池塘裡種滿了荷花,荷花第一天開一朵,第二天開兩朵,第三天開四朵,第四天開八朵……以此類推,每天荷花開放的數量都是前一天的兩倍,第30天的時候剛好開滿整個池塘,那麼在第幾天的時候荷花剛好開滿半個池塘呢?是第15天嗎?不對,應該是最近尾聲的第29天。
荷花效應告訴我們,最接近勝利的時候才是最重要、最需要堅持的時候,也是收穫最多的時候。最後階段的努力所達成的效果,也許是我們之前努力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相信你所努力的每一天,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終有一天,你會感受到這種「厚積薄發」的力量。
04總結
因此,當你在「備考衝刺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按「自驗預言效應」所說,樹立起信心,一定會成功;再者,學習要找到樂趣,稍微有感到痛苦的時候適時而止,因為「近因效應」告訴我們,這樣學習更有效更長久。最後,實在覺得堅持下去的時候,想想「荷花效應」,不要輕言放棄而錯過自己的「完美盛開」。所謂拼到最後,拼的都是毅力。
所以,逆襲絕不是智商的奇蹟,逆襲是毅力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