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飛行員查爾斯·林白的二十個月的兒子被綁架,史稱「林白小鷹綁架案」。
作為美國最著名的飛行員之一,林白曾單人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從紐約飛抵巴黎,全程5810公裡,需要橫跨大西洋,因為難度太大了,所以又被成為不可能完成的旅程。所以林白的成功,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林白甚至被稱為「世界英雄」。
所以當林白的兒子被綁架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立刻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但是,案情的進展卻不是很順利,綁架案發生後,有200多人承認是兇手,顯然這些人給了假的供詞,一直到1934年,一個名叫布魯諾·理察·霍普曼的木工被懷疑是兇手,雖然在1935年的「世紀大審判」中,布魯諾·理察·霍普曼一直聲稱自己無罪,但他最終還是被判了死刑。
至此,「林白小鷹綁架案」正式告一段落。
1934年,阿加莎·克裡斯蒂受「林白小鷹綁架案」的啟發,創作了《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第一次登上大銀幕,2017年,由肯尼思·布拉納執導、經過重新改編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又一次起航,同樣受到了好評。
阿加莎·克裡斯蒂一生中共寫了80部推理小說,總發行量突破20億本,也就僅次於莎士比亞和《聖經》,阿加莎也因此被網友親切的稱為「偵探小說女王」。
一、你並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你只是沒有試過
阿加莎·克裡斯蒂出生於英格蘭諾丁漢郡的阿什菲爾德。
在那個年代,只要有一份固定收入,即使不工作也能生活下去,所以很多人都比較懶散,阿加莎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阿加莎的父親比較懶散,但性格卻很好,為人十分風趣,常常惹得周圍的人開懷大笑。
和父親不同的是,阿加莎的母親是一個比較嚴肅的人,比如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阿加莎的母親就認為孩子在8歲前不能讀書,因為太早讀書不僅對眼睛不好,對大腦也不好,所以當她得知年僅5歲的阿加莎就喜歡上看書的時候,打算立即禁止。
好在阿加莎那樂觀寬容的父親並不這麼想,他認為,喜歡看書是一件好事,不應該阻止。有了父親的支持,只要一有機會,阿加莎就會讀書,這些書有兒童繪本,也有故事集。
中學時候起,阿加莎喜歡上了福爾摩斯,《藍寶石迷案》、《紅髮會》、《五粒橘核》她都讀的津津有味,後來,阿加莎又喜歡上了歷史小說,
在當時,看小說被視為一種消遣,是休閒時間才能做得「不正經」的事,自然也就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阿加莎雖然喜歡讀書,卻從來沒想過日後自己會成為一名職業作家。
直到有一天,大病未愈躺在床上無所事事的阿加莎被母親要求寫一部小說。
「寫小說?我恐怕不行。」
「為什麼不行?」母親問。
「你並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你只是沒有試過。」母親繼續說道。
說完,阿加莎的母親就拿了一個本子,告訴她「你現在可以用它寫你的小說了。」
僅僅用了一個晚上,阿加莎就把母親交給的任務完成了,這是阿加莎的第一部作品,叫《麗人之屋》,後來阿加莎又陸續寫了幾個故事,《翅膀的呼喚》、《孤獨的神袛》等。
故事完成之後,抱著一線希望的阿加莎投給了幾家雜誌社,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退稿。雖然投稿屢遭失敗,但阿加莎並沒有放棄,她決定在長篇小說上再試一試手,後來她又嘗試了短篇小說,都失敗了。
雖然歷經了無數次失敗,但對於「沒有大志向」的阿加莎來說,失敗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失落感,她依舊喜歡讀書,依舊都過的很快樂。
二、從《黃色房間的秘密》開啟的偵探小說之路
有一天,阿加莎與姐姐瑪吉同在讀一本名叫《黃色房間的秘密》的偵探小說,阿加莎和瑪吉就作者隱藏於小說中的線索討論了很多次,受《黃色房間的秘密》的啟發,阿加莎決定在偵探領域小試身手。
和許多未成名時期的作家一樣,當時的阿加莎也有一份在醫院藥房的正式工作。藥房的工作經歷不僅給阿加莎的小說創作提供了靈感,時間還充裕,只要將藥物備齊,想幹什麼都可以。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二十多年間,是古典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阿加莎便是其中的代表,除了與柯南道爾一樣善用推理外,阿加莎還特別擅長將通俗小說的審美特徵運用在偵探小說中,所以阿加莎的小說都具有較高的閱讀趣味。
比如在《斯泰爾斯莊園奇案》中,阿加莎就將案發地點放在了古老的斯泰爾斯莊園,古老的莊園通常帶著些神秘的意味,所以特別能夠引起人們的閱讀欲望。
除此之外,阿加莎還特別注重懸念的設計。在她看來,一部優秀的偵探小說,關鍵在於把故事中的人物寫的模稜兩可,換句話說就是既既像是罪犯,又不像是罪犯,說不通,但又的確是其所為。
懸念是偵探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關於懸念的奧秘,米克·巴爾在《敘事理論導論》中曾說過:「敘述時,通過暫時或永遠隱去故事中的某些材料,使這些暫時或永遠隱去的材料更加生動有力,以迫使讀者用猜想、設想或補充的方式來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從而積極地參與創作。」
在《斯泰爾斯莊園奇案》中,阿加莎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主人公約翰厭惡他繼母的後夫阿弗雷德:
「誰都能看出,這傢伙完全就是個粗俗的漢子,整個莊園的人都對他沒有好感。」
所以當老太太死後,矛頭直接指向了阿弗雷德。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阿加莎特意將關鍵信息有意的分散在各處,或者輕描淡寫,讓讀者猜不出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從而將懸念維繫到最後一刻。
三、沒有誰的寫作之路能夠一帆風順
1918年,《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完稿之後,阿加莎將文稿寄給了一家出版商——何德和斯圖頓公司,然而,這次和之前幾部小說的命運一樣,很快就遭到了退稿,但阿加莎沒有放棄,她將書稿整理好,寄往另外一家出版社,當然又被退稿了。不久之後,阿加莎在丈夫阿爾奇的建議下,將書稿寄給了梅休因出版社,六個月後,阿加莎第三次收到了退稿信,之後阿加莎又寄給了幾家出版社,都被退了回來。
就在阿加莎幾乎已經完全灰心的時候,阿加莎從報紙上得知博德利·黑德出版社的約翰·萊恩出版了兩部偵探小說,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阿加莎最後一次將書稿寄了出去。
直到兩年後,阿加莎財收到了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寄來的一封信,信中,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的約翰·萊恩邀請阿加莎就對《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的出版進行磋商。
這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談話,博德利·黑德出版公司願意出版《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雖然前提是阿加莎需要籤訂一份合同,約定只有當小說賣出兩千本後,阿加莎才能獲得一些微博的稿酬,並且電視劇及電影的改編權也歸出版社所有,除此之外,阿加莎之後的五本小說,也只能交給博德利·黑德出版社出版。
這顯然是一份不平等合同,但作為一個新人,尤其是對一個幾乎已經放棄了出書願望的新人來說,辛辛苦苦寫的書能夠出版實在是太讓人感到興奮了,所以阿加莎考慮都沒考慮就在合同上簽了字。
《斯坦爾斯莊園奇案》對阿加莎的意義是重大的,不僅是因為它開啟了阿加莎的寫作之路,還因為在《斯坦爾斯莊園奇案》裡,阿加莎創造了赫爾克裡·波洛這個經典的偵探形象。
阿加莎的偵探小說主要有波洛系列和馬普爾小姐系列,其中又以波洛系列最為有名。
其實,在小說創作之初,阿加莎並沒有想到赫爾克裡·波洛會如此的受讀者歡迎,自然也就沒有考慮太多的細節方面的東西,比如年齡,直到三、四本小說之後,阿加莎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把波洛寫的太老了,但此時波洛已經深入人心,阿加莎也只能繼續沿用原先的老年人設定。
四、赫爾克裡·波洛,阿加莎筆下最有名的偵探
《東方快車謀殺案》出版於1934年,但真正被搬上銀幕則是1974年。在此之前,阿加莎已經有幾部失敗的幾乎讓她感到憤怒的改編,這種情況下,讓阿加莎同意改編她最滿意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布拉伯恩讓她改變了想法。因為布拉伯恩跟阿加莎一樣,也特別喜歡火車。
阿加莎喜歡火車是出了名的,她多次乘坐火車環遊世界,尤其是東方快車,阿加莎更是多次乘坐,阿加莎和她的第二任丈夫馬克思也是因東方快車而相識。
共同的愛好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不久之後,《東方快車謀殺案》正式開拍,導演是獲得過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的好萊塢名導演西德尼·呂美特。
1974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被認為是最接近阿加莎原著的一次改編,電影不僅完美的刻畫了一樁複雜而精心的謀殺,同時也將波洛知道真相時的掙扎淋漓盡致的再現了出來,這一次,在罪犯面前,波洛沒有對警方說出真相,他用另一種方式保護了受害人。
堅信正義,讓惡人接受懲罰是阿加莎小說中一貫的宗旨。
《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後,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也正是憑藉此片獲得了第4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成功讓波洛這個著名的偵探形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1989年,電視劇版的《大偵探波洛》正式與觀眾見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據統計,波洛系列共有38部長篇小說,而《大偵探波洛》一共拍了十三季,貫穿了波洛系列的全部故事。
1975年8月,阿加莎在《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訃告:
「舉世聞名的比利時偵探赫爾克裡·波洛死於英格蘭,年齡不詳,自1904年從比利時警署退休後,波洛先生逐漸成為一名聲名遠揚的私家偵探。阿加莎·克裡斯蒂女士在她的小說中記錄了他那堪稱虛構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的豐功偉績。」——《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真實人生》
僅僅過了一個月,波洛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帷幕》正式出版。這一部裡,波洛和黑斯廷回到了他們聯手探案的起點——斯泰爾斯莊園。和《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裡思維嚴謹的波洛不同的是,在《帷幕》裡,波洛明顯感到力不從心了,但老的是身體,沒有老的是波洛懲罰兇手的心,在這一集裡,為了挽救其他無辜的生命,波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波洛死去的第二年,86歲的阿加莎走完了她生命的全部旅程。
阿加莎雖然走了,但她的影響並沒有消失,前不久上映的《利刃出鞘》就完美的糅雜了阿加莎式的嚴密推理。
優秀的偵探小說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以阿加莎·克裡斯蒂為代表的偵探小說家成功的開啟了歐美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在這一個一個的故事裡,無數的讀者跟隨作者一起尋找真相,維護正義,雖然在21世紀的今天,偵探小說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沒落,但它在通俗文學領域,尤其是在追求正義與智慧方面,依舊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