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譁然!ICLR 2020被曝47%的審稿人沒發過相關論文

2021-03-02 量子位
乾明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決定你論文是否中選頂會的人,可能自己都沒有發過相關論文。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出現這種情況的,正是深度學習領域的頂級會議ICLR 2020。

和AI領域的其他頂級會議一樣,這個會議的投稿數量也在不斷創下新高:

從去年的1500篇增長到了2600篇。

直接的結果,就是審稿人不夠用了。

然後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擴招的審稿人,有47%沒有發表過相關論文。

AI學術圈一片譁然

這個數據來自於一條推文:

在ICLR 2020的7583位審稿人,有1078人不太了解這個領域;2484人讀過很多論文,2604人發過1-2篇論文,然後是1417人多年來一直有論文發布。

這樣來計算的話,有47%的審稿人都沒有發表過相關的論文。

發布這條推文的是Facebook的實習生Horace He,也被Jeff Dean關注。

昨天晚間,南大周志華教授轉發了這一數據,稱有消息透露,ICLR 2020有47%的審稿人從來沒在本領域發表過論文

並發出評論說,投稿量遠遠大於合格審稿人群所能(超負荷)承受的程度,會使得頂會逐個垮塌,或許最終只好回到期刊去了。

隨後,他也給出了進一步看法:

open review僅當參與者都是相當level的專家才有效,否則更容易被誤導。

學術判斷不能「講平等」,一般從業者與高水平專家的見識和判斷力不可同日而語,頂會能「頂」正是因為有高水平專家把關,但現在已不可能了。

這一數據,也讓整個AI學術圈一片譁然,不少人紛紛轉發,表示對此感到震驚。

不只是ICLR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人指出,ICLR並不是獨一家。

早前NeurIPS就曾曝出,啟用了剛畢業且沒有中過NeurIPS論文的本科生擔任審稿人。

而AAAI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有人擔心,這樣的現象最終會反噬整個學術界。

並且不止是在國內,這一事件同樣引起了國外網友的熱議。

有一名博士憤怒地表示:真是謝謝ICLR的審稿人了,我終於能下決心跟學術界說拜拜了。

英偉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Anima Anandkumar則表示:別把那些沒用的評審意見放心裡,如果相信自己的工作有價值,就堅定地奮鬥下去。不要因為審稿人而否定自己。
        這樣說起來,此前成為坊間傳說的那條審稿意見:What is Softmax?似乎也有跡可循了。

你投了ICLR嗎?你對這事兒怎麼看?

量子位&IDC中國將聯合發布「2019中國人工智慧行業白皮書」,並於12月6日MEET大會重磅發布,特請小夥伴們填寫一下問卷,謝謝大家支持~

填寫福利:發布後第一時間獲得白皮書,AI內參、大會觀眾票3折優惠券。 點擊下圖即可填寫問卷、領取問卷福利:

2019中國人工智慧年度評選啟幕,將評選領航企業、商業突破人物、最具創新力產品3大獎項,並於MEET 2020大會揭榜,歡迎優秀的AI公司掃碼報名!

相關焦點

  • ICLR首次雲會議開啟:可視化交互論文,視頻直聊作者,不用翻牆
    會議仍然按原定日期舉行: 2020年4月26日舉行研討會,2020年4月27日至30日舉行主題會議。  無論身在何處,所有人都可以通過ICLR門戶網站參與會議。https://github.com/iclr/iclr.github.io/  不少參與者目前已經在twitter等社交平臺發布了參會反饋,今年的線上會議內容充實,形式也十分炫酷,不僅可以直接加入線上視頻主題演講,還可以隨時發言提問,與演講者直接交流。
  • 這些與審稿人過招的套路,請收好了
    其次,審稿人在過去的至少十年裡發表過相關領域的文章,以確保審稿人對該領域內的最新進展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然後各位童鞋可通過以下方法選擇合適的審稿人。1)利用SCI、SSCI、A&HCI、ISTP檢索和你研究相關的科學家,可考慮推薦大牛專家,但最好不要每個審稿人都是大牛。2)建立審稿人庫。
  • 我好不容易才把論文投出去,卻被告知審稿人得了新冠...
    圖片來源:虎撲 HUPU真實投稿的作者也反映自己的論文因審稿人得新冠或抗疫而推遲審稿。微博上不少人哭訴自己的審稿人被新冠影響了,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顯而易見審稿人人手不足是造成這一尷尬局面的重要原因。新冠主題井噴壓縮其他論文版面據清華大學 AMiner 團隊分析 bioRxiv、medRxiv、ChemRxiv 和 ChinaXiv 四個預印本網站以及《科學》、《自然》和《柳葉刀》3 家學術頂刊所發表的相關論文發現。
  • SCI論文返修時怎麼答覆審稿人,答覆函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17 11:45:07 來源: 陪娃娃啦 舉報
  • ICLR 2020 匿名評審九篇滿分論文,最佳論文或許就在其中
    機器之心整理參與:思源、蛋醬、澤南從反傳的自動微分機制,到不平行語料的翻譯模型,ICLR 2020 這 9 篇滿分論文值得你仔細閱讀。早在去年12月,ICLR 2020的論文接收結果就已經出來了,其接收率達到了26.5%。ICLR 2020今年4月26日將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因為這次會議只保留了四個等級:reject、weak reject、weak accept和accept,因此有30多篇論文獲得了「滿分」。
  • 頂級科技期刊《自然》要將審稿人信息公開,同行審議將變得更透明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意見反饋,希望這些審稿意見被公開化,不僅可以知道作者和審稿人之間的科研討論,也可以知道審稿人和作者作為同行專家之間的水平,從而避免存在的人情稿,可以讓讀者們看到審稿人的科研誠信度。科研自引的學術腐敗審稿人意見和身份信息的公開可以減少學術腐敗,尤其是自引論文的現象,例如,最近被SCI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曝光的世界高引論文華人科學家周國城,曾經在2014年至2018年,連續五年被科睿唯安評為「全球高引用科學家」。
  • 推特知乎宣傳一波,論文就能中頂會?時代變了,說不定真的可以
    發帖者表示,ta 擔心社交網絡上越來越熱的「自我宣傳」行為會影響到審稿人的判斷,導致宣傳效果好的論文更易被接收,對盲審制度造成很大的破壞。NeurIPS 2020 論文的提交截止日期是兩周前。從結束提交開始,幾乎每天我都會遇到來自機器學習研究人員的 Twitter 長文。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在楊樂看來,真正的創新是要讓國際同領域高水平學者驚呼「沒想到」。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記者:您如何看待此次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前不久,65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記者:很多人覺得數學圈純淨。現在發生這種現象,您認為是哪些方面出了問題?楊樂:確實,數學看起來跟其他專業不同。通俗來講,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說經過了長期努力,你做得出來就做出來了,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事情本來比較簡單,造假本不應發生。
  • 如何對待審稿人的意見?這樣回覆你就離順利發表論文不遠了
    ,以至於我一晚上都未能入眠,反覆思考該如何恰當地給予審稿人回復。但對於審稿人特別關心的疑問,若你仍是三言兩語,而未擊要害,可能就會讓審稿人產生不好的印象,即使你自己認為已經答覆得夠明白,但對審稿人來說,你給他的印象卻是在敷衍了事。
  • 高水平SCI醫學論文的寫作建議
    以便提升SCI發表論文的機率,大家在投寄前應當先從下列的層面去好好地省視自身的論文,虛心接受審稿人的建議,下列是小編收集整理的SCI發表論文基本信息,供各位閱讀查詢。那樣寫下十分隨便,徹底沒反映出為何是查驗血液內的維他命D3水準,而並不是其關鍵身體關鍵新陳代謝物質水準在食管癌防治中的功效。4、目的確立SCI論文的Introduction一部分,要論述需不需要科學研究維他命D3在食管癌防止中的功效,應當從下列好多個層面下手:食管癌病發狀況稍作詳細介紹(2-3個語句就可以)。
  • 朱一龍緋聞老婆被扒,和翟天臨是同班同學,被曝論文沒寫就畢業?
    朱一龍緋聞老婆被扒,和翟天臨是同班同學,被曝論文沒寫就畢業?,徐子瑄回答:「導師的事還沒定,一問三不知」,翟天臨則說「到時候一起選導師,有個照應」,可見同學情誼深厚。福爾摩斯網友搜遍了知網,也沒發現郭嘯在上面發過論文
  • 醫學SCI論文發表秘籍
    眾多的醫學科研工作者關注沃登醫學官網(http://www.biomedworld.com)諮詢一些相關問題,下面就把我們協助數萬位科研工作者成功發表SCI論文的實戰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1.發現創新點    從臨床中發掘題目,比如從臨床研究中的一些特殊現象來選題,這樣的研究都比較有新意。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科室的臨床標本,從標本中選題。
  • SCi論文英語翻譯潤色技巧
    母語潤色是為了避免中式英語的表達,使論文更專業。其次,在翻譯潤色部分,英語基本上被用作翻譯的實用文體。期刊雜誌非常重視英文論文的邏輯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國際SCI論文翻譯不僅要注重質量,還要熟悉各個領域的英語相關專業知識。正是因為對英語翻譯的要求高,所以翻譯和潤色都很困難,而通過正式的翻譯機構來做最為合適。
  • EMNLP官方:不要因為沒超越SOTA就拒人家的稿子
    EMNLP官方,今天給出了一些審稿建議,反對審稿人一刀切拒絕論文,沒超過SOTA、方法太簡單、主題太新或太老……都不是拒稿的理由。官方還專門強調,如果論文不是英文的NLP也不能作為拒稿理由,或許研究中文NLP有了更多發布的機會。EMNLP拒稿八不準EMNLP官方給出了8條不能作為拒稿理由的情況:1.語言風格問題。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在楊樂看來,真正的創新是要讓國際同領域高水平學者驚呼「沒想到」。《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看待此次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這充分說明了審查數學論文要非常嚴謹,橫跨時間長,難度很大。數學論文短則十幾頁,長則上百頁,對於水準很高、很困難的數學論文,審稿人只有真正懂得很透徹,了解其中精神實質,才能判定它的對錯。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再舉例說,比如費馬大定理,雖然它的表述比較精煉,但其思想和推演有著很多創新的亮點。
  • 真·降維打擊SIGGRAPH 2020論文幫你想像三維生物眼裡的四維空間
    一篇 SIGGRAPH 2020 論文幫我們 「想像」 出了這個過程,看完論文,你還可以上手試試遊戲。四維空間是什麼?三個空間維度加一個時間維度?不,那是四維時空,跟四維空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四維空間的第四個維度也是空間維度,和我們熟知的 x、y、z 屬於同一性質。
  • 一個天津一個廈門,同屆碩士生論文雷同,標題都一樣,原因曝光!
    廈門大學第十屆學位評定委員會2020年7月10日審議表決,決定撤銷林鯉的廈門大學碩士學位,撤回其碩士學位論文,註銷其碩士學位證書(編號1038432018002369)。此前有網友分析稱,所有畢業論文都需要進行查重環節,既然這兩人的論文能夠通過查重,並且順利畢業拿到學位,說明它們不是抄襲已發表過的論文,很可能是同為購買自同一個的槍手的結果。
  • SCI論文評審,如何做好同行評議
    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一般來說,如果文章能夠通過兩三名同行的評議,就基本可以發表了,但是,如果評審人出現疏失,不正確的結論影響學界,有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學術論文評審人責任重大。
  • 醫學SCI論文亂象:第三方代發、槍手橫行
    同時還可以看到,萬方匯智宣稱「我單位和部分SCI收錄雜誌及審稿人有密切合作,能夠協助您發表SCI稿件」,還特別說明,只要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上查不到題目及英文文摘,已發表過的中文稿件,也可以翻譯後發表在SCI雜誌上。
  • 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常遇到的7個問題
    SCI期刊審稿人在審稿的過程中並不看論文的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最重要是看究竟有無學術意義。 2、語言問題 中文SCI論文作者都會遇到因一些語言問題而拒稿的情況。很多作者求助於翻譯公司,將中文論文翻譯為英文。這是一種合理的途徑,但關鍵在於是如何選擇價位合理、品質保證的醫學翻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