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論文是否中選頂會的人,可能自己都沒有發過相關論文。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出現這種情況的,正是深度學習領域的頂級會議ICLR 2020。
和AI領域的其他頂級會議一樣,這個會議的投稿數量也在不斷創下新高:
從去年的1500篇增長到了2600篇。
直接的結果,就是審稿人不夠用了。
然後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擴招的審稿人,有47%沒有發表過相關論文。
AI學術圈一片譁然這個數據來自於一條推文:
在ICLR 2020的7583位審稿人,有1078人不太了解這個領域;2484人讀過很多論文,2604人發過1-2篇論文,然後是1417人多年來一直有論文發布。
這樣來計算的話,有47%的審稿人都沒有發表過相關的論文。
發布這條推文的是Facebook的實習生Horace He,也被Jeff Dean關注。
昨天晚間,南大周志華教授轉發了這一數據,稱有消息透露,ICLR 2020有47%的審稿人從來沒在本領域發表過論文。
並發出評論說,投稿量遠遠大於合格審稿人群所能(超負荷)承受的程度,會使得頂會逐個垮塌,或許最終只好回到期刊去了。
隨後,他也給出了進一步看法:
open review僅當參與者都是相當level的專家才有效,否則更容易被誤導。
學術判斷不能「講平等」,一般從業者與高水平專家的見識和判斷力不可同日而語,頂會能「頂」正是因為有高水平專家把關,但現在已不可能了。
這一數據,也讓整個AI學術圈一片譁然,不少人紛紛轉發,表示對此感到震驚。
不只是ICLR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人指出,ICLR並不是獨一家。
早前NeurIPS就曾曝出,啟用了剛畢業且沒有中過NeurIPS論文的本科生擔任審稿人。
而AAAI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有人擔心,這樣的現象最終會反噬整個學術界。
並且不止是在國內,這一事件同樣引起了國外網友的熱議。
有一名博士憤怒地表示:真是謝謝ICLR的審稿人了,我終於能下決心跟學術界說拜拜了。
英偉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Anima Anandkumar則表示:別把那些沒用的評審意見放心裡,如果相信自己的工作有價值,就堅定地奮鬥下去。不要因為審稿人而否定自己。
這樣說起來,此前成為坊間傳說的那條審稿意見:What is Softmax?似乎也有跡可循了。
你投了ICLR嗎?你對這事兒怎麼看?
量子位&IDC中國將聯合發布「2019中國人工智慧行業白皮書」,並於12月6日MEET大會重磅發布,特請小夥伴們填寫一下問卷,謝謝大家支持~
填寫福利:發布後第一時間獲得白皮書,AI內參、大會觀眾票3折優惠券。 點擊下圖即可填寫問卷、領取問卷福利:
2019中國人工智慧年度評選啟幕,將評選領航企業、商業突破人物、最具創新力產品3大獎項,並於MEET 2020大會揭榜,歡迎優秀的AI公司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