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從投稿到接收審稿邀請。接受國際期刊的審稿任務,是同行的認定和信任當然是很光榮的任務,而實際上內心十分忐忑。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一般來說,如果文章能夠通過兩三名同行的評議,就基本可以發表了,但是,如果評審人出現疏失,不正確的結論影響學界,有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學術論文評審人責任重大。
如何做好評審工作?讓自己的評審全面、專業,確保自己的專業,同時讓作者也心悅誠服,建議採用框架結構思考,避免遺漏。通常,很難找到手把手提點我們審稿的導師,大家都是慢慢摸索,逐步上道。這裡,把框架內容奉上,也希望同行共同增補心得,把這項工作逐漸正規化起來,培育好未來的審稿專家。
評議,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A)整體架構是否規範。
這一部分是為了了解作者的基本學術素養。
(B)背景介紹。
這一部分考驗了作者對行業的把握程度,對作者的寫作技巧可以有大致的了解。
1。是否能夠抓住同行的關注,是否有任何相關的重要文獻沒有被引用?2。作者是否說明了工作的目標、意義和新穎性?
(C)材料和方法
1。使用的方法和統計分析是否適當?作為評論者評價方法學的可行性、先進性,也可以提出建議,是否有更可靠的建議。2。倫理/指南。醫學論文,一定要保證患者的利益,倫理是必須要提及的問題。論文是否被批准/是否獲得了患者的同意?3。請評論所使用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作者是否對此進行了適當的討論。
(D)結果與討論
1。數據的質量如何,包括結果和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是否提供了相關的控制方法?3。所提供的數據與論文假說是否匹配,是否能夠支持得出的結論?
(E)語言的質量
1。評價一下語言水平,如果是英文的話是否通暢可讀?2。重要的成分,Table、Figure?
結語
編者,是作者與讀者的橋梁。作為編者,一方面,我們要客觀地判斷研究報告的質量,尊重作者的原創成果,另一方面,要尊重行業尊重讀者,為潛在的讀者提供有參要價值的研究成果,儘量避免低質量出版物對學術界的不良影響。當然,保密原則必須要遵守,這是作為審稿人最為底線的要求。如果我們能力不足以勝任Peer Review,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坦誠的告知編輯部,避免作者及編輯部在時間上不必要的浪費。
以上,是作為入門審稿人的一點思考。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