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2020-12-25 澎湃新聞

央視新聞10月29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高校職稱評審,改變「一把尺子評所有」

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職稱評定中被邊緣化,「一把尺子評所有」「科研論文量化」,這是不少高校職稱評定過去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高校教師晉升過程中的縮影。此外,還有很多高校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 缺少過程評價、分類評價,既挫傷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嚴重影響著人才培養。

出臺意見和方案,改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

面對高校教師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今年7月,人社部、教育部專門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意見稿中的諸多要點也被納入其中。在意見和方案中,都提出了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總體方案》中,在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和高等學校評價中分別進行了政策設計。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長周期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在《徵求意見稿》中,同樣提出要分類分層評價,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按照崗位類別,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技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同時,《徵求意見稿》明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

職稱改革中的「破」與「立」

著眼於破除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不合理的用人觀,摒棄簡單化、數量化的評價方式,引導高校建立以品德、能力、過程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這既反映出高校教師的呼聲,也讓我們看到國家對高校用人評價、對職稱改革的決心。按照要求,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那麼「破」了此前簡單評價的窠臼,新的教育評價將如何立?新的標準如何制定?

正是得益於全方位的職稱改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103名教師通過新的職稱評定方式得到晉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最新評定辦法,針對不同類型教師細化了十多個系列職稱評審的細則,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單一簡單的評價,向著綜合多元邁進。

在南昌大學,80後青年學者張建立憑藉一項令我國黃光LED方面領跑國際的關鍵技術,從助理研究員越過副研究員直接晉升為了研究員;同樣破格晉升的,還有85後研究員陳軍,他以江西特色南酸棗為研究對象,為農民增收4.95億元。這都源於學校實行的學科特區職稱改革評審制度,打破論文、資歷等一系列桎梏,以實績貢獻度進行評價。 

南昌大學人事處處長 熊薇:「不唯書、不唯洋,不唯上,只為實」,你為學科貢獻度多少,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也是評價標準之一。

實行差異化評價,精彩的授課也能脫穎而出 

在北京理工大學,物理教師王菲憑藉引人入勝的課堂、機械設計工程訓練中心教師付鐵通過輔導學生科技創新的優秀表現,在今年的職稱評審中,雙雙脫穎而出。然而之前,這類業績還很難在職稱評審佔有優勢。

2016年開始,北京理工大學對職稱評審進行大力改革,大力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由學校設定基本門檻,由各學科學術委員會按照學科特點制定評價標準,實行差異化評價;同時,為確保公平,採用同行評議、公開答辯等手段強化監督,在學院初評過程中,引入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專家,在第二輪學校送審環節增加高水平外送樣本量,通過參考高水平專家評議保障評聘質量。此外,學校還成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對教學科研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加強日常管理。 

破「五唯」釋放活力,同時要守住底線

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高校從打破唯論文、唯帽子等「五唯」出發,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隨著職稱評審全部下放到高校,對大部分高校而言,對標最新的一系列文件要求,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專家也提醒,破「五唯」絕不是放水,既要擺脫束縛、釋放活力,也要守住底線、科學評價。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陳躍紅告訴記者,破「五唯」的真正含義並非完全不看資歷和成果等,而是不「唯」,是不只看學歷、資歷、帽子、論文、項目這五個維度。 

北京理工大學人力資源部部長閻豔表示,對於大多數高校來說,職稱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目前一些高校在職稱改革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但隨著學科發展,如何更好地將育人質量用於教師評價依然是一個需要不斷向更優去完善的課題。 

唯論文取才,這是之前職稱評價工作中長期堅持的一個「硬槓槓」,這個「硬槓槓」讓很多人得到了應有的晉升,在實際中,也攔住了一些本應該晉升的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就是要實事求是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克服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把學科領域活躍度和影響力、成果轉化效益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把人才的手腳從繁文縟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人才的知識和精力集中起來,幹好該幹的事。

只有讓職稱評價真正回歸學術性和榮譽性本質,才能讓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人才創新活力。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創新性人才;創新人才的湧現和貢獻,需要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原題為《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先從一位54歲高校教師的職稱「破冰」故事說起。
  • 高校教師會遭遇的7種奇葩職稱晉升方式!
    本文來源:教師打怪指南 職稱,職稱,是高校教師長久的傷痛。 無論你是博士畢業剛入行,還是在消磨著青椒時光,都面臨著職稱上打怪升級的壓力。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
    如何讓職稱改革的好意見真正落到實處?「破」之後需要如何「立」?哪些監督保障機制需要完善?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焦點一:師德表現成職稱評審首要條件,希望標準確定,誰來評如何評有依託【改革要點】「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成為改革重點。徵求意見稿指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教師提問】師德表現成職稱評審首要條件,標準怎麼定?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專科生)授課制度,連續三年不承擔本科(專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職稱系列。誰來評?如何監督?——下放職稱評審權至高校;違反評審紀律的黨政領導要按規定處理此次意見提出下放職稱評審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等學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缺少過程評價、分類評價,既挫傷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人才的培養。然而,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教學突出、重大成果……這些相比論文數量、發布平臺,都是更加主觀和寬泛的要求,雖然說給專注教學或是科研的高校老師打了一劑「強心針」,但是職稱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教師選擇寫論文為主的晉升「老路」,如何打破這一固定思維定式,職稱改革任重而道遠。
  • 警惕教師職稱評審的破壞力
    在一些學校,領導與領導、領導和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公然對懟、開撕,大有魚死網破、你死我活之態;一些教師為了指標,弓下了本該挺直的脊梁,找關係拉距離,甚至不惜錢權交易。凡此種種,讓曾經的好領導、好同事形象轟然倒塌,讓教師純潔健康的心靈染上汙垢,破壞了學校往日的穩定團結。其二,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也有很多高校已經付出了實踐:2020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出爐。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圍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重點難點及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舉措,增強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效性。  4.堅持分類實施,自主評價。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及教師特點,採用共性與特性、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高校自主實施分類分層評價,政府依法宏觀管理。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南昌大學教師職稱評審改革成效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南昌大學教師職稱評審改革成效 2020-11-11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高校職稱改革「破五唯」 近幾年,國家接連出臺關於改革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文件,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都明確提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範有序
  • 如何快速通過職稱評審?如何快速晉升職稱?四種途徑早知道早受益
    職稱是求職的敲門磚,是升職的墊腳石,是享受各種優待的必備。很多企業因為辦理資質、升級、維護,競標,承攬工程等方面的需求,需要一定數量或比例的持有職稱的員工,也是因為如此,職稱擁有者就顯得更為金貴。現在的人們工作忙,節奏快,而職稱評審有時一個時間跨度長,流程繁瑣的工作,因為政策,流程等原因耽誤了時間,喪失了機會。如何快速通過職稱評審?如何快速的晉升職稱?
  • 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例如,科技部和教育部《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均明確提出,
  • 醫生職稱晉升指南,幫你快速晉升
    每年下半年,各醫院都會陸續開始職稱評審工作,而對於醫生職稱評級標準中,通常分為三個標準:臨床業績、教學任務、文章課題。 按照一般規律,醫生要晉升為主治醫生短則5年,長則10年,剩下還要過三關,最後才能成為教授。
  • 「三單」舉措打破晉升瓶頸!湖南高校這名輔導員成「正教授」
    工作強度大、收入低和缺乏身份認同感,輔導員職位在過去幾年被看作是高校中最「沒有前景的職位」。其中,職業發展空間太小,是造成大學輔導員流失的根本原因。如何穩定輔導員隊伍,打通輔導員晉升通道,真正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
  • 教師職稱評審的意義何在?怎麼樣才算是公平?
    再來說說職稱評審,當教師的最關心的就是職稱評審,那麼職稱評審的意義是什麼呢?在一群人中,擠破頭,削尖了腦袋往裡擠。這種形容方法一點也不為過。所謂的教師職稱評審是我國現行的以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是1986年建立的。
  • 關於對2020年度河東區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結果進行公示的公告
    2020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召開了河東區中小學教師職務資格中級評審委員會、河東區中小學教師職務資格初級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按規定程序分別對申報人員提交的評審材料進行了認真的評議、審定。經評審,同意我區373名同志晉升中小學一級教師職務;同意我區575名同志晉升中小學二級教師職務。
  • 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北京:今年職稱評審破繭出新大變樣
    李志敏在農學院做了12年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工作,這期間取得了不少工作成果,但這一領域一直沒有相應的職稱晉升渠道。「感覺頂到了『天花板』,看不到上升的空間。」他們熟悉相關政策,精通技術轉移法律法規,掌握技術成果供需信息,具備專業服務能力,但作為新職業人群,他們缺乏合適的職稱晉升渠道,無法得到行業和社會的專業能力認可,影響了技術交流合作和人才職業發展。2019年,本市出臺評價辦法,增設技術經紀職稱專業。
  • 職稱全程網上申報評審
    經歷過職稱評審的人都有個體會,線下申報需要列印大量紙質材料、人工查閱材料費時費力,申報等多個環節存在多次跑、多頭跑、環節多等問題。如何破解?合肥給出的答案是:讓數據多跑路、人員少跑腿,全面提升職稱評審效能。
  • 教師職稱評審浙江省率先「破冰」,兩類教師迎來利好消息
    浙江省政府新聞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新聞發布會報導,浙江省打破「一年一評審」的固有模式,組建評委會常設機構;根據不同專業,允許靈活調整評委會組成人數,採取推廣實名投票、公開舉薦、專項評審等靈活多樣的評審組織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