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2020-12-20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設4個級別;教授三年不給本(專)科生上課要轉出職稱

按照改革意見,保持高校教師現有崗位類別總體不變,一般設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適應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設置新的崗位類別。

高校教師職稱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有條件的高校可探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改革。

據同時徵求意見的《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評價基本標準》要求,講師職稱須「具備博士學位;或具備碩士學位,並擔任助教職務滿2年;或具備大學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並擔任助教職務滿4年」。

教授、副教授的職稱同時明確了「教學科研型」和「教學為主型」兩類的要求。如「教學為主型」的教授職稱就要求,需講授全日制普通本科(專科)課程,擔任過主幹課程的系統講授工作,教學水平高超。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學,在學生培養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等。

對於教授的學歷等要求,評價標準明確,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且擔任副教授職務滿5年。

記者注意到,這次指導意見還特別提到了「教授」的退出機制,要求科學合理設置考核評價周期,聘期考核與其他考核相互結合,並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合理使用考核結果,完善退出機制,實現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專科生)授課制度,連續三年不承擔本科(專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職稱系列。

誰來評?如何監督?

——下放職稱評審權至高校;違反評審紀律的黨政領導要按規定處理

此次意見提出下放職稱評審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等學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按相關規定進行備案。

職稱評審辦法應包括教師評價標準、評審程序、評審委員會人員構成規則、議事規則、迴避制度等內容。高校制定的教師評價標準不低於國家規定的基本標準,可結合實際明確破格條件。

在監管方面,意見明確,加強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監管,開展業務指導,搭建平臺,優化服務,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提供支持。定期按一定比例開展抽查,根據抽查情況、群眾反映或輿情反映較強烈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巡查,並將抽查、巡查情況通報公開。

同時,意見還提出完善信用和懲處機制。建立申報教師、評審專家及相關人員誠信承諾和誠信信息共享機制。申報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的,按國家和學校相關規定處理。

因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通過評審聘任的教師,撤銷其評審聘任結果。建立完善評審專家的誠信記錄、利益衝突迴避、動態調整、責任追究等制度,嚴格規範專家評審行為。對違反評審紀律的評審專家、黨政領導和其他責任人員,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高校職稱如何評價?

——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鼓勵採取靈活評價方式

按照分類分層評價的要求,結合學校特點和辦學類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按照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別,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技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意見還專門提出,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結合學科特點,探索項目報告、研究報告、技術報告、工程方案、教案、著作、論文等多種成果形式。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突出評價成果質量、原創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注重質量評價,防止簡單量化、重數量輕質量,建立並實施有利於教師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在評價方式上,鼓勵採取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同行評議、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靈活評價方式,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提高職稱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針對性。

同時,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工作實績,其工作成果不簡單以發表論文、獲得獎項等進行比較評價。對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及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等,在嚴把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較為靈活的評價標準,暢通人才發展通道。

職稱評價標準有何變化?

——職稱申報不設置填寫人才「帽子」欄目,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不得直接掛鈎

對於評價標準,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高校應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嚴格教學工作量,強化教學考核要求,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突出教書育人實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的評價。

同時,按照中央職稱改革的相關精神,此次對於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意見又進一步明確,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意見中說,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

同時,指導意見還強調,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年評審中,直接獲評教授。航天學院教師呂海寶憑藉突出的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從講師獲評教授,坐上了講師到教授至少5年,平均8-10年的「直通車」。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職稱評定中被邊緣化,「一把尺子評所有」「科研論文量化」,這是不少高校職稱評定過去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高校教師晉升過程中的縮影。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在2019年評審中,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權下放高校《徵求意見稿》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無疑屬於學術範疇。將職稱評審權下放至高校,意味著職稱評審擺脫以往的行政審批方式,政府對此今後更多將是監管而非「直管」。職稱評審化繁為簡,對於不能正確行使評審權、不能確保評審質量的,將暫停自主評審工作直至收回評審權。這與現在很多高校實行的聘任制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
    誰來評?如何評?採訪中,不少高校教師認為,師德表現作為職稱評審首要條件很有必要,但現有評價機制存在短板。「現行職稱改革評價體系中,師德已經被著重強調。但因為很難評價和量化,基本上就是『走過場』,沒有明確踩到師德紅線就給過關。」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教師告訴記者。評什麼?誰來評?如何評?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憑藉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保持高校教師現有崗位類別總體不變,一般設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適應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設置新的崗位類別。  2.健全層級設置。高校教師職稱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有條件的高校可探索實行教師職務聘任改革。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先從一位54歲高校教師的職稱「破冰」故事說起。
  • 高校教師會遭遇的7種奇葩職稱晉升方式!
    本文來源:教師打怪指南 職稱,職稱,是高校教師長久的傷痛。 無論你是博士畢業剛入行,還是在消磨著青椒時光,都面臨著職稱上打怪升級的壓力。
  • 高校教師年終究竟該怎樣考核—新聞—科學網
    「有的老師在這一年裡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最終卻沒有評上優秀;有的老師一年來的工作業績並不突出,卻評上了優秀。也許是由於後者更善於人際交往吧!」劉軾說,「這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一點不公平。」 其實,作為對高校教師一年來工作表現與工作業績的評價,年終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鼓勵先進、調動積極性的作用,但近年來,類似於劉軾所遇到的情況卻屢屢發生。
  • 職稱變革「步履不停」,「教學型教授」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任何關於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常」,而這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後離職或轉崗。
  • 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6. 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7. 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8.
  • 湖南高校這名輔導員成「正教授」
    近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公示了2020年度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結果,該校生物工程學院專職輔導員譚小雄「榜上有名」,成為了該校首位「正教授」級輔導員,讓輔導員看到了「晉升」的希望。對於此次評定為「正教授」級,譚小雄說他工作更有力量了,「以學促工,以工促學,工學結合,我還要繼續往前發展,學生管理永無止境。」下一步,他要鑽研思政教育,提高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通過「傳幫帶」,讓更多的輔導員做好學生工作。「三單」舉措打破輔導員晉升瓶頸輔導員評職稱的道路,可謂是長路漫漫。
  • 高校教授不再「一評定終身」
    近年來,江蘇連續出臺「人才26條」「人才10條」「科技改革30條」等新政,在全國率先整體下放高等學校、公立醫院職稱評審權,下大力氣破除一大批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了人才創新活力。然而現實中,政策落地見效的「最後一公裡」還沒有徹底打通。作為人才集聚區、創新策源地的高校院所,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好地服務創新發展方面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
  • 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研究
    這反映了廣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對高級職稱的教師有所傾斜,高級職稱的教師相對壓力不是很大,而中級職稱的教師多有大幹一場、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躍的學術氛圍使得競爭也愈加激烈,所以他們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也就急劇上升。相對而言,初級職稱的教師壓力就沒有那麼大。
  • 浙江紹興 「五權」下放 激活辦學
    在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方面,各地有著怎樣的探索?《意見》出臺後,又將如何落地落實?本月,區域周刊陸續推出了幾個地方案例,敬請讀者關注。  學校有沒有活力,「人」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給予學校多大的人事工作自主權,浙江紹興在這一問題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近年來,紹興市教育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共下放教師錄用權、崗位設置權、崗位聘用權、職稱評聘權、績效考核權等5項權力。
  • 警惕教師職稱評審的破壞力
    然而,這項制度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後,評審過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現象越來越多,對當前學校的健康發展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強,應該引起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注意。其一,破壞了學校的團結穩定局面。教師職稱是對教師教學資歷和業績的認可,也是教師薪酬和職業榮譽的體現。但是,有利益便有競爭,職稱的競爭可能是近年來教師之間最為慘烈的競爭。
  • 高校事業編,沒了!
    而預聘-長聘制模式下,有些大學為了鼓勵教師提高科研產出,從講師-副教授-教授等各層次的崗位都實行兩個聘期的考核,完全合格後才能真正進入長聘系列。在「非升即走」的壓力下,高校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論文、科研指標也成了重要的「加分」項。為了走進體制,「青椒」們可謂不是在考核就是在考核的路上。而且,現在的編制一定程度上並不是「終身制」的。
  •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南昌大學教師職稱評審改革成效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南昌大學教師職稱評審改革成效 2020-11-11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鮑威 戴長亮 金紅昊 楊天宇|我國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現狀、問題...
    高校的教師人事管理權限收歸於中央教育管理部門,教師擁有幹部身份並採用與國家幹部相類似的管理模式。高校的教師編制數量、聘任數量以及隊伍結構等均由教育管理部門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加以規定。在單位制管理體系下,高校教師職業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就其職業發展而言,計劃管理時期高校教師共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四級職稱,採用固定薪酬制,教師薪酬與所屬職稱對應。
  • 廣東公示正高級教師職稱名單,中小學也有「教授」,恭喜!
    11日,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2020年度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通過人員名單,全省131名中小學教師擬評正高級職稱。正高級職稱中小學職稱的最高級別,也叫「教授級」老師了。享受最高級別的頭銜名譽和最高級別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