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壓力分析
職稱差異:調查顯示,中級職稱的壓力為147,顯著144 大於初級職稱136.4的壓力,高級職稱的壓力為134.4,絕對值偏高,但相對值較低。
這反映了廣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對高級職稱的教師有所傾斜,高級職稱的教師相對壓力不是很大,而中級職稱的教師多有大幹一場、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躍的學術氛圍使得競爭也愈加激烈,所以他們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也就急劇上升。
相對而言,初級職稱的教師壓力就沒有那麼大。
性別差異調查顯示,男性的壓力為143.13,顯著大於女性136.8的壓力。首先這是由男女的性別角色所決定的,男性對來自社會因素方面的壓力反應較大。
目前社會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男性一般在工作上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女性則在家庭方面承擔更多的義務。
另外,人們一般鼓勵男性去發展一種高成就和競爭的傾向,成功和地位變成男性角色的基礎,在成就上的激烈競爭使得男性有更大的壓力。
而女性則比男性多了一份可以依賴對方的想法,所以女性工作上的壓力和負擔就相對小於男性。
年齡差異: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壓力為132.68,31~35歲的壓力為142.78,36~40歲的壓力為146.88,41~50 歲的壓力為140.51,50歲以上的壓力為154。
可見,50歲以上年齡段的副教授工作壓力最大,而31~40歲的教師中,大部分是講師,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與高級職稱的教師有一定的差距,面臨評聘副教授的壓力較大而緊隨其後。
41~50歲的教師由於處在副教授行列而壓力稍低, 30歲以下的教師由於熱情奔放,更善於享受生活,釋放壓力,故而工作壓力略低。
學科及專業差異。調查顯示,體育類教師的壓力為
152.04,工學類教師的壓力為148.74,思政類教師的壓力為141.17,經管類教師的壓力為138.66,英語類教師的壓力為129.40,數理類教師的壓力為121,藝術類教師的壓力為 116.2。因為體育老師面臨體育教學場地、設施相對緊張,教學組織較困難,加上擔心學生出現傷亡,所以工作壓力最大,而工學、思政
及經管類教師由於教學知識要不斷更新,加之工作定額偏高,為了完成工作量,既要講理論課,又要上實踐課,普遍感到壓力很大。
而數理、藝術、英語類教師由於教學內容特殊,教學監控方面的壓力小,加之重複教學更多一些,工作壓力低於理論中值。
壓力來源分析。調查顯示,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工作負荷,佔總壓力的25.41%;其次是工作樂趣,佔總壓力的21.14%;
教學保障和工作保障緊隨其後,分別為19.93%和19.52%,均低於平均水平;而人際關係因素導致的壓力僅為14%,反映了廣西高校人際關係環境良好。
二、影響因素分析
造成目前高壓的局面,主要是受高等教育的內外環境影響所致。
社會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進行,這意味著教師心理定式、工作方式、競爭方式和利益分配等的變革,這些變革使高校成了一個競爭激烈的場所,在給高校教師帶來更大活動空間和自由選擇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以往高校是一個相對安穩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頭銜一朝加冕即可高枕無憂,在評職稱、升職務、報課題方面等雖有論資排輩現象,但基本平穩,差距不大,壓力相對較小。
而改革後,職務職稱終身制破除了,收入差距拉開了,科研任務加重了,競爭上崗、掛牌上課、人員分流使同事間競爭加劇。
面對這些改革衝擊,不論職務、職稱、學歷、才能的高低,都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社會提供給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讓教師產生壓力,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及社會地位不高、工作條件較差等。隨著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增強,它不可避免地改變著人們的擇業觀念和價值取向。
當高校教師的收入僅僅維持在「解決溫飽」的水平時,它在給教師帶來壓力的同時,還會使教師產生跳槽、辭職等行為。
學校的管理和制度。學校熱衷於量化管理,制定了嚴格、詳細的各種檢查、評比制度和規定,給教師造成情緒上的緊張,帶來壓力。
比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師博士化、競爭上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要求所有教師都申請課題,使得教師工作量超負荷。
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實驗室和辦公室裡,缺少適當的休閒時間,不管對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許多高校教師看來,學校的崗位考核指標是帶來職業壓力的直接因素。
每年除了要承擔若干課時的教學任務,許多高校還規定:申報職稱,必須發表一定數量、一定級別的學術論文或著作,承擔一定檔次的科研課題。
職稱越高,要求越嚴,動輒就要求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有些高校甚至將此規定列入每年的常規工作考核,直接與教師的收入甚至崗位掛鈎。
這種考核指標體系值得反思,首先,大學教師擔負有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兩者並無絕對主次之分,大學歡迎教學科研能雙肩挑的複合型教師,但若要求每一個教師都做到恐怕不太現實
用單一的尺度衡量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師,恐怕有失科學與公平;其次,如果把科學研究的績效與我們人為劃分的考核時段生硬地聯繫在一起,恐怕連那部分對科研感興趣,擅長科研的教師也會感到不自在,興趣一旦與強加任務掛上鉤,其動力效果會大打折扣,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職業發展:此壓力來源可以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外部來講,隨著整個社會受教育層次的提高以及高校學歷競爭的加劇,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教學科研的同時,年輕一點的教師要想方設法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年長一點的也要儘量提升學歷或做訪問學者。
這種水漲船高的現象本無可厚非且順應時代發展益處多多,但是,高校教師繼續教育不同於單純的本、專科階段的學習,還必須考慮家庭、子女、年齡等複雜因素的制約。從內部來講,每個人都有努力保護和獲得資源的傾向
工作需要付出資源,高校教師屬於高腦力消耗的職業,知識是他們的從業資本,當這些最有價值的資源不斷消耗,卻得不到足夠的補充時,必然會感到不安和壓力。
人際關係:人際交往是現代人交流信息、溝通情感、增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師由於工作性質和任務的關係,生活圈子相對較窄,接觸對象主要是家人、同事和學生。高校教師一般是「上課來,下課走」,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來去匆匆,與同事、學生的交流甚少,同在一個學校教書
三五年不認識不了解是很平常的事;一學期課上完,能叫上名字的學生屈指可數。近年來,改革使得競爭加劇,人員流動頻繁,同事間人際關係更加複雜。
在這種人際交往狀況中,缺少心理支持,產生壓力、誤解在所難免。
學生因素:近年來,出現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現象,這裡面有教師的原因,和學生狀況也有重要關係。高校擴招後,學生人數激增。
再加上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信息渠道多、個性鮮明、知識水平高,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會一味地將老師所講授的內容視為權威,很多老師辛苦投入卻達不到預想的成效。
而社會、學校和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這種高期望與低成效之間產生的差距也成為高校教師產生職業壓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