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研究

2020-12-22 對你永不言棄520

一、壓力分析

職稱差異:調查顯示,中級職稱的壓力為147,顯著144 大於初級職稱136.4的壓力,高級職稱的壓力為134.4,絕對值偏高,但相對值較低。

這反映了廣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對高級職稱的教師有所傾斜,高級職稱的教師相對壓力不是很大,而中級職稱的教師多有大幹一場、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躍的學術氛圍使得競爭也愈加激烈,所以他們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也就急劇上升。

相對而言,初級職稱的教師壓力就沒有那麼大。

性別差異調查顯示,男性的壓力為143.13,顯著大於女性136.8的壓力。首先這是由男女的性別角色所決定的,男性對來自社會因素方面的壓力反應較大。

目前社會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男性一般在工作上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女性則在家庭方面承擔更多的義務。

另外,人們一般鼓勵男性去發展一種高成就和競爭的傾向,成功和地位變成男性角色的基礎,在成就上的激烈競爭使得男性有更大的壓力。

而女性則比男性多了一份可以依賴對方的想法,所以女性工作上的壓力和負擔就相對小於男性。

年齡差異: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壓力為132.68,31~35歲的壓力為142.78,36~40歲的壓力為146.88,41~50 歲的壓力為140.51,50歲以上的壓力為154。

可見,50歲以上年齡段的副教授工作壓力最大,而31~40歲的教師中,大部分是講師,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與高級職稱的教師有一定的差距,面臨評聘副教授的壓力較大而緊隨其後。

41~50歲的教師由於處在副教授行列而壓力稍低, 30歲以下的教師由於熱情奔放,更善於享受生活,釋放壓力,故而工作壓力略低。

學科及專業差異。調查顯示,體育類教師的壓力為

152.04,工學類教師的壓力為148.74,思政類教師的壓力為141.17,經管類教師的壓力為138.66,英語類教師的壓力為129.40,數理類教師的壓力為121,藝術類教師的壓力為 116.2。因為體育老師面臨體育教學場地、設施相對緊張,教學組織較困難,加上擔心學生出現傷亡,所以工作壓力最大,而工學、思政

及經管類教師由於教學知識要不斷更新,加之工作定額偏高,為了完成工作量,既要講理論課,又要上實踐課,普遍感到壓力很大。

而數理、藝術、英語類教師由於教學內容特殊,教學監控方面的壓力小,加之重複教學更多一些,工作壓力低於理論中值。

壓力來源分析。調查顯示,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是工作負荷,佔總壓力的25.41%;其次是工作樂趣,佔總壓力的21.14%;

教學保障和工作保障緊隨其後,分別為19.93%和19.52%,均低於平均水平;而人際關係因素導致的壓力僅為14%,反映了廣西高校人際關係環境良好。

二、影響因素分析

造成目前高壓的局面,主要是受高等教育的內外環境影響所致。

社會因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正全面深入地進行,這意味著教師心理定式、工作方式、競爭方式和利益分配等的變革,這些變革使高校成了一個競爭激烈的場所,在給高校教師帶來更大活動空間和自由選擇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

以往高校是一個相對安穩的象牙塔,教授、副教授等頭銜一朝加冕即可高枕無憂,在評職稱、升職務、報課題方面等雖有論資排輩現象,但基本平穩,差距不大,壓力相對較小。

而改革後,職務職稱終身制破除了,收入差距拉開了,科研任務加重了,競爭上崗、掛牌上課、人員分流使同事間競爭加劇。

面對這些改革衝擊,不論職務、職稱、學歷、才能的高低,都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社會提供給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讓教師產生壓力,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及社會地位不高、工作條件較差等。隨著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增強,它不可避免地改變著人們的擇業觀念和價值取向。

當高校教師的收入僅僅維持在「解決溫飽」的水平時,它在給教師帶來壓力的同時,還會使教師產生跳槽、辭職等行為。

學校的管理和制度。學校熱衷於量化管理,制定了嚴格、詳細的各種檢查、評比制度和規定,給教師造成情緒上的緊張,帶來壓力。

比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師博士化、競爭上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要求所有教師都申請課題,使得教師工作量超負荷。

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實驗室和辦公室裡,缺少適當的休閒時間,不管對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許多高校教師看來,學校的崗位考核指標是帶來職業壓力的直接因素。

每年除了要承擔若干課時的教學任務,許多高校還規定:申報職稱,必須發表一定數量、一定級別的學術論文或著作,承擔一定檔次的科研課題。

職稱越高,要求越嚴,動輒就要求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有些高校甚至將此規定列入每年的常規工作考核,直接與教師的收入甚至崗位掛鈎。

這種考核指標體系值得反思,首先,大學教師擔負有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兩者並無絕對主次之分,大學歡迎教學科研能雙肩挑的複合型教師,但若要求每一個教師都做到恐怕不太現實

用單一的尺度衡量各具特色的高校教師,恐怕有失科學與公平;其次,如果把科學研究的績效與我們人為劃分的考核時段生硬地聯繫在一起,恐怕連那部分對科研感興趣,擅長科研的教師也會感到不自在,興趣一旦與強加任務掛上鉤,其動力效果會大打折扣,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職業發展:此壓力來源可以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外部來講,隨著整個社會受教育層次的提高以及高校學歷競爭的加劇,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

在教學科研的同時,年輕一點的教師要想方設法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年長一點的也要儘量提升學歷或做訪問學者。

這種水漲船高的現象本無可厚非且順應時代發展益處多多,但是,高校教師繼續教育不同於單純的本、專科階段的學習,還必須考慮家庭、子女、年齡等複雜因素的制約。從內部來講,每個人都有努力保護和獲得資源的傾向

工作需要付出資源,高校教師屬於高腦力消耗的職業,知識是他們的從業資本,當這些最有價值的資源不斷消耗,卻得不到足夠的補充時,必然會感到不安和壓力。

人際關係:人際交往是現代人交流信息、溝通情感、增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師由於工作性質和任務的關係,生活圈子相對較窄,接觸對象主要是家人、同事和學生。高校教師一般是「上課來,下課走」,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來去匆匆,與同事、學生的交流甚少,同在一個學校教書

三五年不認識不了解是很平常的事;一學期課上完,能叫上名字的學生屈指可數。近年來,改革使得競爭加劇,人員流動頻繁,同事間人際關係更加複雜。

在這種人際交往狀況中,缺少心理支持,產生壓力、誤解在所難免。

學生因素:近年來,出現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現象,這裡面有教師的原因,和學生狀況也有重要關係。高校擴招後,學生人數激增。

再加上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信息渠道多、個性鮮明、知識水平高,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會一味地將老師所講授的內容視為權威,很多老師辛苦投入卻達不到預想的成效。

而社會、學校和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這種高期望與低成效之間產生的差距也成為高校教師產生職業壓力的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應用研究
    摘 要:科學合理地建立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關鍵。通過對我國高校績效考核的現狀與問題的分析,提出實施教師績點考核是高校績效考核的有效途徑。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現狀分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高校內部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人力資源觀念逐步確立,競爭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 大學教師生存現狀:工資低,壓力大!
    根據2018年麥克思大學教師生存狀況研究顯示,大學教師周均工作48小時,按照每周5個工作日計算,日均工作時長近10小時。另外,88%的被訪大學教師感到工作中帶來了中重度壓力。八成以上大學教師對月收入不滿意。超三成教師三年零加薪。職稱級別是決定薪酬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師的職稱級別是決定薪酬標準的主要因素之一。
  • 八成高校教師壓力較大
    本報訊(記者於忠寧)近日,麥可思研究發布教師生存狀況
  • 鮑威 戴長亮 金紅昊 楊天宇|我國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現狀、問題...
    基於高校人事管理人員問卷調查數據,針對我國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具體舉措、整體成效以及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為提升教師隊伍活力,各高校推行了師風師德建設、教師隊伍結構建設、教師聘任與管理模式改革、教師晉升與薪酬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然而,在內外保障條件不完備的情況下,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績效考核機制不成熟、人事管理工作專業性缺失等問題凸顯,改革整體成效與預期尚存在一定差距。
  • 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制度重構研究
    關鍵詞:質量導向;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科研評價 一般認為,高等院校具有三項基本職責「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因而教學評價和科研評價是衡量高校教師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相對於教學評價工作,教師科研評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爭議更為廣泛。
  •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那些事兒
    通過對20名高校教師進行訪談,基於工作要求-資源模型,採用紮根理論構建出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機理模型。研究發現: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機理分為直接影響路徑與間接影響路徑。直接影響路徑包括:高校教師工作要求推動職業倦怠的產生,高校教師工作資源幫助緩解職業倦怠水平。間接影響路徑包括: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在工作要求對職業倦怠的影響中起內部驅動作用,高校教師組織承諾在工作資源對職業倦怠的影響中起內部驅動作用。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2016年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就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對全國233萬在編教職工進行實名統計並收回編制,未來將會實行全員合同聘任制。這一消息在學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大家擔心,編製取消後,財政對學校的撥款是否會大幅減少?
  • 系列文章發布預報:「令人羨慕」的高校教師為何壓力山大?
    題記:如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倍感壓力。其中,承擔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師,是一個公眾「即陌生又熟悉」的教師群體,本文將深度分析高校教師,尤其是,非985普通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職業壓力、困惑,甚至迷茫。本文將從如下六個方面呈現高校教師真實的生活、工作狀況,並剖析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期望公眾對高校教師有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
  • 意識形態工作高校守土有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有鑑於此,筆者認為,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就必須緊緊聚焦「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和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 高校思政工作方法創新研究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特點、社會客觀環境等發生了重大變化,這要求高校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與新任務,採取課堂理論教育法、社會實踐鍛鍊法、校園文化薰陶法以及網絡媒體引導法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合乎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
  • 高校內部合理分配,促進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實現高校穩定
    在高校教育水平逐漸提升的背景下,高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教師數量也在增大,這使得高校人事分配工作的力度加大。但由於高校人事分配製度存在一定的弊端,新建高校人事分配製度還有待完善,而其作為高校組織人事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不僅關係了高校內部人員的合理分配,還與高校內部的協調與穩定有著很大的聯繫。
  • 高校教師年終總結:窮,並忙碌著
    工作穩定,時間自由,薪水體面,還有寒暑假,大學教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為的年底清閒不同,大學教師同樣面臨著「KPI」的績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節,充斥著表格發票、課題申請和結題驗收報告以及各種需要出席的大小會議。忙碌,是青椒年底日常的指定代名詞。▎壓力大,業績少,時間都去哪了?
  • 推進高校教師黨建與教師思政的協同創新
    新時代高校教師黨建與教師思政如何協同創新,從概念和內涵上看,二者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但其目的,都指向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進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者圍繞共同目標,進行多主體、多因素的配合協作、相互補充、深度融合,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形成合力。
  • 成人高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策略研究
    文章以一所通過混合教改為轉型發展契機的成人高校為例,對學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舉措進行了2年四個學期的田野跟蹤研究,構建了成人高校學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策略模型,其內涵包括:立足成人高校師資欠佳與學校發展困境的現狀;確立打造學歷與非學歷融通的混合課程、促進學生學習的混合教改目標;通過多舉措著力引導教師為關鍵來推動混合教改;以教師三大能力區分混合教改不同階段,按照分階段、分重點的思路持續推進以顯現改革成效
  • 高校女教師現狀:不想做科研,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學校:妄想!
    ,有一個群體一直飽受精神折磨,他們就是高校女教師!這個時候,高校女教師的精力就會不像讀書時期那麼集中,她們一邊要考慮自己工作的發展,一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照顧家庭或者孩子,這一方面的投入,是高校男教師所不能比的,母性天性的偉大在這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都知道對於高校教師來說,想要評職就要搞科研,想要搞科研就要精力非常集中。而對於已經有孩子或者家庭的女教師來說,精力集中於科研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 普通高中教師工作強度及工作滿意度關係調查研究
    這些意見和建議對於學界全面、正確認識和把握普通高中教師工作狀況、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其中工作強度的調查主要涉及教師對課程強度和學科壓力的看法、教師的工作時間分配、教師在工作日的睡眠時間以及到校和離校時間、教師的額外工作情況、教師對自己工作負荷的評價、學校工作讓教師感到有壓力的因素、工作性質和強度對教師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學校在緩解教師身心健康問題方面的措施等8個方面的問題。
  • 提升高校教師生態素養
    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高校教師在生態環境領域表現出來的對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所持的敬畏之心與良好習慣。基於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生態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當大學變成公司,高校教師也難逃「學術KPI」
    但隨著大學制度改革,採用「非升即走」聘用制的高校不斷增加,科研項目制的績效考核不斷加碼,青年教師的頭頂上時刻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他們不敢鬆懈。「非升即走」制度是指新入職的教師不再擁有編制,只能籤訂三年或六年的預聘合同,到期時由校學術委員會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晉升副教授,否則就只能離開。最近十年,全國39所985高校中至少已有34所施行了這項新的考核制度。
  •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一行調研我省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工作
    12月14日,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副局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楊宇,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綜合處處長黃小華、管理處二級主任科員孫曉虎一行四人調研我省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總督學王東及相關處室負責人員陪同調研。
  • 中國科學報:高校教師退出機制的困惑—新聞—科學網
    在採訪中也有教師表示,在目前高校職稱評定依然以科研成果為主要參考標準的背景下。「非升即走」會給青年教師帶來極其沉重的科研壓力,這很容易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青年教師為追逐科研,忽視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學;二是在科研上片面求快,重「量」而不重「質」,反而拉低自身的科研水平。「無論哪種結果,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被清退就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