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高校教師壓力較大

2021-01-12 網易新聞

本報訊

(記者於忠寧)近日,麥可思研究發布教師生存狀況,其中包括壓力及收入狀況,調查顯示約八成高校教師壓力較大,壓力的主要來源是科研項目和經濟問題。其中有46%的本科教師遇到科研重壓。

麥可思研究分析所用數據的調查時間從今年8月11日開始,到8月19日結束,收回在校教師有效答卷共13638份,其中本科學校教師8612份,高職高專學校教師5026份,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高校教師中,約八成表示實際工作中承受的壓力較大(包含「非常有壓力」和「有壓力」兩個選項)。其中本科教師反映壓力較大的比例為84%,高職高專教師為79%。

通過對被調查教師的深入分析發現,在過去兩年中,「個人財務狀況」是造成高校教師壓力大的首要來源。被調查的本科教師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為73%,高職高專教師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為89%,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本科、高職高專教師的比例分別為32%和45%。除此之外,造成本科教師壓力大的主要因素還包括「科研或論文發表要求」、「學校的制度和管理」。

根據調查,壓力較大的高校教師主要分布在31~35歲。某大學副教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你甘於清閒,可以做一輩子講師,否則就必須接受大量的課題。」調查結果顯示,「科研任務」成為造成青年教師壓力較大的首要原因,其比例高達七成。面對這些糾結於理想和現實的年輕人,高校應該更關注教師的心理壓力情況,及時提供疏導途徑,與此同時需要建立更科學、人性化的考核機制,以有助於青年學者的健康成長。

作者:於忠寧

本文來源:中工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研究
    這反映了廣西高校在工作保障和教學保障等方面對高級職稱的教師有所傾斜,高級職稱的教師相對壓力不是很大,而中級職稱的教師多有大幹一場、做出更大成就的理想和精力,而且活躍的學術氛圍使得競爭也愈加激烈,所以他們所承受的工作壓力也就急劇上升。相對而言,初級職稱的教師壓力就沒有那麼大。
  • 大學教師生存現狀:工資低,壓力大!
    在大多數人眼裡,大學教師的薪酬待遇比中小學教師好很多。但是在今年年初,國內某重點高校青年教師發出一則「教師1月份工資900多,薪水發出歷史感」的微博,引發了網民對中國高校教師收入水平狀況的熱議。大學教師的工資水平到底如何,今天陝西教師考試小編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2016年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就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對全國233萬在編教職工進行實名統計並收回編制,未來將會實行全員合同聘任制。這一消息在學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大家擔心,編製取消後,財政對學校的撥款是否會大幅減少?
  • 系列文章發布預報:「令人羨慕」的高校教師為何壓力山大?
    題記:如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倍感壓力。其中,承擔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師,是一個公眾「即陌生又熟悉」的教師群體,本文將深度分析高校教師,尤其是,非985普通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職業壓力、困惑,甚至迷茫。本文將從如下六個方面呈現高校教師真實的生活、工作狀況,並剖析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期望公眾對高校教師有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
  •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那些事兒
    通過對20名高校教師進行訪談,基於工作要求-資源模型,採用紮根理論構建出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機理模型。研究發現: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機理分為直接影響路徑與間接影響路徑。直接影響路徑包括:高校教師工作要求推動職業倦怠的產生,高校教師工作資源幫助緩解職業倦怠水平。間接影響路徑包括: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在工作要求對職業倦怠的影響中起內部驅動作用,高校教師組織承諾在工作資源對職業倦怠的影響中起內部驅動作用。
  • 高校教師也逃課?不妨增增負
    高校教師這一職業歷來深受我們羨慕,待遇優厚、假期多、教學壓力小這些都是它獨有的優勢,新聞中的張老師可以說是將這些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缺課長達38學時,收到這樣的處理可以說是大快人心,但是由此反映出的高校教師這一職業暗存的管理缺陷卻是可見一斑。
  • 第0567 號 省屬高校教師工資待遇該提高了
    高校數為95所,在校本科生人數達到81萬。在這大發展之下,目前我省高校教師工資到底狀況如何?為此,我們對部分高校教師工資待遇進行調研和統計處理。我省高校教師工資主要是兩部分:工資和崗位津貼,兩者比例介於1∶0.5-1∶1.2,大多數高校取值1∶0.7。
  • 高校教師年終總結:窮,並忙碌著
    工作穩定,時間自由,薪水體面,還有寒暑假,大學教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為的年底清閒不同,大學教師同樣面臨著「KPI」的績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節,充斥著表格發票、課題申請和結題驗收報告以及各種需要出席的大小會議。忙碌,是青椒年底日常的指定代名詞。▎壓力大,業績少,時間都去哪了?
  • 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應用研究
    摘 要:科學合理地建立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關鍵。通過對我國高校績效考核的現狀與問題的分析,提出實施教師績點考核是高校績效考核的有效途徑。關鍵詞:高校;教師;績點考核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高校作為知識創新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其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改革和發展。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教師的績效考核處於核心地位,與高校發展目標和個人利益都密切相關。
  • 高校明明有科研項目,可高校教師為什麼還哭窮
    高校與中小學有著聯繫也有著區別。聯繫是,高校是中小學延伸的結果。區別是,高校擁有一套不同於中小學的運行機制。其中,一個巨大的不同就是,中小學往往為未來人才的打造和培育擔負起基礎性教育的重大使命,其重點所做的就是推進基礎性教育及教學。而高校主要所做的則是從事高等教育及科研活動。
  • 中國科學報:高校教師退出機制的困惑—新聞—科學網
    2012年4月,一則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一位教師因教學質量不佳引發學生不滿,最終被調離教學崗位。對於高校而言,這本應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該教師僅僅是「調離」而非「清退」,但卻引起了業內外的普遍關注,這足以反映目前高校清退教師面臨的尷尬。 「其實高校在這方面面臨的問題很複雜,很多問題並不是高校本身就能解決的。」在採訪中,張建奇這樣表示。
  • 高校招人開出70萬年薪!教師收入「補漲」已成趨勢?—新聞—科學網
  • 鮑威 戴長亮 金紅昊 楊天宇|我國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現狀、問題...
    長期以來,美國高校建立了以終身教職制度為核心的教師管理體制,在保障學術自由的基礎上強化教師隊伍的競爭性與效率性。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外部社會對高校學術生產力的質疑和院校財政壓力的增加,各高校逐步引入終身教職後評估制度,保障教師持續的學術創新和工作績效。此外,作為應對財政壓力的重要手段,美國高校大幅擴增非終身軌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比例,導致青年學者無法在傳統學術職業階梯上找到立足點。
  • 臺灣高校教師日趨高齡化
    臺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學年臺灣大專院校教師數量繼續下滑,僅剩約4.6萬人在職,為過去十多年來最低。其中50歲以上專任教師佔比高達59%,在教師數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不減反增,創下近11年來新高。對此,臺灣學者郭大維解釋稱,島內頂尖高校在教師聘任標準上非常嚴格,除博士學位之必要資格外,還要展現優異研究成果及潛能。
  • 提升高校教師生態素養
    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高校教師在生態環境領域表現出來的對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所持的敬畏之心與良好習慣。基於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生態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推進高校教師黨建與教師思政的協同創新
    新時代高校教師黨建與教師思政如何協同創新,從概念和內涵上看,二者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但其目的,都指向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進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者圍繞共同目標,進行多主體、多因素的配合協作、相互補充、深度融合,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形成合力。
  • ...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徵——基於對學生、教師...
    此次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顯然並非高校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受疫情的「倒逼」,是政府、學校和教師、學生不得已的「被動」選擇。但沒有想到的是,「倒逼」得如此之快速和徹底,大大加速了網際網路和教育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應用進程,高等學校師生藉助於網際網路成了最大受益者。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每一次教育技術進步都會帶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教育技術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普及和使用水平是一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 93所高校參與比賽!近日,北京這所高校女教師榮獲一等獎!
    7月3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組織由首都93所高校推薦遴選的21名教師,採用線上教學形式,舉辦了第三屆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體育部教師楊璟以92.7分的成績獲得了個人一等獎,並代表第五分部獲得團體總分第三的好成績。
  • 法制日報:高校教師兼職怎樣做到依法依規適度
    其中特別規定,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包括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和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長期以來,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從事兼職比較常見,也引發過一些問題和討論。「意見」的出臺表明,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兼職可以名正言順走上前臺。不過,「意見」也明確提出,科研人員和教師兼職兼薪需依法依規適度。依法依規適度的要求如何理解?
  • 臺灣高校教師日趨高齡化(說臺灣)
    臺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學年臺灣大專院校教師數量繼續下滑,僅剩約4.6萬人在職,為過去十多年來最低。其中50歲以上專任教師佔比高達59%,在教師數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不減反增,創下近11年來新高。  對此,臺灣學者郭大維解釋稱,島內頂尖高校在教師聘任標準上非常嚴格,除博士學位之必要資格外,還要展現優異研究成果及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