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教師日趨高齡化(說臺灣)

2020-12-25 人民網

  近年來,臺灣大專院校專任教師高齡化現象嚴重,逾50歲教師佔比近60%。圖為臺灣某大學老教授(左一)正在為學生授課。
  (資料圖片)

  走進校園,教室裡坐滿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講臺上卻都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老」師……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級學校教師高齡化危機持續發酵,師生之間鮮明的「年代鴻溝」正逐漸成為常態。

  年輕教師「接不上來」

  在臺灣各級學校之中,大專院校是老教師扎堆的重災區。臺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期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學年臺灣大專院校教師數量繼續下滑,僅剩約4.6萬人在職,為過去十多年來最低。其中50歲以上專任教師佔比高達59%,在教師數量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不減反增,創下近11年來新高。

  對此,臺灣學者郭大維解釋稱,島內頂尖高校在教師聘任標準上非常嚴格,除博士學位之必要資格外,還要展現優異研究成果及潛能。很多學者進入大學任教時都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年齡也大多超過37歲,因此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教授總體佔比高也是「自然之事」。

  「老教師數量多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年輕教師『接不上來』。」臺灣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直言,年輕教師梯隊出現斷檔,未來不但會出現「教師荒」,資深教師積累的寶貴經驗也無法傳承下去,大學競爭力會受到嚴重影響。

  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也曾多次公開表示,島內大專院校教師高齡化問題迫在眉睫,整體結構已經呈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數據顯示,在臺大2000多名專任教師當中,40歲以下老師僅310人,而50歲以上教師卻超過1100人。此外,助理教授等資淺教師佔比只有18.1%,在超過三成教師將在10年內退休的情況下,青年教師可能真的「接不上來」。

  生源短缺加劇矛盾

  為了培育青年人才,臺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年來聯合多個部門推出「玉山青年學者」等多個計劃,為入選青年教師提供年薪之外最高150萬元新臺幣的專項補助,以鼓勵更多青年投入學術研究,然而卻收效平平。根據臺教育部門的最新統計,島內各大專院校未滿40歲的年輕專任教師人數不但沒有增加之勢,反而在近10年間「攔腰斬斷」,整體佔比已不足一成。

  「當前高教師資高齡化已經形成一種結構性問題。」尤榮輝認為,受到少子化浪潮的衝擊,島內不少大專院校因應可能出現的生源短缺,對新聘用專任教師名額進行限制,使得高校師資需求量逐年降低,留給青年學者的教職缺額愈來愈少。

  據統計,目前臺灣各級學校學生總人數處於歷史最低水平,2019學年大專院校學生數較2018學年減少3.2萬人,而作為大專院校生源儲備的高中學生數更是減少5.4萬人之多,指望高校師資需求量在短期之內「觸底反彈」並不現實。

  既有政策「治標不治本」

  資深教師吃「雙薪」的現象,也讓高校教師流動陷入「老人不想退,新人進不來」的停滯狀態。在現有政策下,公立學校無法強迫專任教師在規定年齡退休,即便退休後他們也普遍選擇到私立大學繼續任教,以獲取退休金外的豐厚薪水。私立大學也往往看重名譽和成就而傾向僱傭老教授。據了解,目前島內大專院校有上千個教職缺額因被「雙薪老教授」佔據而無法及時釋放,讓不少青年學者失去了進入高校任教的機會。

  針對持續發酵的大專院校教師高齡化危機,臺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此前也作出回應,稱將加強扶植青壯年學者,滾動調整相關制度,以因應人才斷層而影響教研能量的問題。部分教育界人士則批評相關政策「有名無實」「治標不治本」,呼籲出臺更加具體的舉措。尤榮輝就坦言,若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出手規管「雙薪老教授」,鼓勵大學增聘博士後研究員,給青年學者創造更多教職缺額,「其效果可能比『玉山青年學者』等計劃好得多」。

  

(責編:曹昆)

相關焦點

  • 臺灣高校教師日趨高齡化
    來源:海外網近年來,臺灣大專院校專任教師高齡化現象嚴重,逾50歲教師佔比近60%。圖為臺灣某大學老教授(左一)正在為學生授課。(資料圖片)走進校園,教室裡坐滿了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講臺上卻都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老」師……近年來,臺灣地區各級學校教師高齡化危機持續發酵,師生之間鮮明的「年代鴻溝」正逐漸成為常態。年輕教師「接不上來」在臺灣各級學校之中,大專院校是老教師扎堆的重災區。
  • 臺灣最新統計:大學教師持續高齡化
    中新社臺北4月12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各級學校教師年齡為50歲以上的比率持續上升,其中以大專院校高齡教師比率最高,2019學年已達58.8%,佔比達近11年來新高。據中時電子報、聯合報等臺灣媒體12日報導,2019學年臺灣各級學校專任教師29.7萬人,年增2073人;幼兒園教師5.4萬人,年增2450人。小學和初中教師數量因實行新課綱的需求而增加,高中及大專院校教師數量則持續減少,分別年減1.5%及1.4%。
  • 臺灣在校學生人數創新低 教師高齡化趨勢明顯
    新華社臺北4月13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少子化」衝擊持續發酵,2019學年臺灣地區各級學校學生總人數426萬人,為1981學年開始統計以來新低,較上學年續減6.5萬人,其中以高中減5.4萬人最多,大專校院也減少3.2萬人。
  • 人口高齡化、少子化,臺灣準備好應對2030年了嗎?
    人口高齡化、少子化,臺灣準備好應對2030年了嗎?  在臺灣,因人口問題所衍生出的各種高齡化、少子化、長照挑戰等問題備受關注。臺灣《聯合報》評論文章提出疑問,2030年的臺灣人口圖像,是什麼樣子呢?  文章以2020年臺當局所提供的一些數據做出推想。  根據臺灣「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2020年臺灣的推估死亡人數為18.1萬人,大於出生人數17.8萬人,自然增加率從今年起,將由正轉負。
  • 臺灣雙胞胎姐妹湖北高校任教:找到共鳴與快樂
    臺灣雙胞胎姐妹湖北高校任教:找到共鳴與快樂 2020-12-10 17:25:46 作者:劉湃 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社黃岡12月10日電 題:臺灣雙胞胎姐妹湖北高校任教
  • 同名的尷尬,臺灣有兩所與大陸同名的高校,奈何綜合實力不值一提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形成了兩岸四地辦學的「尷尬」局面;香港、臺灣及澳門的高校數量不多,整體辦學質量較高,但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不是某某大學實力如何,而是和大家分享兩所完全校名完全相同的大學。眾所周知,臺灣省諸多高校校名前綴都加了「國立」兩字,比如知名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通俗的理解,臺灣省這個「國立」就是相當於大陸「公辦」的意思;舉一反三的說,臺灣省內那些沒「國立」前綴的高校,也基本都是私立為主,比如知名的輔仁大學。
  • 安徽科技學院教師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開展訪學
    安徽科技學院教師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開展訪學 2013年11月28日 16:24:00來源:中安教育網   為推進海峽兩岸教育與文化交流,拓展教師學術視野,搭建科研合作平臺,學習臺灣高校先進教育理念
  • 如何去港澳臺讀大學(寶島臺灣篇)
    前面兩篇文章分別講過如何去「動感之都」香港和「賭城」澳門讀大學,這篇就是說說如何到「寶島」臺灣讀大學了。香港和澳門已經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了,當然還要辦港澳通行證,很多地區還不能自由行。臺灣回歸祖國呢,咳,還沒有日程表。不爭氣的國民黨下臺後,民進黨又使得兩岸關係日趨冷落。
  • 大陸優秀圖書走進臺灣高校
    「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開幕式上,劉泰(右)向參展高校贈書。陳曉星攝在文言文被臺灣極端人士污衊為「傳播中國封建思想」的鼓譟下,臺灣高中語文課的文言文佔比下降到35%,但在臺北知名書街重慶南路賣書將近40年的書店老闆沈榮裕說:「附近高中的學生到我的店裡來買書,一套《紅樓夢》或《三國演義》,臺幣上千塊都會買,臺灣的學生對古典文學、詩詞很喜歡。我的中文簡體字書店從一家開到現在的3家,說明大陸出版的書籍很受歡迎。
  • 「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他多次參加全國政協和臺盟中央的調研、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還走訪多所高校與臺生面對面。他以一位「老臺生」的身份與在陸臺灣青年對話,以一位老臺籍人更了解臺灣人的優勢,向有關部門積極獻務實之策。然而,在長期調研和與來大陸參加夏(冬)令營的臺灣青少年交流,以及一些在大陸讀書的臺生打交道過程中,吳國禎越來越發現臺灣青年成長中出現的國族認同問題日趨嚴重,有的甚至到了國族認同已經遺失。
  • 島內高校開始頭疼,臺灣指考人數減半,到大陸的學生卻穩增
    臺灣2013年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報名人數減少近一半!」就在大陸高考剛過,臺灣大學入學方案中三大考試之一——「指定科目考試」(指考)也緊張到來。然而據臺灣「中央社」24日稱,由於少子化,加上考試入學分發管道名額逐年減少,指考人數也逐年遞減,和10年前相比,報名人數減少近一半。報導援引臺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資料稱,在2003學年度,有12.6萬人報考指考,為歷年之最,之後便逐年遞減;2008學年度,報考人數減至9.4萬人,跌破10萬人大關;到了2017學年度,報考人數僅剩4.7萬人。今年人數雖有回升,也僅有5.7萬名考生。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臺灣書店業者:大陸圖書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查文曄 吳濟海)第四屆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日前在臺北舉行。大陸200多家出版機構、近1000個品種的圖書在臺灣淡江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僑光科技大學等高校及校園書店巡迴展出。臺灣書店業人士表示,大陸圖書很受歡迎,令臺灣讀者獲益良多。
  • 臺灣專家:陸生不來,會加速臺灣私立高校倒閉
    臺灣學生海外留學人數增加,臺灣教育產業總工會秘書長劉亞平接受訪問時表示,受到廣設大學與少子化的衝擊,臺灣高等教育競爭力不夠,又受教育全球商品化,各國搶人才,人才挑強校,加速出走。此外,預估臺灣有三分之一大學會倒,陸生不來將會加速臺灣私校退場。
  • 關注臺灣高校大陸生:不能留臺就業值不值?
    「如果你說電腦『死機』了,他們都會表示聽不懂,因為在臺灣那叫『當機』;土豆也不叫『土豆』,叫『馬鈴薯』。」上網學習臺灣用語庫,成為了很多陸生赴臺的「第一堂課」。   陳靜遠就讀於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她說,在大陸,一般別人說了「謝謝」,會回「不客氣」或者「不用謝」,而臺灣的習慣是回「不會」;他們所說的「等一下」也其實比我們所理解的「待會兒」的時間要長。
  • 臺灣青年教師鍾振忠:臺灣與溫州 吾鄉吾家
    「教師、創業者,無論哪個身份,都是我在大陸前行的理由。從臺北到溫州,從按部就班至『天馬行空』,大陸給了我足夠的勇氣與自由。我想,我會在這裡紮根。」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工貿學院」)教師,天馬行空機器人負責人鍾振忠說。鍾振忠2012年從臺灣來到大陸,成為了工貿學院的一名教師。
  • 2016臺灣高校制服大賞
    2016臺灣高校制服大賞——網羅全臺500餘所高中校園制服進行強烈的廝殺票選
  • 最新出爐:2019臺灣地區大學排名!臺灣大學排名第一
    本次2019年的校友會大學排行榜評價對象涵蓋了中國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地區的1300多所本科高校,評價數據來自艾瑞深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高等學校發展指數資料庫(CHDID)」,均是來自國家權威部門、第三方權威機構、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對外公開的權威數據和客觀數據。其中香港地區高校前三名分別是: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成功大學。
  • 臺灣遭遇史上最大退休潮:問題是,退休金不夠發了……
    今年4月,臺灣宣布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接踵而至的,將是一波持續10到15年、規模前所未有的退休潮。退休潮意味著生產力短缺等諸多問題,但對臺灣來說,最火燒眉毛的是缺錢,據臺當局測算,用於支付各行業退休金的保障基金將在幾年內破產。
  • 加拿大高校來挑釁?以「臺灣」稱呼中國臺灣,外交部已有言在先
    而極個別國家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模糊表述的方法,遭到了許多人士的批評,他們的這種做法終究是不得人心。加拿大一高校稱呼臺灣沒提中國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海外留學生當中三分之一來自於中國,中國留學生對該大學的經濟貢獻已經超過了加拿大本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