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12月19日電「這是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1624年(天啟四年)兵部尚書趙彥《官兵渡海收復澎湖》題行稿;這是西晉陳壽所編、我國首部記錄與臺灣有關的正式文獻《三國志》……這些史實向世人展示,臺灣歷來都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八廳「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第一展區的一個玻璃陳列櫃前,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一邊指著陳列櫃中的史料原件和複製件,一邊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我特別希望臺灣同胞都能看到,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的「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近期備受社會廣泛關注。據了解,此次主題展之所以能在10月25日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當天成展,與吳國禎今年1月15日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所寫的一封信有關。
■兩岸青年交流不該迴避國情教育
吳國禎1947年出生在臺灣花蓮縣。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從臺灣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1976年獲得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美國求學期間,他在同學與好友的影響下,了解了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毛澤東思想。在讀了很多有關毛澤東思想的書籍後,他開始嚮往祖國大陸。
吳國禎是20世紀70年代著名海外留學生「保衛釣魚島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參與者和骨幹。1975年,在擺脫當時臺灣當局在海外留學生中發展的「眼線」盯梢後,吳國禎輾轉歐洲第一次赴祖國大陸訪問,受到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而那一次祖國大陸之行,他上了臺灣當局「親共、投共」的黑名單。
出於對祖國大陸的熱愛,1977年,吳國禎在中國駐美有關機構幫助下,繞道回到祖國大陸工作。
回到祖國大陸後,吳國禎先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工作;1995年後,他又轉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除了教書育人,帶學生搞科研外,他近些年又多了一項工作——參與兩岸青少年的交流。他多次參加全國政協和臺盟中央的調研、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還走訪多所高校與臺生面對面。他以一位「老臺生」的身份與在陸臺灣青年對話,以一位老臺籍人更了解臺灣人的優勢,向有關部門積極獻務實之策。
然而,在長期調研和與來大陸參加夏(冬)令營的臺灣青少年交流,以及一些在大陸讀書的臺生打交道過程中,吳國禎越來越發現臺灣青年成長中出現的國族認同問題日趨嚴重,有的甚至到了國族認同已經遺失。
吳國禎舉例說,有一位前來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臺灣女生,從大陸畢業回到臺灣後,又赴美國留學。「她把這一舉動稱為:我已經來過大陸這個最大的『共產國家』,準備再去美國這個最好的『民主國家』。」吳國禎感慨道,這位臺灣女生雖然在大陸就讀幾年,儼然沒有把大陸當成自己的國家,就這一點而言,就說明大陸目前對臺生的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吳國禎認為,其實任何國家和地區,對年輕人的教育都有一個塑造的過程,「蔡英文曾口口聲聲說臺灣青少年是『自然獨』,我說她是胡扯八道,臺灣哪有什麼『自然獨』?這種所謂的『自然獨』分明就是被民進黨刻意塑造出來的。」吳國禎說,自李登輝開始,經歷陳水扁,到現在的蔡英文,他們借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在所有教科書上湮滅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而馬英九當政8年,因為顧慮太多沒有及時和大膽地撥亂反正,把藏在臺灣檔案館裡的,很多能證明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檔案封存,不願意拿出來以正視聽,讓很多臺灣青少年對這些歷史無知;再加上美日兩國所謂友臺勢力灌輸「臺灣地位未定」等邪說影響,所以出現了現在島內所謂的「自然獨」現象。
吳國禎認為,越是有人要「去中國化」,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越有必要。但是調研中他發現,雖然近些年兩岸開展的橫向交流,如尋根之旅、中華文化之旅,各種夏令營和冬令營方面的交流已經很充足,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不少臺灣青少年,包括在大陸上了幾年學的臺灣青年,一回到臺灣,依舊還是堅持「一邊一國」或其他「臺獨」傾向。
吳國楨介紹說,他曾對幾所有臺灣學生就讀的大學進行過調研,結果發現,一些有臺生就讀的大陸高校老師,往往出於擔心破壞氣氛或被人做文章,在「臺獨」、日本殖民等問題上採取不爭論的迴避態度。吳國禎認為,這些高校和教師的行為極為不妥,在關於國族認同等原則問題上不應該顧慮太多,更不能不爭論,「大陸高校應理直氣壯地開設中國歷史課、國情課,讓臺灣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臺灣同胞在上世紀50年代被日本殖民時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鬥爭情況。」
吳國禎認為,臺灣青年國族認同出現問題,固然有島內「臺獨」勢力和社會「反中」氛圍的影響,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臺灣社會和青少年缺乏對中國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缺乏正確認識。這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徵、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14年抗戰、國共內戰等歷史。吳國禎說,由於「兩蔣」時代「反共」教育,抹去了這些真實歷史,臺灣很多人不了解臺灣問題的形成與由來的歷史。
而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陸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大陸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知之甚少,「這些歷史知識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歷史觀的缺失,進而會造成對國家和民族認同的扭曲。」吳國禎說。
■有關展示涉臺重要史實文獻檔案的建議受到重視
正是基於對上述問題的思考,2018年3月4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吳國禎向大會提交了一件《關於在北京國家博物館長期展示清代以來中央政府(清代、民國政府)有關臺灣重要史實文獻檔案》的提案。
對於提案的原因,吳國禎在案由中又做了進一步闡釋。
在案由中,吳國禎寫到,百餘年來,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中國近現代發生過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臺灣同胞從來都沒有缺席。從公車上書到辛亥革命(如羅福星),從北伐(霧峰林家)到抗日戰爭(臺灣人到重慶參加抗日,臺灣義勇隊),從解放戰爭(臺灣地下黨)到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從日本回到國內),到今天的改革開放事業(臺商,臺灣學生),都留下了臺灣同胞的足跡。因此,大陸應該展示這些與臺灣相關的歷史文物,以向世人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
「涉臺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物,充分反映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對於涉臺文物的內容和範圍,吳國楨認為,還應該更寬一些,不應僅止於一些不可移動的建築文物,還應該包括一些有關涉及臺灣的史料、奏章、官府往來文書和聖旨等。比如,在臺灣臺南的延平郡王祠,就有清光緒皇帝所頒的同意沈寶楨建議,在該地建祠並賜諡鄭成功「忠節」的聖旨,還有沈寶楨的提及「康熙帝言: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的奏摺等,這些凡能證明中央政府對臺灣實施管轄的文書都應視為涉臺文物。
吳國禎說,還有前些年文物市場拍賣的《巡臺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臺灣全島地圖》,「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巡臺御史白瀛進呈的圖本,這些文物的價值就在於它明白無誤地說明了臺灣是祖國一部分的史實。」
另外,吳國禎認為,從歷史上看,臺灣的前途歷來都是決定於中央政府的:從康熙統一臺灣,到1885年臺灣建省,再到甲午割臺,乃至抗戰勝利後,中央政府(當時在重慶、南京的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收臺灣回歸祖國。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當有無數涉臺的歷史文獻。
吳國禎說,由於近年來臺灣社會瀰漫一股「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等歪曲歷史的思潮,「這個思潮也企圖否定清朝曾經統治臺灣達兩百多年的史實。」
因此,吳國禎建議在北京,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能有個長期的展覽,展示出上述藏於清宮的重要涉臺文獻,包括歷代皇帝的批閱奏摺(如,臺灣的嘉義地名,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給命名的),乃至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在重慶所做大量準備接收臺灣工作的文書。如此,這些富有歷史意義的文獻將不再深藏於庫房,而能為新時代服務。這樣的展覽必定給廣大的參觀者,包括大陸群眾、港澳臺同胞、海外遊客深刻的啟發和教育的效果;這樣的展覽必能生動地反映臺灣和祖國大陸關係的歷史,反映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歷史。「而這些動人的史實必然能撼動人們,特別是臺灣同胞的心懷。」
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吳國楨認為,如果能在臺灣光復紀念日到來時成展,其意義將更加重大。
提案提交接近2年時間,期間雖接到有關部門回復,但無法知曉提案推進情況。隨著離2020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越來越近,此時的吳國禎愈加焦急。
今年1月15日,吳國禎決定給汪洋主席寫信。在信中,他把提案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汪洋主席作了匯報。在給汪洋主席信中的最後一段,吳國禎寫道:「今年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屆時此案如果能得以落實,相信必能為推進對臺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令吳國禎萬沒想到的是,在汪洋主席過問下,如此大規模的「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居然在短短幾個月之後的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當天,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辦,而他還作為嘉賓應邀參加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