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臺灣同胞能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2020-12-20 人民政協網

人民政協網12月19日電「這是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1624年(天啟四年)兵部尚書趙彥《官兵渡海收復澎湖》題行稿;這是西晉陳壽所編、我國首部記錄與臺灣有關的正式文獻《三國志》……這些史實向世人展示,臺灣歷來都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站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八廳「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第一展區的一個玻璃陳列櫃前,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一邊指著陳列櫃中的史料原件和複製件,一邊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我特別希望臺灣同胞都能看到,讓他們了解真正的臺灣歷史」。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的「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近期備受社會廣泛關注。據了解,此次主題展之所以能在10月25日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當天成展,與吳國禎今年1月15日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所寫的一封信有關。

■兩岸青年交流不該迴避國情教育

吳國禎1947年出生在臺灣花蓮縣。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從臺灣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1976年獲得俄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美國求學期間,他在同學與好友的影響下,了解了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毛澤東思想。在讀了很多有關毛澤東思想的書籍後,他開始嚮往祖國大陸。

吳國禎是20世紀70年代著名海外留學生「保衛釣魚島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參與者和骨幹。1975年,在擺脫當時臺灣當局在海外留學生中發展的「眼線」盯梢後,吳國禎輾轉歐洲第一次赴祖國大陸訪問,受到當時中共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而那一次祖國大陸之行,他上了臺灣當局「親共、投共」的黑名單。

出於對祖國大陸的熱愛,1977年,吳國禎在中國駐美有關機構幫助下,繞道回到祖國大陸工作。

回到祖國大陸後,吳國禎先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工作;1995年後,他又轉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除了教書育人,帶學生搞科研外,他近些年又多了一項工作——參與兩岸青少年的交流。他多次參加全國政協和臺盟中央的調研、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還走訪多所高校與臺生面對面。他以一位「老臺生」的身份與在陸臺灣青年對話,以一位老臺籍人更了解臺灣人的優勢,向有關部門積極獻務實之策。

然而,在長期調研和與來大陸參加夏(冬)令營的臺灣青少年交流,以及一些在大陸讀書的臺生打交道過程中,吳國禎越來越發現臺灣青年成長中出現的國族認同問題日趨嚴重,有的甚至到了國族認同已經遺失。

吳國禎舉例說,有一位前來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臺灣女生,從大陸畢業回到臺灣後,又赴美國留學。「她把這一舉動稱為:我已經來過大陸這個最大的『共產國家』,準備再去美國這個最好的『民主國家』。」吳國禎感慨道,這位臺灣女生雖然在大陸就讀幾年,儼然沒有把大陸當成自己的國家,就這一點而言,就說明大陸目前對臺生的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吳國禎認為,其實任何國家和地區,對年輕人的教育都有一個塑造的過程,「蔡英文曾口口聲聲說臺灣青少年是『自然獨』,我說她是胡扯八道,臺灣哪有什麼『自然獨』?這種所謂的『自然獨』分明就是被民進黨刻意塑造出來的。」吳國禎說,自李登輝開始,經歷陳水扁,到現在的蔡英文,他們借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在所有教科書上湮滅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而馬英九當政8年,因為顧慮太多沒有及時和大膽地撥亂反正,把藏在臺灣檔案館裡的,很多能證明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檔案封存,不願意拿出來以正視聽,讓很多臺灣青少年對這些歷史無知;再加上美日兩國所謂友臺勢力灌輸「臺灣地位未定」等邪說影響,所以出現了現在島內所謂的「自然獨」現象。

吳國禎認為,越是有人要「去中國化」,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越有必要。但是調研中他發現,雖然近些年兩岸開展的橫向交流,如尋根之旅、中華文化之旅,各種夏令營和冬令營方面的交流已經很充足,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不少臺灣青少年,包括在大陸上了幾年學的臺灣青年,一回到臺灣,依舊還是堅持「一邊一國」或其他「臺獨」傾向。

吳國楨介紹說,他曾對幾所有臺灣學生就讀的大學進行過調研,結果發現,一些有臺生就讀的大陸高校老師,往往出於擔心破壞氣氛或被人做文章,在「臺獨」、日本殖民等問題上採取不爭論的迴避態度。吳國禎認為,這些高校和教師的行為極為不妥,在關於國族認同等原則問題上不應該顧慮太多,更不能不爭論,「大陸高校應理直氣壯地開設中國歷史課、國情課,讓臺灣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臺灣同胞在上世紀50年代被日本殖民時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日鬥爭情況。」

吳國禎認為,臺灣青年國族認同出現問題,固然有島內「臺獨」勢力和社會「反中」氛圍的影響,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臺灣社會和青少年缺乏對中國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缺乏正確認識。這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徵、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14年抗戰、國共內戰等歷史。吳國禎說,由於「兩蔣」時代「反共」教育,抹去了這些真實歷史,臺灣很多人不了解臺灣問題的形成與由來的歷史。

而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陸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大陸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知之甚少,「這些歷史知識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歷史觀的缺失,進而會造成對國家和民族認同的扭曲。」吳國禎說。

■有關展示涉臺重要史實文獻檔案的建議受到重視

正是基於對上述問題的思考,2018年3月4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吳國禎向大會提交了一件《關於在北京國家博物館長期展示清代以來中央政府(清代、民國政府)有關臺灣重要史實文獻檔案》的提案。

對於提案的原因,吳國禎在案由中又做了進一步闡釋。

在案由中,吳國禎寫到,百餘年來,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中國近現代發生過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臺灣同胞從來都沒有缺席。從公車上書到辛亥革命(如羅福星),從北伐(霧峰林家)到抗日戰爭(臺灣人到重慶參加抗日,臺灣義勇隊),從解放戰爭(臺灣地下黨)到解放初期建設新中國(從日本回到國內),到今天的改革開放事業(臺商,臺灣學生),都留下了臺灣同胞的足跡。因此,大陸應該展示這些與臺灣相關的歷史文物,以向世人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

「涉臺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物,充分反映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對於涉臺文物的內容和範圍,吳國楨認為,還應該更寬一些,不應僅止於一些不可移動的建築文物,還應該包括一些有關涉及臺灣的史料、奏章、官府往來文書和聖旨等。比如,在臺灣臺南的延平郡王祠,就有清光緒皇帝所頒的同意沈寶楨建議,在該地建祠並賜諡鄭成功「忠節」的聖旨,還有沈寶楨的提及「康熙帝言: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的奏摺等,這些凡能證明中央政府對臺灣實施管轄的文書都應視為涉臺文物。

吳國禎說,還有前些年文物市場拍賣的《巡臺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覽手繪臺灣全島地圖》,「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巡臺御史白瀛進呈的圖本,這些文物的價值就在於它明白無誤地說明了臺灣是祖國一部分的史實。」

另外,吳國禎認為,從歷史上看,臺灣的前途歷來都是決定於中央政府的:從康熙統一臺灣,到1885年臺灣建省,再到甲午割臺,乃至抗戰勝利後,中央政府(當時在重慶、南京的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收臺灣回歸祖國。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當有無數涉臺的歷史文獻。

吳國禎說,由於近年來臺灣社會瀰漫一股「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等歪曲歷史的思潮,「這個思潮也企圖否定清朝曾經統治臺灣達兩百多年的史實。」

因此,吳國禎建議在北京,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能有個長期的展覽,展示出上述藏於清宮的重要涉臺文獻,包括歷代皇帝的批閱奏摺(如,臺灣的嘉義地名,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給命名的),乃至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在重慶所做大量準備接收臺灣工作的文書。如此,這些富有歷史意義的文獻將不再深藏於庫房,而能為新時代服務。這樣的展覽必定給廣大的參觀者,包括大陸群眾、港澳臺同胞、海外遊客深刻的啟發和教育的效果;這樣的展覽必能生動地反映臺灣和祖國大陸關係的歷史,反映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歷史。「而這些動人的史實必然能撼動人們,特別是臺灣同胞的心懷。」

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吳國楨認為,如果能在臺灣光復紀念日到來時成展,其意義將更加重大。

提案提交接近2年時間,期間雖接到有關部門回復,但無法知曉提案推進情況。隨著離2020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越來越近,此時的吳國禎愈加焦急。

今年1月15日,吳國禎決定給汪洋主席寫信。在信中,他把提案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向汪洋主席作了匯報。在給汪洋主席信中的最後一段,吳國禎寫道:「今年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屆時此案如果能得以落實,相信必能為推進對臺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令吳國禎萬沒想到的是,在汪洋主席過問下,如此大規模的「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居然在短短幾個月之後的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當天,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辦,而他還作為嘉賓應邀參加了開幕式。


相關焦點

  • 愛國臺灣同胞談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紀念感想
    這些臺灣愛國同胞的先驅,他們才是真正的愛臺灣!維護祖國完全統一反對外來的侵略勢力幹涉,是我們這一代中華兒女要扛起的責任,在臺灣光復後這批愛國臺灣同胞所支持的紅色祖國早已清楚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才是當前真正領導兩岸同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臺灣愛國人士必須支持的,真正完整繼承國家法統的合法中央人民政府。臺灣光復不只是一個歷史進程,更是中華民族選擇與發展的結果。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陳舒、石龍洪、劉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8日在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有記者請發言人介紹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相關情況,並詢問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朱鳳蓮作上述表示。
  • 【「四史」學習】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我們如果儘快結束目前的分裂局面,把力量合到一起,則所能貢獻於人類前途者,自更不可限量。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臺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希望。今天,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世界上普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 新年,致臺灣同胞……
    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美好祝福和誠摯問候!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化危機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各項事業紮實推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舉行
    本報訊(記者孫金誠)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舉行。  本次展覽由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編撰。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原標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兩岸脈動)「我是中國人……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臺灣籍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在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前說的一段話。
  • 揭秘戰後臺灣歷史真相!你想了解的臺灣的一切,都在這裡
    歷史是一面鏡子,足可懲前毖後,避免重蹈覆轍。臺灣戰後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段歷史對我們理解臺灣又有何啟示?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臺灣本土學者陳世昌本於「見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撰寫的《臺灣戰後七十年》,客觀記述了寶島臺灣二戰後的滿目瘡痍,七十年間幾度統治更替,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和政治進步的莘莘歷程。
  • 《告臺灣同胞書》刷屏了,是勸降書嗎?
    在1979年版的《告臺灣同胞書》以前,大陸方面曾有數次《告臺灣同胞書》,其中第一次發自參與過臺灣「二·二八事變」的臺盟人士,訴求的是「解放臺灣」,鬥爭對象是1950年的國民黨政府;到了1958年發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的《告臺灣同胞書》,主要圍繞該年炮擊金門的戰事提出聲明,反對美蔣聯盟,訴求兩岸團結、一致對外;至於1979年版,即今日一般所指稱的《告臺灣同胞書》。
  • 臺灣光復70年:以史為鑑防止悲劇重演(附臺灣同胞抗日大事記)
    史料記載,當時島內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許多家庭還焚香祭祖以慰先人。臺北市30萬人盛裝而出,歡呼歌舞,三天三夜不斷地舉行火炬大遊行,其他縣市也都舉行了大規模的歡慶活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近代歷史風雲,兩岸同胞深刻體會到,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舉行 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開幕。
  • 臺灣同胞能在上海買房貸款嗎?
    現在有很多的臺灣朋友來上海學習、工作、生活,小編身邊就有一位來上海的臺灣朋友。 相信很多想要在上海買房的臺灣朋友也會遇到同樣的難題,那麼藉此機會,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臺灣同胞在上海購房貸款的相關事宜吧! 臺灣同胞在上海購房首先須滿足購房資格,因為這是貸款的前提啦。購房資格要滿足三個條件: 1.
  • 我被臺灣同胞的「土特產」嚇到了
    每當逢年過節送禮的時候,看到臺灣同胞手中提著那玄妙又草率的食物,你甚至有種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錯覺……臺灣歷史悠久的龍山寺,供奉的神靈很多,一直香火不斷。如果你來這兒旅遊,看到供桌上放著旺旺雪餅和仙貝時不要驚訝,在臺灣把旺旺產品做貢品是尋常的事。
  •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
    一、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反侵略鬥爭的主要措施    鴉片戰爭中臺灣同胞的反侵略鬥爭是在閩浙總督鄧廷楨、臺灣鎮總兵達洪阿、臺灣道姚瑩、前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等人的領導下展開的,其中姚瑩「作為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批反侵略鬥爭愛國軍事家」,貢獻尤為突出。
  • 千名臺灣同胞赴廣西歡度「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
    廣西各族同胞用優美的旋律和歡快的節奏表達了壯鄉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頌和讚美,演繹了壯鄉早春播種時田園風情、侗族木寨的嫋嫋炊煙、京族漁民清晨風帆歸港時的收穫喜悅,臺灣南華大學學生易晨蔚說,舞蹈讓臺灣同胞領略了廣西嶺南深厚的布洛陀文化底蘊,佐證了大陸特別是廣西各地家和萬事興、對未來充滿著希望的美好景象;相比之下,島內確充斥著政黨惡鬥,經濟發展遲緩,青年人看不到未來,難怪近期會有近百臺灣博士前來廣西就職
  • 臺灣少數民族同胞體驗大美青海
    臺灣少數民族同胞體驗大美青海 2014年07月29日 11:10:59  來源:西寧晚報   8月5日晚,由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辦的「第三屆領略大美青海神韻暨青臺少數民族交流活動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
    希望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攜手同心,把民族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記者提問說:請發言人介紹一下近期大陸方面隆重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相關情況,以及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之下舉辦這些紀念活動有何重要意義?謝謝。朱鳳蓮回答說,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
  •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這10本書,帶你了解一個更飽滿的臺灣
    40年前,1979年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示在新歷史條件下爭取和平統一的方針及一系列政策主張。光陰似箭,歲月如梭。40年間,大陸與臺灣從幾乎完全隔絕,到如今在經濟、文化上早已往來密切,然而,兩岸人民真的相互了解嗎?以下10本同臺灣有關的書,今天分享給大家,或許從中可以讓你窺得一個更飽滿的臺灣。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大陸人要了解臺灣。」見到記者,臺灣作家藍博洲這樣說,兩岸隔絕太久,很多大陸朋友對臺灣非常不熟悉,「臺灣不是只有日月潭、阿里山、臺北故宮,還一直有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的歷史,只是這段歷史被壓制,你們不了解。」藍博洲以報告文學和歷史調查為寫作的主要形式,講述了那些思慕祖國的進步青年從日據後期抗日救國,追求民主自治,到淪為國民黨槍下的政治犯的故事。
  • 【島妹說】當臺灣同胞追起了《延禧攻略》
    在大陸,此劇一路披荊斬棘,創下收視破百億的網劇傳奇;而如今在臺灣,其也成了遍及全島的第一流量擔當。 以《延禧攻略》為代表,這幾年的大陸影視作品一度成為臺灣民眾的心頭愛。其中蘊含的文化、歷史風景,也成了喚起兩岸之溝通了解的窗口。 這麼說吧,臺灣島從南到北394公裡,處處都有大陸劇作帶來的文化音量,處處也都是兩岸割捨不斷的文化根源。
  • 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喊話臺灣同胞:現在該回家了
    3月9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臺灣省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黃志賢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裡人商量著辦。天下大事浩浩蕩蕩,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原因,臺灣數次飄懸海外,屢遭劫難有家難回,現在是該到了回家的時候了。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