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臺灣高校大陸生:不能留臺就業值不值?

2021-01-18 高考網

在臺一年開銷要多少?



陳靜遠(右五)和她的同學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博偉(左一)等大陸生與臺灣老師合影。

賀小語從輔仁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1年高考結束,他們在志願書上填下了改變人生的決定,赴臺求學四年。在大陸,他們被冠以大陸赴臺讀書的「先遣部隊」;在臺灣,被稱為「陸生」的他們為臺灣注入了新血液。2015年7月,首批赴臺讀書的本科學生畢業。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畢業生。

  「我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臺灣讀書是關博偉目前為止最勇敢的決定。在臺灣義守大學讀書的四年不僅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歷。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個省市招生,高考成績達到本科二批分數線以上的考生,不限專業背景,均可報名,共吸引928位大陸學生跨海求學。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四年後畢業,他們將何去何從?

  第一堂課

  上網學習臺灣用語庫


  來自福建的關博偉說起話來帶著「臺灣腔」,因為福建話與臺灣話很像,有朋友認識他兩年才知道他是陸生。

  相較於很快接受臺灣風俗習慣的關博偉,來自浙江的周家輝則感到有些不適應。「如果你說電腦『死機』了,他們都會表示聽不懂,因為在臺灣那叫『當機』;土豆也不叫『土豆』,叫『馬鈴薯』。」上網學習臺灣用語庫,成為了很多陸生赴臺的「第一堂課」。

  陳靜遠就讀於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她說,在大陸,一般別人說了「謝謝」,會回「不客氣」或者「不用謝」,而臺灣的習慣是回「不會」;他們所說的「等一下」也其實比我們所理解的「待會兒」的時間要長。

  考試形式

  以PPT居多,很少見掛科


  2008年,一則「臺灣學生以7.69分考上大學」的新聞引發兩岸熱議。這邊廂是高考大戰越演越烈,那邊廂卻是「人人都能上大學」。在關博偉看來,臺灣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少高校多的現狀。

  相對「僧多粥少」入學門檻高的香港高校,雖然考上臺灣高校很容易,但大學的教學質量並不會因此下降。體現在高校教學上,臺灣高校老師人均指導的學生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我聽在大陸讀書的同學說,他們的老師上完課扭頭就走,這在臺灣的大學是非常少見的。」關博偉說。

  「只要按時完成課程作業,考試前認真複習,績點絕對不是問題。」一篇關於赴臺陸生撰寫的「經驗帖」中這樣寫道。關博偉告訴記者,「掛科」在臺灣高校的確很少見。考試的形式以做PPT展示居多,為數不多的紙筆考試也多為開卷,基本沒有閉卷考試。

  「陸生都超拼的。」首批赴臺的大陸學子雖然僅有928人,但是卻為臺灣教育界帶來了新的氣象。在這4年間,他們拼勁十足地學習,甚至成為了臺灣學術研究的生力軍。「自修室大多是陸生,成績名列前茅的多是陸生,積極向老師提問的幾乎都是陸生。」關博偉說。

  觀點

  為什麼會去臺灣求學?


  1、來自:浙江

  畢業生:周家輝

  我的高考成績在大陸只能報讀二本院校,後來在網上看到(臺灣高校)招生訊息,因為是在大陸招生之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報名了。

  我當時的想法是,不論在哪裡都是要讀書,還不如多出去走走看看。

  2、來自:上海

  畢業生:賀小語

  當年我高考成績超過當地重本線,原本可以在大陸上一所不錯的高校。當時覺得臺灣的環境很新,想看看不同的環境。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提前批報考了臺灣輔仁大學,最終被該校廣告傳播學系錄取。

  同吃同睡

  有大陸生也有臺灣人


  「學校宿舍的環境十分好,基本設施一應俱全。家具擺設不僅很新,而且還看起來十分溫馨。」舒適的宿舍環境讓「遠道求學」的周家輝十分滿意。

  在關博偉眼中,宿舍就是他在臺灣的「家」,不僅有良好的休息環境,也是增進同學情感的重要場所。從4人宿舍到2人宿舍,關博偉的室友既有陸生也有臺灣人。4年下來,他接觸到了不同地方生活文化,也和這幫「同吃同睡」的好兄弟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在輔仁大學,第一年是兩個臺灣學生和兩個陸生混搭,第二年開始是找自己喜歡的室友一起住。「住宿環境還不錯,24小時都有水有電有網,比較自由,聽說大陸有一些高校網上十一二點之後斷網,感覺比較荒謬。」賀小語說,不過臺灣學校的宿舍也會有門禁,也會有一些比較基礎的限制,「但是這些都是合理,住得挺習慣的。」

  創建社團

  參與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臺北、臺南、臺東、高雄、屏東、花蓮……和所有的赴臺學生一樣,關博偉也走遍了大半個臺灣,但大多的目的卻不是遊玩。作為義守大學國際志工社團的創建人之一,組織參與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充斥了他的課餘時間,也讓他樂在其中。

  在臺灣高校,各種社團和同好組織十分活躍。「只要你想得到,又召集到志同道合的人,學校批准後就可以組建自己的社團。」主要面向陸生、僑生和外籍生的國際志工社團,就是當時就讀大二的關博偉和同學一起組建起來的。

  「我可是學校官方微博的運營人哦,也就是『主頁君』啦。」關博偉言語中難掩自豪之情。雖然大學讀的專業是資訊工程,但憑藉對文字的熱情,關博偉不僅擔任了學校官方網站電子報的記者,還肩負了義守大學微博「主頁君」的身份。在他看來,學校能將官方平臺交由陸生管理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表明陸生越來越受到臺灣高校的重視。

  2011年,臺灣正式開放陸生赴臺求學。大門雖已開啟,但受目前兩岸開放的政策限制,他們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和不得報考公職考試。這意味著,赴臺陸生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的尷尬和挑戰。

  有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應屆畢業生人數將達749萬,迎來「史上最難就業季」。在這龐大的數字背後,四年前赴臺的本科生中,有684人如期迎來畢業季,其中312人已被臺灣研究所錄取,他們將繼續深造讀研。其餘或返回大陸工作或另謀發展,但均須在畢業後30天內離境。

相關焦點

  • 桃子:作為第一屆赴臺讀書的大陸生,我眼中的臺灣式文藝有什麼不同?
    但是桃子卻多留了一個心眼,一直注意新聞的後續報導,沒想到這條新聞改變了她之後的人生軌跡——「臺灣對大陸開放招收學位生」。桃子那時剛畢業兩年,工作是記者和編輯,常常一忙起來就是兩個月連軸轉,有段時間一天16,17個小時都在工作。3月份剛好是兩會期間,桃子在做報導的時候,忽然覺得自己對於這個社會的認識還不足,視野仍然狹窄,想要停下腳步去學習。
  • 首批在臺大陸畢業生尷尬:不得留臺 回來尚需磨合
    當年4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2011年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大學、碩士及博士班。據臺「立法委員」陳學聖介紹,當年報名1904人,錄取1265人,最終實際註冊人數為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人數為653人,最終錄取228人。在此之前,大陸學生只能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灣高校短期學習。
  • 臺灣經濟前景堪憂 在滬臺生看好大陸就業
    上海市臺胞服務中心與上海臺協舉辦「2016年在滬臺灣青年學生與知名臺資企業就業需求對接會」。(記者陳曼儂攝)華夏經緯網5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其實我們不在乎蔡英文520演講說什麼,做什麼才重要!現在完全看不出他們要怎麼提升臺灣經濟。」大陸目前有超過1萬名就讀大學的臺灣青年,不少都打算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他們也很無奈,若留在臺灣的年輕人選擇不看、不懂、不屑大陸,兩岸就成了死循環,臺灣的損失更大。
  • 兩岸配偶可在臺灣就業就學外,更可邀請父母來臺探親.
    近年來,大陸不斷採取措施方便臺胞在大陸就業,拓寬其在大陸就業途徑。2005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修訂《臺灣和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辦法》,放寬臺灣居民在大陸就業的崗位條件,取消了一些限制條件,簡化了相關手續,並規定在大陸就業的臺胞享受大陸社會保險待遇,基本實現了臺灣居民與大陸居民平等條件就業。同時,大陸有關主管部門陸續向臺灣居民開放多種執業資格考試,不斷增加臺胞在大陸工作、創業的渠道。
  • 這麼多限制,你為什麼還要去臺灣讀書?
    在北京、南京、上海、西安多地高校考察後,何卓飛和同僚1997年就決定採認大陸73所高校學歷,並提出島內高校放開對大陸學生招生,但遭到島內很大的牴觸,公文發布卻無法執行。「三限」指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安全領域的專業。「六不」指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
  • 2012高考:臺灣高校內地招生學校名單公布
    2012年臺灣院校大陸地區招生名單公布如下: 學校名稱 招生名額 招生學系數 輔仁大學 104 41 逢甲大學 99 35 銘傳大學 84
  • 海峽兩岸高校建立就業合作交流機制
    原標題:海峽兩岸高校建立就業合作交流機制  中新網上海9月15日電 (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15日透露,與逢甲大學校友聯絡暨就業輔導處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兩校「學術交流合作協議」框架下,共同構建大學生就業管理、服務與就業師資的交流和培訓體系,以及大學生就業相關活動的合作機制。
  • @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有政策支持!
    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關係千萬家庭幸福,關係財富創造、高質量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我們推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服務指南有需要的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千萬別錯過哦~今天來看第二期基層就業有政策支持
  • 臺灣高校內地招生:本科最多可報5個專業
    臺灣高校內地招生政策解讀  本科最多可報5個專業  此次臺灣高校在內地招生實行聯招,由聯招會統一組織協調,不會有各校各自招生的情況。聯招會近日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招生簡章、重要日程等信息。
  • 臺灣青年江蘇開啟實習就業創業新旅程
    中新網南京8月3日電 (記者 朱曉穎)24臺擺成環形的高速照相機前,臺灣年輕人或高高躍起,或自我擺拍,大屏幕上立即呈現出年輕人4D全景動作回放。這些鏡頭前爭相展示自我、活力四射的臺灣青年,即將在江蘇開啟實習、就業、創業的新旅程。3日,2020臺灣大學生江蘇實習就業特訓營暨第五屆寧臺大學生青春修煉營開營儀式在南京舉行。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原標題:臺灣高校大陸招生三年未招滿  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已有三年,但每年都沒有招滿。昨天,在2013年海峽兩岸教育論壇上,多位臺灣高校校長建議臺灣教育部門出臺更多支持性政策,吸引大陸學生報考。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 境外生全面解禁入臺:唯獨排除5000多名陸生,叫苦的還有臺灣高校
    臺灣教育部門昨天發函給全臺大專院校,宣布境外舊生全面解禁入臺就學,其中包含5000多名未入境的在學陸生。但隨後改口表示「因兩岸考量」,排除陸生舊生入臺。為何只排除陸生?其中必有政治動機。而外界不乏對臺灣當局的抨擊之聲,認為事情再清楚不過,還不是「仇中、歧視」作祟,何必講東講西。今年6月17日,民進黨當局宣布開放境外學生返臺複課,但大陸學生不在首批開放入境的名單中。陸生權益一再受到傷害。其實,受傷害的何止是陸生,叫苦不迭的還有臺灣高校。
  • 臺灣高校登陸辦畢業展 臺生追劇預熱大陸職場
    6月5日,臺灣世新大學的學生向前來參觀的福州高校師生分享自己的畢業作品。 張斌 攝  當天,臺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觀光系學生畢業展在福州登場。策展人是22歲的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大四學生陳沅鴻,他不但把臺灣校園的畢業牆搬到了福建師範大學,還帶來該校12組作品,包括口語傳播學系的「吉屋出租」設計及觀光學系的「三度空間」設計。  「這裡不少是臺灣口語,比如『學業扛霸子』就是學霸。」陳沅鴻特地保留臺灣年輕人喜用的網絡流行語,與大陸同齡人做善意的打招呼。他擅長策展,也希望以此在大陸文化市場中謀得一份工作。
  •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本科生就業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鄭州舉行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高體健,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會長、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王路江,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毛傑,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昆鋒,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會長許世傑,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會長、河南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呂冰,河南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李培俊,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匡校震,湖北省教育基金會原秘書長王建農,天基人才網總經理坤池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
  • 2021屆高校畢業生首超903萬,即將畢業的學生如何就業?
    據媒體報導,2021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將首突破900萬人/年,這麼多應屆畢業生加上2020年800多萬的往屆畢業生就業的空間在哪裡呢?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僅體現在疫情影響,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畢業生增加競爭壓力大等因素疊加影響。
  • 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74萬 代表委員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如今,國家部委、各地政府、高校共同努力,幫扶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未來,破解「就業難」問題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多方合作,也需要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就業壓力從何而來「就業人數持續增加,招聘需求大幅下降,就業進程整體延後,順利畢業和成功就業壓力交織。多方因素疊加,畢業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大。」
  • 蔡英文又搞小動作,臺灣發布返臺政策,卻阻止大陸學生,島內不滿
    據環球網6月18日報導,臺媒日前透露,臺「教育部長」潘文忠17日當天公布境外生返臺政策,優先開放11個低風險國家和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分批返臺就學,包括越南、香港、澳門、泰國、帛琉、澳大利亞、紐西蘭、汶萊、斐濟、蒙古國和不丹。然而學生數量眾多的大陸,卻並沒有出現在這波開放之列。
  • 川渝粵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開幕
    來自四川、重慶、廣東、上海150名和臺北線上50名臺灣青年參加交流會。此次活動是疫情以來,大陸開展的最大規模臺灣青年就業創業交流活動。發布50個臺青來川實習就業崗位、川渝兩地籤約8個臺青創業項目、網紅臺青交流分享、青創基地交流沙龍……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出臺的背景下,此次交流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成為許多臺青了解大陸新發展機遇和川渝兩地就業環境、創業前景的契機。
  • 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 為什麼不愛『北漂』了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近年來,北京高校畢業生留京率連續下降。日前,「為什麼高校畢業生不愛『北漂』了」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更多探討不斷聚焦—— 留下還是離開?夢想不是「單選題」 編者按 2021年新年伊始,今年畢業的年輕人即將湧入求職大潮。對於95後、00後而言,「北漂」「滬漂」還是圓夢的必經通道嗎?
  • 深造還是就業?疫情下高校畢業生的抉擇
    雖然我國就業趨勢穩步向好,但高校畢業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如何選擇發展方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王輝耀分析,一方面,受疫情持續和國際關係變化等因素影響,眾多行業面臨可持續發展或轉型升級的挑戰,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作為畢業生深造重要途徑之一的出國留學,也受到疫情較大影響,高校畢業生尋求發展的「可選範圍」亦因此受到連帶影響。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的下一步該邁向何方,受到社會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