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一年開銷要多少?
陳靜遠(右五)和她的同學們。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博偉(左一)等大陸生與臺灣老師合影。
賀小語從輔仁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1年高考結束,他們在志願書上填下了改變人生的決定,赴臺求學四年。在大陸,他們被冠以大陸赴臺讀書的「先遣部隊」;在臺灣,被稱為「陸生」的他們為臺灣注入了新血液。2015年7月,首批赴臺讀書的本科學生畢業。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畢業生。
「我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臺灣讀書是關博偉目前為止最勇敢的決定。在臺灣義守大學讀書的四年不僅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歷。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個省市招生,高考成績達到本科二批分數線以上的考生,不限專業背景,均可報名,共吸引928位大陸學生跨海求學。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四年後畢業,他們將何去何從?
第一堂課
上網學習臺灣用語庫
來自福建的關博偉說起話來帶著「臺灣腔」,因為福建話與臺灣話很像,有朋友認識他兩年才知道他是陸生。
相較於很快接受臺灣風俗習慣的關博偉,來自浙江的周家輝則感到有些不適應。「如果你說電腦『死機』了,他們都會表示聽不懂,因為在臺灣那叫『當機』;土豆也不叫『土豆』,叫『馬鈴薯』。」上網學習臺灣用語庫,成為了很多陸生赴臺的「第一堂課」。
陳靜遠就讀於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她說,在大陸,一般別人說了「謝謝」,會回「不客氣」或者「不用謝」,而臺灣的習慣是回「不會」;他們所說的「等一下」也其實比我們所理解的「待會兒」的時間要長。
考試形式
以PPT居多,很少見掛科
2008年,一則「臺灣學生以7.69分考上大學」的新聞引發兩岸熱議。這邊廂是高考大戰越演越烈,那邊廂卻是「人人都能上大學」。在關博偉看來,臺灣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少高校多的現狀。
相對「僧多粥少」入學門檻高的香港高校,雖然考上臺灣高校很容易,但大學的教學質量並不會因此下降。體現在高校教學上,臺灣高校老師人均指導的學生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我聽在大陸讀書的同學說,他們的老師上完課扭頭就走,這在臺灣的大學是非常少見的。」關博偉說。
「只要按時完成課程作業,考試前認真複習,績點絕對不是問題。」一篇關於赴臺陸生撰寫的「經驗帖」中這樣寫道。關博偉告訴記者,「掛科」在臺灣高校的確很少見。考試的形式以做PPT展示居多,為數不多的紙筆考試也多為開卷,基本沒有閉卷考試。
「陸生都超拼的。」首批赴臺的大陸學子雖然僅有928人,但是卻為臺灣教育界帶來了新的氣象。在這4年間,他們拼勁十足地學習,甚至成為了臺灣學術研究的生力軍。「自修室大多是陸生,成績名列前茅的多是陸生,積極向老師提問的幾乎都是陸生。」關博偉說。
觀點
為什麼會去臺灣求學?
1、來自:浙江
畢業生:周家輝
我的高考成績在大陸只能報讀二本院校,後來在網上看到(臺灣高校)招生訊息,因為是在大陸招生之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報名了。
我當時的想法是,不論在哪裡都是要讀書,還不如多出去走走看看。
2、來自:上海
畢業生:賀小語
當年我高考成績超過當地重本線,原本可以在大陸上一所不錯的高校。當時覺得臺灣的環境很新,想看看不同的環境。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提前批報考了臺灣輔仁大學,最終被該校廣告傳播學系錄取。
同吃同睡
有大陸生也有臺灣人
「學校宿舍的環境十分好,基本設施一應俱全。家具擺設不僅很新,而且還看起來十分溫馨。」舒適的宿舍環境讓「遠道求學」的周家輝十分滿意。
在關博偉眼中,宿舍就是他在臺灣的「家」,不僅有良好的休息環境,也是增進同學情感的重要場所。從4人宿舍到2人宿舍,關博偉的室友既有陸生也有臺灣人。4年下來,他接觸到了不同地方生活文化,也和這幫「同吃同睡」的好兄弟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在輔仁大學,第一年是兩個臺灣學生和兩個陸生混搭,第二年開始是找自己喜歡的室友一起住。「住宿環境還不錯,24小時都有水有電有網,比較自由,聽說大陸有一些高校網上十一二點之後斷網,感覺比較荒謬。」賀小語說,不過臺灣學校的宿舍也會有門禁,也會有一些比較基礎的限制,「但是這些都是合理,住得挺習慣的。」
創建社團
參與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臺北、臺南、臺東、高雄、屏東、花蓮……和所有的赴臺學生一樣,關博偉也走遍了大半個臺灣,但大多的目的卻不是遊玩。作為義守大學國際志工社團的創建人之一,組織參與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充斥了他的課餘時間,也讓他樂在其中。
在臺灣高校,各種社團和同好組織十分活躍。「只要你想得到,又召集到志同道合的人,學校批准後就可以組建自己的社團。」主要面向陸生、僑生和外籍生的國際志工社團,就是當時就讀大二的關博偉和同學一起組建起來的。
「我可是學校官方微博的運營人哦,也就是『主頁君』啦。」關博偉言語中難掩自豪之情。雖然大學讀的專業是資訊工程,但憑藉對文字的熱情,關博偉不僅擔任了學校官方網站電子報的記者,還肩負了義守大學微博「主頁君」的身份。在他看來,學校能將官方平臺交由陸生管理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表明陸生越來越受到臺灣高校的重視。
2011年,臺灣正式開放陸生赴臺求學。大門雖已開啟,但受目前兩岸開放的政策限制,他們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和不得報考公職考試。這意味著,赴臺陸生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的尷尬和挑戰。
有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應屆畢業生人數將達749萬,迎來「史上最難就業季」。在這龐大的數字背後,四年前赴臺的本科生中,有684人如期迎來畢業季,其中312人已被臺灣研究所錄取,他們將繼續深造讀研。其餘或返回大陸工作或另謀發展,但均須在畢業後30天內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