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在臺大陸畢業生尷尬:不得留臺 回來尚需磨合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今年夏秋,首批赴臺灣就學的大陸學生畢業了。求職路上,他們遇到的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

  「臺灣怎麼會有清華,山寨的嗎?」、「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除了要應對大陸面試機構對臺灣學歷的種種不理解和質疑,身為第一屆赴臺陸生,完全沒有學長、學姐的經驗可以參考,他們的求職路走得並不順利。

  1 他們正在開創歷史

  在臺大求學的七七,近日在臺灣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畢業季心情,除了感慨自己與臺北結下的不解之緣,文字裡還透露出找工作的擔憂:像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專業,讀研只需兩年,沒有大段的時間留給找工作,等到畢業後再回去就錯過了大陸應屆生的招聘高峰期。

  七七文章裡說的「我們」,就是2011年的首批赴臺陸生。

  當年4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2011年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大學、碩士及博士班。據臺「立法委員」陳學聖介紹,當年報名1904人,錄取1265人,最終實際註冊人數為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人數為653人,最終錄取228人。在此之前,大陸學生只能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灣高校短期學習。

  那一年的他們備受關注:臺灣大學第一屆陸生的入校見面會,曾引來島內80餘家媒體採訪;與此同時,「破冰者」、「新新人類」等身份標籤被媒體貼在他們身上;正是因為他們赴臺,2011年被視為「促進兩岸學術交流的關鍵一年」,稱之為陸生赴臺「元年」。

  多方關注之下,社會各界都對這群學生的未來充滿信心。

  2 就業路上遇「關卡」

  時隔兩年,今年7月,首批赴臺陸生中有173位畢業,其中有100多位兩年制碩士生。據報導,不少陸生在招聘季忙碌奔波。有臺大畢業的女生,為爭取兩家大陸招聘單位的面試,不得不在課業仍繁重的時期就開始折騰,一個月內往返兩岸10次,還得負擔高額的交通成本。

  他們不僅要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遭遇今年的就業「寒冬」,在臺陸生就業季的這一系列折騰,還無法繞過臺灣當局當年針對大陸學生所制定的「三限六不」政策。

  「三限六不」明確規定「陸生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等,該措施在今年他們畢業時依然沒有解禁。政策之下,大多數大陸學生畢業後選擇返回大陸工作,只有少數陸生選擇留臺繼續念書,或選擇以臺灣為階梯再赴海外深造。

  無法留臺工作,一些陸生只好打道回府,將重點轉移到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爭取工作機會。無奈一般臺商的人力資源部門又傾向於利用大陸的人資渠道去尋覓人才,對於赴臺陸生則並不重視,使得這些陸生在臺灣找大陸工作時常碰壁。至於臺灣本土公司,則幾乎都傾向於招臺灣本土學生。如此一來,不少在臺就學的陸生發出「在夾縫中求生存」、「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的沉重感慨。

  找工作,磕磕碰碰、坎坎坷坷都屬正常。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臺大的任瀚達便是其中之一。在年初,他就已接獲北京某家銀行的錄取通知。但他坦承,為找工作往返兩岸,耗費了相當大的精力。

  3 未來或許有轉機

  臺灣當局「陸委會」也曾扮演紅娘角色,牽線搭橋,如在今年夏天組織了「2013第一屆在臺陸生就業人才交流會」,邀請26家兩岸三地企業和100餘位在臺陸生直接見面。

  會上一些大陸臺商表示,看重陸生具有在臺受教育經歷,同時又熟悉大陸環境,這批大陸學生往往表現積極,將幫助兩岸的商業交流更加融洽,臺商們對陸生充滿信任,只要在大陸的企業有職位,會在第一時間準備招攬陸生。

  部分行業尤其青睞陸生所扮演的「兩岸橋梁」作用,比如傳媒業。弘升傳播執行長粘嫦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第一屆陸生可以作為臺灣和大陸之間文創、影視和旅遊等產業的「連接點」,在臺畢業的陸生應該是搶手的人才。

  第一批陸生畢業後可否順利就業,不僅會影響未來臺灣繼續招收陸生的吸引力,更是對臺灣高等教育的重要檢驗。臺「立法委員」陳學聖說,面對開放陸生政策的首批畢業生,除了祝福,更希望他們能帶著臺灣濃厚的人文力量展翅鵬程。(李瑞華)

相關焦點

  • 關注臺灣高校大陸生:不能留臺就業值不值?
    在大陸,他們被冠以大陸赴臺讀書的「先遣部隊」;在臺灣,被稱為「陸生」的他們為臺灣注入了新血液。2015年7月,首批赴臺讀書的本科學生畢業。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畢業生。   「我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臺灣讀書是關博偉目前為止最勇敢的決定。在臺灣義守大學讀書的四年不僅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歷。
  • 臺女星勸妹赴大陸:留臺讀書不如到大陸讀二本大學
    摘要:臺灣前性感女團「女F4」成員劉樂妍(Fanny)擁有傲人身材,去年到大陸發展,積極宣傳「我是中國人」的思想,引起網友注目。此次,她分享妹妹的故事,表示妹妹留在臺灣只能上淡江大學(臺灣著名私立大學),決定帶她到中國讀名校,還叮囑妹妹要有正確觀念,「你是中國人!」
  • 武漢臺胞竟被蔡當局當籌碼威脅大陸!返臺臺商也被冷血開嗆......
    面對嚴峻的疫情,臺當局拼政治卻是不遺餘力。2月3日,首批247名臺胞順利返回臺灣。次日,臺當局對此次運送表示肯定。但是這兩天卻突然改變了態度,原本後續5日和6日還有臺胞春節加班機回臺,但由於首批撤回臺灣的臺胞中有一人確診新型肺炎,臺灣方面陸委會於是表示「5日和6日不會有春節加班機」。換言之,臺當局拒絕接收從湖北回臺的數百名臺灣民眾。
  • 臺當局禁掉這本大陸童書:「即刻起不得發行」
    以疫情為背景的大陸繪本童書《等爸爸回家》,因書中有「武漢加油」及「中國加油」等字樣,被民進黨指責為美化大陸疫情的「大外宣」。臺「文化部」又進一步發函代理發行的華品文創出版社,「即刻起不得發行該書」。該書訴求溫馨、情感直接,在大陸引起廣泛共鳴;大陸授權方為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及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臺灣則由華品文創代理出版。臺「文化部」2日宣布禁了此書,給出的「理由」是它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規定,即業者應在發行前檢查相關文件(包括申請表、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證明文件、授權書及繳費證明等)及大陸簡體字樣書,主動向「文化部」提出申請許可,「文化部」據此審查申請資格以及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 臺灣經濟前景堪憂 在滬臺生看好大陸就業
    大陸目前有超過1萬名就讀大學的臺灣青年,不少都打算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他們也很無奈,若留在臺灣的年輕人選擇不看、不懂、不屑大陸,兩岸就成了死循環,臺灣的損失更大。據了解,今年大陸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他們即將步出校門找工作,但全球經濟趨緩,他們將面對史上最嚴峻求職季。上海臺協媒合就職但就算大陸經濟趨緩,成長幅度與總量仍比臺灣大很多!
  • 臺陸委會又髮禁令:臺灣民眾不得領用中國大陸護照
    據環球網7月31日援引臺媒消息稱,陸委會今天發布新聞稿稱,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之1規定,臺灣民眾不得領用中國大陸護照,如違反規定將喪失臺灣地區人民身份及相關權益
  • 「臺二代」紛接棒 福建漳州臺企深耕大陸
    紮根大陸17年,「臺二代」呂孟哲把自己說成了「地道」的「閩南人」。現年56歲的呂孟哲於2003年「登陸」,接力父親在福建漳州創辦的樂器產業。他感慨道,「大陸交通、生活愈發便利。」呂孟哲(右)向客人介紹他的樂器產業。 王東明 攝漳州是臺胞重要祖籍地,越來越多臺商選擇在此投資興業。
  • 臺灣團體呼籲臺當局儘快準許滯留大陸孩童返臺
    新華社臺北6月17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臺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17日向臺當局防疫主管部門和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陳情,呼籲臺當局重視滯留大陸孩童的受教權等權益,儘快準許孩子們返回臺灣。自救會的父母們來到臺當局防疫主管部門和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辦公場所前,高喊「團聚權是基本人權」「家人要團聚,一家要團聚」等口號表達訴求。自救會表示,臺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防疫措施已大幅「解禁」,也將放寬外籍商務旅客來臺並逐步開放境外生返臺。然而還有被遺忘的一個群體,就是現今還滯留在大陸的臺灣未成年孩童。
  • 臺教授:因為臺灣不要他們!
    此外,隨著大陸31條惠臺措施的出臺,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想來大陸發展。對他們而言,在島內人才供過於求、薪資不振,大陸給了臺灣年輕人一個舞臺,自己要把握住這個機會。而大學畢業生起薪太低,不僅比新加坡、香港低一大截,甚至也低於大陸一級城市的水平。日前,臺當局「科技部」與「教育部」正率領多位大學校長在美國徵才。徐世榮更直接向正在海外念書或做研究的臺灣學子喊話,「他們不是為了招募你們而去,他們主要是要去招募能夠以英文發表期刊論文的外國學者」。
  • 蔡英文又搞小動作,臺灣發布返臺政策,卻阻止大陸學生,島內不滿
    據環球網6月18日報導,臺媒日前透露,臺「教育部長」潘文忠17日當天公布境外生返臺政策,優先開放11個低風險國家和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分批返臺就學,包括越南、香港、澳門、泰國、帛琉、澳大利亞、紐西蘭、汶萊、斐濟、蒙古國和不丹。然而學生數量眾多的大陸,卻並沒有出現在這波開放之列。
  • 「押錯寶」,臺當局大寫的尷尬……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嘲諷稱,許多前幾天還強烈支持川普、瘋狂詆毀拜登的綠營政客、親綠網紅和媒體側翼等這兩天紛紛轉向改口——從拜登是「中共同路人」、當選後會「舔中賣臺」,到會繼續「抗中保臺」「他其實對臺灣也不錯」以及「有一種面對自己爺爺的親切感」,如此大的轉變幾乎是在一念之間。
  • 不擇手段詆毀大陸抗疫,臺知名節目令人「智息」……
    一直惡意宣稱方艙醫院是「將病人扔進去不管生死、沒有水電、還會發生聚眾群架事件」的臺灣節目《少康戰情室》,16日播出的節目中一如既往地詆毀中國大陸對防控疫情做出的努力。近日大火的「方艙醫院廣場舞」竟也成了節目中的主要攻擊對象,臺「立法委員」高嘉瑜無端指責稱病患們在院內跳廣場舞是「面子工程」,無利於養病恢復。媒體人尹乃菁更在一旁附和,稱此為「精神勝利法」。
  • 印尼留臺僑生那些事|一個校友會和它的女掌門
    有關印尼留臺校友會的成立發展,多年擔任總會秘書長的沈清平先生做過如下概述:這是一個曾經留學臺灣印尼僑生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其目的在於促進更多的印尼籍民到臺灣升學,這是因為臺灣有優良的教育體系,安全的社會環境,認真的求學和工作精神以及樂意助人的臺灣人。如今印尼在大中華發展的快車上,需要更多會中文的國民來扮演溝通橋梁,到臺灣升學回來後,便自然而然成為這個橋梁的重要基石。
  • 臺灣當局:今年大陸返臺過年人數可能僅剩2萬多
    疫情返臺難度的提高,與高昂的隔離成本,使大陸許多臺胞臺商放棄了返臺過年的計劃。據臺媒「聯合新聞網」1月16日報導,臺灣當局預計,今年從大陸返臺過年的臺灣民眾可能僅剩兩萬多人,且這個數字可能還會繼續下降。臺當局稱,往年大陸臺胞臺商返臺過年人數一般都在十萬人左右,今年這個數字將低於以往的三分之一。
  • 港臺腔:拒陸配子女返臺,臺當局人為製造「骨肉分離」
    有臺灣網友在臉書上心酸嘲諷:「需要錢的時候,歡迎臺商回臺,一起投資臺灣;覺得麻煩的時候,一律擋在外面,最好都不要回來。」這對標榜「人權」的民進黨當局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臺灣桃園有名陸配子女,未滿20歲,這次春節先回深圳探親,母親留在桃園想趁春節多賺點錢。結果遇上疫情爆發,孩子被民進黨當局當成敵人攻擊,攔在家門外。
  • 網傳臺飛行員投誠大陸
    就臺媒聲稱的大陸「網軍」散播「臺軍失聯飛行員投誠」消息,蔡英文今天(20日)也通過臉書煞有介事地進行所謂「譴責」,稱絕不容忍這種消費失聯飛官的行為。臺媒19日曾炒作大陸「網軍」散播「臺軍F-16失聯飛行員投誠」,臺防務部門發言人緊接著進行所謂「譴責」,稱是假消息。對於蔡英文今天的說法,島內網友嘲諷稱,「(你)自己最會消費臺軍還好意思說大陸」,「最會消費臺軍的,就是你們這些綠營的政治人物。」
  • 廣州地鐵首批59臺AED上線!這些地鐵也有……
    近日,廣州地鐵首批AED上線啦!根據廣州地鐵AED配置方案,首批試點的59臺AED已於12月18日下午2點完成安裝使用,其中,50臺設置在50座地鐵車站,另外9臺設置在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的9座車站。在試點的地鐵站點,AED的顏色主要有橙色和白色兩種,位置非常醒目,乘客很容易就能夠找到。
  • 大陸在臺金融機構、企業向花蓮捐款新臺幣1035萬元
    記者從銀監會獲悉,截至今天上午10時,首批10家大陸在臺機構、企業共為臺灣花蓮地震受災同胞捐款1035萬元新臺幣。  記者了解到,花蓮地震災難發生後,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和海貿會臺北辦事處向大陸在臺機構、企業發出捐款倡議,伸出援手,奉獻愛心。
  • 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1987年,陳雲英夫婦結束美國學業,帶著兩個孩子回到中國大陸。陳雲英曾在接受央視新聞頻道訪談節目《面對面》採訪時說,「我有中國情懷,我也是有民族大義的一個知性女性,所以這是為什麼我會跟我先生結婚的原因,因為我們兩個有共同的祖國振興的夢想,所以我回到大陸。」談遭誹謗:回臺被審查林毅夫自1979年離臺後,再也沒有踏上臺灣的土地。
  • 福田雷薩重機80臺攪拌車訂單首批15臺完成交付
    5月19日,茂名鴻祺與雷薩重機籤訂的80臺攪拌車大單,首批15臺雷薩攪拌車在福田雷薩經銷商——廣東福星行完成交付,並舉行了隆重的交付儀式。相信該批設備的到來,將為茂名鴻祺公司業務的蓬勃發展增添一份力量。  茂名鴻祺公司與福田雷薩重機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優良的設備性能和完善售後服務使雙方構建起了相互信賴的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