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師現狀:不想做科研,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學校:妄想!

2021-01-20 園叮派

來源:今日頭條

來源:小袁的論文屋

小袁日思夜想了很久,到底要不要說這個話題,在目前各大高校追名逐利的時代,有一個群體一直飽受精神折磨,他們就是高校女教師!

對於高校女教師來說,到底要不要評職稱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但是歸根結底,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才是左右她們決定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到了高校教師的階段,大部分女教師已經有了她們自己的家庭,甚至大部分已經有了孩子。

這個時候,高校女教師的精力就會不像讀書時期那麼集中,她們一邊要考慮自己工作的發展,一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照顧家庭或者孩子,這一方面的投入,是高校男教師所不能比的,母性天性的偉大在這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都知道對於高校教師來說,想要評職就要搞科研,想要搞科研就要精力非常集中。而對於已經有孩子或者家庭的女教師來說,精力集中於科研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因為,即便是老公再怎麼盡心盡力幫助,身為妻子與母親的那一份天性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大部分的女教師對評職稱這件事會表現出較為冷漠的態度,只想以教學為工作重點,力求不辜負教師的天職即可!

甚至,大部分女教師只要能保證家庭跟孩子的幸福,會自願放棄自己可能觸及的更多職業可能,這是一件必須要理解的事,也是男性必須要尊重的一件事!

可是我們都知道,現時代的高校並不會對此放任不管,一些比較知名的高校對高校教師有著嚴格的任務標準,也就是如果你沒有成果產出,那我留你做什麼?即便是一些普通的高校,也有相應的最低標準。

這最終會導致一個這樣的結果,高校的女教師在職業以及家庭的總投入加大,壓力自然而然加大,她們沒得選只能被迫接受。

這一點小袁非常清楚,在小袁安排發表的論文中,有不少論文就是專門安排給高校女教師的,大部分情況是同為高校教師的老公安排給自己的老婆,由男老師來洽談跟對接具體細節,女老師全程不對接,一切由男老師代為傳達。(當然也有女老師自己來的,這種應該比較注重評職稱)

在這個過程中小袁了解到,很多男教師都會抱怨自己的老婆對評職發論文漠不關心,只要能發表,學校認可最低標準,都可以。甚至有些男老師偷偷給自己老婆發表論文,中途被發現導致黃稿的事也比比皆是!

小袁作為女性,對於男教師的抱怨能理解,對於女教師的行為更是能感同身受,一般都會勸解一下男女老師都要互相理解苦心。

這些事讓小袁意識到,評職稱、搞科研對於女性來說,統一的標準並不能體現絕對的公平,雖然看上去是個人能力問題,但實際到現實中時,標準確實欠缺考慮。

當然我們不能用個人原因來抨擊所有人的標準,這是不理智的行為。所以對於高校的女教師來說,照顧家庭孩子沒有錯,實現自我更不能被輕視,工作是維持家庭的主要力量,放棄後長時間來看依舊會傷害到家庭幸福。

所以,小袁希望可以為女教師提供發表論文的途徑,包括安排論文,或者提供信息!

那麼,作為男教師,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作為女教師,你對職業發展跟家庭有什麼自己的理解能,留言給我!

最後記得關注頭條號@小袁的論文屋,發表論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讚跟關注,有問題留言給我哦!

相關焦點

  • 高校明明有科研項目,可高校教師為什麼還哭窮
    高校與中小學有著聯繫也有著區別。聯繫是,高校是中小學延伸的結果。區別是,高校擁有一套不同於中小學的運行機制。其中,一個巨大的不同就是,中小學往往為未來人才的打造和培育擔負起基礎性教育的重大使命,其重點所做的就是推進基礎性教育及教學。而高校主要所做的則是從事高等教育及科研活動。
  • 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研究
    學校的管理和制度。學校熱衷於量化管理,制定了嚴格、詳細的各種檢查、評比制度和規定,給教師造成情緒上的緊張,帶來壓力。比如,目前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教師博士化、競爭上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要求所有教師都申請課題,使得教師工作量超負荷。
  • 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制度重構研究
    [3]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制度恰好充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作用,將教師的價值和能力窄化為論文、聲譽、頭銜等符號象徵,以此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流通」。 當物化邏輯開始在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制度中盛行時,教師的學術行為被學校的制度所牽引,其工作重點無形中開始發生傾斜,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遞增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甚至學術造假、科研重複等學術亂象風行一時。
  • 一線城市三流高校老教師的科研之路
    5年前我們的合作有了重大進展,我們申請到一個863課題,雖然我是申請書主筆,但是負責單位是研究院。很快我在研究院的十一五課題中拿到一個子課題。形勢不斷好轉,這時我就開始組建科研團隊了,我選擇踏實、肯幹的青椒,拉起了科研團隊,只要有活幹,能夠與工程界建立關係,青椒們都願意參加。
  • 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應用研究
    摘 要:科學合理地建立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關鍵。通過對我國高校績效考核的現狀與問題的分析,提出實施教師績點考核是高校績效考核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雖然許多高校在教師績效考核方面都進行了改革與探索,但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其現狀如下:1.績效考核目標不明確有效的績效考核,其目標應該是通過績效評價,能夠為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規劃的依據,並使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中找出優勢與不足,以促進自身績效的提升來推動學校整體發展目標的實現
  • 劉琳紅了以後:我只想做一個演戲的普通人
    只想做個普通人這個舉動讓辛爽很詫異也很感動,他怎樣也想不到,一個明星會像普通人一樣去擠火車,甚至甘願站8小時只為了準時入組。可這樣的行為對劉琳來說太稀疏平常,她不是放下架子,而是這就是她日常。除了出行坐地鐵,閒暇日子裡她還會逛菜市場,回家做可口的飯菜,做所有普通人會做的事情。許多明星人氣上去以後,便開始講究排場,一人配置三、四個工作人員,劉琳不喜歡這樣的娛樂圈氛圍,「現在分成這樣的三六九等不好,真的不好」,在<演技派>的採訪裡她說下了這些真心話。導演說別的演員拍完戲很少搭理在場的工作人員,劉琳是個例外。
  • 高校教師非升即走,青椒壓力大?!
    2016年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就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對全國233萬在編教職工進行實名統計並收回編制,未來將會實行全員合同聘任制。這一消息在學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中引起較大反響,大家擔心,編製取消後,財政對學校的撥款是否會大幅減少?
  • 由於這些原因,即使高校教師工資低,博士求職的首選依然是高校
    入職之後逐漸體驗到在企業工作的缺點,不過,「企業工資高」的觀念,以及不想再折騰的惰性,我只好用「既來之則安之」安慰自己。直到和一位在高校工作的同學聊天,發現他的工資比我還高,我再也無法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一邊工作一邊繼續投簡歷,經過一番折騰,入職目前的高校。在找工作過程中,還發現像我這樣先入職企業,然後又跳槽到高校並不少見。
  • 允許適度兼職兼薪 高校教師"當老闆"名正言順
    鼓勵科研人員公益性兼職,積極參與決策諮詢、扶貧濟困、科學普及、法律援助和學術組織等活動。  看到這一消息,青島科技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宋波為之叫好。「以前一說大學老師在外辦企業搞兼職就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我覺得在賺錢的同時只要不影響教學質量就行,這是大學教師能力的體現。」  駐青某高校一位老師介紹,以往學校裡很多老師在外面做兼職,往往說成「合作」。
  •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那些事兒
    最後,根據各節點的邏輯順序,以及案例的客觀背景分析出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機理。數據分析與編碼 案例研究的數據分析是一個從大量的定性數據中提煉主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編碼。然而長時間的高情緒勞動不僅讓高校教師無處疏解情緒從而感到情緒耗竭,有時也會讓教師產生逆反情緒而導致對工作採用冷漠態度。如有的受訪者表示「我現在作為講師每天不僅要教學、搞科研,同時兼任班主任、搞管理,多重身份,但是想要晉升,學校卻只看科研成果,一點時間都沒有,壓力真的很大。再有一次機會肯定不選這個職業」。
  • 法制日報:高校教師兼職怎樣做到依法依規適度
    拿到的收入並不高,一個月也就一兩千元。」顏玲說,老師通過在外面做兼職應該收入還可以。「有的老師比較大方,對學生不錯,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幹活,索性把自己工資卡都交給學生了」。近年來,圍繞學生給老師打工的新聞不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校教師兼職存在的一些問題。今年5月,上海市青浦區上海焦耳蠟業有限公司廠房爆炸。
  • 八成高校教師壓力較大
    本報訊(記者於忠寧)近日,麥可思研究發布教師生存狀況
  • 中國科學報:高校教師退出機制的困惑—新聞—科學網
    張建奇坦言:「這件事情很複雜,直到最後我還有著很多困惑,我覺得不便發表。」 就在張建奇因為困惑而放棄發表論文近一年後,今年8月下旬,在一次教育部召開的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建議,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教師退出機制。 既讓教育學者困惑,又引得業內人士疾呼,國內高校的教師退出機制怎麼了?
  • 高校教師年終總結:窮,並忙碌著
    但年終績效考核與教師工資掛鈎,就決定了教師們必須全方位出擊,教學和科研兩手抓。日復一日的早出晚歸,不間斷地在課堂和實驗室、教學和科研之間兩頭跑,已成為許多高校教師生活的常態。超過五成的高校青年教師日均工作時長在10個小時以上,即使是周末也難以獲得足夠的休息。一年的辛苦,在年末得到回報。
  • 誰在扭曲科研人道?
    一部分教師,特別是理工科教師,表達了強烈的科研與寫作發表的動機,他們稱SCI論文為「硬通貨」,認為其不僅是獲得終身教職的決定因素,也是在高校發展的必要條件:只達到學校的最低標準是不夠的,我要儘可能多發表論文。論文越多,以後升職越有利。另一方面,很多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教師則並不認同發表國際學術期刊論文是對自己科研能力的唯一證明。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碩士遍地走」,博士畢業進入高校,一般要以博士後的身份加入科研或者教學團隊,職務上都達不到,所謂職稱也就更難獲得了。職稱,作為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標誌,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在高校中更是與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碩士遍地走」,博士畢業進入高校,一般要以博士後的身份加入科研或者教學團隊,職務上都達不到,所謂職稱也就更難獲得了。職稱,作為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標誌,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在高校中更是與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
  • 劉冬:「做自己想做的科研」
    留學生涯塑科研氣場 早在讀博期間劉冬就有了出國深造的計劃並做了相應準備工作,憑藉優秀的科研成果和浙大最高獎學金即最高學生榮譽「竺可楨獎」的認可,他拿到了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法國巴黎中央理工、英國肯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offer,同時還申請了享譽國際的德國洪堡學者基金項目。
  • 鮑威 戴長亮 金紅昊 楊天宇|我國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現狀、問題...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於全國高校人事管理人員問卷調查數據,從師風師德建設、教師隊伍結構建設、教師聘任與管理、教師晉升與薪酬等改革領域著手,關注高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現狀,分析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與不足。本研究結論對於深化改革成效、增強教師隊伍活力與創造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政策參考價值。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