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變味」的同行評議綁架學術

2021-01-12 荊楚網

別讓「變味」的同行評議綁架學術

【記者調查】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北京某高校教師李然(化名)花了小半天埋首定製祝福信息。信息的去向,都是領域內知名專家或論文評審人:「踏上學術道路的那一刻起,同行評議就無處不在,不知什麼時候成果就到人家手裡了。不搞好關係怎麼行?」

歲末年初,不少單位拉開了職稱評審的大幕,各高校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盤點。而不管是評職稱、發論文,還是選拔人才、評估學科……如今,眾多評價都繞不開四個字——「同行評議」。當破除「五唯」頑瘴痼疾達成共識,這項評價機制更是被寄予了「學術守門人」的厚望。

但記者調研發現,不少學生、學者卻對同行評議制度的進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見,有人憂慮在現有學術生態下,同行評議會演變為學術權威的「一言堂」,還有人擔心「清理了『唯論文』,迎來了『唯關係』」。

學者擔憂:繞不開的同行評議,躲不過的人情利益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學者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應約評審一個基金項目,「本子還沒拿到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要評誰,對方高校領導說情的電話就打來了。」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為記者梳理了當前國內學術界同行評議發揮效用的五個方面:「一是國家級別的相關人才選拔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評審,做出是否達到相關人才稱號的學術水平的結論。二是各個高校引進人才時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三是校內評職稱時,會把申請晉升職稱者的材料發到校內外專家手中,請他們寫出評審意見,做出是否達到晉升職稱學術水平的判斷。四是相關出版機構、學術刊物會將要出版的著作、要發表的論文交由相關專家做出是否值得出版、能否達到發表水平等結論。五是學位論文的同行專家評議,要求相關專家做出是否準予答辯或是否應該授予學位的結論。」

採訪中,學者們並不否認在此前一段時間高校內外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背景下,學術同行評議制度是相對客觀、科學和公正的科研評價技術和手段,但他們卻對現行的同行評議制度頗有質疑,認為在國內現有學術生態下,同行評議可能會演變為學術權威、長官意志的「一言堂」,以及各種幫派的「人情關係網」。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學者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應約評審一個基金項目,「本子還沒拿到手,都不知道要評誰,對方高校領導的說情電話就打來了。」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於歆傑則坦言,他在投稿中也遇到過評委的暗示:「比如會有意見說『你的研究還有幾篇論文值得關注』,暗示投稿人進行引用,實際上是可引可不引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也倍感其中的掣肘所在:「在中國,同行評議的四個公正性障礙是:學術關係網,這主要指專家之間的學派歸屬、傳承關係、合作關係等;利益衝突,這主要指評審專家與評審對象之間可能有的利益關聯與利益輸送關係;群體博弈,這主要指多個學科由於共同的評估利益而採取的一致性博弈行為;專家選取的權威性,這是指因為一刀切地避免利益衝突,而產生的二流評一流的現象。」

難題待解:誰來評議、如何評議、誰來監督

「在參加其他高校的博士論文答辯中,我看到過匿名評審專家的意見非常簡單模糊,簡單到只有兩三句話,但結論卻是『博士論文達不到水平,反對答辯』。」

除了公正性質疑外,記者調查了解到,「誰來評議、如何評議、誰來評議『同行評議』」等三大難題成為學界對同行評議制度普遍關注的焦點,也使得對現行制度的質疑還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科學性難以保證。同行評議的科學性要建立在龐大、專業的專家庫基礎上,但記者了解到,當前很多高校並未有此專家儲備,很多同行評議只是「在幾個相熟專家中打轉」。在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看來,這涉及交叉學科時問題更大,他提出在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時要注意評議專家的選擇、要給予答辯和充分討論的機會、對評議結果要設立申訴機制、事先對評委進行培訓。

二是促進性未能體現。多年學術生涯中,於歆傑遇到過很好的同行評議專家,但有時候也能明顯看出專家並未認真審看其送審論文,「提出的問題很不專業」,讓作者不知「從何改起」,只好放棄。更嚴重的現象則集中在學位論文評審中。郭英劍在參加其他高校的博士論文答辯中,就看到過匿名評審專家的意見非常簡單模糊:「簡單到只有兩三句話,但結論卻是『博士論文達不到水平,反對答辯』。大家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同行評議很不滿,但也很無奈。」

三是追責制度尚未構建。不少學者反映,當前最常見的同行評議形式是組成項目評審委員會或者評審組,屬於一次性、鬆散的組織形式,如果評價結果產生錯誤,實際上無人擔責。此外,對於同行評議結果的商榷制度等也並未完善。

四是有效性飄忽不定。「目前的情況是,有時同行評議結果具有決定性,比如在學位論文評審、刊物文章發表中,『意見定生死』;而在有些評審中,比如教師職稱評審中,同行評議又似乎只是一個過場。」郭英劍說。

改革建議:提高同行評議制度的科學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

「同行評議制度評審的是『人』,評審者眼中要有『人』,不能只看到『成果』。要通過成果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學術努力、發展潛力,一個人之於學科發展的重要性。」

記者梳理發現,在多份教育改革文件中,如何完善同行評議,並未給出具體路徑。好的同行評議制度究竟什麼樣?提高同行評議制度的科學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成為學界期待。

「必須很好地回答:同行評議包括哪些學術;同行評議的組織機構怎麼組成、怎麼運行;同行評議由哪一級機構來審批,權限是什麼;很多評審是行政性的評審,學術同行的評議是否有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認為,不解決這些問題,同行評議制度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於歆傑建議,足夠龐大、專業的專家庫建設是首要保障:「比如清華電機系有一個一百多人、覆蓋國際上電氣工程領域頂級專家的專家庫名單。受評人可以提出一些與其研究方向相近的學者建議名單,系裡在從庫裡選取專家進行同行評議的時候會適度考慮受評人的建議。同時,我們還輔以內部選擇機制,如果一位專家總是說好話,提不出中肯建議,我們會考慮將其從專家庫中過濾掉。」

郭英劍認為,好的同行評議應該分層評審,並做好權重分配:「如果以最受人關注、與高校教師利益最為密切的職稱評審為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的評審,二是學院一級學術委員會的評審,三是學校學科組的評審,四是學校學術委員會或大評委的評審。這四級評審制度不能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或者任何一級,每個層級要有權重、有平衡,既要重視第一層級的專家意見,讓其在後來的三級評審中繼續發揮作用,同時,也要防止這第一層級權力過大,致使一個或者少數專家的意見或許就此否定乃至封殺了一個人的學術成果。同行評議制度要有相互制約的機制。」

在對剛性制度的追求之餘,郭英劍還強調不要忽視同行評議不同於數論文機械、冰冷的一面:「同行評議制度評審的是『人』,評審者眼中要有『人』,不能只看到『成果』。要通過成果看到一個人的成長、學術努力、發展潛力,一個人之於學科發展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SCI論文評審,如何做好同行評議
    接受國際期刊的審稿任務,是同行的認定和信任當然是很光榮的任務,而實際上內心十分忐忑。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 關於協助塞爾維亞科學基金會徵集中方同行評議專家的通知—新聞...
  • 英文學術期刊JEMDC創刊 探索醫學應急管理學建設
    7月17日,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Communications(《應急管理與減災傳播》雜誌,JEMDC)編輯部揭牌成立,這是由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品牌「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聯合世界科技出版公司、雙世出版公司共同發起創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入選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國學術...
    此次評選經統一部署,遵照同行評議、價值導向、等效應用原則,中華醫學會通過科技工作者推薦、專家評議、結果公示等規定程序。 據悉,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遴選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種康介紹,JIPB的稿件審理嚴格執行同行評議審稿制度和責任編委制,主編、編委聯合把關,且每年召開編委會,群策群力,共同推動期刊快速發展。  「JIPB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打造一支提供一流服務的國際編輯團隊。」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學術交流大會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邀請各類人才分享近年來的學術成果、學術進展,闡述面臨的主要難點、瓶頸及破解思路,以及工作計劃、預期成果等。相應領域的評議專家堅持一流學術標準,真正從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創新價值、發展潛力和社會貢獻來衡量,而不再是「一刀切」的「數篇數」「看帽子」「記工分」,遏制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強化了實實在在的業績導向和實際貢獻。
  • | 學術垃圾溯源
    這家學術期刊的名字叫做《美-中教育綜述 A & B》(The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A & B)。看起來這封郵件應該和「流亡中的沙特親王急需您的資助,回家後定有重謝」等詐騙郵件歸為一類,但來信人挖出了 Bradley Allf 在一次學術會議中報告的會議論文,希望他發表這篇論文的原稿。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如果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撤稿,作者可能還會面臨來自所在科研機構和資金支持等部門的調查和懲罰,都應儘可能避免。一篇已經發表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呢?對此,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向編輯和出版者提供了出版道德規範方面的建議。
  • 清華大學,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大學」,專家評議結果就是證明
    在2020年8月15日發布的《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29,國內第一。在2019年10月22日發布的《USNews2020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全球第36,國內第一。
  • 破「SCI至上」只是開始,立「同行評價」還需艱難探索?
    這就是說,同行評價在新的評價體系當中處於至關重要的位置,是學術評價、科研評價、項目評價能否做到科學價值、實際貢獻、實際效果為重的關鍵環節。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位,這個環節決不可失守。但是,對於同行評價,業內人士多少持有戒心。
  • 變味成語,別把孩子帶溝裡!
    偷梁換柱致成語變味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為了吸引眼球,博取關注,商家使出渾身解數。不知從何時開始,出現了改編成語作為廣告語或是商品名稱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挽救孩子們眼中的成語,別讓「變味成語」把孩子們帶進溝裡。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
  • 北林大主辦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
    北林大主辦英文學術期刊《森林生態系統(英文)》居中科院JCR一區 2020-12-23 14: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成功舉辦
    2020國際制導、導航與控制學術會議成功舉辦 2020-11-01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利同行,礪未來」波利特上市20年全國慶典學術活動順利舉辦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2020年11月28日,由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主辦,以「利同行,礪未來」為主題,波利特(化學通用名:雷貝拉唑鈉)在中國上市20年全國慶典學術活動在濟南、北京和上海通過現場和線上三地網絡聯動的方式,同步啟動,消化學界諸多專家通過視頻方式發來對波利特的祝福與認可,來自全國的專家、
  • 廣東江門積極探索開展會員評議主席工作
    評議鎮(街)工會主席,由市(區)總工會發動,評議基層企業工會主席,由鎮(街)工會發動。被評議對象,要在幾分鐘內向會員講清楚自己為大家做了啥、有條件的可以製作圖文或者小視頻,主席在現場述職,會員利用網絡進行評議。江門智慧工會平臺建成後,錄入基層工會4429個、會員53萬人,絕大多數基層工會主席評議可以通過智慧工會網絡開展評議。
  • 全國博士生學術聯賽三大專題賽道開啟報名!
    」,為全國研究生展示學術能力、交流學術思想搭建了平臺,以實際行動來鼓勵全國研究生進行成果分享、學術突破和應用創新,引領高水平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得到了全國十大賽區30多所高校及院所的支持。如今疫情尚未結束,防控逐漸常態化,線上學術交流更是不能停止,繼全國研究生學術聯賽的成功舉辦,iCAN不忘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