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刊的國內外來稿大量增加,截至11月底,已收到國內外投稿700多篇。」看著稿件庫裡的投稿情況,《植物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以下簡稱JIPB)編輯部主任賀萍直呼「今年創了新高」。
國內外來稿激增,是JIPB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和更好服務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成果之一。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JIPB主編種康的回答簡潔而肯定:「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必定要走向國際化,更好地為科學研究服務。」
創刊於1952年的《植物學報》,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雖頗多磨礪,甚至曾一度停刊,但國際化是其不變的信念。早在1998年,《植物學報》就被SCI資料庫收錄,是國內最早被收錄的期刊之一,成為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植物學期刊。
近20年來,JIPB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已經成為代表中國植物學發展水平、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期刊。
「老城改造」
入SCI資料庫、全英文出版、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回溯期刊的發展歷程,種康認為JIPB有三個關鍵的節點。
1998年,在時任主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長張新時院士的領導下,《植物學報》成功被SCI資料庫收錄,成為國內最早被SCI收錄的期刊之一。「期刊從國內植物科學舞臺躍入了國際植物科學發展的大舞臺。」種康說。
2002年,在時任主編葉和春的帶領下,《植物學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改為全英文出版。
「當時,《植物學報》已經是國內植物學研究領域最知名的刊物,是植物學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種康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期刊改為全英文出版,讓刊物與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等植物學領域的國際著名期刊同臺競爭,向世界展示中國植物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植物學報》辦刊人的初心,更體現了老一輩植物學家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高瞻遠矚」。
2005年,為適應國際化需要,時任主編韓興國和馬紅推動《植物學報》由Acta Botanica Sinica更名為JIPB,並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Wiley合作出版,啟用在線投稿系統。
2007年之後,時任主編劉春明推動JIPB啟用全新版式和創辦全新英文網站,被PubMed收錄,從此進入了國際化發展的快車道。
種康介紹,作為國際合作出版的先行者,JIPB目前擁有國際化出版體系,網絡版通過Wiley Online Library發布平臺全球出版。對外發行已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全文下載量接近35萬次。
歸結其國際化發展思路,種康認為:「近十多年來,作為中國傳統經典期刊,JIPB沿著『老城改造』之路不斷突破。」
在中國科協等機構的支持下,JIPB組建了由國內外著名植物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並積極倡導「整合」理念,面向全球刊發整合植物生物學研究重要創新成果。
目前,JIPB已被SCI、EI、PubMed等85個主流資料庫收錄。JIPB最新的2年SCI影響因子達4.885,位於植物學領域前7.3%,連續8年穩居SCI Q1區。在Scopus資料庫中,JIPB的最新引用分值為8.1,位於前4.2%。
在中國科協委託中國植物學會認定與發布的《植物科學領域高質量期刊分級目錄》中,JIPB入選T1(Top 1),在全球560種學術期刊中居於前3.8%。「JIPB正迅速進入世界一流學術期刊行列。」種康表示。
專家辦刊
「JIPB的重大改革之一是率先實施專家辦刊,學術把關由一線科學家負責。」種康介紹,目前JIPB的編委隊伍達107人,其中包含美國、英國等12個國家的外籍編委39人,佔比達36%。近年來,編委團隊還吸引了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專家。
JIPB的歷任主編均為植物學領域知名專家。「主編親力親為,全程跟蹤稿件,保證審稿過程的公平。」賀萍告訴《中國科學報》,「種康主編和共同主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鞏志忠對稿件質量有嚴格的要求。」
種康介紹,JIPB的稿件審理嚴格執行同行評議審稿制度和責任編委制,主編、編委聯合把關,且每年召開編委會,群策群力,共同推動期刊快速發展。
「JIPB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打造一支提供一流服務的國際編輯團隊。」種康介紹,早在10年前,JIPB編輯部就先後聘用過多名外籍全職編輯,在期刊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對外宣傳以及與編委、作者等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了編輯力量和服務水準。
而學術期刊的快速和持續發展,有賴於一批學術質量高的文章,有賴於期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文章是期刊發展的基石,科學研究是科技論文的支撐。」種康表示,JIPB擁有覆蓋面廣、數量大的作者群體,能夠做到在大量的投稿中優中選優。
目前,JIPB致力於打造植物學綜合性期刊,兼顧植物學各領域,關注宏觀和微觀植物學科。針對前沿研究和熱點領域,JIPB由學科領域著名專家進行約稿,組織主題專刊,每年發表約2~4期專刊。
2016—2018年期間,JIPB共有51篇文章入列國際同領域Top10%文章,佔JIPB發文量的21%。
借船出海
由於歷史發展等原因,英美等國有大量的世界著名學術期刊,且形成了龐大而成熟的出版集團。例如,創立於1807年的Wiley集團,是全球歷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學術出版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獨立的學術圖書出版商和第三大學術期刊出版商。
學習借鑑國際著名期刊出版模式,對提升國內期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05年,JIPB就與Wiley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這使JIPB的出版流程更加專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種康說。
自2009年以來,JIPB始終奉行編委團隊國際化原則,由專業的國際化編委指定相關領域的審稿專家,嚴格實施同行評議。目前,JIPB的審者庫擁有專家7000餘人,國際審者佔比達60%。
同時,JIPB率先將防抄襲系統CrossCheck嵌於稿件系統內,從源頭上預防和阻止了學術不端行為。
審稿時間長,是學術期刊被詬病最多的問題之一。為此,JIPB積極簡化審稿流程,提高審稿時效,24小時內決定是否送審。同時,JIPB還保證已接收稿件在48小時內在線發表。
「編輯部和編委緊密配合、高效工作,近年不斷縮短審稿周期。」種康介紹,2020年,JIPB從收稿到接收的平均周期為40天。
JIPB審稿流程還特設了「快速通道」,快速審理優秀稿件。例如,對於一些關於突破性研究的優質稿件,JIPB對其開闢快速通道,快速刊發。
「主編親自負責『快速通道』來稿,結合同行評議,3~5個工作日給出決定意見。」種康表示,通過「快速通道」接收的稿件,全程處理和在線時間約為8個工作日。
此外,JIPB還與美國Plant Editor專業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嚴格把好語言關;在海外建立社交媒體帳號,對所有文章進行推宣,以擴大國際影響,吸引國內外優質稿源。
正是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得JIPB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截至2019年9月25日,JIPB發表美國、德國等60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章1763篇,篇均被引18.1次。
「國際化包括國際通行的運行模式,還有國際化的編委會、國際化的作者、國際化的審稿、讀者以及國際化的刊物傳播、發行。」種康說,只有這些因素國際化,才能真正做到科技期刊國際化。
特色發展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包括JIPB在內的眾多國內學術期刊仍處於發展期,面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的「攻城略地」,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壓力不容小覷。
多年來,種康一直致力於推動對國內的國際學術期刊的支持,為此,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了相關提案,並獲得採納。
「面對國外期刊的競爭,JIPB的劣勢在於國內優秀稿件仍然較少,優質稿件外流現象較嚴重。」種康表示,受期刊運作機制及研究評價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科技期刊的優質稿源競爭力與國際一流期刊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明顯滯後於我國科研競爭力的發展。
此外,國際投稿少也是國內學術期刊國際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JIPB的國際稿件雖然不斷增加,但佔比為12%,相對來說比例仍較低。
「要依託學科優勢,走特色發展道路。」種康表示,我國要利用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學科或者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帶動期刊發展。「特別要在我國領先的方向和具有中國特色的領域,深入思考中國科技期刊如何爭取中國頂尖原創成果。」
讓種康欣喜的是,在光生物學、植物抗逆和分子進化等若干領域,我國在國際上已處於領先或並跑地位;我國從事植物學研究的科研人員群體較大,有大量的優秀科研成果產出,這為JIPB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學科基礎和支撐。
此外,我國出臺的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政策,也必將極大地改善本土期刊的稿源質量,促進期刊的快速發展。例如,中國科協組織實施的分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項目,將使國內外高質量期刊實現同質等效應用;「破五唯」等評價體系的優化完善,也將進一步保證我國期刊的優質稿源供給。
隨著網絡化、數位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位化進展緩慢、缺乏高影響力的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成為制約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問題。
「廣大科研人員越來越廣泛使用數位化產品,習慣在線獲取文獻與知識,國際期刊出版機構都十分重視學術資源聚集,重視提供在線知識服務。」種康表示,我國期刊的國際發布與傳播絕大部分都是「借船出海」。
種康建議,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機構應加快海量學術資源集成,加強數字出版與傳播大平臺的整合建設,成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集團公司,進而建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從而化解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機構亟待解決的難題。
同時,要加快出版融合發展,推動出版業轉型升級和深度融合。比如加強數字出版精品生產傳播、探索符合出版單位特點的融合發展路徑模式、加強數字教材出版的引導規範、完善數字和網絡出版管理的舉措等。
期刊簡介:
《植物學報》創刊於1952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首任主編為我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羅士韋。1952年至1980年《植物學報》為季刊,1981年改版為雙月刊,1989年改為月刊。1998年,《植物學報》被SCI資料庫收錄,2002年改為全英文出版,2005年更名,並與國際出版集團Wiley合作出版,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進入優秀專業期刊行列。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1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