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2020-12-24 中國教育新聞網

交流學術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展現人才風採、創新考核方式……6月6日至7日,武漢大學舉辦首屆「追求卓越」學術交流大會,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帶來一場學術與思想的跨學科饕餮盛宴,在校內外引起較大反響。這場以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術交流大會不僅是武漢大學在矢志一流、追求卓越過程中一個縮影,也預示了新時期學校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新方向。

堅持學術為本,矢志追求卓越

大學是學術共同體,也是人才聚集地。學術與人才,相互依存,互相促進。長期以來,武漢大學將學術作為立校之本,人才作為強校之基,建設「更加崇尚學術、更加追求卓越、更加關愛學生、更加擔當有為」的大學。舉辦學術交流大會,就是要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推動人才將追求學術理念、學術標準、學術成就上的卓越作為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的以人才稱號論英雄。

破除「五唯」,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五唯」的核心是要打破一切束縛人才評價機制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評價回歸學術評價本身。學術交流大會以學術報告的形式,邀請各類人才分享近年來的學術成果、學術進展,闡述面臨的主要難點、瓶頸及破解思路,以及工作計劃、預期成果等。相應領域的評議專家堅持一流學術標準,真正從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創新價值、發展潛力和社會貢獻來衡量,而不再是「一刀切」的「數篇數」「看帽子」「記工分」,遏制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強化了實實在在的業績導向和實際貢獻。

百家爭鳴,各類人才同場競技。「追求卓越」學術交流大會不是人才稱號獲得者的專項評估會,而是各類人才同場競技的開放式舞臺。各類人才可採取個人報名、學院推薦等方式報名,通過學術交流碰撞學術思想,推進學科交叉和學術發展,提高學者學術品位和學術視野;通過學術交流發現學術能力突出的優秀學者,並結合實際予以持續培養與支持;通過學術交流展示業績成果的取得過程,給予更多青年人才啟發與指導,強化高層次人才的示範引領作用。

因才施策,健全個性化扶持機制。學術交流大會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注重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將人才成長全過程納入評價範圍,並及時反饋對人才職業發展的指導和建議,在評價過程中發現人才和支持人才。根據評委專家的反饋情況,學校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才,給予轉入固定教職、科研經費、安家費、研究生招生指標等個性化支持和超前培養,支持潛力人才早日成長為學科帶頭人;對於專家學者公認高水平且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高層次人才,學校在下一個聘期繼續給予傾斜性和周期性支持,配強優質團隊、集中優勢資源,支持他們發揮關鍵作用,早日成長為引領學科進步和學校發展的戰略人才和領軍人才。

堅持黨管人才,健全評價體系

學術交流大會只是武漢大學在探索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進程中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在此之前,學校已經在思政把關、崗位聘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聘期考核等人才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先行先試,質量優先、競爭擇優的一流標準和共識深入人心,激發了人才發展的內生動力。

黨管人才,強化政治和師德考評。新時代的高校人才首先在政治上必須過硬,對黨忠誠,聽黨指揮;在師德師風上必須過硬,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教育教學上必須過硬,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此,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將政治素質首要條件、師德師風第一標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到人才考核評價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建立「院系黨委-職能部門-組織部門-學校黨委」四級把關程序,充分運用組織審核、專家評判、群眾評價等途徑,加強對人才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意識形態、學術觀點、廉潔自律、現實表現等的全面把關和考評。依託單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綜合使用教師自評、學生評教、同行評價、督導評價以及日常教學管理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和手段,多維度考評人才教學實績和育人成效。

優化定位,完善學術治理結構。院系、學部、學校三級評審機制是提升人才隊伍建設質量的有效制度保障。學校於2017年開始,優化三級評審組織功能定位,建立以學部為主導、競爭擇優的評價模式,形成院系、學部、學校共同發揮效應的學術共同體,打破學科、院系內部封閉循環模式,強化外部學術認同與學術競爭。在新的制度框架下,促使學者要保持更強的進取精神,學科要更加堅持對標一流標準,院系務必要更加注重高質量的人才引育,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注重差異,細化分類評價體系。「術業有專攻」。學校在教師選聘、職稱評審中,注重精準匹配、動態分類,根據不同崗位類型、學科領域特點和候選人實際情況,靈活組建相關領域的評審組織,切實保證評價的科學性。設置學科差異性交流環節和候選人介紹環節,強化專家相互學習與溝通反饋機制,答辯前組織相關學科代表就候選人學科特點、業績成果的不同表現形式、候選人在領域內潛力和影響力等向評委專家進行介紹,並預留環節和時間讓評委充分交流學科特點和評價的重點,在評審指標控制和尺度把握等方面達成基本共識,儘量減少學科差異帶來的評審誤差影響,進一步提升評價精準性。

同行評價,健全專業化評價體系。學校大力推進小同行評價,依靠小同行評價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學術價值和學術品味、科學家精神和創新能力,多維度多方位衡量是否在同領域同年齡段學者前列。在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傑出青年學者、優秀青年學者的評審中,先邀請至少7位以上的校外同行專家進行通訊評審,著眼於申請人的學術水平、學術影響力、學術潛力、擬研究項目與工作計劃可行性;再組織校內外同行專家進行會議評審,其中校外專家比例不低於50%,大力提升了評審質量和評審結果的可靠性。學校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在學部層面單獨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人力資源專家組,邀請學校黨委有關負責同志、思政課教學科研部門負責人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專家,將承擔思政課教學基本情況以及教學實效作為首要考查條件和必要條件,進一步提升評價的專業性。生命科學學院積極探索高層次人才考核評價機制,邀請多位院士等國內外頂尖專家,為學院事業發展和高層次人才現場「把脈」,並提出個性化的反饋意見,激發人才潛能和價值。

以人為本,暢通人才評價渠道。實施以代表性突出成果突破學歷、資歷等條件限制的舉措,一批青年優秀人才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特色人才從激烈的學部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中有專注於各自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人才,取得了同行高度認可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專職從事應用研究與推廣的社會服務型人才,他們在解決卡脖子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一系列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2018年,學校在獨立於各學部之外為教學專長型崗位單獨評審、單列指標,重點評價教學實績和育人成效,使專心教書育人的教師受尊重、能發展、有未來。

強化使命責任,完善生態環境

優秀人才是引領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武漢大學在發現人才、評價人才的基礎上致力於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努力創造有利於激發人才活力的制度環境和學術生態,讓人才創新有動力、爬坡有支撐、拼搏有價值,以高水平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

強化責任,引導人才服務國家戰略。武漢大學以謀求人類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國家富強為己任,要求各類人才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和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的責任。學校將人才應承擔的使命責任落實到人才的崗位職責中,寫入與人才籤訂的崗位合同中。目標任務和考核評價不再設立論文、項目、獲獎等量化指標和硬性指標,而是更加側重人才培養,更加強調擔當作為。明確要求高層次人才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每學年必須講授一門本科生課程;明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原創性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有重要影響的標誌性成果。

營造環境,優化良好的人才生態。人才能否落地生根,能否釋放和激發活力,體制機制改革能否順利落實,關鍵在環境,核心在文化。武漢大學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生態建設,讓人才有歸屬認同、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健全黨委聯繫專家制度,不定期舉行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校領導深入走訪人才實驗室,關心並解決人才的困難和問題;在全國高校率先高規格舉辦引進人才入職儀式和「追求卓越」學術交流大會等,增強人才的莊重感、榮譽感和儀式感。

2020年,是武漢大學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第四個年頭。四年來,學校搶抓高等教育發展的機遇期,深入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以高層次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契機,在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引領高質量上主動發力,將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轉換為人才強校的治理效能,為「十四五」計劃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社論」推動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本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一些高校熱衷於搶有學術頭銜、學術「帽子」的人才,長期以來飽受詬病。
  • 2020中國大學傑出學術人才校友排名發布,南京大學躋身全國前三
    中國哪所高校培養造就的傑出學術人才校友人數最多?哪所是中國傑出學術人才的搖籃?哪些大學是2020年全國最優秀考生立志將來做學問從事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首選?2020年7月23日,由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撰寫完成、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最新公布2020中國大學傑出學術人才校友排名,南京大學憑藉優秀的教育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 在英雄的大學 做有靈魂的卓越華中大人
    這些英雄的抗疫故事必將載入史冊,凸顯出華中大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見證著華中大人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赤子之心。 同學們,你們選擇的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學。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六十多年來,一代代華中大人矢志一流、同心同德、接續奮鬥。
  • 南方科技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如今,南科大正在成為創新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高地、前沿學術的創新引擎、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樣本。對標國際一流,南科大正在努力建成匹配深圳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地位、支撐國家和區域發展的世界一流大學。十年收穫,精彩詮釋時代精神「敢闖敢試、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追求卓越。」創校精神的十六個字,南科大用十年的時光去詮釋,更凝聚起一所大學百年奮鬥的精神價值。
  • 「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握住教改「方向盤」
    日前,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的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落幕。大會通過學界專家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探究,意在把穩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盤」,賦能高質量人才培養輸出全過程。
  • CSSCI最初設計者怎麼看破「唯論文」 學術評價該往何處去
    「近年來國家又提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三類高質量論文』等提法,一定要注意不能『以刊評文』,不管用什麼器皿,還得看裡面盛的是水還是酒。」  一些學者獲得院士或「長江學者」等「學術帽子」以後就開始坐享其成,鮮有新成果問世,而部分企業、地方還熱衷設立院士工作站,雖然院士本人每年不一定能來指導幾次,但動輒要數萬至數十萬元。
  • 復旦大學: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近年來,復旦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系統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提高人才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 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
    賀桂梅介紹了朱德熙先生和呂叔湘先生的學術合作,以及兩位先生對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的大力支持,高度評價了朱德熙先生對漢語語法研究的貢獻、對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學科建設的貢獻以及對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和學風建設的貢獻。她指出,紀念朱先生,不僅要紀念他的學術思想,也要紀念他的愛國思想和服務社會的精神。中文系將沿著老一輩學者開闢的道路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中國語言學的發展。
  • 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高校教師科研評價制度重構研究
    ,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教師科研評價原本應該以學術本位為導向,將學術追求和學術探索當作最高的價值目標和行動指向,然而隨著物化邏輯向教育領域的滲入,短期效益的物質性追求被過分強調,數量屬性儼然代替了質量屬性,以學術本位為理念的評價遭到了破壞。
  • 復旦大學: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教育...
    近年來,復旦大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發展規律,系統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不斷提高人才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 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發布!中國大學學術實力哪家強?
    最近,美國專業從事大學學術能力研究的組織Scimago發布了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據了解,Scimago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主要依據是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和社會影響,其中科學研究的權重為50%,因此這份榜單可以比較好地評估國內各所大學的學術實力,對於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家長,可以關注這根排名。註:榜單見文末。
  • 【新聞快訊】中國非洲史研究會2019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辦
    11月22日-24日,由中國非洲史研究會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非洲史研究會2019年會暨「『一帶一路』與非洲歷史研究新起點」學術研討會在廣外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
  •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陷入學術造假風波,主動辭去院長職務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李紅良辭去武大基礎醫學院院長,述職自稱「清清白白做人」》,大體意思如下:因為前年受到同一個學校同事的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陷入了學術造假風波,直到今年才開始陸續辭去多項行政職務,最新消息是,李紅良主動辭去基礎醫學院院長職務
  •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報告報導了我國學術期刊被國際期刊引用的他引總被引頻次(TC)、他引影響因子(IF)和影響力指數(CI)等重要的期刊評價指標,遴選了CI排名TOP 5%的期刊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 5-10%的期刊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袁年興:七年精心打磨 成就學術專著!
    2020年12月,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公布,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袁年興教授憑藉《族群的共生屬性及其邏輯結構——一項超越二元對立的族群人類學研究》學術專著榮獲二等獎,實現武漢科技大學在人文社科類國家獎上零的突破。  中國高校科學研究(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是目前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高級別的政府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
  • 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在致辭中表示,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特別關注理論創新、學術創新、科學技術創新,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要逐步完善學術評價體系,既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也要探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要著力打造全球化傳播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在全球市場上與國外期刊同臺競爭,努力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
  • 與名人導師、學術偶像零距離!十月,浙師烹製的這頓「學術大餐」,不...
    會議旨在為不同領域的語言及語言教育學者協力解決漢語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研究不同區域漢語傳播的特點,制定各個區域的漢語傳播方略,研製適於不同區域的教學規範及考試標準,編寫適應不同區域的教材,建立合適的漢語傳播機構等
  • 這場靈芝人的學術研討會大咖雲集
    為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靈芝科研學者的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推動中國靈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10月31日,由仙芝樓大力承辦的林志彬教授從事靈芝研究5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在福州隆重召  開。50年來,林志彬教授一直引領靈芝研究的發展方向,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對靈芝的藥理作用研究和臨床應用,帶動了相關產品和產業的發展,並培養了一批靈芝領域學界和業界的人才,讓靈芝在大健康領域大放異彩。
  • 「學術大牛」絕對權威當休矣!
    只是疑惑年輕科研人員缺乏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和拼勁,一切只為迎合「學術大牛」的需求和滿意,這樣的態勢下,科研活動怎會有創新的「火花」和成果?同時,稍上年紀的科研人員,如果沒有像樣的學術資歷(如人才「帽子」),在「學術大牛」絕對權威的評價體系下,即便能拿出優質科研成果,也難有被發現和認可的機會。
  • 共擔時代責任,全國學術期刊共促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學術期刊...
    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擔時代責任、共謀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中國期刊協會吳尚之會長在開幕詞中強調,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