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論文發表後被撤稿的事件越來越多被媒體報導,尤其是國際著名出版商接連發生大規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撤稿屬於期刊正常糾錯機制的一種。對作者來講,如果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錯誤或失誤,就需要及時公開說明並修正,這也是誠實守信、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懷疑、糾錯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對期刊來講,則需要及時去修正文獻,保證文獻的正確性。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
但是,撤稿無論對於作者還是期刊來講,都是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會對作者、讀者和期刊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撤稿,作者可能還會面臨來自所在科研機構和資金支持等部門的調查和懲罰,都應儘可能避免。
一篇已經發表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呢?
對此,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向編輯和出版者提供了出版道德規範方面的建議。國際著名的出版集團大多是其會員並遵守其推薦的規範和撤稿處理流程。
根據COPE最新修訂的撤稿有關規範,如果論文被發現存在以下情況,可能會被期刊撤稿:
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論文中結果是不可靠的,或者是由於重大錯誤(如計算錯誤或實驗錯誤),或者屬於捏造(如數據)或偽造(如圖像處理);構成剽竊;研究結果以前曾公開發表過,但沒有標明來源,沒有向編輯披露,未取得再版許可,從而構成沒有正當理由的重複發表;包含未經授權使用的材料或數據;涉及侵犯版權或存在其他嚴重的法律問題(如誹謗、隱私問題);研究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基於違反審稿規則(如:被操縱的同行評議)而獲得發表;作者未披露某項重大的利益衝突,在編輯看來,這會使編輯和評審專家對文章的解讀和評審產生不當影響。期刊對撤稿聲明的刊登也有非常嚴格和規範的要求:
儘可能連結到論文的所有版本(即所有的在線版本);清楚地標明被撤稿的論文信息(例如,在撤稿的題名中包括被撤論文的題名和作者,或引用被撤的論文);明確標明文章類型是撤稿聲明(即,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更正或評論);及時公開發表,儘量減小不利影響;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即不設置訪問障礙或不僅僅對訂閱者開放);說明是誰撤稿;說明撤稿的原因;客觀、實事求是,避免激烈的措辭。對學術期刊來講,撤稿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其過程一般也比較複雜,但並不是發表後所有發現的錯誤都需要撤稿。 例如,僅僅是作者署名存在爭議或需要更改, 而論文本身的數據和結論沒有問題,則適用於更正的形式; 再如,論文存在疑似學術不端,但暫時無法確定或需要等待較長時間的調查,則適用於編輯關注的形式。 撤稿與更正、編輯關注等都屬於期刊糾錯機制,它既包含作者認為某些數據不準確等因素的主動撤稿,更多情況是由於讀者舉報,經調查後認為屬於違反學術誠信和出版規範的情況,不得不被期刊撤稿。 因此,作者除了應會寫論文,寫好論文外,還應多了解期刊的出版倫理規範,進行負責任的學術研究和發表。
你,get了嗎?
詳細信息可參考: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retraction-guidelines
【來源:科學出版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