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2021-02-19 生物學霸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

筆者吃驚之餘,在期刊官網進行了查詢,發現確有其事,洋洋灑灑十幾頁都是撤稿的信息。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根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統計,被撤稿的論文共有 199 篇,已經遠遠超過了 2017 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撤稿的 107 篇。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本次撤稿事件,一探 199 篇撤稿背後的故事。

撤稿期刊是何方神聖?

在討論具體的撤稿事件之前,了解期刊的大體情況顯然不可或缺的。

根據期刊官網,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是一本義大利的藥理學和藥劑學期刊,發表醫學和藥物研究相關內容,包括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新的治療靶標、流行病學,臨床試驗,藥物安全性和薈萃分析等,2019 年的影響因子為 3.024,5 年影響因子為 2.451。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但是,這本期刊的自引率有點兒感人,達到了 26%(超過 20% 就被認為是自引率較高),去除自引之後的影響因子在最高時也不過 2 分出頭。

圖片來源:JCR

不僅如此,根據投稿網友的評論,這本期刊似乎質量不佳,有圈錢的嫌疑。

圖片來源:letpub

筆者查詢了期刊官網,發現期刊確實有快速的審稿通道,只要你交錢,也不多,1800 歐元,也就那麼 10000 多人民幣吧。

不僅如此,在雜誌的投稿說明中,還明碼標價地收取出版費用,具體到每張圖和每張表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雖然這本期刊有上述的種種缺點,但是他依舊成為了國人的心頭好。

圖片來源:JCR

2017-2019 年間,國人一共貢獻了 2717 篇論文,佔總數的 82.7%,其中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單位發文量較大。

撤稿理由五花八門

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雖然在中文裡,上述兩種情況都被稱為「撤稿」,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不小的區別。

兩者除了在撤稿時間上的不同之外,對作者的影響也有所不同,withdrawn 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負責地操作,不會對作者有負面的影響;而 retraction 則會讓作者面臨窘境,甚至對其聲譽,職業帶來不良影響。

而本次事件中,大部分被撤稿的論文都是在論文發布之後被期刊直接撤稿的,也是就 retraction。

例如以下這篇來自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論文,便是發表後被撤稿的,而且在論文中,或者期刊官網,都沒有對撤稿的理由進行解釋。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除了上述這類不由分說就撤的稿子,本次被撤稿的理由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1. 作者發現手稿有誤的自行撤回;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 作者發現實驗設計存在缺陷,所以撤稿;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3. 作者對論文的錯誤不予回應而導致的撤稿;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其中最多的撤稿理由是作者對論文的錯誤不予回應,當然,這種不予回應的理由十分耐人尋味。

今年 2 月,打假記者 Smut Clyde 揭露了兩個「論文工廠」,發現了 126 篇問題論文,其中發表在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上的多達 56 篇

圖片來源:丁香園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對此,Smut Clyde 還在其報導論文工廠的博客中對吐該雜誌編輯的粗心大意進行了吐槽:「某論文的通訊作者郵箱為「ppfrrbfbrt@sina.com」,很明顯的亂碼,竟然沒人覺得奇怪?」

涉及單位從東到西,從市到縣

除了撤稿理由五花八門,本次撤稿事件的另一大特點為涉及單位十分廣泛,從東部城市到西部城市,從省會城市到縣級單位都無可倖免。

許多知名高校的附屬醫院都榜上有名,比如復旦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等等。

1. 復旦大學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 首都醫科大學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3. 廈門大學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4. 西安交通大學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5. 中山大學

圖片來源: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篇幅所限,筆者在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具體撤稿名單大家可到期刊官網自行查詢。

儘管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一本期刊大規模對國人論文進行撤稿,但是一年中撤稿 199 篇仍然讓人為之瞠目結舌。

當年,期刊《腫瘤生物學》撤回 107 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引發了中國的學術大地震,不知此次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的批量撤稿,是否會再一次刺痛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神經呢?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重磅!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涉及多家知名醫院,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多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涉嫌學術不端,科技部:違規人員,一切歸零
    科技部嚴懲學術不端2020年,多家國內外期刊雜誌紛紛撤稿一些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論文,例如:4月份,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旗下期刊宣布撤稿33篇論文,在此批被撤稿論文的名單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學者和高校的身影,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電商「助推」論文代寫、期刊代發,誰評學術端與不端?
    Bianews調查了期刊發布論文的代理市場,發現科研論文代寫、代發幾乎已成為完整產業鏈。學術中介在網絡大行其道在淘寶網上,搜索「發表」關鍵字,就能看到不少提供論文代理髮布期刊的中介商家。什麼催生了學術中介?是什麼催生論文期刊發表代理市場呢?在期刊發布論文,除了學者有發布的主觀需求外,還有不少「不得不」。其一,一些企業工程師、高校教師等在評職稱時有發學術論文到期刊上的硬性要求。有高校要求教師每年一篇核心期刊。其二,部分高校強制要求碩士博士研讀期間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近年來,論文發表後被撤稿的事件越來越多被媒體報導,尤其是國際著名出版商接連發生大規模撤稿事件,更加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撤稿屬於期刊正常糾錯機制的一種。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但是,撤稿無論對於作者還是期刊來講,都是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會對作者、讀者和期刊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撤稿,作者可能還會面臨來自所在科研機構和資金支持等部門的調查和懲罰,都應儘可能避免。一篇已經發表的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呢?
  • 因學術不端,臺灣癌症學者陳慶士被「中研院」下達十年禁研令
    圖片來源:俄亥俄州立大學編譯 秦達然編輯 戚譯引經過 20 個月的調查,中國臺灣地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近期宣布,未來十年將禁止癌症科學家陳慶士(Ching-shih Chen)參與研究,理由是其學術不端。
  •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
    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博士論文涉嫌抄襲和重複發表近期有匿名人士在「川大心聲」公眾號舉報四川大學長江學者姜曉萍涉嫌學術不端。緊接著又有網友在知乎爆料姜教授博士論文還涉嫌抄襲和故意重複發表:吃瓜網友,不評論此事,只是抱著好奇心態用知網碩博論文檢測軟體檢測了姜教授的博士論文,考慮到該論文完成時間是2018年10月,所以設置檢測時間是2018年12月,發現多處涉嫌抄襲,另外博士論文和姜教授自己多篇論文也故意重複發表,這樣也算比較嚴重的學術不端了吧?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中國科學報7月13日消息,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這種網站還頗有市場,騙子假冒《世界漢語教學》名義行騙,北京語言大學一位教師就被騙走了4萬元。
  • 一個天津一個廈門,同屆碩士生論文雷同,標題都一樣,原因曝光!
    「發論文」居然成了誠信試金石。伴著世界第一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中國論文撤稿總量也居於世界首位。據艾普蕾全球撤稿資料庫數據,2007年至2017年間,中國撤稿總量為2319篇。大約每1000篇中國論文,就有超過1篇被撤稿。
  • 回顧2018年度十大撤稿事件丨《科學人》雜誌評選
    「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排行榜上不乏一些非常狡猾的角色。其中,頭號位置仍然屬於(或許一直是)Yoshitaka Fujii,共計183篇稿件被撤回。如果你想擠進該榜單的前三十,則需要至少21篇。而對於那些不滿足於前十的學者來說,41篇是最低要求。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來自中國的科研學者逐步在世界科研圈內獲得曝光度,2020年世界頂級綜合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共撤稿18篇論文,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兩篇,佔比1/9,撤稿論文創造了兩個首次和第一,2020年7月22日,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教授團隊從《nature》撤稿,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開創了一個第一,2020
  • 科技部部長回應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這種網站還頗有市場,騙子假冒《世界漢語教學》名義行騙,北京語言大學一位教師就被騙走了4萬元。  其三,一位投稿的高校教師,在編輯部追問下承認,論文是從網上買來的,「花了600元」。
  • Nature發文:一天被撤稿6篇,他堪稱世界一流的學術造假「鬼才」
    Nature583, 515-516 (2020)文中列舉了一位營養心理學家兩年被撤稿18篇,最高一天被撤稿6篇的傳奇案例。作為一名學者,他發表了數百篇論文,被引用超過20000次,他的h指數為72,令人印象深刻。還被邀請在各大雜誌做專訪,特約欄目,在風光的時候,曾被視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飲食行為專家」的明星科學家,請記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Brian Wansink。
  • 一篇雄文讓大眾愛上學術論文,雖已撤稿《冰川凍土》
    一般的普羅大眾,都不會愛讀學術論文,那玩意兒,就一個題目,從頭讀到尾,再從尾讀到頭,讀來讀去,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除非專業人士,是沒有人愛讀學術論文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種萬馬齊喑的狀況,被一篇雄文打破了。而且,人家這篇雄文,本身就是學術論文。
  • 斬斷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尤其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餘篇論文的轟動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了惡劣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後,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餘篇論文成了一枚重磅炸彈,轟動學術界,終於迎來了一次「學術打假」行動,揭開了論文造假背後的「灰色產業鏈」。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這種網站還頗有市場,騙子假冒《世界漢語教學》名義行騙,北京語言大學一位教師就被騙走了4萬元。
  • 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
    趣味答題領紅包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科學論文數據集,確定了300萬對導師和學生關係,來分析在導師制中,導師對學生指導效果的影響因素。
  • 高校校長因自我抄襲被指學術不端!如何避免出現相同情況被退稿?
    學術不端,對於處於科研圈的學者來說,這是件嚴肅的事情,往往當一個人的學術經歷上沾染汙點,那麼未來可能很難在此道路上大展身手,走通一條光明前途了。然而,我們不排除在一些自己容易忽視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學術不當行為,導致最終被判定為學術不端,這是需要我們再三了解及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