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官兵不慎踩到地雷 戰友準確處置助其脫險

2021-01-18 人民網

在馬裡執行維和任務的孫寶瑋(上圖1前一)與馬向前(上圖2)。楊華文攝

  「炸我就一條腿,炸你可就全沒了……」電影《集結號》裡,老兵穀子地冒著生命危險為踩到地雷的趙二鬥排雷,最終化解了險情。這個電影裡的情節,在我赴馬裡維和部隊參謀馬向前和孫寶瑋身上,曾真實上演。

  2014年1月,西非大地熱浪滾滾,一場沙塵暴突如其來。指揮所內,指揮員一遍遍呼叫在外執行任務的參謀馬向前、孫寶瑋等官兵,卻只能聽見電臺裡的「沙沙」聲。

  換在其他地方,沙塵暴沒啥好擔心的,可在馬裡卻非常危險。不少散落野外的地雷,在黃沙掩埋下很難發現,萬一迷路誤踩,後果不堪設想。

  怕什麼來什麼!電臺剛接通,就傳來一個壞消息:參謀孫寶瑋不慎踩到地雷。

  原來,沙塵暴過後,馬向前、孫寶瑋等人將車停在一棵樹墩旁,一邊下車識別通路,一邊排除電臺故障。當孫寶瑋拿著地圖環顧四周確定坐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孫寶瑋身體一傾,右腳陷進了一個沙坑,一聲清脆的「咔嚓」聲讓人頭皮發麻。

  「我可能踩到地雷了!」孫寶瑋一字一頓地說出這句話。「寶瑋,千萬別動……」一旁的馬向前迅速探身,扒開孫寶瑋右腳邊的黃沙,只見一枚老式松髮式地雷不偏不倚被孫寶瑋踩在腳下。兩人目光再次交會時,都看到了對方臉上豆大的汗珠。

  安全通路被黃沙掩埋,地雷又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危急時刻,馬向前脫下裝具,拔出軍刀,一邊讓戰友向上級報告情況,一邊指揮大家脫下迷彩上衣,用來裝填砂石。

  「老馬,你等一下。」看到馬向前要來排雷,孫寶瑋大聲說:「侄子還小,你別管我!炸我只是沒一條腿,炸到你可是腦袋開花!」

  「別廢話!這種松髮式地雷我拆過很多個,熟得很!」隨即,馬向前用軍刀一點點挖出地雷四周的沙土,確認地雷下沒有特殊裝置後,將兩把軍刀依次橫著從孫寶瑋腳下穿過。戰友小心翼翼地解開孫寶瑋的鞋帶,馬向前把全身重量都壓在兩把軍刀上,催促孫寶瑋抬腳離開。

  當孫寶瑋把腳從作戰靴中抽出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萬幸的是,地雷被馬向前穩穩按住,沒有爆炸。隨後,戰友將用迷彩服製作的5個砂石包逐個壓在鞋上。馬向前屏住呼吸,鬆手、後退,地雷依舊靜靜地躺在原地,大家提到嗓子眼兒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地雷被安全引爆,馬向前與孫寶瑋緊緊相擁,電臺另一頭的指揮所內也傳來一片歡呼……(劉建偉)

  

(責編:邱越、閆嘉琪)

相關焦點

  • 中國維和官兵向黎巴嫩兒童傳授防範地雷知識
    新華社貝魯特4月1日電(牛彥澧)每年4月4日是「國際提高地雷意識和協助地雷行動日」。在今年這一行動日前夕,中國第16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官兵為當地兒童舉辦了地雷防範知識宣傳活動。 黎巴嫩南部提爾市「帝國學校」的47名師生受邀參加活動。
  • 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首次排出地雷並實施爆破
    新華社貝魯特9月29日電(丁文棟 劉攀)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掃雷官兵29日在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附近雷場成功清排2枚地雷並實施爆破。這是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執行掃雷任務以來首次排出地雷以及首次實施爆破。
  • 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踩到地雷怎麼辦?
    首先絕大多數情況下踩到地雷也就沒什麼可怎麼辦了,在受害者沒反應過來的瞬間就爆炸了。但萬一沒炸,比如踩在一顆松發雷上,那又該怎麼辦呢?有的文章直截了當下定義,這只是影視導演的情節設置,其實並沒有松發雷這種類型。
  • 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多維呈現維和官兵心靈圖景
    這部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攜手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紀實電影,講述的是我軍從陸軍「楊根思部隊」抽調官兵,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執行維和任務,官兵在異國他鄉捨生忘死、在戰友犧牲時頑強堅守、在危險來臨時「擋住黑暗」,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感人故事。紀實電影貴在真實。從2015年至2020年,導演組歷時5年攝製完成了這部電影。
  • 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多維呈現維和官兵心靈圖景
    這部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攜手河南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紀實電影,講述的是我軍從陸軍「楊根思部隊」抽調官兵,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執行維和任務,官兵在異國他鄉捨生忘死、在戰友犧牲時頑強堅守、在危險來臨時「擋住黑暗」,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感人故事。紀實電影貴在真實。從2015年至2020年,導演組歷時5年攝製完成了這部電影。該片全部影像素材,都是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實地拍攝。
  • 又一批陸軍維和官兵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勳章」
    他認為,中國維和官兵不懼危險、甘於奉獻,是聯合國任務部隊中紀律最嚴明、訓練最有素、執勤最專業的隊伍,是聯南蘇團部隊的樣板。授勳儀式維和步兵營營長講話榮耀不落一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擔負任務影響,維和步兵營700名官兵無法全部參加授勳儀式,該營主官到執勤點位上為每一位堅守一線的官兵頒發「和平榮譽勳章」,並在營區內對未參加儀式人員分波次進行逐一授勳,讓700名全體官兵享受這份和平的榮譽。
  • 在真實的戰爭中,一不小心踩到地雷該怎麼辦?
    如今,很多影視作品都向我們介紹過了地雷的種類,常見的地雷有壓髮式、跳髮式和絆髮式三種地雷。這三種地雷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壓髮式地雷是最常見也是殺傷力最大的一種地雷。
  • 俄維和軍官在納卡地區被地雷炸傷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23日報導,俄羅斯國防部當天表示,俄軍維和部隊一名軍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被地雷炸傷,爆炸還造成一名亞塞拜然軍人死亡,四名卡拉巴赫緊急情況部人員受傷。
  • 一名工人不慎踩空落水,海軍荊門艦官兵勇救落水群眾
    一名工人不慎踩空落水,海軍荊門艦官兵勇救落水群眾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蔡盛秋  薛成清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12-12 08:41> 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官兵勇救落水群眾——
  • 踩到地雷還能跑?抬腳就炸,別被電影中排雷給騙了
    在眾多意圖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的武器中,以地雷為主的反步兵武器殺傷力最為兇殘,給步兵在成了大量的傷亡,這種傷亡非死即殘,因此,地雷成為步兵們揮之不去的陰影。那麼,如果步兵踩上地雷,地雷被安全拆除的機率有多大呢?我們大家看到的影視劇《集結號》,鄧超踩到了法國反步兵地雷上面,張涵予抽著煙用匕首壓住地雷然後幫助鄧超脫險,千萬不要被這些影視劇情節給騙了。
  • 中國藍盔戰鬥在海外維和第一線
    歷時五年跟拍,記錄海外維和第一線 《藍色防線》歷經五年(2015年~2019年)跟蹤拍攝,跨越中國和非洲大陸。電影所記錄的這支步兵營的官兵基本都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楊根思部隊」,這是一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時期都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部隊。
  • 我第19批赴黎維和官兵首次「藍線」勘察:披荊斬棘穿越「死亡地帶」
    我維和官兵利用繩索在峭壁上行進。丁文棟攝 「我們通道周邊都可能有地雷,大家一定要走探過的地方,注意腳下。」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組長和磊始終走在勘察隊伍最前面,用探雷器探測每一處可疑地方,時刻提醒身後戰友。 根據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司令部命令,自10月12日起,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正式展開自今年8月部署至黎巴嫩以來的首次「藍線」勘察。
  • 通訊:中國維和官兵在聯黎部隊醫療救援演練中大顯身手
    新華社貝魯特12月30日電通訊:中國維和官兵在聯黎部隊醫療救援演練中大顯身手雷洋「中國維和醫院,我是聯黎部隊(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東部戰區戰術指揮中心,印度巡邏隊發生車輛事故,現有極危重傷員1名、重傷員1名、輕傷員2名,初步檢傷判定傷勢等級分別為紅色、黃色和綠色
  • 通訊:披荊斬棘穿越「死亡地帶」——記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首次...
    新華社發(丁文棟攝)  新華社貝魯特10月26日電 通訊:披荊斬棘穿越「死亡地帶」——記中國新一批赴黎維和官兵首次「藍線」勘察  丁文棟 劉攀  「我們通道周邊都可能有地雷,大家一定要走探過的地方,注意腳下。」
  • 維和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即將上映,駐許楊根思部隊官兵成主角
    維和紀實電影《藍色防線》即將上映,駐許楊根思部隊官兵成主角前不久,隨著國內各地電影院的開放,電影又成為市民關心的話題。在8月底,一部還未在全國上映的中國首部海外維和紀實影片《藍色防線》,首先在駐許昌楊根思部隊連續放映了3個晚上。《藍色防線》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它為何率先在駐許楊根思部隊放映?記者採訪了參與拍攝的老戰士和出現在電影裡的官兵。
  • 並不是所有地雷踩了鬆開就爆炸,還要分種類,具體地雷具體分析
    在影視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地雷踩了之後,鬆開就會爆炸,令觀眾誤以為所有的地雷都是如此,但是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地雷的種類也分很多種,各種各樣都有,在影視中,之所以採用那種踩住鬆開就一次的地雷,都是為了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如果是戰友踩住了,可以彰顯戰友的冷靜,在危險面前依舊臨危不懼,而敵人踩了
  • 地雷種類很多,踩上能否生還?答案竟是這樣的
    地雷的種類很多,踩上能否生還,運氣成分很大。如果是踩上反坦克地雷,那麼基本不用擔心生還問題,因為正常士兵的體重,連引爆都引爆不了。如果是踩到反步兵地雷,就很難說了,因為反步兵地雷形形色色,威力差別很大。
  • 《藍色防線》總導演尚昌儀,「記錄中國維和第一人」
    9月15日,《藍色防線》北京首映禮上,原楊根思部隊,現為某特戰旅政工部主任魯成軍等戰友來到現場,他激動地說,「進入維和任務區就像是進入戰場。從長津湖到朱巴山下,『楊根思連』的戰旗從來沒有倒下!」
  • 《藍色防線》總導演尚昌儀,「記錄中國維和第一人」
    9月15日,《藍色防線》北京首映禮上,原楊根思部隊,現為某特戰旅政工部主任魯成軍等戰友來到現場,他激動地說,「進入維和任務區就像是進入戰場。從長津湖到朱巴山下,『楊根思連』的戰旗從來沒有倒下!」在《藍色防線》觀影過程中,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觀眾會為片中河南籍戰士認認真真教授非洲孩童學習中華文化時的土味兒英語逗得哈哈大笑,也會被片尾教導員魯成軍斬釘截鐵地說,「哪怕把院子裡所有的花都拔了,也要給我湊成兩束鮮花(送別戰友)!」而感動得嚶嚶啜泣——這些畫面和情節的展現固然沒有彩排,但選擇本身,創作者觀點態度與情感傾向無疑都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