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9月18日全國公映。由此上溯三十年,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迄今已累計參加24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軍事人員4萬餘次,共有16名中國軍人犧牲在維和一線……電影《藍色防線》記錄、講述的就是2016年第二批派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主體為「楊根思部隊」抽調官兵在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戰火紛飛中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故事。
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
電影一開場,便將攝像機鏡頭對準了漆黑天際中拖曳著弧光的流彈,之後便是中國維和軍人一所營房內緊急動員的夜景實拍,以及裝甲車車載夜視觀瞄儀紀錄的畫面——大銀幕前的觀眾還可以清晰地聽到緊促的同期聲,「所有人員抓緊時間取武器!」軍人跑動的腳步聲、清脆的拉槍栓聲以及打開步戰車車門的撞擊聲,瞬間將觀眾帶入到一場真刀真槍的戰場環境中。而類似的場面和情形,之前或許只出現在《野鵝敢死隊》、《盧安達飯店》以及布魯斯·威利斯主演的好萊塢戰爭片《太陽之淚》中。
《藍色防線》尚昌儀導演在黎(巴嫩)以(色列)邊境雷場 本文圖片均由 《藍色防線》攝製組 提供
理查·伯頓主演的電影《野鵝敢死隊》片頭有這樣一句話,「非洲,是一片被世人遺忘的角落。」但很顯然,中國維和軍人並沒有遺忘這片大陸,《藍色防線》總導演,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尚昌儀就被譽為「紀錄中國維和第一人」。自2003年以來,他先後11次赴聯合國維和任務區和非洲伊波拉疫區採訪拍攝。2015年至2020年,歷時5年,由尚昌儀主導親赴一線攝製的《藍色防線》,是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
片中「楊根思部隊」的官兵隸屬我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在所有派駐維和的兵種中,步兵戰士直面一線戰火,不僅要用血肉之軀為難民營駐防巡邏,還要經常性直接地穿行於戰區例行巡邏,電影中楊根思連隊的楊樹鵬班長(1983-2016)、戰士李磊(1994-2016)便是在一次巡邏任務時遇襲重傷,不治犧牲。
聯合國南蘇丹特派團維和部隊副司令、代司令楊超英少將,擔任影片《藍色防線》軍事顧問
《藍色防線》中,有一段臉龐稚嫩的90後戰士李磊在鏡頭前遙祝祖國親人的視頻。片中他身著陸軍迷彩作戰服,頭戴標明「UN」的藍盔,大聲背誦「楊根思三個不相信」精神,「我們永遠堅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而在該片另一幅畫面中,遇襲受傷的他左手已被炸得血肉模糊(畫面已經過處理)——在1950年抗美援朝作戰中,阻敵前進的楊根思連長拉響炸藥包,同40多名敵人同歸於盡,後被追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楊根思部隊」的戰旗曾飄揚在天安門廣場車輪滾滾的受閱部隊中。
9月15日,《藍色防線》北京首映禮上,原楊根思部隊,現為某特戰旅政工部主任魯成軍等戰友來到現場,他激動地說,「進入維和任務區就像是進入戰場。從長津湖到朱巴山下,『楊根思連』的戰旗從來沒有倒下!」另據悉,就在《藍色防線》公映當天上午十時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發布《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附錄3列出了中國軍隊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犧牲的官兵姓名、犧牲時間和所參與的維和行動名稱。這其中,參與非盟—聯合國達爾富爾混合行動的陳順烈士,犧牲於今年8月6日。
《藍色防線》劇照
「三公裡越野成績穩定在16分鐘」
《藍色防線》的導演尚昌儀是位60後安徽漢子。某軍事雜誌的一篇報導開頭曾這樣描述他,「低調,溫和,長著一張皖東農村漢子的臉,脫下軍裝,恍若一個鄰村大哥……賴比瑞亞、黎巴嫩、剛果(金)、達爾富爾、西撒哈拉、南蘇丹,這一個個地名,幾乎是戰亂的代名詞,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仍然讓人感到凜凜殺氣。這是中國維和部隊去過的地方,也是尚昌儀去過的地方。」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位面容堅毅的導演已然年過半百,卻依舊保持著三公裡越野成績穩定在16分鐘的高水平,且每天50個伏地挺身、70個仰臥起坐,據說雷打不動,必須不打折扣地完成。在軍事題材紀錄片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尚昌儀目前的體能表現要超過大多數同行年輕人。
「他就是一名軍人,是一個隨時準備上戰場的人。」《藍色防線》製片人兼後期導演周德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導演尚昌儀(右1)在南蘇丹維和任務區拍攝 《藍色防線》拍攝期間
在中國豐富多彩的紀錄片大類當中,軍事題材紀錄片早已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型。它是指以記錄、反映我軍的軍事事件、軍事活動為題材的紀錄片。而說到起源,它的歷史甚至比新中國的歷史還久遠——長春長影舊址博物館展廳中,現在還陳列著一組檔案:1948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派出17支新聞攝影隊到前方同一線作戰部隊一起行動。張紹柯、楊蔭萱等烈士為真實紀錄、全面反映遼瀋戰役的進程而血灑疆場,「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澆灌了新中國的電影事業。」
黎巴嫩南部雷區警示牌 《中國維和行動》劇照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羅伯特·卡帕的名言,一直以來便是尚昌儀的座右銘。在一篇導演闡述中,他說,「在紀錄片的創作上,我固執地認為,以真人、真景、真事為表現對象的紀錄片離不開真實,沒有真實也就不能稱之為紀錄片。真實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真實是紀錄片的魂魄,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
2015年4月中國首次派出700人成建制的維和步兵營,參加聯合國在南蘇丹的維和行動。從這支部隊執行維和任務的第一天起,尚昌儀便密切關注維和官兵的一切行動,並於2016年11月,走進了戰火頻仍的南蘇丹。關注國際新聞的人們都知道,南蘇丹維和任務區是一個混亂之地、危險之地,「特別是2016年7月政府軍與反政府軍爆發大規模交火後,武裝衝突隨時可能發生,攝製組在維和任務一線拍攝需要時刻直面生死危險,而且當地蚊蟲肆虐,瘧疾、傷寒、流腦、愛滋病等疾病橫行,在任務區始終有被感染的危險。」
《藍色防線》劇照
《藍色防線》開篇,展現我軍戰士第一次駕車駛離營地武裝巡邏,車內每一個戰士的臉孔都是繃著的,那種初臨戰陣的緊張感,甚至目光中一絲轉瞬即逝的驚恐都被鏡頭真實地捕捉並呈現了出來。而當地政府軍與叛軍交火時,一枚流彈落入難民營營區,將一棵芭蕉樹瞬間炸碎,一名中國維和士兵的即時反應,中文版「What’s up!」脫口而出的畫面也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毫無疑問,紀錄片創作者應當恪守紀錄片的「原生態的真實」,而「源於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亦是客觀要求。但紀錄電影除了紀實性,作為藝術作品同樣也有著「藝術性真實」的維度。在《藍色防線》觀影過程中,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觀眾會為片中河南籍戰士認認真真教授非洲孩童學習中華文化時的土味兒英語逗得哈哈大笑,也會被片尾教導員魯成軍斬釘截鐵地說,「哪怕把院子裡所有的花都拔了,也要給我湊成兩束鮮花(送別戰友)!」而感動得嚶嚶啜泣——這些畫面和情節的展現固然沒有彩排,但選擇本身,創作者觀點態度與情感傾向無疑都在其間。
2017年2月,《藍色防線》攝製組結束歷時數月拍攝,離開南蘇丹前,中國維和步兵營分别致電國防部維和事務中心和八一電影製片廠,電文明確寫到,「(《藍色防線》)拍攝期間,攝製組堅持進班排、到一線、跟任務,與維和官兵同甘共苦、同頻共振,特別是尚昌儀導演和陳兵工程師,都已年過50歲,始終以一名維和戰士的標準要求自己,不畏艱苦、不懼危險,每天穿戴重達21公斤的戰鬥裝具,奮戰在維和一線、拍攝現場,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的使命意識和當代革命軍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擔當。」
「遠在200米之外我們能拍攝到什麼?」
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其實都是講故事。且紀錄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紀錄化」似乎是當今影視發展進程中的潮流。但紀錄片,尤其是軍事題材紀錄片因為在創作上受種種因素的制約,要博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更要講故事,講好故事。長久以來,中國主旋律電影所被詬病的「主題先行」,尚昌儀對此並不以為然,在一篇自述中,他舉例說曾經攝製過《美國內戰史》的紀錄電影大師伯恩斯有句話,「主題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
2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海報
在尚昌儀看來,主題的選擇無疑是至關重要的。2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曾於2012年年初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他後來回憶說,鮮為人知的是它的策劃和攝製工作卻始於2003年。「應聯合國邀請,2003年4月,我軍首次向非洲地區派遣維和部隊,參加聯合國在剛果(金)的維和行動。此時,作為一名軍事紀錄片導演,我軍的這一重大事件順理成章地成為我所關注的創作主題。要知道,我軍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歷史始於1990年4月,到了2003年4月已經有了13年的歷史。然而卻沒有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來記載我軍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後來在他的不懈申請下,更是在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才終於如願地走出國門採訪拍攝。從2003年至2007年,他先後多次赴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以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主題,攝製完成了的電影紀錄片《在UN的旗幟下》、《為了和平》以及15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中國藍盔》。2010年是中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0周年,他再度主動請纓,決心攝製一部全方位、全景式、深層次披露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0年曆程的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
在這部大型紀錄片中,《驚心動魄》、《化險為夷》、《穿越雷場》這幾集的無疑是最能打動觀人心的,「因為它講述的是中國軍人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捨生忘死排爆掃雷的故事,當然,我們攝製組也是捨生忘死用鏡頭語言去表述故事的。」尚昌儀回憶說,當時他曾帶隊拍攝一次歷時4天「拆彈行動」——2006年12月12日,中國維和部隊奉命排除一枚鑽入地下達12米深的2000磅的航彈。如果按照聯合國的規定,排爆現場200米之內除作業人員之外,其他人員一律禁止入內,這是因為這樣一枚航彈一旦爆炸,將危及200米之內的生命安全。「但如果不和維和官兵一樣下至12米的坑中,遠在200米之外我們能拍攝到什麼?」
導演尚昌儀(中)指揮拍攝士官劉慶忠掃雷 《中國維和行動》拍攝期間
和排除未爆彈相比,在雷場之中排除地雷則更危險。「這是因為未爆彈大都歷歷在目,而地雷更多的是深藏不露。在《中國維和行動》之《穿越雷場》一集中,我用了大量近景、特寫鏡頭來講述中國維和軍人捨生忘死地排除地雷、穿越雷場,手部小心翼翼地挖掘,臉上慢慢流淌的汗珠,無疑都有著很強的視角震撼力。」尚昌儀在一篇導演闡述中寫到:為了離得近、拍得好,經協商,中國維和部隊的官兵們在我們要拍攝的通道的左右平行或先前開劈一條通道,作為拍攝的專用通道,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盡情地拍攝了。「但你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場上每開闢一條通道要承受的風險;你也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場上近距離拍攝中國維和官兵捨生忘死穿越雷場,同樣是要有著捨生忘死的勇氣的。」
15集大型紀錄片《中國藍盔》海報
正是有了此前的大量拍攝經驗積累,電影《藍色防線》中尚昌儀的鏡頭語言可謂舉重若輕。影片以時間線性順序的實錄跟拍+楊根思部隊有代表性官兵的個人講述相結合的形式交錯推進,既兼顧了題材嚴肅性也不乏滿足觀眾,特別是廣大軍迷好奇心的內容呈現。比如「裝實彈夾,不許上膛。緊急情況,鳴槍示警」是標準的操作流程,但在緊急遇險的情狀下,一線指戰員的口令無疑更具操作性,「先口頭警告,(再)打天打地,(最後仍然不聽從指令)射擊身體。」
「你不同維和官兵一道大漠戈壁、風餐露宿,怎能感觸到什麼叫焦金流石,碼出酷熱難耐冒著非洲大陸熱氣吸引人、記得住的文字;你不隨維和官兵一起巡邏護衛、站哨執勤,怎能感想得到什麼叫險象環生,寫出懸心吊膽飄著熱帶叢林陰霾打動人、傳得開的語句;你不跟維和官兵一起貼近炸彈、踏進雷場,你怎能感受到什麼叫觸目驚心,講出驚心動魄帶著戰火硝煙味兒感染人、聽得進的故事。」尚昌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