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海外維和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總導演尚昌儀談軍事紀錄片攝製(二)
以真實的經歷,記錄中國藍盔部隊的歷史;
以跌宕的故事,講述中國維和軍人的傳奇。
尚昌儀導演認為:一部軍事紀錄片只有講故事,講好故事,才能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怎樣講故事?怎樣講好故事?尚昌儀導演如是說:「你不同維和官兵一道大漠戈壁、風餐露宿,怎能體會到什麼叫焦金流石,碼出酷熱難耐冒著非洲大陸熱氣吸引人、記得住的文字;你不隨維和官兵一起巡邏護衛、站哨執勤,怎能感受得到什麼叫險象環生,寫出懸心吊膽飄著熱帶叢林陰霾打動人、傳得開的語句;你不跟維和官兵一起貼近炸彈、踏進雷場,你怎能體會到什麼叫觸目驚心,講出驚心動魄帶著戰火硝煙味兒感染人、聽得見的故事。」
——編者
紀錄片更要講故事
眾所周知,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其實都是講故事。而紀錄片本身因為在創作上受種種因素的制約,所以,要博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更要講故事,講好故事。況且紀錄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紀錄化」似乎是當今影視發展進程中的潮流,作為一名紀錄片工作者,順應潮流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於是,在攝製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的過程中,如何捕捉故事?如何記錄故事?如何表述故事?對我來說真可謂魂牽夢繞。那麼作為20集這樣一部大型紀錄片的唯一撰稿和總導演,我是怎樣講故事的呢?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幾乎時刻生活在故事中,但是,故事不僅千差萬別,其精彩程度更有著天壤之別。誠然,一部紀錄片要有故事可講,要有精彩故事可講,主題的選擇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正如曾經攝製過《美國內戰史》的紀錄電影大師李克·伯恩斯所說的那樣:「主題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
導演尚昌儀(右1)指揮拍攝聯合國維和部隊觀察哨
2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是2012年1月13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的,至此,本片的攝製工作應當說畫了一個圓滿句號。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它的策劃和攝製工作卻始於2003年。
應聯合國邀請,2003年4月,我軍首次向非洲地區派遣維和部隊,參加聯合國在剛果(金)的維和行動。此時,作為一名軍事紀錄片導演,我軍的這一重大事件順理成章地成為我所關注的創作主題。於是,我向組織上提出了拍攝一部以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行動為主題的紀錄片的申請。
縱觀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60多年的風雨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在戰亂的地區,即使聯合國的介入,但局勢依然厝火積薪,未可謂安。因此,聯合國維和部隊面對的不僅是疾病流行、殘餘地雷、艱苦生活和惡劣氣候,更要面對的是突如其來的戰亂和衝突。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我的拍攝申請未能獲得批准。
我軍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歷史始於1990年4月,到了2003年4月已經有了13年的歷史。然而卻沒有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來記載我軍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所以,雖然我沒有能夠和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部隊的官兵們一起走出國門,但在此後我可以說一直耿耿於懷,因為作為八一電影製片廠軍事片部的導演,無論是職責還是使命,我都認為應當填補這一空白。
2003年12月,中國政府應聯合國的邀請,決定派遣558人的維和部隊參加聯合國在賴比瑞亞的維和行動。這是我軍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導演尚昌儀(中)在難民營拍攝
這當然也是促使我再次下定決心申請拍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和理由。在我的不懈申請,更是在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我終於如願地走出國門採訪拍攝,並且從此情有獨鍾,2003年至2007年,我先後多次赴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以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為主題,攝製完成了的電影紀錄片《在UN的旗幟下》、《為了和平》以及15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中國藍盔》。
2010年是我軍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0周年,儘管此前我已經以中國維和行動為主題,攝製完成了兩部電影紀錄片和一部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但我還是主動請纓,決心攝製一部全方位、全景式、深層次披露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20年曆程的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
這是因為多年來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採訪拍攝讓我充分認識到:「中國維和行動」對於我們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創作主題,中國維和軍人為了人類的和平,走進戰亂未息的異國他鄉、走進突如其來的戰亂衝突、走進炮火硝煙的衝突戰場、走進遍布地雷的死亡地帶,這其中有著太多的撼人魂魄的故事。
正如曾經用鏡頭紀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四萬萬人民》的導演尤裡斯·伊文思這位紀錄片大師所說的那樣:「什麼地方燃燒,就去什麼地方拍攝。」
對於尤裡斯·伊文思的「燃燒」,我的理解有兩點:一是指戰爭衝突的炮火硝煙;二是指能夠點燃我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激情的主題。那麼,「中國維和行動」完全具備我所理解的這兩點,於是,我一次又次義無反顧地走進那「燃燒」的地方,「燃燒」起我的創作激情。
在勝利完成攝製任務的今天,我坦白地說,8年前,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告別親人的,甚至可以說是以誠惶誠恐的心境登上飛機的,但是,就在飛機拔地而起的那一瞬間,我不知道怎麼突然想起了這樣一句古語:開弓沒有回頭箭。
導演尚昌儀採訪當地平民醫院醫生
荷槍實彈的士兵,令人生畏的掩體,彈痕累累的建築,戒備森嚴的營區,這是8年前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給我的第一印象,可不知為什麼,身臨其境的我沒有絲毫的恐懼,反而有一種興奮,這就是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創作激情在湧動。
驀然回首,8年來,我和攝製組戰友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國門,走進聯合國維和任務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是英勇無畏地走進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之中的。
人們對於紀錄片的普遍理解就是現場拍攝,真實紀錄。因此,作為紀錄片導演最基本的功底就是要善於即時發現故事,精於現場捕捉故事。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是有其訣竅的,這就是世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所說的紀錄片工作者要「擁有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的認為,「出生入死」是常人所不能為,甚至不敢為。但是問題恰恰在於被稱為「出生入死」的地方,一定就有常人所聽不到、看不見的故事。這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說無疑是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看點。所以,在拍攝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時,攝像師吳英傑、楊棟梁、張永斌和我的創作觀點是高度一致的。我們的觀點是:為別人所不能為,拍別人所不敢拍。
導演尚昌儀在賴比瑞亞維和任務區
2010年2月,我們攝製組頗費一番周折,終於得到聯合國維和行動部的許可,準予前往聯合國達爾富爾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我為什麼說「頗費一番周折」絲毫沒有譁眾取寵之意,這是因為達爾富爾維和行動是聯合國維持人類和平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維和行動,然而,它也是聯合國維持人類和平歷史上的最艱難的充滿坎坷、灑滿鮮血的一次維和行動。根據聯合國官方公布的數字,從2008年1月到2010年2月的兩年時間內,聯合國已經有55名維和人員在達爾富爾的維和行動中獻出了寶貴生命。
所以,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維和行動部對我們前往達爾富爾拍攝的申請起初是不容協商的不同意。但是,後來我們攝製組不懼「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打動了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軍事參謀團的全體同志,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尋找各種理由不斷呈送中國軍事記者團(8年之中我們攝製組均以中國軍事記者團的身份在任務區採訪拍攝)前往達爾富爾任務區採訪拍攝的申請,最終獲得聯合國維和行動部的批准。
然而,儘管從2003年以來我們攝製組曾多次在聯合國任務區採訪拍攝,但這次達爾富爾之行卻是我們不曾料想的艱辛和危險。直到在回國飛機上,因為是有了一種可以說是死裡逃生的感受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世界眾多媒體為什麼一致用「條件最為艱苦、安全環境最差」來表述聯合國達爾富爾維和任務區。
尚昌儀導演在直升機上和聯合國維和部隊研究拍攝方案
到達爾富爾維和任務區的第一天,面對天空中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巡邏直升機,中國維和部隊的新聞幹事對我說:「尚導,我在這裡一聽說要坐飛機,真是懸心吊膽。」
「為什麼?」我問道。新聞幹事回答:「不明武裝派別連聯合國飛機都敢襲擊,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了。」
「是嗎。」那一天我說了這兩個字後便陷入了沉思。這麼多年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經歷告訴我,在這裡外出如果不坐飛機可謂寸步難行,因為在戰亂的國度公路交通大多接近癱瘓狀態,所以乘坐飛機對於聯合國維和人員來說司空見慣,毫無疑問我們攝製組也是這樣。
老實說,在這裡,對於乘坐飛機我和這位新聞幹事有著同樣的心態,在和他的對話之前,我對聯合國直升機在達爾富爾屢遭襲擊是一清二楚的,因為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了解任務區的方方面面應當說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那麼在這裡乘坐車輛安全的嗎?回答是否定的。在達爾富爾任務區,聯合國車輛和人員更是屢屢被襲。就在我們攝製組到達的之前和之後均有聯合國大型車隊被襲擊、造成人員傷亡的通報。
當地時間2010年3月19日15時,這一天,這一時刻,我將終生難忘,因為我們攝製組跟隨中國維和部隊執行任務時車隊也遭遇了武裝攔截,但事件發生的那一刻,我們沒有畏縮在裝甲步戰車中,第一反應就是開機拍攝,這正是我們夢寐以求要捕捉的故事。
乘坐飛機不安全,乘坐車輛也不安全,那在營區是安全的嗎?回答也是否定的。
2010年3月14日18時左右,我們攝製組跟隨拍攝中國維和執行任務回到了營區。可就在我剛剛脫下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時,營區的外面突然響起了激烈的槍聲。槍聲就是命令!聽見槍聲,攝像張永斌、楊棟梁迅速提著攝像機向著槍聲跑去。我顧不上穿上迷彩服,也緊跟著跑去。
導演尚昌儀(右1)在南蘇丹維和任務區拍攝
我們居住的營區外約200米處一股武裝人員攜帶槍枝,騎著馬和駱駝從營區西南向東南方向機動,並不斷向天空鳴槍。另外,營區的東北、西北兩個方向也同時傳來密集的槍聲,伴隨著呼叫聲、機動車的轟鳴聲由遠而近,向營區東南方向的村莊集結。
坦率地說,一開始我們是緊張害怕的,但是,紀錄片工作者基本素質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多麼千載難逢的機遇。所以,我的戰友攝像師張永斌、楊棟梁隨即把生命安全拋到九霄雲外,全然不顧密集的槍聲爬在圍牆上進行拍攝。作為導演我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指揮他倆一人拍攝營區四周的騷動,一人拍攝營區觀察哨的警戒報告,完完整整地捕捉到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應當說我們正是有了「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才會在8年之中,一次又一次前往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也正是有了「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我們才拍攝到大量珍貴的鏡頭,最終用影像展現出為了世界和平的中國軍隊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用影像講述出為了人類安寧的中國軍人那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的後期製作過程中,我的體會是,只要是我們捨生忘死拍攝的鏡頭,一定能打動編輯人員,他們會得心應手、毫不費力地組接成一個精彩感人的故事。
中國維和部隊執行武裝巡邏任務
「擁有出生入死的剛毅血性」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是1954年在越南戰場拍攝時觸雷身亡的,他有一句被我視為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採訪拍攝時的座右銘:「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8年來,在攝製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的過程中,我一直把羅伯特·卡帕這句話當作我創作的指導,走進戰亂的國度,走近那令人生畏的排爆現場,走近那危險四伏的掃雷現場,用羅伯特·卡帕的敬業精神、用羅伯特·卡帕創作理念激勵自己、鞭策自己,精心捕捉故事,捨生忘死用鏡頭語言去講述故事。
在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中,《驚心動魄》、《化險為夷》、《穿越雷場》這幾集無疑是最能打動觀眾心的,因為它講述的是中國軍人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捨生忘死排爆掃雷的故事,當然,我們攝製組也是捨生忘死用鏡頭語言去表述故事的。
2006年12月12日至15日,這是我們攝製組一次歷時4天的捨生忘死的拍攝經歷。
攝像吳英傑在坑下拍攝排除2000磅航彈
12月12日,中國維和部隊奉命排除一枚鑽入地下達12米深的2000磅的航彈。如果按照聯合國的規定,排爆現場200米之內除作業人員之外,其他人員一律禁止入內,這是因為這樣一枚航彈一旦爆炸,將危及200米之內的生命安全。
試想,如果不和維和官兵一樣下至12米的坑中,遠在200米之外我們能拍攝到什麼。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正是在這樣一種創作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攝製組和中國維和官兵一起在12米深坑中,記錄下這枚2000磅航彈歷經4天挖掘的過程。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歷程,當然,再通過我們捨生忘死的記錄,也就有了一個中國維和軍人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驚心動魄的故事。
和排除未爆彈相比,在雷場之中排除地雷則更危險。這是因為未爆彈大都歷歷在目,而地雷更多的是深藏不露。於是有人感嘆「掃雷如闖鬼門關,生生死死分秒間」。
在《中國維和行動》之《穿越雷場》一集中,我用了大量近景、特寫鏡頭來講述中國維和軍人捨生忘死、英勇無畏地排除地雷、穿越雷場,一個手部小心翼翼的挖掘,一滴臉部慢慢流淌的汗珠,無疑有著很強的視覺震撼力。之所以能夠拍攝到這些鏡頭,是因為我們和中國維和軍人零距離地接近,身處其中,分秒不離地跟隨拍攝。
中國維和部隊執行長途巡邏任務
也許有人會對《中國維和行動》之《穿越雷場》一集中的掃雷作業手大量特寫鏡頭,尤其是那么正面拍攝鏡頭表示疑問,那我告訴你,我們攝製組是牢記了犧牲於雷場之中的紀錄片攝影師羅伯特·卡帕那句「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生死之言。
如何離得近、拍得好呢?我與攝像楊棟梁、張永斌應當說是頗費了一番心思,更是冒了一番風險的。聯合國黎巴嫩維和任務區掃雷通常是人工作業,作業手在雷場上按照1米的寬度探測、挖掘、排除地雷,而1米的寬度攝像師拍攝時是施展不開的,通俗地講只能拍攝到掃雷作業手的後腦勺。
為了離得近、拍得好,經協商,中國維和部隊的官兵們在我們要拍攝的通道的左右平行或先前開闢一條通道,作為拍攝的專用通道,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盡情地拍攝了。但是,你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場上每開闢一條通道要承受的風險;你也完全可以想像出,在雷場上近距離拍攝中國維和官兵捨生忘死穿越雷場,同樣是要有著捨生忘死的勇氣的。
中國維和軍人在戰火中執行觀察任務
8年來,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的許多個夜晚我都從惡夢中驚醒,因為我夢見自己像羅伯特·卡帕那樣在掃雷場中觸雷身亡,在排爆場上愴然倒下。但是,第二天我和攝製組的戰友們依然談笑風生地出現在排爆現場或雷場之中,捨生忘死地拍攝每一個鏡頭,記錄下中國維和軍人一個個捨生忘死的故事。
紀錄片更要講故事,是我在2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攝製過程中始終如一的指導思想,在這部紀錄片被中央電視臺等全國各地電視臺爭相播出,並且獲得較高的收視率後,我認為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一部紀錄片能夠得到同行的認可,能夠讓觀眾坐下來看,需要的是講故事,講好故事。
8年之中,我們攝製組英勇無畏地走進中國維和行動的故事,出生入死地捕捉中國維和部隊的故事,捨生忘死地紀錄中國維和軍人的故事,2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在土豆視頻網站上線不到一個月即達到600多萬的點擊人次,這應當說是對我們攝製組的充分肯定。所以,我們《中國維和行動》攝製組的全體同仁現在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用一部講故事的紀錄片,把維護和平的中國軍隊對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現於螢屏,把熱愛和平的中國軍人對人類和平的貢獻告訴了世界。
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尚昌儀